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众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清代古诗词主要以宫廷诗词和民间诗词为主,风格兼容并蓄,丰富多样。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清朝古诗词及其相关内容。
1.《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誉为纳兰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怀念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2.《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清·曹雪芹《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清代晚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对家国沦陷和个人遭遇的痛惜之情。
3.《满江红·怒发冲冠》- 清·文天祥《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明末清初抗元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文天祥振臂高呼,表达对国家疾苦和民众痛苦的愤怒之情,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抗争之作。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清·黄景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清代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黄州的定慧院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困厄之境中对生活与自然的思索和感悟。
5.《青玉案·元夕》- 清·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以元宵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词中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感慨,是一首婉约而富有情感的佳作。
6.《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 清·杨慎《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是清代学者杨慎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江西造口壁的神奇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
7.《声声慢·寻寻觅觅》- 清·杨慎《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追忆故友为主题,以细腻的描写描绘了诗人寻找和怀念故友的心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是指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风格。
清代文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文体多样性、思想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注重古文复兴等。
清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体多样性。
在清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学创作活动非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文体形式。
除了继承元明时期的诗、词、曲等传统文体外,还有新的文体形式如小说、戏曲等的兴起。
清代小说以纪实写实为主,以《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为代表,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戏曲方面,清代京剧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戏曲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清代文学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
清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封闭,但文人士大夫们仍然积极思考社会、人生和人性等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清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主题很广泛,有的探讨人性的善恶、有的反映社会的黑暗面、有的关注女性的地位与命运等。
例如,《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
第三,清代文学的格调高雅。
清代文学注重文人的修养和雅正,强调文学作品的品位和风格。
清代文人在作品中追求形式的严谨和内容的深沉,注重表达的技巧和修辞的精妙。
这种高雅的文学风格体现在诗词中的典雅和曲调的婉转,小说中的文笔细腻和情感的真挚,戏曲中的表演技巧和音乐艺术等方面。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为主题,以精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文人的情怀和情感。
清代文学注重古文复兴。
清代文人致力于古文的研究和发扬,提倡古文的修炼和应用。
清代文人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研读和模仿,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出古人的风采和精神。
他们在创作中追求古文的简练明快、含蓄深沉,力图达到古人文学作品的水平。
清代文人将古文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和文学风格。
清代文学具有文体多样性、思想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注重古文复兴等特点。
清代文学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文学,上承明中叶,属近古期第一段。
又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各种文体再度辉煌,蔚为大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1编书与禁书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
《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
乾隆年《四库全书》收经史子集典籍三千四百馀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大总汇。
“将近三千馀种,六七万卷以上,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2日益严苛的文字狱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
汉学兴盛乾嘉汉学从学术源流,清初的顾炎武,学术精神上,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埋头于古文献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
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古文原本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和迹近小说的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发展。
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言有物言有序”,讲求“雅洁”“义法”说,以雅正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
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
姚鼐“义理”、“考据”“辞章”的三合一,“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抵牾。
处于乾嘉汉学方盛之际,与汉学沟通,而欲考据与词章之合一。
迎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图而为古文,配合学风为古文,风靡一时。
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翁方纲肌理说。
王士礻真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沈德潜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2小说:《东周列国志》作者自谓“有一件说一件”《野叟曝言》《镜花缘》以逞才学为能事,添入学问、技艺,便违背了小说艺术的本性。
清中叶文学的背离文学的滞化现象。
