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俄罗斯经贸概况及行业市场分析一、俄罗斯简介和经贸状况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4.3万公里,濒临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的12个海;陆界长达1.7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领土36%在北极圈内,自北向南为北极荒漠、冻土地带、草原地带、森林冻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草原地带和半荒漠地带。
共横跨11个时区。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春秋两季很短。
俄罗斯联邦由83个平等主体组成,包括21个共和国、9个边疆区、46个州、2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个自治州和4个自治区。
分布在7个联邦区(中央区、西北区、南部区、伏尔加河沿岸区、乌拉尔区、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区)。
俄罗斯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天然气、铁矿石、煤、镍、石油、铜、铝、黄金。
俄森林覆盖率50.7%,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非金属矿藏极为丰富,石棉、石墨、云母、菱镁矿、刚玉、冰洲石、宝石、金刚石的储量及产量都较大,钾盐储量与加拿大并列世界首位。
渔业资源、水力资源丰富。
俄罗斯联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俄罗斯族是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79.82%(2006年2月)。
俄罗斯境内的民族语言分为4大语系,即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
共有大约150种语言,俄语为主要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
俄罗斯联邦境内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佛教(刺嘛教)和犹太教等。
基督教以俄罗斯东正教流传最广,教徒人数最多。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俄罗斯经济未能独善其身。
自2008年8月俄格冲突、国际油价下跌之后,俄出现了资金大规模撤离、股市暴跌、卢布大幅度贬值、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进出口削减、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失业扩大、经济增长减速消极趋势,呈现出典型的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局面。
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政府通过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拨款被截留用于外汇投机。
2008-2009年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概况(一)世界经济增长概况2008年底和2009年初,世界经济(GDP)增长陡然放缓,堪与最糟糕的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相比。
由资产价格下跌和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的发达经济体需求疲软使得世界总产出增长率从2007年的3.5%下降到2008年的1.7%,为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远远低于10年来的平均增长水平2.9%。
2008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0.8%,2000-2008年平均增长率为2.2%。
另一方面,2008年发展中国家总产出增长5.6%,虽较2007年7.5%有所下降,但与2000-20008年间平均水平持平。
2008年,石油输出国经济以5.5%的增长率快速增长,特别是中东地区出口增长速度达到6.3%。
2008年不发达国家(LCDs)的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国家,增长率为6.6%,高于达到6.3%的2000-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
2008年,欧洲与北美经济增长率仅为1%。
与之形成对比,中美洲的石油输出地区、独联体国家、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均为5%以上。
2008年,亚洲GDP增长率仅为2%,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经济负增长(-0.7%)的影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除去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达5.7%,其中中国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增长率达9.0%。
总的说,首先,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保持增长,特别是石油出口国受益于油气价格的攀升。
其次,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经济不稳定乃至严重衰退已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正逐步蔓延到发展中国家。
(二)主要货币的汇率和商品价格的变化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由于美元对美国贸易伙伴货币坚挺,美元对许多国家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2008年上半年,欧元对美元升值7%;紧接着7月到10月,欧元对美元贬值了14%。
从2006至2008年7月间,欧元对美元升值了30%,并在2008年7月达到最高点。
中俄贸易合作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摘要:中国和俄罗斯是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大国,在两国深厚的政治合作背景下应加强经济层面的合作与交流来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
目前,两国经济合作最为成熟的是贸易领域,无论是从资源禀赋还是经济结构来说,贸易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2008年金融危机并未改变中俄贸易的结构和长期走势,双方贸易额将随两国GDP的复苏逐渐恢复,俄罗斯则会加强和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合作。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中俄贸易;贸易中国和俄罗斯同属于金砖四国,并且是重要的地缘政治大国和战略协作伙伴国,目前中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于贸易方面。
