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术后转移征兆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近日,一位3年没有来复诊的大爷引起了医生们的关注。
原来,这位患者的癌症经精心规范治疗,术后17年仍然健在,前来复查,情况非常好。
那么为什么这位老人家会被如此关注呢?这位老人家所患癌症是被称作“癌中之王”的胆囊癌,是发生在胆囊的恶性肿瘤,尽管发病率低,但是恶性程度很高。
在胆道疾病中,胆囊癌仅占0.4%~3.8%,但在肝外胆道癌中却占25%。
其发病过程隐匿,且侵袭力强,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5%。
胆囊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在南美洲国家如智利、厄瓜多尔以及韩国等地发病率是最高的,而在美国的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通常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6倍,多见于50~70岁之间(占病人总数的90%以上),白人较黑人更常见。
胆囊癌之所以被称为癌中之王,是因为胆囊癌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特点,即胆囊部位跟肝脏关系非常密切,所谓“肝胆相照”,胆囊一旦恶变,早期它会顺着胆囊跟肝脏之间的联系,发生肝脏的侵犯、血行的转移和淋巴的转移。
同时,胆囊癌通常很难发现,往往等发现时已经进入中晚期,手术切除率只有30%左右,5年生存率不到5%,所以它也被称作“癌中之王”。
常见相关危●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Logistic (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癌发生率比无结石者高13.7倍。
国内研究显示20%~86.6%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国外报道则高达54.3%~100%。
但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的总发病率仅为0.5%~3%。
●胆囊良性肿瘤如胆囊腺瘤等,与胆囊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较为公认的胆囊癌癌前病变。
●胆囊造痿、胆囊空肠吻合、先天性胆管扩张、胰胆管合流异常均与胆囊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胰胆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的发生率约25%,正常汇合者,胆囊癌发生率为1.9%。
胆囊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胆囊癌起病隐匿,无明显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早期症状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或胃炎症状,主要是右上腹/上腹局部的胀感,尤其在进食以后出现的上腹部/右上腹部饱胀不适感或隐痛不适。
胆囊癌为胆囊常见的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病情转移后,治疗会变得更加棘手,预后也往往较差,常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患上胆囊癌后,患者和家属往往会担心出现扩散、转移,如常见的肺转移,尤其是当突然出现咳嗽时。
那么,突然咳嗽是胆囊癌出现了肺转移吗?由于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且发病率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因而绝大多数人对肺癌都不陌生,肺癌的症状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患上肺癌后,几乎每个患者都会因癌肿的刺激而出现咳嗽症状,而且常作为一开始出现的症状。
因此,突然咳嗽,尤其是久治不愈后,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肺癌。
当胆囊癌患者突然出现咳嗽时,往往也容易联想到肺转移,从而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惧。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咳嗽都是肺癌所致,因而突然咳嗽也不意味着出现了肺转移。
致使出现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建议患者排查一下是否为过敏、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所致,排除后进行肺转移瘤的筛查,以便尽早确诊,避免延误病情,影响预后。
胆囊癌出现了肺转移还有没有救了?如今,我国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胆囊癌而被剥夺生命,而这些死亡患者多是因为出现扩散、转移后不愈所致。
因此,一旦出现扩散、转移,很多患者都会陷入绝望中,消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
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表明,许多胆囊癌肺转移患者可以长期存活,甚至一些患者能够实现临床康复。
因此,即使出现了肺转移也要积极配合治疗。
由于肺转移多是孤立的,身体其他部位尚未发现转移灶,因而目前对胆囊癌肺转移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但也应严格把握手术禁忌症。
此外,由于手术只能切除局部可见病灶,术后还需要联合其他治疗,如放疗、化疗、中医治疗等。
除了能够辅助其他治疗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以发挥增效减毒功效外,中医治疗还能够单独作用于患者,如那些年老、体弱、广泛转移,无法或不愿意西医治疗的患者,因而胆囊癌患者,尤其是出现扩散、转移的患者应尽早配合其治疗。
作为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每年都会接诊大量寻求中医治疗的肿瘤患者,尤其是每周一三五,袁希福院长坐诊日时,一些人时常天不亮就到医院排队挂号。
胆囊癌一般会转移哪里
一、胆囊癌一般会转移哪里二、胆囊癌治疗偏方三、胆囊癌的术后护理
胆囊癌一般会转移哪里1、胆囊癌一般会转移哪里
胆囊癌转移的途径胆囊癌发病生长迅速,易早期扩散,其转移途径有3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
胆囊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经淋巴转移和直接播散到肝。
当癌种广泛生长超过粘膜时,也可发生神经周围和血管转移。
