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培养及报告单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21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书写篇一: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细菌生理生化反应原理,掌握细菌鉴定中常见的生理生化反应方法。
了解生理生化反应在鉴别细菌中的意义。
【实验原理】通过测定微生物校内某些酶类的有无、对某些第五的利用能力、代谢产物的类型等来研究微生物带血的多样性。
某些细菌产生色氨酸酶,能分解培养基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发生反应,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为吲哚反应阳性。
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成丙酮酸,2分子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
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与肌酸类物质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为V.P.反应阳性。
有些细菌发酵糖类产生有机酸较多,使发酵液的pH下降到4.2以下,当加入甲基红试剂后,时发酵液变红色,为甲基红反应阳性。
某种微生物能以某种糖类为碳源,产酸产气,则判断为发酵这种糖。
【实验材料和用具】1. 菌种: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菌、枯草芽孢杆菌。
2.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V-P试剂、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3. 仪器:酒精灯、接种环、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试管、移液枪、滴管、杜氏小管。
【实验方法】(一)V-P反应1.试管标记取5只装有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的试管,分别标记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空白对照。
2.接种培养以无菌操作分别接种少量菌苔至上述相应试管的培养基中。
空白对照不接种。
置37度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h。
3.观察记录去除以上培养物,分别取出2ml培养液加入另外5支相应编号的空试管中,加入与培养液等量的V-P 试剂,充分震荡2min。
放置37度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0min 观察记录结果。
(二)甲基红实验于V-P实验留下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2-3滴甲基红指示剂,立即观察培养液的颜色变化(三)吲哚实验1.试管标记取5只装有蛋白胨水培养基的试管,分别标记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空白对照。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观察细菌的生长特征。
3. 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形态多样等特点。
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下,细菌可以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观察其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等。
2.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移液器、无菌操作台等。
4. 实验试剂: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按照说明书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 细菌接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3. 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于37℃和30℃下培养24小时。
4. 观察记录: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5. 无菌技术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接种、移液等操作,防止污染。
五、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金黄色、表面光滑的菌落。
2. 大肠杆菌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乳白色、浑浊的菌液。
六、实验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七、实验讨论1. 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有何差异?2. 如何提高细菌培养的效率?3.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细菌培养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掌握了无菌技术操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怎么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细菌学的检验报告是进行体检的常见报告。
作为一名医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朋友拿着报告来问我应该如何看懂,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解读如何来看懂一份细菌学检验报告。
正常菌群人体表面以及和外界相通的泌尿生殖道、口腔、肠道、鼻咽部等腔道中都寄居着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有利且无害,这种微生物属于正常的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统称为正常菌群。
人体皮肤中含有的正常菌群有白色念珠菌、丙酸杆菌、棒状杆菌、大肠诶希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非典型分歧杆菌等。
鼻咽腔中含有梭杆菌、甲型链球菌、奈瑟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丙型链球菌等。
胃部一般无菌。
肠道中含有假单胞菌、乳杆菌、破伤风梭菌、白色念珠菌、大肠诶希菌、产气荚膜梭菌、消化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等。
口腔中含有螺旋体、表皮葡萄球菌、类杆菌、奈瑟菌、肺炎链球菌、念珠菌、丙型链球菌、梭杆菌、甲型链球菌、棒状杆菌。
阴道中含有厌氧菌、乳杆菌、大肠诶希菌、棒状球菌、念珠菌。
眼结膜中含有结膜干燥杆菌、葡萄球菌。
前尿道中含有肠球菌、葡萄球菌、非致病性废弃杆菌、棒状杆菌。
病原菌病原菌是指能够入侵宿主产生感染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按照病性能够将病原菌分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的种类少但毒性强,条件致病菌的种类多且不断增加,毒性较弱。
临床上一般将病原菌和致病菌进行混合称呼,但病原菌的范围要明显大于致病菌。
细菌药敏试验,测试抗菌药物品种如何确定抗菌药有两百余种,药敏试验中不需要包括每一种抗菌药。