俄罗斯自1992年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转轨的第一年,俄罗斯外贸总额为966亿美元;1993—1997年,外贸持续增长并保持巨额顺差;1998—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行情不利的影响,其外贸连续下降;从1999年开始,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上升以及199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卢布贬值效应,俄罗斯对外贸易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1]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
1978—2008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阶段,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
根据世贸组织2009年世界贸易统计年鉴报告,随着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位,占世界货物贸易份额的8.9%,而同期俄罗斯占世界货物贸易份额为2.9%,排名第9位。
[2]回顾中俄贸易的近20年历程,如图1所示,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992—1999年为两国经贸发展的波折发展期,贸易模式并不成熟,很多是以走私、易货贸易的形式存在;2000—2008年则是两国贸易的高速发展期,而这一高速增长的前提是两国政治关系的强化。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课题组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与2006年相比,增速都有所放缓,食品、能源资源等大宗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攀高。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变数。
预计世界经济将继续延续增长的势头,但随着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逐步显现,美国经济减速不可避免,欧盟和日本经济也受波及,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发展中经济体总体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经济将延续高速发展势头,但不确定性和外部风险增加。
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2007年世界经济维持较快增长,全球经济增长512%,这是自2002年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连续六年保持4%以上的高增长。
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但增速会继续回落,风险因素明显增加。
主要影响因素:美国房市持续回落,次贷危机继续恶化,美国经济基本面已受到严重拖累;次贷问题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高油价冲击等。
I MF已将2008年全球增长的预测从418%下调至411%(见表1和表2)。
从主要经济体走势来看,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减速,美国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212%,为自2002表1 国际组织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预测机构2007年2008年I MF41941128家国际咨询机构预测平均值317312OEC D217(30个成员国)213(30个成员国)亚洲开发银行ADB212(工业化国家)211(工业化国家)亚洲开发银行ADB611(亚太地区)517(亚太地区)亚洲开发银行ADB815(新兴东亚)810(新兴东亚) 注:工业化国家增长率是美国、欧盟、日本加权平均的加权平均增长率;亚太地区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岛国表2 主要经济体2008年增长情况(%)2007年2008年美国212211日本118115欧元区216119欧盟218212英国311119法国118118德国215119意大利118113世界317312 数据来源:英国C onsensus F orecasts2007年12月份根据28家国际咨询机构预测平均值年增长116%以来的最低水平。
俄罗斯2008年和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陈新民2008年对于俄罗斯太具戏剧性变化,可以说从经济奇迹陷入经济危机。
上半年还是欣欣向荣,经济形势看好;下半年就从经济增长的高峰跌落,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俄罗斯在10年之内遭遇两次金融危机,但这两次金融危机却不尽相同。
2008年金融危机对于一些经济学家来说未必出乎意料,有人不止一次提醒金融危机将会到来。
关于危机根源的流行观点认为,这是外部困难所致,可是事实上,本次危机具有系统性再生产障碍之特性,只是全球金融危机把俄经济体的弱点暴露出来而已。
通过分析2008年与199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九大不同,我们可以判定,2008年危机并不是10年前危机的简单重复,其中有些是过去问题的加重,有些却是新问题的出现。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可以缓解危机程度,但是解决深层次问题则需要长期努力。
一工业整体状况恶化2008年,俄罗斯工业整体状况,特别是机械制造业生产能力持续下降。
该行业许多部门一直持续着萧条景象,虽然最近几年出现明显改进,但是考虑到某些类型机械制造产品生产下降的事实,很难认同工业生产年增长5%—6%的说法。
个别部门,如交通运输设备、通讯和国防工业的确发展较快,但工业整体状况却比1998年有所恶化。
一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命运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企业现已变成音乐广场或贸易集市。
1998年以来,整个工业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有恶化趋势,许多生产活动要么停止运转,要么恢复极其缓慢。
固定资产磨损程度从1998年的42.2%上升到2007年的46.3%[1]。
而且最赢利行业的固定资产(地下开采业上升到53.3%)磨损程度最严重,固定资产恢复更新速度最近几年每年不到2%。
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因为许多企业进人2000年以来只是为了降低纳税基数在形式上提高折旧率,实际上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投入很少。
这个时期固定资产的增长几乎都是依靠建设众多的商场和写字楼取得的。
二宏观经济对于出口行业依赖性更大工业整体状况不佳,直接后果就是投资活动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在萎缩,低附加值能源原材料出口行业则欣欣向荣,并成为经济体基础。