胆囊癌肿可以向下扩展并造成胆管梗阻。
大约25%的胆囊癌可穿透播散到邻近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结肠和腹膜。
血行的远隔转移,常累及肺、骨骼和肾脏。
2、胆囊癌临床表现
右上腹疼痛
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
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不佳。
这是由于胆囊功能不足以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黄疸
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
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黄疸。
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黏膜黄染,伴皮肤瘙痒。
3、胆囊癌怎么检查。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胆囊癌诊断和鉴别1.ERCP:有人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
其影像表现可分三种情况:(1)胆囊胆管显影良好:多为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或与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隆起病变。
胆囊壁浸润者可见囊壁僵硬或变形。
(2)胆囊不显影:多属中晚期病例。
(3)胆囊不显影并有肝或肝外胆管狭窄: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方肝胆管扩张已是晚期征象。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US及EUS。
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
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腔存在。
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胆囊癌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
如果胆囊癌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国内文献报告,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胆囊癌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4.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
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
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胆囊癌浸润的程度。
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方法。
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5.胆囊癌标记物:在胆囊癌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的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
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
人们常说不吃早饭很容易得胆囊癌,在日常生活中,胆囊癌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胆脏疾病。
对于胆囊癌的治疗,手术是常用的方法,可以直接切除肿块,快速控制病情,但手术治疗并不彻底,有不少患者在术后出现了转移的情况,一旦转移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还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因此出现转移后患者的生存期成了自己和家属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那胆囊癌患者术后转移了还能活多久呢?关于“胆囊癌患者术后转移了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与患者的体质、转移的程度、心态以及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关。
有的患者在得知病情出现转移后就一蹶不振,认为自己没救了,想要放弃治疗,如果患者一旦放弃病情会不断发展,不仅会承受极大的痛苦,且很快会走向死亡,如果患者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积极对症治疗,是有助于控制病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
胆囊癌术后出现转移再次手术的意义不大,患者可以选择放化疗和中医治疗,其中放化疗能够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短期效果明显,但缓解期短,且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有患者因无法耐受而中断治疗,影响后期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
因此在放化疗前需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骨髓储备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适宜放化疗的才能进行。
与放化疗相比,中医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老体弱、转移范围广的患者也能使用。
中医认为胆囊癌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因此在治疗时从患者的整体出发,注重全身状况与局部癌肿的关系,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可以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去除恶性肿瘤生存的环境,控制病情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另外中医还能联合放化疗进行综合治疗,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疗效,增强放化疗的疗效,使治疗顺利完成,并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经过从医30余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对数十年来所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精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终于摸索出来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的抗癌新思路。