测试的抗菌药纸片种类是根据各类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及临床可能选用药物进行确定的,同类药物一般选择一到两个代表品种。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对各种细菌的药敏试验中适合测试的药物品种机型推荐,例如测定葡萄球菌属的药敏试验中应当包括红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苯唑西林、克林霉素、万古霉素、青霉素。
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增加其他品种例如呋喃妥因、环丙沙星、利福平、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微生物培养、药敏试验的流程及意义一、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总述微生物培养就是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并给以药敏结果,为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提供依据。
而药敏试验则是承接微生物培养的一项工作,即对于培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试验检测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来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来治疗感染。
对于检测到的可能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时选择的药物是参照美国的CLSI推荐的标准制定的。
尤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时有固定的药敏组合,不是人为可以随意添加或减少的。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流程基本为:①将标本进行处理(不是所有的标本都需要处理);②将标本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在不同条件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不同的标本所含菌的种类不同,不同菌的生长条件不同,因此需要接种于不同的培养皿中);③24h后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a.此时若无细菌培养,继续放回培养箱中培养24h,若仍然无细菌生长则判定为阴性结果,因此阴性结果出具的时间为48h以后。
b.若有细菌生长,要根据形态和气味等对细菌进行初步的判定,若能判定出细菌的种类,则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
贴有药敏片的培养皿在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进行药敏结果的解读,然后报告结果,这种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报告出具的时间就是48h以后。
由于不同的细菌的生长的速度不同,有些细菌在培养24h后不能完全判定结果甚者24h 培养后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细菌生长的则需要继续培养24h,即连续培养48h后同样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等来观察判定细菌的种类然后进行药敏试验。
这种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具需要72h以后。
而血液、骨髓等标本则是利用不同于上述培养方式的方法进行培养。
它有专门的培养瓶和仪器。
这种仪器会自动监测培养瓶中的变化来判定有无细菌生长,若有细菌生长仪器会发出警报。
在培养5天内任何时间发出警报的培养瓶都要抽取瓶中的物质在培养皿中进行接种培养,同样在菌种鉴定后进行药敏试验;若在培养5天内不发出警报的培养瓶则视为阴性结果。
咽喉部细菌培养实验报告分析口腔中的细菌分离实验报告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实验仪器及材料土样:18号土样试剂及培养基培养基:果胶酶筛选培养基;几丁质酶真菌筛选培养基;果胶酶划线分离培养基;几丁质酶划线培养基;细菌半固体培养基;淀粉培养基;葡萄糖酵解培养基;乳糖酵解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a) 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复染液等各种染料以及卢戈氏碘液、95%乙醇、5%孔雀绿水溶液、无菌水等仪器锥形瓶(500mL×2;300mL×2;100mL×3)、培养皿(20套)、试管(20支)、移液管(3支)、烧杯、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光学显微镜、涂布棒、U型管、德汉氏小管、酒精灯、漏斗、接种环、滤纸、棉塞、牛皮纸、无菌操作台、灭菌锅、纱布等细菌的筛选,分离纯化及鉴定细菌的筛选土样处理配制生理盐水:在烧杯中配置200ml0.85,的生理盐水,用移液管各移取9ml于五支洁净试管,再移取90ml配置好的生理盐水于三角烧瓶,并放入少许玻璃珠,包好灭菌;加土样:冷却后准确称取10g土样放入盛有90ml无菌生理盐水并带有少许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充分震荡摇匀,然后放在30?恒温培养箱中静置15min。
果胶酶菌种筛选梯度稀释:用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此为10-1稀释液,以此类推制成10-2、10-3两种稀释度的土壤溶液(如下图);涂布:配制果胶酶筛选培养基,110度灭菌20-30分钟,冷却后倒平板在培养皿盖周边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分别写上10-1、10-3两种稀释度字样,每稀释度标记三皿,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3、10-1两管土壤稀释液中吸取适量对好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央位置,每皿准确放入0.2ml,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其方法是将菌液先沿一条直线轻轻地来回推动,使之均匀分布,然后改变方向90度沿另一垂直线来回推动,平板内边缘处改变方向用涂布棒再涂布几次;培养:将平板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1-2天;果胶酶透明圈平板检测:取10-1涂布平皿,用0.5,的刚果红染色15-20min后,倒掉刚果红,用1mol/L的NaCl脱色几分钟至观察到透明圈,则说明水解圈内的菌有水解果胶的能力;菌落描述:取此菌进行菌落形态描述,就菌落的大小(大、中,小),颜色(白,黄,粉红等),干湿(干、湿),边缘(整齐,不整齐),表面(光滑,粗糙,有无突起等)分别进行阐述并详细记录;细菌的分离纯化划线分离:制备果胶酶划线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挑取具有水解圈的菌种,第一次划线分离培养1-2天后取分离所得单菌落再进行第二次划线分离,划线分离的具体方法是:先在平皿上划定区域,然后将接种针在火焰上进行灭菌操作,取含菌种的培养皿,在火焰上方(注意:不图细菌的划线分离示意图能离火焰太近)打开培养皿盖,先拿接种针在上盖处划线以降温,然后用接种针轻挑所选菌落一到两下,将平皿盖上放好,再取刚刚冷却了的干净平皿在1区进行划线接种操作。
如何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细菌学检验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检验报告,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细菌以及感染的细菌种类和其敏感性。
以下是如何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的详细解析。
