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223.20 KB
- 文档页数:3
工业废水处理设计教学大纲(精选5篇)第一篇:工业废水处理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251课程名称:《工业废水处理设计》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1周学分:1个学分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先修课程:《水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水文学》、《微生物学》。
二、课程简介《工业废水处理》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及装置的原理和特点,重点是培养学生工艺和处理设计的设计能力。
所以本课程另外安排了1周的课程设计,主要也是提高学生的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的设计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设计是《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加深学生对工业废水处理基本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水处理工艺选择、工艺过程计算的方法,掌握平面布置图、高程图及主要构筑物的绘制方法,掌握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规范。
四、设计内容及要求(一)目的与要求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包括:1)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搜集资料的能力;2)方案论证,确定方案的能力;计算工程技术与经济指标的综合能力;3)理论分析、设计和计算的能力;4)计算机计算和绘图的能力;5)撰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6)协同合作及组织工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1.根据原始资料,计算进出厂的设计流量和水质污染浓度;2.根据水质情况、地形和上述计算结果,确定处理方法和污水、污泥处理流程以及有关的处理构筑物;3.对各构筑物进行工艺计算,确定其形式、数目和尺寸;4.进行各处理构筑物的总体布置和污水与污泥处理流程的高程设计;5.完成平面布置图和高程图的绘制;6.设计说明书的编制。
201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污水处理科目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考查学生对污水处理方法、基本概念以及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物理化学法等净化机理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污水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1.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水体污染与自净、污水的物理处理(约占10%)2.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约占35%)3.深度处理(除磷脱氮等)(约占13%)4.自然生物处理法(约占7%)5.污泥处理(约占10%)6.工业废水处理(约占25%)(四)试卷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10分)2.简要回答问题(42分)3.论述分析题(48分)三、考试内容及要求(一)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1.了解污水的特征。
2.掌握有机物污染指标。
(二)水体污染与自净1.掌握水体污染与自净的基本规律,氧垂曲线及其理论。
(三)污水的物理处理1.掌握沉淀理论基础,沉淀的类型及特征。
2.掌握沉砂池、沉淀池的功能、分类。
了解沉淀池的改造与发展。
(四)污水的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1.掌握活性污泥的组成及评价指标,净化过程与机理,有机物降解与污泥增长、需氧的关系,环境因素的影响。
2.掌握莫诺方程式和劳伦斯—麦卡蒂方程式。
3.掌握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方式的基本流程及特点等。
4.掌握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新工艺,如SBR工艺、AB工艺、氧化沟。
5.掌握氧转移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6.掌握曝气池容积的计算。
7.熟悉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异常现象。
(五)污水的生物处理——生物膜法1.掌握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与净化过程。
2.了解生物滤池的分类、特征、构造。
3.了解生物转盘的分类、构造。
4.掌握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构造。
(六)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1.掌握生物氧化塘的类型和净化原理。
2.了解土地处理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对水质的要求。
(七)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处置1.掌握污水生物脱氮的原理及典型流程图。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课程英文名称:Wastewater advanced treatment technology总学时/周学时/学分:28/2/1.5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物理化学》授课时间:1-14周星期一授课地点:6B-403授课对象:环境工程2016级卓越1班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李长平/教授;宋浩然/讲师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在上课时集中答疑,课程结束后再和各班联系集中答疑的时间、地点,个别答疑可在课前、课后、课间进行或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 )其它()使用教材:《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林生主编教学参考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高廷耀主编《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严煦初主编《排水工程》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张自杰主编课程简介:《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属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
当前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民共识,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工作十分迫切。
微污染水源水的深度处理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根本措施。
污水深度处理可使污水资源化重复利用,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水体污染。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给水与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技术与理论。
既阐述了水处理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论,也汇集了相关工艺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1.理解污水深度处理的相关概念及处理方式和工艺的不同特点,掌握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2.运用污水深度处理的技术原理,进行逻辑计算和思考,以及工程思维的锻炼。
3.综合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原理,初步学习如何根据具体对象设计污水处理方案。
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具有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数据分析、信息综合等能力;□核心能力3.具有工程实践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工具的能力;□核心能力4.具有设计工程单元(设备)、流程或系统的能力;□核心能力5.具有项目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核心能力6.具有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7.能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60%期末考核按照格式要求,不抄袭,按时独立完成,符合布置的题目要求。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英文)Chemical Industri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实验指导书》学时学分:总学时32 总学分2实验学时6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 6 学期先修课程:流体力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其主要内容是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等,重点学习污水处理的主要技术,如物理处理法中的格栅与筛网、重力分离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法中的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化学处理法中的混凝沉淀法、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生物处理法中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处理法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构筑物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各种水处理的方法、工艺流程及构筑物基本理论,掌握污水处理的常用技术,具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业废水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课程的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水处理工艺运行机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污水处理工艺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工业废水处理的几种常用处理工艺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等,掌握有关工艺参数的优化与选择及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各种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等。