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中俄经贸合作的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双方的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上升,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经向600亿美元大关迈进。
但两国经贸合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中俄两国地缘经济利益依存度不对称中俄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的地缘经济利益依存度呈现出非对称性结构,导致中俄两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存在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中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俄罗斯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较高额度关税,以及设置其他形式的非关税壁垒。
俄罗斯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存在高度的可替代性,在俄罗斯市场,中国商品遭到来自欧盟国家、日本、韩国、东盟国家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
当今世界各国对能源、原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原料供应日趋紧张,能源供应问题上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程度。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
天然气等能源、原料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越来越高。
因此,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料商品对于中国来说,其可替代程度较低。
在高科技合作领域,中国的回旋余地也较小。
中俄地缘经济利益依存度的不对称导致两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性,成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不稳定性也是中俄两国贸易产生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贸易结构尚待优化相对于中俄两国的总体经济规模,两国的贸易额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35 353亿元,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为39.161万亿卢布(约1.29万亿美元),中俄2009年的贸易额仅为395亿美元,这是与中俄两国的总体经济利益不对称的。
中俄两国的贸易结构虽然在近几年来有所改变,但基本特征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中国对俄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其中服装、鞋类、食品等传统的大宗商品在中俄贸易中仍占重要地位。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仍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品种有石油及成品油、化肥、原木、有色金属及其制品、冻鱼等。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An Emp irical Study of B ilateral Trade bet w een Ch i na and Russia宋志刚1,2韩丽丽1魏浩1SONG Zh-i gang HAN L-i li W E I H ao(1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2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利用1996-2006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在初级产品生产上,俄罗斯处于比较优势,中国处于比较劣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俄罗斯处于比较劣势;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上,虽然两国都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中国明显比俄罗斯更具后发优势;中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贸易联系,且产业内贸易多于产业间贸易,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俄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贸易,但在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中存在较大差异,两国初级产品存在的互补关系最为明显。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10)05-0069-06引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地理区位上相邻的大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中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总额为482亿美元,其中,对俄出口285亿美元,从俄进口197亿美元;2007年俄罗斯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排名中位居第八位,分别以进出口额的统计口径来看,是第七大出口国,第八大进口国。
根据俄罗斯海关委员会统计,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55015亿美元,增长4010%。
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20319亿美元,增长516%,自中国进口34616亿美元,增长4217%,俄方贸易逆差9215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四大出口地区,同时超过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浅论中俄关系论⽂浅论中俄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国,彼此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复杂元素。
在外交上,正如所说,国与国的关系是没有永远的敌⼈,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国家战略利益⼤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外来的压⼒,相互需要⼜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政治关系。
⽆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的现实意义。