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极高,并且一直有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胆管癌患者受到该疾病的侵害,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胆管癌晚期。
一旦病情恶化进展到晚期,癌细胞就有可能向周围器官转移,肝内转移是胆管癌晚期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那么,胆管癌晚期肝内转移的症状有哪些吗?怎样治能控制病情1. 疼痛肝内转移会对周围肝组织产生压迫,并引起疼痛,开始时可能表现为间歇性的轻度不适,但随着病情的恶化,疼痛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2. 消瘦肝内转移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影响消化和代谢,导致患者消瘦,体力下降。
3. 黄疸胆管癌晚期肝内转移时,可能会堵塞肝胆管,导致黄疸,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症状。
4. 恶心肝内转移时,还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道功能,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何治疗效果好呢?1. 化疗对于胆管癌晚期患者,化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化疗可以通过不同的化疗药物进行,以阻碍癌细胞的增殖。
化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免疫系统抑制等,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2. 放疗放疗是利用辐射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并可以改善患者疼痛和其他症状。
对于肝内转移较小的患者,可以考虑放疗。
3. 肝移植对于一些特定的患者,肝移植也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肝移植的适应症包括肝脏功能衰竭和外科切除无法彻底切除全部病变的患者。
4.中医治疗在胆管癌的治疗上,中医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能联合放化疗一起使用,也能单独作用于患者。
中医治疗胆管癌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多种方法协调作战,在控制原发病灶的同时,还能控制转移病灶,全面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中医治疗能够将治疗与调理同时进行,注重补充患者的元气,应及时配合治疗,袁希福老中医是中原袁氏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并在此期间依据众多临床实践经验,在先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联平衡”抗癌理论。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合计3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其CT、MR表现。
结果:30例患者中,出现壁厚症状者共13例、结节型患者共10例、肿块患者共7例。
CT影像学诊断主要特征为低密度;MR影像学诊断特征为TlWI序列上见低信号,T2WI序列上见高信号,DWI序列上随b值升高信号增高。
结论:对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而言,行CT及MR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胆囊癌;淋巴结;转移;CT;MR胆囊癌属于常见的肿瘤疾病,因该病早期缺乏典型征象,许多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出现淋巴结转移。
本文重点对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析特征的CT、MR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现作下述报道: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合计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62.2±2.1)岁。
1.2方法CT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CT设备,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
指导患者仰卧,设置为130kV、120mA、3~5mm层厚及1.15螺距,对患者实施平扫,且重点扫描胆囊部位及相关病灶。
后准备100ml碘海醇造影剂,由高压注射器注入,约1min左右对设置为8mm层、1.6~8mm螺距再次进行扫描。
MR使用MAGNETOM Essena 1.5T磁共振成像仪,检测时指导患者屏气,行TIWI序列、T2WI序列及DWI序列。
设置为3~4mm层厚、3.0mm间距进行增强扫描。
2结果2.1CT及MR影像学诊断结果经影像学诊断结果提示,出现壁厚症状者共13例、结节型患者共10例、肿块患者共7例。
出现淋巴结中心坏死患者共24例、出现淋巴结融合患者共6例。
胆囊癌一旦到了晚期,癌细胞分布范围较广,生长增殖速度也较快,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而患者普遍存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每天摄入的饮食减少,使得机体内所需的营养无法及时补充,不仅会导致患者身体越来越瘦、乏力,还会出现贪睡的情况;肿瘤到了晚期容易出现扩散转移,如果出现脑部的转移,也会导致患者贪睡、头痛、昏迷等。
胆囊癌晚期出现转移手术的意义不大,而放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往往也很难令患者承受,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把目光转向了安全、副作用小的中医上来。
