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

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

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
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

摘要

奥地利学派是由伟大的经济学家、“边际革命”三杰之一的卡尔·门格尔,创始的经济学学派,名称的由来,乃因身为奥地利人的门格尔当年与德国历史学派的古斯塔夫·施莫勒就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的著名论战中,施莫勒对门格尔经济学的蔑称而起,至于门格尔本人,则自视为古典经济学的革新者。

事实上,不但是古典经济学,奥地利学派与19世纪以来经济学中的各流派,有着根本的不同,比如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学派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学派,而奥地利学派则属于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两个学派在核心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偶然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次大战的爆发,致使奥地利学派的发展成为了潜流。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奥地利学派理论差异

1.凯恩斯主义

1929至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在大危机之后的上世纪30年代,奥地利学派被边缘化了,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是因为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1.1 凯恩斯主义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当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典范的英国,开始染上今天人们所说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国运的转折点。由于大战中政府开支剧增,英国被迫中止实行多年的金本位制。在摆脱金锁链之后,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利而无法恢复元气。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依然按照维多利亚时代行之有效的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却造成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增加。

庞大的失业大军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降低失业率便成为英国朝野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金本位制的恢复,很难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因此从二十年代起,就不断有人提倡以公共工程来减少失业,也就是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就业。但是以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为基调的“财政部观点”反对用公共工程缓和失业。结果英国经济在20年代的萧条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危机爆发。

1.2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由总需求的水平决定。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

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2.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继承了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坚持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强调最好的社会秩序是自发秩序,反对干预主义,从这个意义上,奥地利学派是古典经济学的真正后裔,它革新的是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概念。与之相反,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反而常和古典经济学的这一根本立场背离,转向宏观调控和制度设计,相应的在方法上是实证主义,在技术上追求数学的计算和证明。

2.1 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 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其创始人为门格尔,继承者为庞巴卫克。21 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做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计划经济思想,反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作用。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的核心思想

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近20 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2.1.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根据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计算需要有价格提供指导,而计划经济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价格来指导,经济计算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合理的经济配置是要以合理的经济行为做基础的。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而在计划经济中,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机制的计划经济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2.1.2 核心理论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3.凯恩斯主义与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益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

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并为之提供了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凯恩斯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他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

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危机产生的观点是:大繁荣和大衰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任何一个经济中,人为造成的繁荣一定会伴随一场大衰退。而且,通货膨胀会达到多高,衰退就会有多严重。在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会时常变动,导致经济体系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就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同时,政府具有货币垄断权,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而形成失业。萧条是市场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有助于释放经济中已经存在的问题,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后果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更糟。