1.报告基本信息:报告通常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样本类型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认报告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核对是否与患者的真实情况相符。
2.细菌检测结果:细菌检测结果通常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细菌培养结果,另一个是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2.1细菌培养结果:细菌培养结果列出了在患者样本中培养出的细菌菌种信息,包括菌种的名称和个数。
通常,报告会显示菌落的数量以及菌落的形态特征。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细菌的活动性和生长水平。
-菌落数量:菌落数量反映了感染的严重程度,数量越多可能代表感染越严重。
-菌落形态:菌落形态描述了细菌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这对于初步判断细菌种类很有帮助。
-常见致病菌:细菌培养结果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通过判断感染菌种,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2细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报告中通常会列出多种抗生素的名称,并标明细菌对其的敏感性结果。
-抗生素名称:报告中列出了常用的抗生素名称,并标注了细菌对其的敏感性。
-敏感性结果: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通常有三个级别:敏感(S)、中介(I)和耐药(R)。
敏感表示细菌对抗生素非常敏感,可有效治疗感染;中介表示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性存在一定限制,治疗效果可能较差;耐药则表示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该抗生素已经不能有效治疗细菌感染。
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对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医生可以根据敏感性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报告解读:细菌学检验报告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由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细菌培养结果:根据菌落数量、形态特征和常见致病菌信息,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类型,从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培养出具有特定形态和生化特性的纯培养菌株。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环境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琼脂培养基、试管、移液管、恒温培养箱等。
2. 实验方法:a. 取环境样品,将其加入生理盐水中制备悬浮液。
b. 取适量悬浮液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c.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d. 观察并挑取单菌落进行分离培养,最终获得纯培养菌株。
实验结果:经过培养后,观察到琼脂平板上出现了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
通过挑取单菌落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最终获得了多个纯培养菌株。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菌株的形态特征各异,有的为球形菌,有的为杆状菌,还有的呈现丝状生长。
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这些菌株的生长速度和生理特性也存在差异。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从环境样品中分离培养出了多个细菌菌株。
这些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此外,本次实验还加深了我们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实验总结: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技术,还获得了多个纯培养菌株。
这些菌株的获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后续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次实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细菌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细菌分离培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我们的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微生物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细菌的培养实验报告总结细菌培养是学生进行生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科学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时,要保持良好的观察状态和正常的操作过程。
培养基是细菌和细胞进行接触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是由许多微小的细胞组成,包括菌体、菌丝、孢子、荚膜以及生活力强、营养丰富而较小的菌藻。
培养基上的微生物主要有微生物细胞,如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一、实验准备1.培养基准备:取一小块干净、干燥的无菌纱布,铺在烧瓶底,然后取一定量的水(或蒸馏水)倒在纱布上,使纱布浸透水中;将纱布平铺在烧瓶底部,然后盖紧瓶盖,用干净的棉签蘸取少量的酒精涂在纱布上。
2.取一小块无菌肉、棉球和一根牙签,分别置于两个培养皿上(图2)。
3.将上述两种液体倒入培养皿中,然后倒在另一块培养皿上(图3)。
4.用酒精灯后移至另一侧,分别将酒精灯放置两边(图4)。
5.盖上盖子(图5)。
6.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若有菌落生长,则说明被培养的细菌已被培养出来。
7.洗净手,戴上手套后方可进行实验。
1、把实验用的小碗洗干净。
9.将小碗放入烧瓶中,盖紧盖子(如图8)。
10.用镊子取一块无菌肉放入烧瓶中(或放入无菌盐水中)。
11.盖上盖子,观察几分钟。
12.取下酒精灯,移至另一侧,盖上瓶盖(图9)。
13.取出另一块培养皿,用镊子将肉放在培养皿的一端进行细菌培养,待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菌落出现(图10)。
14.把肉从烧瓶中取出,用镊子夹出棉球,放在一个干净的小碗内(图11)。
15.将烧瓶底洗净,用消毒酒精擦洗两遍(或用75%的酒精擦洗两次)后放入培养皿中。
16.盖上盖子置于阴凉处静置一段时间,待培养基内的细菌充分生长后观察是否有菌落出现。
2、注意保持烧瓶清洁,勿用手直接接触烧瓶。
10.将烧瓶放入烧杯中,盖上盖子,加热30分钟。
11.观察现象:如果看到了菌落和气泡,说明有细菌生长了,此时不要揭开盖子。
12.用手指轻压瓶口,若有粘液流出即可证明是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