中医治疗胆囊癌讲究以人为本,从患者整体出发,以扶正补虚、固本培元、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原则,把补充患者元气放在首位,调节患者机体,恢复气血的平衡,并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状况,增强患者体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袁希福老中医经常说:“应用中药治疗,应该越早越好。
”
ly。
五行平癌——胆囊癌常识一、胆囊癌的常见症状(一)胆囊癌的早期症状:1. 右上腹疼痛: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 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等症状,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二)胆囊癌的中期症状:1.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进行性加重。
腹痛可放射至右肩、背、胸等处。
或右上腹疼痛,消瘦、黄疸也较常见并可有软弱、等。
有时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
2. 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三)胆囊癌的晚期症状1. 黄疸: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
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2. 发热:25.9%的病人出现发热。
3. 右上腹肿块:病变发展到晚期,右上腹或上腹部出现肿块,占54.5%。
一是肿瘤迅速增长,阻塞胆管,使胆囊肿大;二是侵犯十二指肠引起的梗阻,并同时出现梗阻症状;另外侵及肝、胃、胰等,也可出现相应部位包块。
4.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消瘦、尿色深黄,如酱油或浓茶样,大便色浅黄甚至陶土色等,晚期肿瘤溃破时,可出现胆道出血时可有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者可出现贫血;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等症象。
5. 皮肤瘙痒: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而致。
6.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
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二、胆囊癌的临床分期(一)Ⅰ期:癌组织仅限于粘膜内,即原位癌。
(二)Ⅱ期:侵及肌层。
(三)Ⅲ期:癌组织侵及胆囊壁全层。
意外胆囊癌肝转移超声误诊1例方建强; 赵维安; 李庆【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1)009【总页数】1页(P720)【作者】方建强; 赵维安; 李庆【作者单位】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介入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患者女,45岁,因右侧腹胀痛就诊,精神尚可,食纳差,无嗳气,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1年前因急性化脓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结石取出、胆囊造瘘手术,后来我院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胆囊弥漫性高-中分化腺癌侵及胆囊壁肌层,胆囊颈部残端未见癌组织残留。
术后恢复良好,未行胆囊癌根治术及放化疗。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41 ng/ml,CA125 34.52 U/ml,CA199 1.36U/ml,癌胚抗原7.94 ng/ml。
超声检查:肝下缘、肝肾间隙前方见一10.3cm×6.3 cm×6.5 cm囊实性肿块,与肝脏、肾脏分界清晰,其内回声不均,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CDFI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示肿块内部三期均无增强,周边呈环状增强(图1),考虑包裹性积液。
后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插入18 G 穿刺针后抽出暗红色陈旧性血性液体,置入8 Fr中心静脉导管,引流顺畅,共引流1300 ml;引流4 d后复查超声:原病灶明显缩小,大小约5.5cm×4.5 cm,病灶实际位于肝右后叶下段,边界清,呈不均质低回声,中心部有少许液性无回声区及引流管回声,团块状低回声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1周后复查超声:肝右后叶下段低回声未见明显缩小;超声造影示动脉相早期病灶周边呈环状高增强,中心可见一范围约3.2 cm×1.9 cm无增强区,动脉相晚期至门脉相周边快速减退呈低增强,结合既往病史考虑为胆囊癌肝转移(图2,3)。
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少许纤维组织内高分化腺癌浸润(图4)。
胆囊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临床症状有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肿块等症状,手术是治疗胆囊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手术之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特别是在手术后的前三年,需要特别注意,那么胆囊癌手术后3年会转移到肺吗?胆囊癌手术后3年会转移到肺吗?我们知道手术是治疗胆囊癌的最佳选择,手术能直接切除肿瘤,患者获得治愈的几率也是比较大的,但是手术只能切除可见的癌肿,术后依然有残留的癌细胞,如果不注重巩固治疗,癌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出现复发和转移。
著名的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介绍,癌细胞的潜伏期非常长,在临床上,九年的胆囊癌患者也会出现复发。
所以即使手术后3年的胆囊癌患者会出现复发,也会出现肺转移。
胆囊癌出现肺转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很多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患者以为已经痊愈了,殊不知术后依然有残留的癌细胞,如果不进行巩固治疗,癌细胞极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所以也提醒广大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一定要辅助中医治疗,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复发的几率。