奥地利的历史

奥地利的历史 * 条条道路通罗马…… 早在公元前十六年,古罗马帝国的将士们就已经兵临多瑙河谷,在这里修筑起抵御工事和堡垒,以抵御北方凯尔特人的侵袭,其中的一个边疆省份叫做“卡农通”,并为这个地区修筑了一个前沿阵地,名为“维因多波纳”。此后的十个世纪中,奥地利这块发祥地度过了兵荒马乱的年代。它曾是许多民族部落的居留地。继匈奴人之后,这里曾经居住过鲁吉尔人、黑鲁勒尔人、伦哥巴人、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当查理大帝征服了阿瓦尔人之后,增强了东部的防御体系,并在多瑙河谷地区建立起了东部边区(Ostarrichi),奥地利这个名词首次得到了书面记载,这是公元996年的事。这时,卡洛林王朝的奥托一世皇帝把这块土地作为封地赐给了巴奔堡家族。 * 巴奔堡家族的兴衰 巴奔堡家族(Babenberg)(976年——1246年)的功绩在于,他们在和教皇的纷争当中,采取种种政治手腕,保住了这块土地的完整,并且把它发展成中欧权力的中心。列奥波特一世和他的子孙最终把王朝的居住地迁徙到了维也纳。1156年,海因里希二世统治的奥地利成了一个大公国。巴奔堡王朝的最后一位统帅,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246年在和匈牙利人的征战中丧命。奥地利重又落入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人的纷争之中。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被授予国王称号。这位骁勇善战的年轻人和波希米亚人进行了一场战争。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大获全胜,开始了对奥地利长达六百多年的统治。 * 哈布斯堡家族的辉煌史 奥地利的今是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功绩分不开的。在鲁道夫四世(1358年——1365年)执政期间,维也纳大学创建起来了,斯特凡教堂也得到了扩建。然而,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时代并非永久的太平盛世。中世纪的两次鼠疫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1529年和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两次兵临城下。但是奥地利人每每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 A . E . I . O . U A.E.I.O.U.西文中最常见的五个元音字母,在哈布斯堡时期有着辉煌的解释:“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意为天下皆为奥地利臣民。哈布斯堡家族明智的外交政策,加之以深思熟虑的婚姻和继承,使自己的版图迅速地扩张起来。马克西米利昂一世娶进勃艮第的公主玛利亚为妻,获得了法国、尼德兰、比利时的大片领土。他的儿子菲利浦的婚姻又带进了西班牙的大片领土。到了他的孙子卡尔五世的时代,哈布斯堡已经成为欧洲最强盛的一支王族。卡尔五世不仅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还是西班牙国王和那波利、西西里、撒丁的统治者。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也因此进入了奥地利的版图。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正好说明哈布斯堡王朝的用心:“让别人去发动战争吧,而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吧。战神马尔斯给别人带来的东西,你是从爱神维纳斯那儿得到的。”崇尚文化的精神振兴了欧洲,巴洛克的辉煌建筑鳞次节比。哈布斯堡王朝到了卡尔六世,民富国强,地域辽阔。 * [国母]执政四十年 迄今,在维也纳你仍然可以感受到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无远弗届的力量,美术史博物馆前那尊巨大的雕塑兀自睥睨群伦,彷佛整个维也纳仍匍匐在她的权杖之下。“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万岁”当匈牙利贵族听说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登基时,纷纷前来首都维也纳祝贺。1740年,年仅23岁的玛利亚·特蕾西亚加冕成为哈布斯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同时也成为匈牙利的女王。父亲卡尔六世膝下无子,只能开创哈布斯堡王朝的先例,让自己的爱女加冕了。为了避免周边的大公国和选帝侯们造反。卡尔六世在生前做了慷慨的施舍。但是卡尔六世尸骨未寒,巴伐利亚、法国和普鲁士的贵族们已经开始反目。玛利亚·特蕾西亚这位“国母”,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通情达理的政策,挽救了这一危机四伏的帝国。她虽然在七年的西里西亚战争中未能击败夙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但是从未违背过她的格言:“宁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这位养育了十六个子女的女君主从未因此中辍她的治国大业。在国内,她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商贸、改良机构、普及教育的政策。她的四十年执政,为奥地利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 开明君主治国有方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提要本文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并从该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同时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危机;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 一、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门格尔,继承者为庞巴卫克。21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做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计划经济思想,反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作用。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理论包括: (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奥地利学派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义后期的高涨阶段是利率过低引起暂时性资源错置而造成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二)计划经济。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计算需要有价格提供指导,而计划经济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价格来指导,经济计算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合理的经济配置是要以合理的经济行为做基础的。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而在计划经济中,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机制的计划经济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 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价格却不决定于生产技术,而取决于资本家与工会之间谈判所确定的工资、利润之间的消长。 斯拉法还以他的商品价格理论体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最终是由劳动决定的。每中商品价格决定的方程都是劳动函数。商品都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出来的。后凯恩斯学派认为斯拉法的“还原”原理既坚持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还解决了马克思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 (三)收入分配理论 1.对新古典综合派分配理论的批判 2.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 斯拉法对于利润率和价格相互关系所作的分析,以及由商品标准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不变价值尺度”,为后凯恩斯学派的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价值论基础。 (1)罗宾逊的分配理论 罗宾逊增长模型为:(P124) (2)卡尔多的分配理论 卡尔多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率的公式总是有效的,具体表达方式为:(P127)和(P128) (3)帕西内蒂的分配理论