○第二节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初的学术转向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反宋明理学,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即所谓“当世之务”。
清代的文学作品1.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论诗五首·其二》 - 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 《竹石》 -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 《村居》 -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 《苔》 - 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6. 《长相思·山一程》 -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7.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8. 《论诗绝句》 - 赵翼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9. 《安宁道中即事》 - 王文治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10. 《暮春》 - 翁格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1. 《台湾竹枝词》 - 钱琦竹舍茅檐似画图,疏篱都夹绿珊瑚。
不教夜雨空阶滴,添种芭蕉三五株。
12.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 纪昀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3. 《岁暮到家》 - 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4. 《韩城行》 - 吴镇良人远贾妾心哀,秋月春花眼倦开。
忍死待郎三十载,归鞍驮得小妻回。
15. 《再过露筋祠》 - 王士禛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门外野风开白莲。
清代的文书制度清代的文书可分为:皇帝专用文书和官府往来文书两大类。
皇室专用文书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皇帝处理公务,发布政令使用的谕书、诏书、诰命、敕、廷寄等皇帝专用的下行文书;二是臣下向皇帝奏事建言的题本、奏折等专呈皇帝阅批的上行文书。
臣下向太子、诸王禀报事项的启、表等亦属上行文书。
“谕书”分“谕”和“旨”二种。
“谕”和“旨”的分别是:皇帝特地下的命令称“谕”;皇帝因奏请而下的命令称“旨”。
“谕”、“旨”是皇帝日常发布命令的主要文书。
“谕”和“旨”均为折叠式文书,由白纸墨书,每幅高26厘米,宽11.5厘米。
因载体用折式,又称作“谕折”。
皇帝亲自朱笔写的“谕旨”称为“朱渝”。
由大学士等代拟奏呈御览后,再用朱笔写于黄折纸上的“谕旨”也称为“朱谕”。
谕书每幅6行,每行写12至24字不等。
谕书的写法是:开首直书“谕×××”,接着叙所谕之事,文尾以“特谕”字眼结束,最后写上发出的年、月、日。
清末用电报拍发的“谕旨”称为“电旨”。
“诏书”是皇帝向全国臣民颁布重要政令的一种文书。
“诏书”的正本是用大幅染黄纸做成,为卷轴式,一般高76厘米,长190厘米。
颁诏时须在开安门宣读,由礼部刊印副本后分送各衙门宣读张挂,照旨贯彻执行。
“诰命”是朝廷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者用的一种文书。
“诰命”用五色或三色丝织成。
文字由翰林院撰拟,中书科缮写,内阁盖“制诰之室”印后颁发。
“诰命”分:“龙边诰命”和“锦面犀轴”两种。
凡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者用“龙边诰命”;封蒙古贝子、辅国公等则用“锦面犀轴”。
“廷寄”是清代才有的公文形式。
雍正继位后常通过亲信大臣用寄信的方式秘密传旨。
设置军机处后“廷寄”开始广泛使用。
廷寄的撰拟,先是由皇帝向军机大臣指示机宜,承旨拟稿后进呈,皇帝阅定后由军机处密封发出。
“敕”也是清代办理政务的一种文书,规格稍低一些。
敕分“敕命”和“敕书”。
敕命用于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
清代诗词文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词文化达到了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和作品。
清代的诗词文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典雅细腻为特点,展现了诗人们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在清代的诗词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熙时期的徐渭、袁枚、郑板桥等文人。
他们的作品以情感真挚、艺术性强为特点,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又有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例如徐渭的《木犀歌·淅沥》中写道:“淅沥红英满地,蕃茂绿蔷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的流逝的感慨。
此外,乾隆时期的袁枚更是以其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袁枚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除了诗歌之外,清代的文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词曲作品。
词是一种以音乐为伴奏的文学形式,清代的词曲作品以唐诗为基础,形式多样,含义丰富。
乾隆时期的文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清代词曲作品中的佳作,通过描写蝉声唤起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生命的感慨。
清代的诗词文不仅表达了文人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感情、纯净的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清代的诗词文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感受到清代文人们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清代文学作品归纳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诗、词、小说、戏曲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清代文学作品归纳:
1. 诗歌:清代的诗歌作品较为丰富,包括表现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的田园诗、山水诗,以及关于宫廷生活、政治抒发的宫廷诗等。
代表作家有纳兰性德、李渔、郑燮等。
2. 词曲:清代的词曲以唐诗宋词为基础,融入了更多自己的特色。
代表作家有纳兰性德、李清照、董其昌等。
3. 小说:清代的小说作品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代表作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4. 戏曲:清代的戏曲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包括京剧、评剧、昆曲等。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西皮历险记》、《牡丹亭》等。
除了以上主要的文学作品外,清代还涌现了一些其他的文学形式,如讽刺小品、传记、史书等。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清代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清代文学
1、孔尚任《桃花扇》
与洪升合称为“南洪北孔”
2、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
鲁迅称“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称“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3、桐城派代表人物
(1)方苞(桐城派创始人)
(2)姚鼐《惜抱轩诗文集》
(3)曾国藩
代表作《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
(4)刘大櫆
代表作《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
4、吴敬梓《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
5、袁枚
代表作《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6、洪升《长生殿》
7、李渔《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8、龚自珍《己亥杂诗》
9、曹雪芹《红楼梦》
10、刘鹗《老残游记》
11、吴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2、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13、曾朴《孽海花》