延长生命。
另一方面是很多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不注重饮食和作息,很多患者在手术几年之后以为完全治愈了,就开始大吃大喝,不注重休息,没有什么饮食禁忌,其实这都会为复发提高很好的机会,所以这也提醒广大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一定要在手术之后合理的饮食,注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胆囊癌手术后3年,转移到肺如何进行治疗呢?这也是很多患者想要了解的,其实胆囊癌在手术治疗之后出现转移,手术治疗已经不适合了,很难控制病情,放化疗虽然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放化疗具有很大的副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毒性也在增加,很多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因此配合中医药治疗就很有必要,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减轻放化疗的毒性,还能提高其疗效,帮助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身体虚弱、年龄大、扩散转移区域广、无法承受手术、放化疗的患者单独使用中医治疗也是不错的,而中医治疗口腔癌的最新方法“三联平衡疗法”对口腔癌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
胆囊癌诊治指南(共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胆囊癌的诊治指南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
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
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
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
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
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
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
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
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
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
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
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
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
健康域护理胆囊癌是一种病发于胆道系统的肿瘤。
胆囊癌发病率在所有的消化性肿瘤疾病中占据第六位,且胆囊癌发现时一般恶性程度较高,这类肿瘤极易出现复发和转移的情况。
本文就聊一聊胆囊癌的主要症状表现以及术后相应的护理方法。
胆囊癌的早期表现胆囊癌早期的症状与其他肿瘤疾病一样,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所以早期胆囊癌不易被发现。
据临床显示,胆囊癌患者的症状一般都是腹部的中上部或者右上腹出现疼痛,在这些疼痛症状中,一部分患者呈现出间歇性或者持续性的疼痛,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钝痛或者绞痛的情况。
患者在出现腹痛时还会牵扯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胸部或者肩背等。
由于这些病症与胆石类患者病症相似,容易造成误诊。
这些患者除了出现腹痛等症状外还会出现没有食欲、恶心、呕吐、消瘦的情况。
胆囊癌手术后的护理●心理上的护理胆囊癌手术之后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上护理。
在康复过程中告诉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稳,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通过这些心理上的调节可以避免患者神经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影响到胆管功能恢复。
●适当做运动患者做完胆囊癌手术之后可以做一些轻微的运动,如散步,也可以做一些轻便的家务活。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尽量避免长时间坐卧,因为活动量太少的话,不利于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
●饮食上的护理手术后的胆囊癌患者饮食护理,首先要选择好消化的食物。
手术后的短时间内,患者应尽量减少对脂肪以及胆固醇的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因为蛋白质有助于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所以可以多吃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
同时还要增加对膳食纤维的摄取,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除此之外,切忌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当患者身体恢复之后依然要避免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饮食,已维护肝胆的健康。
●定期复查患者在手术之后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对药物用量进行添加或者减少。
并且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避免胆囊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等情况,即使出现复发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胆囊癌的预防想要预防胆囊癌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胆囊癌的病因目前并不是十分明确。