奥地利概况

奥地利概况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北部与德国、捷克接 壤,东部与斯洛伐克、匈牙利相邻,南部连接意大 利、斯洛文尼亚,西部是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它是 欧洲南北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进入东欧的主要门 户。奥地利国土面积 83870平方公里,由 9个联邦 州组成。全国人口约 8百万,其中98%说德语。约 74%的奥地利人信仰天主教,5%信仰新教。 奥地利是山地之国,山地面积占 60%。阿尔卑 斯山脉从西向东南延伸横贯奥地利境内,西部和南 部多山,最高山峰为大钟山(Grossglockner),海 拔 3798米。中部地区有众多的湖泊和沼泽,北部为 丘陵,东部是潘诺尼亚平原。蓝色的多瑙河是奥地 利人民的母亲河,在奥地利境内全长 350公里。 奥地利以音乐和皇家传统文化闻名于世,其实,它 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里美景天成,历史文化传统 深厚,人民好客淳朴,并勇于创新,堪称文化与自 然交融之地的典范。 九个联邦州 维也纳 Wien https://www.doczj.com/doc/4716565557.html, 面积:415平方公里,人口:168 万。 首都维也纳是统治奥地利长达 640 年之久的哈布斯堡皇朝的古都,市 内建筑新老相容,充满活力。维也 纳也是欧洲文化艺术的汇集之地、 更是人们休闲度假和享受生活的地方。维也纳森林和蓝色多瑙河为这座全球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提供了绝佳的自然环境。拥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欧洲魅力城市。 布尔艮兰州 Burgenland https://www.doczj.com/doc/4716565557.html, 首府:艾森施塔特,面积:3965平方公里,人口:28万。 布尔艮兰州是奥地利最东部的一个联邦州,以温泉区和盛产葡萄酒而著称。与匈牙利共享的诺伊希德尔湖是欧洲大陆唯一的草原湖泊,是稀有鸟类的栖息地。位于州府艾森施塔特的爱斯特哈泽宫是奥地利最美的巴洛克宫殿之一。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 下奥地利州 Nieder?sterreich www.niederoesterreich.at 首府:圣珀尔腾,面积:19173平方公里,人口:160万。 下奥地利州环抱着维也纳,也是奥地利面积最大的联邦州。该州东部丘陵地带盛产葡萄酒,北部是广阔的森林地带,分别被称为葡萄酒区和森林区。蓝色多瑙河由西向东穿过整个州。其中梅尔克和克雷姆斯之间的瓦豪景区堪称多瑙河最美丽的一段。州府圣珀尔腾的政府新区位于老城东南,现代建筑云集于此。

凯恩斯主义及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概论及启示 摘要:论述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凯恩斯的主要政策主张,并对中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工作和手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府干预; 一、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尤其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强烈震撼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无情摧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在李嘉图、马克思和卡莱茨基等人思想的启发下,在“大萧条”不久就提出了救治市场经济危机的良方——政府干预主义思想。提出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经济政策指导的基础,政府的介入可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顺时应势出版。他的基本政策思路是政府要承担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充分就业的责任。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诞生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向国家干预占统治地位的巨大变革,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由于各种条件的组合,凯恩斯的处方取得明显成功,西方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黄金时代”。凯恩斯理论经过补充和修正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但6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迫使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们改进原有理论,形成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凯恩斯主要政策主张 首先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市场的缺陷不能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能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的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只有政府对经济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五大功能:宏观经济的制衡功能、市场竞争的保护功能、整体效益的优化功能、经济结构的协调功能、公平分配的维护功能使现代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成为必然。 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主张需求管理政策。不能仅仅靠私人经济力量的自发调节。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

奥地利经济学的重要价值

奥地利经济学的重要价值 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说过,经济学是“一辆满载的公共汽车,乘客都是些无法互相比较的利益和能力”。也就是说,经济学家都是些语无伦次的没用家伙;从他们的声誉来看也的确如此。不过,这样说未免有点而不公平,因为经济学家面对的是物质世界中最复杂的问题。 假设你对市场一无所知,请问:如何分配社会中稀缺的物质和智力资源,才能够达到下面的要求:代价要最小,每个人都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消费者的需要和品位都要有保障,还要鼓励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社会进步;还有一点,这种状态必须能保持下去。 这是个值得学者思考的问题,努力做出回答的人也自然值得尊重。然而问题在于,主流经济学家使用的方法和行动的人(acting m an)没多少联系,因此他们难以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显然,这样的方法是有问题的。 早在古希腊时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引起了伟大学者的关注。到现在,经济思想已经分化为许多派系: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又叫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公共选择派、弗吉尼亚公共选择派、实证主义学派、博弈理论学派、供给学派的各个分支,以及许多其他派别。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也是一支经济学派,而且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甚至优于其他学派。奥地利学派并不仅仅研究经济学,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法看待全部科学。其他学派主要依赖理想化的数学模型,他们希望指导政府改善社会;而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则更为现实,更具社会科学意义。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学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理解人们通过的竞争与合作来满足需求、分配资源以及探索怎样建设繁荣社会的过程。根据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没有私有财产权就无法有效地使用资源;而政府干预市场的各种行为一般是破坏性的。 今天的奥地利学派是一支欣欣向荣的学派。在学术领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已经遭到质疑;作为方法论的语言逻辑(verbal logic,这是奥地利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意指和数学逻辑、符号逻辑不同的思维规则,奥地利学派认为数学逻辑和符号逻辑脱离了现实意义,不适用于社会科学,详细情况请参加Rothbard的Man, Economy and States——译注)正在复兴;面对一团糟的各种宏观经济理论,大家希望找到稳定的理论传统。在政策领域,神秘的、持续的经济周期、社会主义的崩溃、福利国家经历的挫折和居高不下的成本以及大政府模式的普遍失败,都凸现出奥地利学派与日俱增的魅力。 奥地利传统的亮点 自诞生以来,奥地利学派在120年间历经兴衰起伏。没有奥地利经济学,也就不会有20世纪初关于价格理论的论战,不会有20世纪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地最大区别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区别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就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他们主张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特别是60、70年代后出现的一股企图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潮,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伦敦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其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主张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2.产生背景上,凯恩斯经济学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西方经济由战后初期的繁荣阶段步入停滞膨胀阶段,凯恩斯主义主义无法解释.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

