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冲刺专题三中国对外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讲:黄冈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纪登启一、中考考点1、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隋唐时期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中日交流、玄奘西游)。
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二、命题规律近代以来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却的。
隋唐时期日本大批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从鸦片战争战败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新中国建立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考查趋向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它具有多元性、共容性。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共同财富。
古今中外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之一。
(1)古代历史: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作用;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2)中国近代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矛盾加深。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出席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同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中美邦交正常化。
(4)新时期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力量。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组织、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四、专题知识教与学(一)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两汉时期(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成为联系中外的纽带,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材料题专练与答案1.(海南期末)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不同历史时期显现不同的特点。
【图表梳理】《古代中外交流情况表》(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3分)①;②;③(2)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答:【史料分析】材料一: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的局面。
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70多个。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日本书纪》(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
(6分)答:【观点思考】材料二:“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4)“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答:2.(2019·吉林期末)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外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以和平为主,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请观察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为题目,撰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1)文中包括图片涉及的六位历史人物在中外交往过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事件的影响(一点即可);并谈谈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答:(2)史实准确无误,表述清晰流畅,字数150字左右。
答:3.(2019·山东中考真题)明朝时,我国已进人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
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
”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中国对外关系一、复习策略(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丝绸之路、闭关锁国、求同存异等。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3、掌握中国近现代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
4、知道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
(二)策略设计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理解每个时期外交政策的含义,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些政策提出的内容及影响。
二要理清历史线索,明确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要结合政治常识,了解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与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关系。
(三)复习要点阐述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交往(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①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国王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唐朝: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③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⑤清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②东汉: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开放闭关自守汉佛教传入中国西:张骞通西域朝 鉴真东渡 唐:玄奘西游朝 设置市舶司宋:海外贸易兴盛明:郑和下西洋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政策:闭关锁国西汉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欧亚大陆,促进了古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大秦(古罗马)意义:1.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以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
1.丝绸之路链接中考(2022·海南)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不同历史时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明朝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并列举两例其他方式。
和平交往:货物交换、学习文化。
暴力冲突:侵略、战争。
互派使节、直接拜访、联姻等。
西汉末年 佛教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佛教传入3.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鉴真东渡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加以管理。
5 海上丝路6.元代的交往。
专题二中国民族关系一、民族冲突(秦汉时期)1、黄帝与炎帝部落联合,形成了华夏族,即汉族,所以华人又被称为炎黄子孙。
2、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___________的口号,攘夷即对抗北方少数民族。
3、秦朝,秦始皇进攻匈奴,修秦长城。
4、西汉,汉武帝派________、_________进攻匈奴。
5、东汉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北魏是_______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________迁往________,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民族融合的代表,实质是鲜卑族的汉化。
主要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禁用_________;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___________;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崇敬______,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三、民族开明与开放(隋唐时期)1、唐朝,唐太宗将________嫁给吐蕃首领_________,密切了汉族与藏族的关系,可以看出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朝后又将_________嫁到吐蕃,吐蕃与唐朝做到了合同为一家。
四、辽国——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西夏——党项族元昊金——女真阿骨打五、元朝(蒙古族)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回族是元朝时期形成,元朝是南北朝之后又一个民族融合阶段。
六、清朝(满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1、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族。
2、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3、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
七、新中国时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团结和社会改革,例如西藏的农奴制改革。
专题三中国对外关系第一部分古代的开放辉煌期1、西汉——汉武帝派________出使西域,并开通了沟通东西方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起长安,通过__________、今_______地区,运往________,再转运到________。
中考历史解读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近几十年,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外交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历史是我们了解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一、近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的兴起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国际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中国外交发展的起步点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后的庚子赔款问题。
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外交陷入困境。
然而,中国古老的外交思想以及勇于反抗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国外交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机。
康有为的《大同书》以及梁启超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等著作对中国外交思想的更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近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20世纪,中国外交经历了磨难与曲折的历程,不断开展抗击外敌斗争。
其中,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外交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外交发展的关键点。
毛泽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新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为中国外交赢得了国际支持。
建国后,中国外交面临着多重挑战。
在冷战格局下,中国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声,凸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地位。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不结盟等原则,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三、新时代下中国外交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经济崛起使得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上逐渐提升。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特点。
同时,中国加强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外交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然而,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认识到坚持和平发展、主权平等及互利共赢等原则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平。
结语: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发展的历程。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指导专题3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专题三我国古代对外关系1、主动、开放(表现)张骞通西域:(识记)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
丝绸之路:(识记、理解)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它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评价唐太宗:(识记、理解、运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对外关系呈现出和睦、开明、开放的景象。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识记、理解)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
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从长安前往天竺,学习佛法。
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并翻译,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作用:遣唐使的到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
表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开明、开放政策。
郑和下西洋:(识记、理解)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意义: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主动外交、和平外交。
2、闭关锁国(表现)“闭关锁国”:(识记、理解)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清朝统治者认为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现实的原因)清朝统治者担心开放会使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初三历史中考冲刺专题3中国对外关系一、复习策略(一)考纲解读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丝绸之路、闭关锁国、求同存异等。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政策、表现、重大事件和影响。
3、掌握中国近现代的外交政策、活动、成就和影响。
4、知道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
(二)策略设计本专题复习,一要注意理解每个时期外交政策的含义,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些政策提出的内容及影响。
二要理清历史线索,明确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要结合政治常识,了解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与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关系。
(三)复习要点阐述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的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
海路: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交往(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①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国王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②唐朝: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③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④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⑤清朝: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②东汉: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朝鲜的牛、马、麻、人参等输入唐朝,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输入朝鲜。
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不断运往波斯、西方。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非洲和欧洲。
④宋元:越南占城稻在北宋时传入我国。
中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到非洲一些国家。
⑤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入我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土特产。
(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4)中国文化的外传①科学技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④文字: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5)外国文化传入中国①农作物品种: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③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⑤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
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6)中国古代友好交往的典型代表事例①张骞通西域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③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④玄奘西行:唐朝著名僧人玄奘,到天竺求法,回国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⑤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到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向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⑥郑和下西洋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联系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7)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①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郑成功率军经过激烈战斗,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③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8)秦汉至明清朝的对外政策①两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中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交往,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②隋唐时期,海、陆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唐朝与日本、天竺、波斯、大食及东罗马帝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③宋元时期,一方面海外贸易发达,另一方面中国科技西传,尤其是三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有四大特征:一是官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二是由于欧洲殖民者的不断骚扰,对外交往贯穿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是统治者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外商来华,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四是西学东渐,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的含义:是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二是清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会“滋扰生事”,推翻它的统治。
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清代闭关锁国的影响: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9)古代中国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和影响①原因:第一;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是吸引周边国家来我国学习的根本原因。
第二;开放的对外政策是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三;随着科技发展,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陆路和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中外交流源源不断的客观条件。
第四;郑和、玄奘等人都对中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影响:中外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兼容并蓄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自身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亚、欧、非,推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化圈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10)明清时期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1)原因:从主观因素看:①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②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从客观因素看:①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②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这也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
(2)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3、新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外交也是屈辱的外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