中国肿瘤临床990240中国肿瘤临床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ONCOLOGY1999年 第26卷 第2期 Vol.26 No.2 1999胆囊癌术后7年胆总管转移癌再切除1例范萍 郭一滨 患者女性,66岁,主因胆囊癌术后7年,间断发热、腹痛、黄疸半年,于1996年3月入院。
患者1989年因阻塞性黄疸在外院手术。
术中见胆囊增大,张力高,穿刺抽出白胆汁,胆囊内有约2cm×3cm菜花状肿物,暗红色,易碎,自胆囊管突入至胆总管,致使胆总管梗阻。
切除胆囊及肿物,并切除胆囊管根部部分胆总管壁,行T管引流。
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胆囊乳头状腺癌。
未辅加化疗。
6年后,即1995年8月始,又觉间断右上腹痛,发热,巩膜皮肤轻度发黄,症状时重时轻。
1996年3月,再次出现腹痛、高热、黄疸,急诊入院。
查体:体温40℃,脉搏100次/min,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检查未见异常,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上腹压痛明显,无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未触及包块。
B超示胆总管扩张,中下段管腔内实质性占位病变。
CT扫描见胆总管扩张明显,胆总管内可见2cm×2cm高密度肿块影。
临床诊断:胆囊癌术后,胆总管转移癌。
于1996年4月手术探查。
术中见胆总管扩张,外径约2cm,胆总管上段可触及软性肿物,肝脏、胆管周围、腹腔无转移结节及肿大淋巴结。
切开胆总管见肿物为暗红色,质软,约2cm×2cm×3cm,有蒂,蒂位于胆总管上段后壁。
梭形切除肿瘤部位胆管壁及肿物,置T管引流。
病理诊断:胆总管乳头状腺癌。
术后1个月经T管行腔内放疗,术后3个月拔除T管。
随访2年,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北京市100700)(韩豫生校对)(1998-03-06收稿)(1998-06-26修回)万方数据file:///E|/qk/zgzllc/zgzl99/zgzl9902/990240.htm2010-3-23 18:16:54胆囊癌术后7年胆总管转移癌再切除1例作者:范萍, 郭一滨作者单位:刊名:中国肿瘤临床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年,卷(期):1999,26(2)被引用次数:1次1.杨毅军.石景森胆囊癌胆总管内种植转移致梗阻性黄疸三例[期刊论文]-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2)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llc199902040.aspx。
尽管胆管癌相对少见,但胆管癌的发病率过去十年中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而且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癌症晚期。
胆管癌晚期淋巴转移是一种病情严重的疾病,它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胆管癌晚期淋巴转移的症状有那些吗?如何能减轻痛苦以下是该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的详细介绍:1. 肿块:淋巴转移使得局部淋巴结变得肿大,触摸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硬块。
患者可能会感到肿块疼痛以及不适。
2. 疼痛:淋巴转移会对身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压迫,留下的疼痛感在患者体内不断的蔓延。
3. 消瘦: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的症状,并且容易感到疲劳。
4. 呼吸困难:淋巴转移可能会影响到呼吸系统,使患者呼吸困难或不适。
5. 情绪不稳:淋巴转移可能会对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和精神状态不佳。
治疗方法:1. 化疗:化疗是治疗胆管癌晚期淋巴转移的主要方法之一。
化疗可以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的增长和分裂,以减缓病情的进展。
2. 放疗:放疗可以通过放射性粒子破坏癌细胞,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命。
4.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移除患者身体内的癌细胞组织和淋巴结,降低病情的危险。
但是,对于晚期淋巴转移的患者而言,手术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3. 中医治疗:稳定病情,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放化疗、手术的疗效,减轻副作用。
中医治疗善长调节患者紊乱的机体内环境,将扶正与抗癌同时进行,补充患者的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应及时配合治疗。
三联平衡理论,是根据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以及多年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由袁希福老中医总结归纳出的一条中医防治肿瘤的规律。
在临证中,其抗癌理论的实质内涵是,抓住癌症患者关键病机——“虚、瘀、毒”并统筹兼顾,采取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大对策,在辨证施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灵活用药,恢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促使气血调和,紊乱的内环境重新归于平衡,疾病亦趋康复。
胆管癌晚期淋巴转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积极治疗。
胆囊癌这种疾病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疾病之一,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如果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生命的危险,胆囊癌的防治工作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病后的预后。
目前,胆囊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能够直接切除病灶,但术后却有转移的风险,因而胆囊癌术后转移征兆也受到高度关注。