德国 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

概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sterreich)和普鲁士(Prussia)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Weimarer Republik)。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Die Democratik,Deutsche Democratishe Republik,der DDR); 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FRG,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两个国家。 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欧洲历史脉络梳理

欧洲历史脉络梳理 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克里特文明)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半岛的迈锡尼(迈锡尼文明)也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古老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文明是希腊历史的开始。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在希腊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城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为著名。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盛时期,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手工作坊、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葡萄种植以及家务劳动都普遍使用奴隶,奴隶成了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的劳动带来了希腊奴隶制的繁荣。雅典工商贸易兴盛,是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是最繁荣的城邦,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 古希腊时期持续数百年,后期马其顿王国崛起,亚历山大不断扩张,建立起来一个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师波斯帝国,其与欧洲历史也有着巨大的联系,历史有著名的希波战争),其疆域东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不过,亚历山大去世后,王国分裂,形成诸多希腊化国家,古希腊历史结束。 希腊化时期: 古希腊城邦中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三世纪曾一度征服亚非欧诸国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但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分裂衰落,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陆续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希腊化国家。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将从亚历山大起到埃及被罗马征服为止这一段时间(前323-前3年),称之为希腊化时代。 古代罗马: 意大利是罗马的发祥地。公元前510年,一个奴隶制共和政治的罗马国家在意大利半岛崛起。古代罗马继承古代希腊的文化传统,盛行奴隶制,是欧洲奴隶制文明的辉煌时代。 罗马共和国时期: 古罗马国家由位于意大利台伯河畔的罗马城发展而来。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共和制法律,完善了共和制机构,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国家没有国王或皇帝,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执政官是最高的官职。罗马共和国的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奴隶主手中。罗马共和国后期,共和制度出现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声势浩荡的斯巴达克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一些军事领袖为获取国家权力展开了激烈争夺。公元前45年,凯撒夺得罗马最高权利成为独裁者,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罗马帝国时期: 继凯撒后,屋大维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独揽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全,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实际上成了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建立后,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1]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 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 韦森? (一) 随着1974年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于1991年的逝世,“奥地利经济学派”基本上已成了的一个历史名称,然而,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却永远留在人类的存量知识之中了。正如哈耶克(Hayek, 1967,见中译本,第215页)本人所言:“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存在,但我相信仍然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奥地利传统,我们可以期待这一传统有朝一日会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它所开启的道路的丰富内涵,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某些任务,仍然可以利用它来取得一些贡献。”从哈耶克的这一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奥地利经济学目前已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历史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方法和理论洞识已失去了当代意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出现应该说始于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一书于1871年的出版。接着,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门格尔德学生)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与门格尔一起,创立了第一代奥地利经济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庞巴维克的学生)、迈耶(Hans Meyer——维塞尔的学生)与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学者一起,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作,从而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推向了鼎盛期。二次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渐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吸纳和融合起来了,随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主张也逐渐模糊起来,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复存在”说。尽管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后,仍有Israel Kirzner(米塞斯的关门弟子),E. Streissller, Ludwig Lachmann, Murray N. Rothbard, ?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经济学院的孙广振教授详细地阅读过拙文,并作为国际上的奥地利学派的研究专家之一对拙文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评论,澄清了一些笔者对奥地利学派的一些误识。这里谨志谢忱。当然,文中现有的任何纰漏将由笔者自己负责。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两大主流学派。这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认市场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的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对未来具有理性预期并据此行动,因而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会迅速调整,达到市场出清,经济自动趋向均衡。这样,政府对经济是一切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 (1)如果政府采取超越人们预期的突如其来的政策干预行动,尽管短期内可能使经济偏离均衡,取得某种小、但只会使经济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利少弊多。 (2)不管他们的理论结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实质始终是一句话:彻底的经济自由。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市场的不完善性,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不可能对未来能洞察一切并据此行动,因此一切经济资源的价格难以迅速调整并达到市场出清。 (3)经济从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在此期间,经济回遭受损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尽管该学派的理论结构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说法不一。 (4)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精神实质也始终是一句话: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这两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而只能说哪一派的观点和主张较符合真实世界。从这一点看,新凯恩斯主义可能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符合实际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能理性预期的假定条件实在太苛刻。 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尽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获知的信息,不断修整与其中是一切错误。但由于世界的千变万化,一切经济现象无刻不在变动中,加上人们总有某种为自己利益而欺骗和损害别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因而对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来说,信息总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抽象,尽可能作出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定,但现实生活中永远不存在这些假定的情况。可能正因为如此,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都没有按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张去做,对经济的形形色色干预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经济自由注意呼声最强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终担任在着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角色。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凯恩斯主义无疑继承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衣钵,但力图克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寻找价格粘性和市场非出清的微观基础,竭力证明这种“粘性”和“非出新”同样是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他们找了五花八门的“理由”来说明这种“结果”,这些“理由”有些看来很不充分,证据不足,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这些“理由”都是从经济主体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发的,因而是合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微观基础上;二是这些“理由”尽管各不相同,说法各异,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某种反映。 显然,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和区别,并不在于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要不要“理性预期”或力求“理性与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预期”或做到“理性预期”,也不在于认为要不要“市场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场出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标准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可能比新凯恩斯主义离真理更远些。