要求:学生要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得出合理的结论;要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编写等。
三、适用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
四、主要仪器设备污泥沉降实验装置、六联搅拌仪、浊度仪、PH酸度计等。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验方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要求:1、要求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和数据分析方法,经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水污染高级处理技术---污水生物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323402课程名称:水污染高级处理技术---污水生物处理总学分:2 总学负荷:56自主学习:32 课内总学时数:24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0先修课:《大学英语I、II》、《大学物理》、《环境化学基础I、II、III、IV》、《工程基础I、II、III、IV、V、VI》、《环境生物基础I、II、III》、《环境分析与评价I》、《污染物控制工程I》、《污染物控制工程II》后续课:《行业固体废物处置技术》、《环境工程经济》、《环境应急与风险评价》《集中实习的工程实践类与毕业论文模块》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水污染高级处理技术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课程的一门重要专业拓展课,而污水生物处理是水污染高级处理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
污水生物处理是应用新型的生物处理新技术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要选修专业课之一。
内容为污水生物好氧、厌氧、深度处理新技术工艺,以及污水回用技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具备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方法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生物处理工作能力。
2.教学目标及意义知识层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水生物好氧、厌氧、深度处理新技术工艺,掌握污水回用技术。
能力层面:能够根据实际的处理对象应用新的处理技术工艺。
认知层面:认识到环境工程中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工艺,认识到环境专业污水生物处理发展方向,及其新技术工艺对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是污水生物好氧、厌氧、深度处理新技术工艺,以及污水回用技术。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工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模型和技术方法等内容,提高新技术理解的能力。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好氧、厌氧、深度处理新技术工艺等内容。
教学难点是通过本课程的学生,如何使学生掌握新技术原理,以及如何使学生独立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新技术设计等工作。
污水处理工程Waste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课程代码:901120629学时数:32 学分数:2一、教学目的《污水处理工程》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污水处理工程的研究对象,明确污水处理工程的任务及重要意义,了解水污染的概况、各类污水的特征及污水处理的基本原则;掌握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及主要装置或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初步具有对各类污水处理场(站)及能源环境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能力,同时结合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其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能源环境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 学时)水资源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水处理的重要意义;污水处理的内容和任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学习污水处理课程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污水水质及污水出路(2 学时)了解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理解水体的自净机制和氧垂曲线以及污水的最终出路和回用的要求;掌握水质的物理、化学、生物指标及排放标准。
1.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污水的类型与特征;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
2.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3.污水出路与排放标准:污水出路;污水排放标准。
第三章污水的物理处理(8 学时)了解基本的物理处理方法,以及相应构筑物的工艺原理;理解沉淀理论基础;掌握各种沉淀池的应用范围及相应构筑物、设备的设计条件与设计参数。
掌握格栅的去除目标,沉砂池的去除机理。
掌握气浮法的分类、工艺流程及特点以及各种溶气方式。
1.格栅和筛网:作用;种类;设计与计算。
2.沉淀的基础理论;概述;沉淀类型;自由沉淀与絮凝沉淀分析;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3.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
4.沉淀池:概况;一般设计原则及设计参数;平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提高沉淀池沉淀效果的有效途径。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Wastewater advanced treatment technolog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28/2/1.5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物理化学》
授课时间:1-14周星期一授课地点:6B-403
授课对象:环境工程2016级卓越1班
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李长平/教授;宋浩然/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在上课时集中答疑,课程结束后再和各班联系集中答疑的时间、地点,个别答疑可在课前、课后、课间进行或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 )其它()
使用教材:《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林生主编
教学参考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高廷耀主编
《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严煦初主编
《排水工程》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张自杰主编
课程简介: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属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
当前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民共识,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工作十分迫切。
微污染水源水的深度处理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根本措施。
污水深度处理可使污水资源化重复利用,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水体污染。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给水与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技术与理论。
既阐述了水处理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论,也汇集了相关工艺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
1.理解污水深度处理的相关概念及处理方式和工艺的不同特点,掌握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2.运用污水深度处理的技术原理,进行逻辑计算和思考,以及工程思维的锻炼。
3.综合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原理,初步学习如何根据具体对象设计污水处理方案。
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具有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数据分析、信息综合等能力;
□核心能力3.具有工程实践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工具的能力;
□核心能力4.具有设计工程单元(设备)、流程或系统的能力;
□核心能力5.具有项目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核心能力6.具有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7.能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60%
期末考核按照格式要求,不抄袭,按时独立完成,符合布置的题目要求。
该项满分60分。
大纲编写时间:2019.3.1
系(部)审查意见:
我系(专业)课程委员会已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同意执行。
系(部)主任签名: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