14、李汝珍《镜花缘》
1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6、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
《桃花扇》《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
17、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
《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 1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
清代⽂学有哪些代表作品?清代的⽂学作品可多了,代表作品倒是能列得出⼏部的。
1:《聊斋志异》,短篇⼩说集,清代蒲松龄作。
全书共四百九⼀篇,其中除少部分属于古谈逸闻等笔记性作品外,⼤部分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的短篇⼩说。
这些⼩说,通过⼀些花妖狐魅,⿁怪精灵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2:《长⽣殿》,戏曲,清代洪昇作。
全剧分上,下两卷,共五⼗出。
作者在⼗余年中三易其稿⽽成。
《长⽣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3:《桃花扇》,我国古典戏曲中优秀的政治历史剧。
清代孔尚任作。
《桃花扇》全剧分上,下两卷,共四⼗出,以复社名⼠候⽅域和秦淮名妓李⾹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现实,描写了南明王朝的覆亡及教训,即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4:《儒林外史》,讽刺⼩说,清代吴敬梓作。
全书五⼗五回,描写了近两百个⼈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是我国⼗⼋世纪知识份⼦的⼀⾯镜⼦。
他以讽刺腐败的科举制度和利欲熏⼼的封建知识分⼦为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最恶,从⼀个重要的侧⾯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书中对当时社会的⿊暗和腐朽,对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阴险,对于豪绅和恶霸的敲诈勒索,对于封建的婚姻制度的罪恶,都进⾏了有⼒的抨击。
5:《红楼梦》,我国古代⽂学史上伟⼤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说,全书⼀百⼆⼗回,前⼋⼗回为曹雪芹著,原名《⽯头记》,后四⼗回为⾼鹗所续,书名改为《红楼梦》。
这部⼩说,以贾宝⽟,林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家族兴衰过程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荒淫腐败,形象地显⽰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6:《⼉⼥英雄传》,长篇⼩说。
清代⽂康作。
原名《⾦⽟缘》,后经⼈弥补了缺失,改名为《⼉⼥英雄传评话》。
《评话》本五⼗三回,今存四⼗回。
写清代副将何杞为纪献唐陷害,死于狱中,他⼥⼉何⽟凤改名⼗三妹,出⼊于江湖,要为⽗报仇的故事。
清代⽂学概说 明末腐败的政权在满洲军事⼒量和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双重压迫下,很快呈现崩溃之势。
⼀六四四年,李⾃成攻⼊北京,崇祯帝⾃缢⾝亡。
继⽽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协助下,击溃李⾃成军,占领北京,揭开了我国最后⼀个封建王朝—— 清的帷幕。
在清初⼀⼆⼗年中,民族⽭盾仍然很尖锐,由汉族⼠⼤夫所发动的反清武装⽃争和清政权对这种反抗的镇压,⼀度进⾏得异常酷烈。
直到康熙初年,民间的抗清活动才逐渐衰落。
⾄⼗七世纪末即康熙中期,经过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准噶尔噶尔丹之叛以及收服台湾之役,国内的战争⼤体宣告结束,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确⽴了稳定的统治。
它直接控制的⾏政区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的。
对于清代⽂学,结合政治与社会变化的情况,我们将之⼤致地划分为三个时期:⾃清⼈⼊关⾄雍正末年(1644—1735)为前期,⾃乾隆初年⾄道光⼗九年(1736—1839)为中期,⾃道光⼆千年鸦⽚战争⾄宣统三年⾟亥⾰命(1840—1911)为后期。
前期与中期,是中国社会按照其⾃⾝规则发展变化的时期,⽂学⽅⾯也是如此;后期(即通常所说的“近代”)则是中国社会受到外来⼒量强烈冲击⽽发⽣剧变的时期,⽂学同样受到这种历史剧变的深刻影响。
下⾯,我们先介绍前期与中期的社会政治情况及⽂学演变,然后再谈后期。
清前期和中期,在嘉庆以前,因康熙、乾隆均在位年久,⾼层权⼒结构稳定,国⼒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从经济⽅⾯来看,清初的战争⼀度曾造成严重破坏,但随着强⼤封建帝国的建⽴,它的恢复也很快。
尤其是由于历史上沿长城⼀线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紧张对抗⾄此完全解除,使统治者有可能通过削减赋税来争取民众的⽀持,加之康熙⼗分重视⽔利建设,⿎励⽣产,农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也有明显的增长。
在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稳定以后,⼴⼤民众的⽣活较之天灾与战乱频仍的明末⽆疑要好得多,这是清政权能够为⼴⼤汉族百姓接受的⾸要基础,也是从民族意识出发的反清⽃争难以坚持下去的关键原因。
清代散文阅读书目清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阅读清代散文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清代散文书目。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府荣府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人物的爱情、友情和家族纷争。
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清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性的复杂。
二、《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清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范仲淹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以其雄奇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三、《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是清代画家顾恺之创作的一幅画卷,通过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孝道精神。
这幅画卷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人性描写,成为了清代散文艺术的一大亮点。
四、《烟雨楼记》《烟雨楼记》是清代文学家郑燮创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郑燮在杭州烟雨楼的所见所闻。
文章以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杭州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
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清代散文的佳作。
五、《牡丹亭》《牡丹亭》是清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传奇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他们在牡丹亭相遇、相爱和相失的经历。
剧中融入了浓郁的南方民间风情和儿女情长,展现了清代社会的礼教观念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六、《孽海花》《孽海花》是清代作家李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济南的孽海花为背景,讲述了宋代的宦官李时中和美丽的女子元华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其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清代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
七、《游园不值》《游园不值》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游园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游园时的所见所闻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三讲:清代中期的诗、词、文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前(即乾隆至道光十九年,1735一1839)的文学作为一个阶段来探讨。