奥地利国家情况

奥地利 经济概况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部,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生活水平很高,和德国等欧盟国家经济联系密切。其经济体系包括庞大的服务业、成熟的工业及规模有限但高度发达的农业。奥地利出口贸易发展良好,就业市场十分稳定。 奥地利矿产资源主要有石墨、镁、褐煤、铁、石油、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6.3%。奥地利工业体系完整,产值占GDP一半左右。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工、环保、机械电子工程、钢铁、机械制造、采矿、电子和汽车发动机制造等。奥地利农牧业以和林业都很发达,有林场400万公顷,且机械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奥地利风景秀丽,旅游业十分发达。游客主要来自德国、荷兰、英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外贸在奥地利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机械、钢铁、造纸、交通工具、木材加工和家具、工业半制成品和制成品;进口能源、燃料、机械、汽车以及初加工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年度经济分析与展望 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奥地利经济增长减缓,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但主要经济指标仍好于欧盟平均水平。2009年经济出现3.6%的负增长,政府财政赤字达GNP的3.4%。危机爆发后,奥地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消费刺激措施,包括大规模减税计划和新车购买补贴;还推行减少工时政策避免大规模裁员,控制失业率在5%以内;对银行和保险等受挫较大的本国优势产业提供援助,并收购了奥地利第六大银行HGAA。当前世界经济局势有所好转,奥地利也借机进行经济结构重组,发展知识型实体经济,预计将在2010年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恢复接近1%的增长。 投资机会 奥地利工业发展及投资潜力集中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除了钢铁、机械、车辆以及精密仪器工艺以外,还拥有先进的环保工业,如空气、水污染防治技术及垃圾处理设施等。除研发能力和专业技能先进的工业外,奥地利以金融和保险为主的服务业也十分发达。外资企业纷纷投资或收购奥地利企业,目的就是吸取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或是利用其战略位置向周边国家拓展。 奥地利的外资投入主要集中在化工产业、塑料业、汽车业、机械工程业、机械电子工程业、电子工业、生命科学、电信业、旅游业、金融业和环保业等领域。 塑料业:化工产业及塑料业是奥地利的主导产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1%。目前塑料工业的全球年增幅量超过5%,奥地利塑料工业市场更是蒸蒸日上,每年仅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口就达一亿吨。