中俄建交已经六⼗多年,这是⼀个值得总结过去、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发展前景的好机会。
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将来都会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同时中俄关系已超出了单纯的双边关系范畴,这是⼀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关系。
我们知道,最稳定的关系不是双边关系,⽽是三边关系。
中俄关系的发展,会对潜在的第三⽅产⽣重要影响。
这个第三⽅可能是美国,也可能是欧盟、⽇本。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
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
只有这⽅⾯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向全⾯化。
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俄国历史的曙光乍现于公元九世纪,国⼟仅限于基辅⼀带。
随着俄国的不断发展壮⼤,领⼟扩张也随之⽽来,在历史上中俄对于领⼟的纷争也是有之,结局就是以俄国侵占了中国⼤量领⼟⽽发展到如今局⾯。
这过程中中俄关系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从过去到现在,有过友好,也有过纷争,从恶化敌对到缓和的变迁过程,都说明了国家之间的建交关系是多变⽽复杂的。
如今中俄之间是⼀种富有⽣命⼒的新型关系。
中俄新型关系有着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兄弟国家”关系,⼜区别于当今世界其他⼤国之间的“盟友”关系。
在中俄两国领导⼈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两国关系继续得到深化和全⾯发展,经贸往来继续加深,政治上两国继续保持⾼层互访,两国关系保持积极健康发展的状态。
中俄贸易仍主要限于传统商品交易。
在俄对中国的出口中,机器设备、矿物燃料、木材、钢材、肥料、化工产品、海产品、有色金属、纸浆处于前9位,占到了95%以上的贸易份额。
俄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机器设备、皮革制品、鞋、纺织品、针织服装、化工产品、肉类、玩具和体育器材、裘皮、果蔬制品、干果制品、粮食、陶瓷、水果、矿物燃料,这些产品占其进口总额的85%。
在双方投资方面,中国对俄累计协议投资额相当于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8%,相当于俄累计外资额的0.8%;俄对华累计投资额相当于俄对外投资总额的6.3%,相当于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0.089%;两国相互投资也仅相当于去年双边贸易额的4.8%。
、贸易壁垒(一)关税及关税管理措施俄进口关税的设置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和复合税。
进口税率分为五档,即0%、5%、10%、15%、20%。
2005年8月,俄罗斯对外贸易和关税税率保护委员会发表声明,俄罗斯轻工业产品和纺织品的进口关税从5%上调到10%。
2005年12月,俄政府通过的“关于确定对大米及其制品进口关税税率”的政府决议决定自2006年1月10日起将大米及其制品的进口关税确定为0.07欧元/千克,以取代此前实行的海关货值的10%,但不低于30欧元/吨的税率。
这将对中国大米对俄出口造成严重阻碍。
与此同时,为了振兴本国民族工业,控制原料型产品的输出,俄政府已实施或计划实施涉及进口技术设备(包括工业机械装置)和高科技产品的减税或免税措施。
俄政府和国家杜马已经批准的《俄罗斯特别经济区法》规定,从2006年1月1日开始,俄罗斯的商品出口者在出口过程中所需缴纳的增值税降为0%。
俄多次提升原油出口关税,控制原油的输出。
2005年8月1日,俄原油出口税提高至每吨140美元,而2000年这一税额仅为每吨14美元。
为保护国内林木业发展,俄罗斯政府对外贸易和关税协调委员会称,从2006年1月1日开始,俄罗斯未加工原木的出口关税将提高6.5%,达到4欧元/立方米。
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需求下降,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
2007年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率为5.5%,大大低于上年8.5%的增速。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大并蔓延,给2008年和2009年的国际贸易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预计2008年的国际贸易实际增长率在4.5%左右,2009年的增速将进一步下降。
2008年下半年美国信贷危机的扩大,将对2008年乃至2009年的国际贸易产生很大影响,国际贸易增速将持续放缓。
预计2008年国际贸易实际增长4.5%左右,名义贸易增长12%左右。
由于美国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同样存在着对资源类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美元汇率等问题的担忧,预计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步伐将继续放缓。
一、2007年国际贸易形势回顾受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高涨,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国际贸易名义增长率为15%,贸易额达到13.57万亿美元。
但由于贸易额的增长主要源于出口价格的上涨(9.4%),因此,2007年国际贸易实际增长率(贸易量)仅为5.5%,低于上年8.5%的增速,略低于我们上年6%的增长预期。
2007年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的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据统计,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超过发达国家(13.6%),增长率达到16.8%。
特别是东亚地区表现不凡,增长17.2%,出口额达到3.3万亿美元,对世界出口增长的贡献度为24.7%。
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2007年中国贸易增长显著,创下连续6年增长超过20%的纪录。
2007年中国出口增长25.7%,达到1.22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第三,机械机器出口增长迅速。
占世界贸易40.7%的机械机器出口增长13.0%,达到5.6万亿美元。
其中,运输机械增长16.9%,出口额超过1.5万亿美元。
俄罗斯大事记(2008年11月—12月)
佚名
【期刊名称】《俄罗斯研究》
【年(卷),期】2009()1
【摘要】11月 2H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决议就纳卡地区问题展开持久、直接对话。
俄罗斯将原油出口税降至$287/吨。
【总页数】3页(P135-136)
【关键词】俄罗斯;大事记;联合声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地区问题;出口税;决议【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331.1;F150.7
