稠油开发2016下1 稠油的概念及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章稠油的定义: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原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国内外稠油的分类: 中国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类别 粘度,mPa·s 相对密度 普通稠油I50*(或100)~10000 >0.92亚类I -1 50*~150* >0.92 可以先注水 I -2150*~10000 >0.92 热采 特稠油 II 10000~50000 >0.95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III>50000>0.98热采国外:根据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粘度进行分类:l A 类:普通重油,100>μ>10cp ;25>API°>18; 油藏条件下容易流动。
l B 类:超重油,10000>μ>100cp ;20>API°>7; 油藏条件下能够流动。
l C 类:沥青砂或沥青,μ>10000cp ;12>API°>7; 油藏条件下不能流动。
l D 类:油页岩,源岩,无渗透性,只能采矿抽提法开采。
稠油的组成:主要是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稠油的性质:1)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2)石蜡含量一般较低,凝固点低。
3)稠油密度大、粘度高。
相对密度越大,其粘度越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4)稠油粘度对温度敏感,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是用热采开采的理论依据。
5)稠油分子量高(低挥发性),硫、氮、氧等杂原子及镍和钒等金属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
6)在热力条件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7)同一稠油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8)稠油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可以简化为宾汉流体。
稠油的地质成因: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 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
稠油常用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稠油:油层温度下,地面脱气粘度100mPa ·s 以上的原油。
2.热采:热力采油的简称,即利用加热油层使原油温度上升,粘度下降后采出的工艺总称。
3.蒸汽:在饱和状态下的汽水混合物称蒸汽。
4.吞吐:也叫蒸汽刺激,向一口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后在该井采油的工艺方法。
5.气驱:用蒸汽为驱动介质,从注汽井注入驱替原油向采油井运动并采出的工艺方法。
6.水蒸汽干度:水蒸汽中的气相在总量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7.稠油粘温特性:指稠油的粘度随温度上升,粘度下降的特性。
8.注汽参数:吞吐井—井口注汽压力、温度、注汽速度、注汽强度、注汽量、焖井时间。
气驱井—注汽速度、注汽压力、温度。
9.注汽压力:注汽时井口的油压。
10.蒸汽的量:蒸汽量指蒸汽的质量,常用单位(吨)。
11.注汽速度:每日24小时内注入井内的汽量,单位(t/d )。
12.注汽强度:每米油层一个周期内注入蒸汽量,单位(t/m )。
13.吞吐周期:油井每完成一个注汽、焖井、采油循环称一个吞吐周期或轮次。
14.焖井:吞吐注汽后关井一段时间,让蒸汽的热量充分与油层交换,这一过程称为焖井。
15.油气比:一个吞吐周期所产油量与注汽量之比,单位(吨/吨)。
16.干扰:注汽井对邻井产状形成影响,但还未汽窜称干扰。
17.汽窜:蒸汽由注入井沿油层进入邻井后产出的现象。
18.套外窜:蒸汽沿套管外窜至地面叫套外窜或管外窜。
19.环形钢板:焊接在地表表层套管头处起固定和密封套管与油套环空的钢板。
20.热损失:热能的产生、储运过程中向环境中的散失。
21.传热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辐射,热量从一处传到另外一处的过程叫热传递。
22.矿化度:在地层水中含有各种盐类,每升地层水含盐总和叫矿化度,单位毫(克/升或ppm )。
23.抽油机井的泵效:指抽油机井实际产量与泵理论排量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24.沉没度:深井泵固定凡尔与动液面之间的距离。
稠油开发技术
稠油是指粘度比较高的原油,其粘度通常大于 10 cp,甚至可以达到 1000 cp 以上。
由于稠油黏稠度大,难以通过管道进行输送,传统的采油采气技术也无法有效提取,因此需要采用稠油开发技术。
稠油开发技术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包括热采、重力驱动和化学驱动。
热采是指通过注入热能,将稠油的粘度降低,使其容易流动起来,方便进行采集。
重力驱动则是利用油藏中原油和水的密度差别,通过注入水或气体降低原油的密度,从而使其上升到地表。
化学驱动是在原油中注入一些化学物质,使得原油遇到化学物质后变得更加流动。
与传统的石油开采相比,稠油开发技术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同时也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
因此,稠油开发需要更加慎重地进行评估和规划。
稠油开发方案引言稠油是指黏度较高的原油,常见于油田开发中。
稠油开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采用合理的工艺方案来提高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种稠油开发方案,包括稠油的性质、开发工艺、设备选择等内容。
稠油的性质稠油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高黏度:稠油的黏度较高,流动性差。
2.高比重:稠油的比重较大,常常伴随着高含油率。
3.高胶质含量:稠油中含有大量的胶质物质,降低了它的渗透性。
稠油开发工艺稠油开发可采用以下工艺:1. 稠油稠化改造稠化改造是指通过添加添加剂改善稠油流动性。
常用的添加剂包括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等。
稠化改造不仅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性,还可提高采收率。
2. 蒸汽吞吐蒸汽吞吐是一种常用的稠油开发工艺。
通过向井下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稠油温度升高,降低粘度,提高流动性。
蒸汽吞吐工艺需要合适的注汽量和注汽温度控制。
3. 加热和稀释加热和稀释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稠油开发方法。