什么是奥地利经济学

什么是奥地利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写作和教学的人中有一些圣托马斯·阿奎纳的追随者,他们试图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这可以算作奥地利学派的发源了。 这些晚期的经院哲学家发现存在着某些经济规律,或者说联系原因和结果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些规律的作用和其他自然规律极为相似。此后的几代人经过努力,在这一基础上发现并解释了供给和需求的规律、通货膨胀的原因、交换汇率以及经济估价的主观性质——所以约瑟夫·熊彼得称赞他们是最早的真正的经济学家。 后期的经院哲学家是财产权、契约与贸易自由的支持者。他们赞颂商业对社会的贡献,同时固执的反对征税以及对价格和商业机构的管制行为。作为道德神学研究者(moral theologians),他们强烈要求政府也必须服从道德规范,不得偷盗和抢劫。这些经院哲学家实践的正是后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准则:经济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告诫政府,什么是政府不应当做的。 第一篇关于经济学的论述是1730年理查德·坎迪伦(Richard Cantillon)发表的《论商业的性质》(Essay on the Nature of Commerce),他是个受过经院哲学传统教育的人。坎迪伦生于爱尔兰,后来移居法国。他视经济学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通过“思维实验”(thought experiment)解释价格的形成。他将市场理解为企业家经营的过程,同时坚信奥地利经济学对增发货币的看法:增发货币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一点一点扩散开来的,同时这种扩散会扰乱价格体系。 紧随坎迪伦之后的是杜尔哥(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他是一名拥护市场制度的法国贵族,也是旧时代的财政大臣。杜尔哥的经济作品为数不多但思想深刻。他的《价值和货币》(value and Money)清楚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以及经济选择的实质:这种选择反映的是经过主观排序的个人偏好。另外,杜尔哥不但解决了此后困扰古典经济学家的著名的钻石与水的悖论,还阐明了回报的递减规律,同时批判了对高利贷的控诉(这是与晚期经院哲学不同的关键点。经院哲学家无法解释利息存在的原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摘自维基百科)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也称为“日耳曼王国”(拉丁文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所谓的“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两者只存在于历史学概念中)。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目录 [隐藏] ? 1 日耳曼族 o 1.1 莱茵-卫塞河族群 o 1.2 北海族群 ? 2 早期历史 o 2.1 史前时期 o 2.2 德意志立国时期 o 2.3 神圣罗马帝国 ? 3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o 3.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o 3.2 三十年战争 o 3.3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o 3.4 普鲁士崛起 o 3.5 1848年革命 o 3.6 德国统一 ? 4 现代德国 o 4.1 第一次世界大战 o 4.2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 o 4.3 纳粹德国 o 4.4 冷战时期 o 4.5 德国再次统一 日耳曼族 主条目:日耳曼人 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

奥地利音乐文化 2

论奥地利音乐文化 摘要:奥地利的音乐闻名于世界,从古到今,人类对它的喜爱只增不减,这里不仅诞生了数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戏剧院设备和音乐学院,都是让人惊叹不已。奥地利的音乐,充满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关键字:奥地利音乐维也纳莫扎特 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奥地利有音乐王国之称,从地图上看奥地利形状像一把小提琴,整个国家到处都流动着美妙的音乐。首都维也纳是世界级的音乐之都,那里天才涌现,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在这里谱下了辉煌的篇章。这里的音乐传统、久负盛名的乐团、歌剧和音乐厅给人以艺术享受...... 18世纪中叶是女王特蕾西娅统治的时期,她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改革,使奥地利的版图日益扩大,而且热情赞助各种艺术,尤其对音乐极其热爱,经常在美泉宫举办音乐会,观赏歌剧表演。因此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被人们称为乐坛神童,8岁时创造了第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就演出了第一部歌剧。贝多芬是德国人,但音乐创作在维也纳,成名在维也纳,最后长眠在维也纳。他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奥地利民族性。施特劳斯家族是轻音乐派,老施特劳斯的三个儿子分别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狂想圆舞曲创始人”、“圆舞曲家兼指挥家”。其中《蓝色的多瑙河》是由“圆舞曲之王”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与管弦乐曲的版本并存,乐曲描写了多瑙河的秀丽景色,被誉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还有“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但用“生前备受冷落,死后极尽哀荣”来评价他最为合适,现在人们无限怀念他,因为他的作品生命力无限。19 世纪,奥地利的音乐传统经布鲁克纳、舒伯特、勃拉姆斯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 施特劳斯等巨匠得以发扬和传承。世纪之交的马勒成为连接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重要作曲家,而勋贝格最终成为20 世纪伟大的音乐革命者,成为新维也纳乐派的领军人物。他们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都呈现晚期浪漫主义的色彩。 奥地利人是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其音乐生活极其丰富,音乐表演艺术人才辈出。维也纳从18世纪起成为了欧洲音乐文化中心之一,素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