转移是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特点之一,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一定要做好胆囊癌转移的防治工作。
临床上,不少患者在初诊时就因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发现转移,但多数患者都是在术后复查时发现转移,其是术后残留癌细胞或残留微小转移灶生长、繁殖的结果。
因此,为了降低胆囊癌术后转移率,术后的巩固治疗一定要引起重视。
此外,还应定期筛查,尤其是出现转移征兆时,以便尽早发现转移,避免病情延误,影响预后。
那么,胆囊癌患者术后出现转移的征兆有哪些呢?由于转移部位的不同,其征兆往往也会有所差别。
如若为脑转移,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精神异常、迟发癫痫等征兆;若为骨转移,患者可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瘫痪等征兆;若为肺转移,患者可出现咳嗽、痰血、胸痛、发热等征兆;若为肝转移,患者可出现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黄疸、腹水等征兆。
此外,一旦胆囊癌出现术后转移,患者还会伴有消瘦、贫血、乏力、发热等全身征兆,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以防延误病情,影响转移患者的治疗时机。
胆囊癌每年都会导致我国很多人的死亡,而这些死亡患者中,多伴有扩散、转移。
因此,一旦胆囊癌出现转移,很多人都觉得没救了、活不久了。
那么,胆囊癌术后转移还有救吗?此时,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往往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甚至促使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因此,即使已出现转移,甚至病属晚期,胆囊癌患者都应积极配合治疗。
此时,若有手术切除机会,应积极争取二次手术,同时联合其他治疗,如中医治疗,其不仅能够巩固手术疗效,而且还能够防治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
除了能够辅助其他治疗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外,中医治疗还能够单独作用于胆囊癌患者,因安全、毒副作用小,年老、体弱、广泛转移患者也能够耐受,对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有积极作用。
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很多患者和家属选择了位居河南省会郑州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而且这些患者中不乏河南省会患者,甚至是海外患者。
该院不仅有多位有着丰富治疗经验的中医,如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肿瘤近40年,有“中国十大当代名医”荣誉称号的袁希福院长,而且汇聚大量成功案例。
在先后举办的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上,该院曾先后邀请600余位肿瘤患者,其中不少都是已生存3年、5年,乃至更久的肿瘤患者。
这些患者的参会不仅展示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中医治疗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效果,而且也让千千万万同样患癌的患者看到了治疗希望,树立了战胜癌魔的信心和勇气。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胆囊癌的真实案例解读:
【案例1】王某某,女,41岁,胆总管癌下端恶性肿瘤,河南禹州市人
2009年11月15日,王某某因发现尿发黄,眼睑黄,皮肤黄染,辗转到郑大一附院,被确诊为胆总管癌下端恶性肿瘤。
因胆管重度粘连无法手术切除,只得放胆总管支架,之后症状有所缓解。
2010年6月初患者开始出现高烧,后来在康复患者的介绍下,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袁希福院长的帮助。
就诊时,王某某的症状为头晕,头疼,口中时苦时甜,乏力,身体重度虚弱,体重骤降(一个多月下降30斤)。
经过袁希福等多位专家会诊,针对其症状并依据三联平衡理念为指导,在辩证施治基础上为其开具以调养身体、扶正为主的中药调理方案。
王某某服完10副中药后,头晕、疼痛症状消失,食欲好转,身体渐感有力。
袁院长又为她调整方案,三个疗程后患者再次复诊时,活动有力,身体发福,随带近期检查结果显示胆总管癌下端肿瘤明显缩小,身体状况良好。
患者略带苦恼的跟医务人员抱怨“胃口好得很,一下子胖了二十斤,想减肥都困难。
”
【案例2】李某某,78岁,胆管癌,陕西省宝鸡市人
2015年5月初,李某某突然出现皮肤黄染,去医院检查为胆管癌,而且出现右肺转移。
7月23日,复查结果显示老人的病情恶化,肝门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9月2日再次复查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
当时老人食欲一般,体力差,体重下降严重,长期间断发烧,背部不适,左肋下部小腹隐痛。
由于年龄过大不能手术,老人的孙子四处打听后,赶往郑州寻求袁希福院长的治疗。
袁希福院长依据三联平衡理念为指导,在辩证施治基础上为其开具药方。
用药2天后,老人精神恢复,说话声音有力,发烧等病症减轻。
随后在第四军医大西京医院行ERCP+胆道塑料支架拔除+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并坚持服用中药。
2016年1月27日,老人复诊时,黄疸、发热消失,精神、气色都很好,生活自理,体重增加了10多斤。
复查结果显示,肝门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缩小,其余一切正常。
再次复诊时,李某某还带了4个患者,详细了解情况后也纷纷挂号寻求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
以上内容是对胆囊癌术后转移征兆的简单介绍,转移部位不同,转移的征兆也会有所差异,鉴于不少征兆出现较为或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建议患者一定要做好复查工作,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还应尽早将中医纳入治疗方案中。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很多中药具有抗癌功效,而且不少中药还能够抑制癌细胞的扩散、转移。
而大量临床案例也证实,中医治疗在防治胆囊癌术后复发、转移方面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