【相关文献】
1.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大事记 [J],
2.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东北亚矿业合作会议大事记 [J],
3.俄罗斯大事记 [J], 胡彦
4.俄罗斯大事记 [J], 龙腾
5.俄罗斯大事记(2011年9-10月) [J], 胡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俄罗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关雪凌【内容提要】历经10余年的动荡,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终于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
美国高盛公司预测,“俄罗斯重新崛起”是必然的,俄罗斯将于2028年超过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
俄罗斯人更是雄心勃勃,试图以“赶超”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升级艰难;缺乏发展人力资本的条件,经济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动尴尬,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难有建树等。
综合俄罗斯官方文件、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最近俄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呈现出立足能源和科技两大优势产业谋求经济的“赶超型”发展以及刺激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俄罗斯能源超级大国创新型经济【作者简介】关雪凌,1962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2)随着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的稳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俄罗斯经济在经历了连续7年严重的危机之后呈现持续恢复性增长,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逐渐加快,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高达8.1%。
固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向世界显示了俄罗斯经济已经走出危机并正在重新成长为“崛起中的大国”;但是,冷静地观察与研究之后,笔者认为俄经济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客观地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准确地预测俄罗斯经济的前景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增长的现状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大致经历了急剧下降和稳定复苏两个阶段,即1991~1998年连续7年的经济衰退和1999年以来连续8年的恢复性增长,并以年均6.4%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的出色表现不仅对其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和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起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高度关注。
中俄经济合作现状、前景及对策1991年底,前苏联解体,次年,中俄经济合作全面展开。
截至2009年,中俄经济合作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叶利钦时代(1992-99),普京时代(2000-08)和目前的梅德韦杰夫时代(2008-)。
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中俄经济合作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一、金融危机前的中俄经济合作概况中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3个领域: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其中贸易所占比重最大。
1、双边贸易是经济合作主体199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46.3亿美元,第二年迅速上升至76.8亿美元,反映出两国强大的市场需求能力。
94年双边贸易旋即转入低谷,锐减34.2%,原因是俄“休克式”经济改革给社会以重创,支付能力趋弱,无法满足进口需求。
1999年,普京出任总理,当年俄实现粮食自给,经济开始复苏。
200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80.03亿美元,至2008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当年,已经达到568亿美元1(详见附件:表1)。
2、双边投资规模较小与贸易相比,中俄双边投资规模小,发展速度慢,涉及领域较窄。
俄对华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领域,投资额97年为0.18亿,05年增加到0.82亿美元。
截至08年,俄对华实际投资累计额为6.6亿美元,140余个项目。
中方对俄投资领域涉及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信及服务业等。
截至08年,对俄投资项目达730余个,累计投资额为13.7亿美元。
13、双边技术合作比较滞后在技术合作方面,中方在俄主要从事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设计咨询三类业务。
截至05年,有效数据显示为4.5亿美元。
其中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所占比重较大,基本上集中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涉及基础设施、建筑装修、森林采伐、农业种植等,但整体规模较小,没有形成集约优势。
二、中俄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1、总量偏小,结构不均,后劲不足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568亿美元,而两国GDP 分别达到4.22万亿和1.76万亿美元,双边贸易为各自GDP 所作的直接贡献分别只有1.3%和3.2%(见附件:图1、2)。
2008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情况
2008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情况
根据俄联邦海关局2009年2月4日公布的数据,2008俄罗斯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中国仍为继德国和荷兰之后俄第三大贸易伙伴。
一、2008年俄罗斯对外总体情况