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学者研治经史注重训诂、考订,力图以此法达到通经,由通经达于治世,文人也多重学问,在文坛上,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倡于前,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随其后,翁方纲别出新意,提出“肌理说”,实际上与宋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有相通之处。
其间,既有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力主宋调,影响延至清末,也有郑燮、黄景仁等以才情傲立于诗坛,自成一家。
清中叶古文和骈文均有繁荣之势,桐城派总结传统古文理论,倡“义理”、“考据”、“辞章”,影响盛于一时;骈文则在前代的沉寂之后,重又复苏,涌现出诸如汪中等骈文大家。
从词坛看,厉鹗承朱彝尊继续倡导清婉深秀的词风,张惠言的常州词派尊词体,重寄托,则与清中期重学问之风相联系。
一诗1、xx“格调说”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
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
其说本于明代七子,故沈氏于明诗推崇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宗唐而黜宋。
但沈氏诗论的意义和明七子之说实际是不同的。
因为他论诗有一个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有益于统治秩序、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其《说诗晬语》第一节就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
”这首先是从有益于封建政治来确定诗的价值。
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
但唐诗的“格调”同它的激情是分不开的,这种主张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清代文学成就介绍大全清朝文学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历代之文学特色。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清代文学成就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清代文学成就介绍散文清朝前期出现风格率真、浪漫的小品文,以张岱、李渔与袁枚为主;又有侯方域、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
但是他们的文风不受道学学者支持,这些学者发起复兴唐宋文风的古文运动,此即桐城派。
创始人方苞与刘大櫆、姚鼐有“桐城三祖”之称。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在提倡“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辞精美),三者不可偏废。
”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后来曾国藩发展成湘乡派,恽敬、张惠言发展成阳湖派。
诗清朝的诗风甚盛,以帝王、宗室为首,官方大力提倡诗学,自清圣祖以后诸帝主导官修《御定全唐诗》、《御选唐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定全金诗》、《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御选唐宋诗醇》、《钦定熙朝雅颂集》、《御定千叟宴诗》、《钦定千叟宴诗》、《钦定重举千叟宴诗》、《上书房消寒诗录》、《三元诗附三元喜宴诗》、《御定历代赋汇》以及各代皇帝之《御制诗集》,如清高宗酷爱作诗,一生作《御制诗》五集,共计十馀万首,每作一首诗便令词臣注释,若词臣不得内容原委则准许其回家查阅典籍,多罗安郡王玛尔浑选宗室王公诗为《宸萼集》。
皇帝也将诗咏作为联系、拢络官员的方式。
清初诗家首推钱谦益、吴伟业与王士祯;康熙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王式丹、吴廷桢、宫鸿历、徐昂发、钱名世、张大受、管棆、吴士玉、顾嗣立、李必恒、蒋廷锡、缪沅、王图炳、徐永宣、郭元褴合称“江左十五子”。
乾隆时期袁枚、蒋士铨与赵翼并称江左三大家,同时黄景仁与郑板桥也以诗闻名。
嘉庆、道光年间文人广结诗社,京师与扬州风气最盛,以消寒诗社最知名,代表人物有顾莼、夏修恕、程恩泽、陶澍、朱珔、吴椿、梁章钜、潘曾沂、胡承珙、李彦章、刘嗣绾、周之琦、林则徐、徐宝善、卓秉恬。
被称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维新运动,其代表有黄遵宪的以写作反映时代的社会诗,其馀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存世。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清朝时期,文学作品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尤其是在小说方面。
清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包括《红楼梦》、《儒林外史》和《三侠五义》等。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家族兴衰史,其中包含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
小说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家族势力、官场腐败、赌博嫖妓等。
除了小说之外,清朝的诗歌、词、散文和戏曲等文学体裁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纳兰性德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情内敛而著名;袁枚的诗歌则以清新明快、富有哲理而受到赞誉。
总的来说,清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清代散文及骈文
清文的数量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
清文的质量不如唐宋。
它鲜明的特征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1、“学人之文”: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
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黄宗羲散文:
黄宗羲:清代著名史学家。
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
《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
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侯方域散文
侯方域,有《壮悔堂集》。
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李姬传》表现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反面人物阮大铖等均形象生动。
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短篇小说特点。
魏禧散文
魏禧有《魏叔子文集》。
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
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志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
《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
汪琬散文
汪琬著有《尧峰文钞》。
散文叙事有法,朴实流畅。
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
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一)“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
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
“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
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从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
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阳湖派: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
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清初骈文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
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
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广陵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