通过加热稠油,降低黏度,提高流动性。
稀释剂可用溶剂或轻质原油代替。
该方法适用于稠油比较浅,地下温度较低的情况。
4. 压裂压裂是一种常用的增产技术。
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将岩石裂缝扩大,提高储层渗透性,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压裂需要合适的注液量和注液压力控制。
设备选择稠油开发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来实施工艺方案:1.稠化改造设备:包括添加剂的储存和输送设备,稠化剂加注系统等。
2.蒸汽吞吐设备:包括蒸汽发生器、蒸汽管道、注汽阀门等。
3.加热和稀释设备:包括加热炉、加热管道、稀释剂添加系统等。
4.压裂设备:包括压裂液泵、压裂阀门、压裂管道等。
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设备性能、适应稠油特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
结论稠油开发方案应充分考虑稠油的特性和采收效率,选择合适的工艺和设备。
稠油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操作。
通过本文介绍的稠油开发方案,可以提高稠油的开发效果,实现更高的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1] 莎莎. (2021). 化学联合稠油增产工艺及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 48(2), 321-325.[2] 张三, & 李四. (2020). 蒸汽吞吐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石油与化工, 49(3), 111-115.[3] 王五, & 赵六. (2019). 压裂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4(6), 98-102.。
稠油简介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稠油是石油烃类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常规原油资源高达数倍的巨大潜力。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预计中国稠油资源量可达300×108t以上。
稠油开采技术的分类稠油开采技术包括热力采油技术、热力化学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等。
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其采出。
热力化学采油技术有两个方面:一是常规热/化学采油技术;另一发展方向是向地下注入催化剂等添加剂,使稠油在地下发生较明显的化学反应。
微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各种特性进行采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一种是微生物降解技术。
热力采油技术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
其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热水驱等。
蒸汽驱:蒸汽驱的机理主要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度。
蒸汽相不仅由水蒸汽组成,同时也含烃蒸汽,烃汽与蒸汽一起驱替并稀释前缘原油。
蒸汽吞吐:蒸汽吞吐的机理主要是加热近井地带原油,使之粘度降低。
作业过程是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
蒸汽吞吐技术的应用使油井的动用程度提高,生产周期延长。
火烧油层:火烧油层是利用各种点火方式把注气井的油层点燃,并继续向油层中注入氧化剂(空气或氧气)助燃形成移动的燃烧前缘(又称燃烧带)。
燃烧带前后的原油受热降粘、蒸馏,蒸馏的轻质油、蒸汽和燃烧烟气驱向前方,未被蒸馏的重质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产生裂解作用,最后留下裂解产物——焦炭作为维持油层燃烧的燃料,使油层燃烧不断蔓延扩大。
热水驱:由于蒸汽与地层油相密度差及流度比过大,易造成重力超负荷汽窜,体积波及系数低,蒸汽的热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用热水驱则可有效的减缓这些不利影响。
热水驱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热水将能量传给地层油,使其温度生高,从而降低粘度;二则可以补充地层能量,将原油驱替至井底。
稠油不愁作者:孟伟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3期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包含各种烃类、胶质、沥青质??不同的组分含量,导致了原油的颜色、性质等有所不同。
有一种石油颜色最深,物理性质十分黏稠,难以流动,但它占到了全球原油储量的70%,我们一般称它为“稠油”。
认识稠油稠油科学定义是在油层条件下,黏度小于50mPa·s或脱气后黏度大于100mPa·s的原油。
稠油的成因非常复杂,与普通原油最大的区别在于生物降解程度,降解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稠油。
在国外,稠油又被称作重油(Heavy Oil),只不过它将油砂包含在内。
API重度(American PetroleumInstitute Gravity)是美国石油学会采用的一种公认的石油比重指标,可以粗略衡量油品质量的高低。
根据API重度指标,可以将原油分为轻质(Light)、中质(Medium)、重质(Heavy)、超重质(Extra Heavy)4类。
我国稠油和国际稠油的特征略有不同,因此国内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将稠油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3类。
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故相对密度较低;而胶质含量高,稠油黏度也相对较高。
世界上稠油资源极为丰富,稠油、超稠油、油砂和沥青大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70%。
全球稠油地质储量约为8150亿吨,委内瑞拉最多,拥有世界稠油总量的48%;其次是加拿大,占总量32%;接下来的就是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委内瑞拉的稠油资源主要集中于东委内瑞拉盆地的Orinoco重油带和马拉开波盆地,其中Orinoco重油带是全球最大的稠油储集区。
加拿大是全球油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加拿大盆地,由Athabasca(占加拿大油砂资源的80%)、ColdLake(12%)和Peace River(8%)三个油砂区组成。
俄罗斯的重油和沥青集中分布在东西伯利亚盆地(74%),其次在伏尔加—乌拉尔盆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