2008年俄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350亿美元(包括对与其联盟国家白俄罗斯贸易额),比2007年增长了33.2%,实现外贸顺差2012亿美元(07年为1522亿美元)。
其中,俄罗斯与远邻国家贸易额为628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5%,贸易顺差为1679亿美元(07年为1294亿美元);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为106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9.0%,贸易顺差为333亿美元(07年为228亿美元)。
2008年俄外贸出口完成了46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3.0%。
其中向远邻国家出口3982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向独联体国家出口699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2008年俄外贸进口完成26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3.6%。
其中,从远邻国家进口2303亿美元,同比增长35.6%;从独联体国家进口36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二、主要贸易伙伴情况
2008年按俄与主要经济体贸易额比重统计的俄主要贸易伙伴排名为:
1、欧盟—占52.0%(07年为51.3%);
2、亚太经合组织—占20.4%(19.3%);
3、独联体—占14.5%(15.0%);
4、欧亚经济共同体—占8.2%(8.7%)。
2008年按双边贸易额统计的俄主要贸易伙伴(含独联体国家)排名为: 1、德国—673亿美元(是2007年的127.2%,下同); 2、荷兰—618亿美元(132.3%); 3、中国—559亿美元(138.6%,注:中国海关统计数字为568.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0%);
4、意大利—529亿美元(146.7%);
5、乌克兰—398亿美元(133.7%);
6、白俄罗斯—342亿美元(131.1%);
7、土耳其—338亿美元(149.0%);
8、日本—290亿美元(142.2%);
9、美国—273亿美元(153.2%);
10、波兰—272亿美元(151.8%);
11、英国--225亿美元(134.8%);
12、芬兰—224亿美元(142.1%)。
三、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出口商品结构
1、对远邻国家出口商品结构
2008年俄对远邻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中,
(1)燃料能源商品比重占72.4%(2007年为68.0%)。
按出口数量计算,重油、天然气、电力和焦炭同比分别增长了10.0%、2.6%、10.4%和74.6%,而汽油、柴油、原油和原煤同比则分别减少了44.4%、5.4%、7.4%和3.8%;
(2)金属及金属制品比重(价值)占11.5%(2007年为14.0%);化工产品比重为
5.9%(5.4%);木材和纸浆产品占2.3%(3.4%);机械设备占2.9%
(3.4%)。
2、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2008年俄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结构中,燃料能源商品比重为40.9%(2007年为35.5%);机械和设备比重为19.4%(21.5%);金属及金属制品比重为12.9%(14.3%);化工产品比重为10.4%(9.8%);食品和农产品(17.40,0.72,4.32%)占7.6%(8.2%);木材和纸浆产品占4.3%(5.0%)。
(二)、进口商品结构
1、自远邻国家的进口商品结构
2008年俄自远邻国家的进口商品结构中,机械和设备比重居第一位,占56.0%(2007年为54.3%)。
其中,按价值计算的建筑机械进口同比增长了39.8%,电力设备进口同比增长了26.5%,地上交通工具45.0%(不包括铁路设备),光学仪器仪表增长了35.3%。
进口比重居第二位的商品为化工产品,占13.8%(2007年为14.4%)。
其中,药品进口数量同比增长了15.8%,塑料及其制品增长了5.9%,无机化学产品进口增长了18.7%,油漆的进口数量增长了14.4%,橡胶及其制品进口增长了
13.3%。
食品及其原料,占12.9%(去年为13.7%)。
其中,鲜、冻肉类进口数量增长了15.8%,鲜、冻鱼类-1.9%,奶酪制品-2.7%,咖啡-16.9%,原糖进口数量减少了29.1%,巧克力进口减少了16.8%。
金属及其制品的进口比重占5.2%(2007年为5.6%)。
其中,黑色金属及其制品的进口数量同比减少了11.8%,但进口价值增长了17.0%。
2、自独联体国家进口的商品结构
从独联体国家进口商品结构中,机械和设备进口比重占28.8%(2007年为
27.6%)。
其中,机械设备进口价值同比增长了27.6%,电力设备-32.8%,铁路运输设备-51.3%,光学仪器-9.6%,地上交通工具-6.3%。
金属及其制品的进口比重占21.1%(2007年为24.9%)。
其中,黑色金属及其制品的进口数量同比减少了23.7%。
食品及其原料进口比重占13.7%(与2007年水平相当)。
奶酪制品进口同比增长了22.7%,巧克力制品-24.1%。
化工产品进口比重占9.0%(2007年为10.8%)。
化妆品进口数量增长了
41.1%,洗涤剂进口增长了35.2%。
俄罗斯进出口商品价格参考
美天然气现货价格单位: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
11月 11月 11月 11月 11月美国海湾 12月22日 12月21日 12月20日 12月19日 12月18日 ------------------------------------------------------------------------
ANR Southeast 10.00-10.30 10.20-10.60 9.82-10.05 8.90-9.10 9.00-9.30 ------------------------------------------------------------------------
Sonat 10.40-10.60 10.45-10.60 10.00-10.15 9.00-9.40 9.00-9.50 ------------------------------------------------------------------------
Columbia Gulf 10.42-10.62 10.45-10.75 9.90-10.03 9.04-9.30 9.07-9.36 国际黄金价格:全球宏观经济大环境利于黄金价格上扬。
今年余下时间,高点在1350美元/盎司,均价预计在1150美元/盎司附近。
日前,纽约市场的主力黄金期货合约大幅跌收,收盘位更是跌破了1200美元/盎司。
前期金价曾一度到历史高点1249美元/盎司,但近期就以接连数日的下跌迅速退守1200美元这个标志性的整数关口。
国际粮食价格参考:越南政府已将大米出口价格上调了4.5%,为每吨460美元。
目前泰国100%B级大米报价为每吨630美元,而蒸谷米报价为690美元,均为曼谷FOB 价。
09年10月21日,美国三家小麦期货市场大多合约收盘上涨,CBOT12月合约上涨1.75美分,报收513美分/蒲式耳。
KCBT12月合约下跌1美分,报收524美分/蒲式耳。
MGE12月合约上涨4美分,报收541.25美分/蒲式耳。
1至5月,美国市场玉米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吨164.4美元、152.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