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词文分析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50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我在此整理了清代的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清代的古诗词鉴赏11河中石兽纪昀〔清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一作:再转)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2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清代〕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清代的古诗词鉴赏21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代〕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第一节清代的诗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
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
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
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
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
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
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
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
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
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明万历进士。
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
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
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
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清代绝句咏怀篇诗歌鉴赏2009-04-04 23:20:28 阅读2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寤后清·沈谨学梦中得句十分欢,寤后沉思记不完①。
灯穗小于红豆子②,一窗风雨半床寒。
【简注】①寤:睡醒。
②灯穗:灯心余烬结成的灯花。
【赏析】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古代诗人为推敲词语,觅得佳句而绞尽脑汁的佳话,而灵感有时竟然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悄悄潜入诗人梦中,以至产生“梦中得诗”的现象。
清代诗人沈谨学的这首诗就生动描述了自己的这种经历。
首句奇句突起,记述了梦中情境。
诗人在睡梦中突然灵感来袭,茅塞顿开,想出了若干佳句,平日里冥思苦索无收获,如今却得来全不费工夫。
所以,诗人用“十分欢”三字,鲜明表达了自己文思泉涌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次句则记述了醒来后的情况。
由于喜不自胜,诗人从梦中惊醒了。
他努力回忆沉思,想把梦中得到的佳句全部记录下来。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天性的意识部分既不能预示灵感的来临,也不能预示灵感的离开。
”(雪莱)灵感像一位来去匆匆的不速之客,“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才著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
”(王夫之)因此,诗人沉思良久,方才梦中所得的那些佳句还是记不完全了。
无怪乎苏轼会发出“作诗火急追忘逋,清景一失后难摩”的感叹。
前两句诗,既鲜明表现了诗人梦中得句时由狂喜而沉思而惋惜的感情起伏,又真实反映了灵感所具有的偶然性、突发性及短暂性的特征。
末两句诗,移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是耐人寻味。
诗人正为“记不完”而惋惜时,灯油却快熬干了,那残灯的灯花比一粒红豆子还显得微小,寒风冷雨由窗外扑入室内,以至屋里除了诗人刚睡过的半边床铺尚留余温外,到处冷气飕飕,连另外半边床也是寒冷的。
由此可见诗人生活的清苦孤寂,也可想见诗人做梦之前,必是伴着一盏青灯,寒窗苦吟,直到夜深倦极,这才打了一个盹。
而方才梦中得句的灵感,不正是诗神缪斯对于夜以继日地苦心追求者的酬报吗?诗人以哀景写乐的手法,真实表现了旧时代读书人的酸甜苦辣。
诗词意境解析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研究清代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意境。
本文将就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展开研究,分析其所表达的意境。
一、短小精悍,情感凝练清代诗词注重表达情感,以短小精悍为其特色之一。
清代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力量感。
例如,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一战成名江洲司。
”两句诗简短有力,通过“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反问和“一战成名江洲司”的铿锵有力的表达,表现出诗人对英雄事迹的赞颂,情感凝练而深沉。
二、视觉意象,描绘自然清代诗词善于以精炼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通过视觉意象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从中感悟诗人所追求的境界。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中描写了秋天的美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给人以广阔、壮美的视觉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天的深邃和宁静。
三、情感抒发,意境深远清代诗词倾注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生活哲理,通过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创造了丰富的意境。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诗《浣溪沙·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逝去岁月的惋惜,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愤怒和无奈,寄托了对家国沉沦的深情哀思。
四、古朴典雅,古风盎然清代诗词继承了古代文学的传统,风格上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清代诗人以古韵为基调,注重运用古典的词汇和修饰语言,使诗词充满了古风。
例如,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词《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首词以古韵为基调,选用了古典的修辞手法,使其呈现出古风盎然的特色。
综上所述,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情感凝练、视觉意象、情感抒发、意境深远以及古朴典雅等方面。
全清诗原文与解析全清诗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代表之作,其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本文将为您呈现全清诗的原文及其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清诗原文如下:宫怨遣词史,梅花荐曲辞。
虚润坡云背,温存沼泽肌。
密欺棠树叶,悄逐菊花枝。
宴绝自是心,亡相未须悲。
全清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才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以下是对该诗的解析:首先,全清诗采用了四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只有四个字,形式简练,节奏明快。
这种形式符合古诗的传统,也能凝练表达诗人的情感。
全清诗以宫怨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不满与感叹。
宫怨的意思是宫廷中的怨恨,诗人通过此题材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现象和官场生活的失望与痛苦。
梅花与曲辞是全清诗中的重要意象。
梅花象征着坚强与孤寂,而曲辞则象征着诗人将内心的苦闷与羞愧借诗表达出来。
通过梅花荐曲辞的比喻手法,诗人传达了自己渴望脱离宫廷的心声。
接下来的两句“虚润坡云背,温存沼泽肌”,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切入诗人的内心感受。
“虚润坡云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虚无飘渺的心境。
“温存沼泽肌”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珍爱。
全清诗的下两句“密欺棠树叶,悄逐菊花枝”,诗人通过描述植物和花卉的生长环境,表达了自己在宫廷内的无奈与窘境。
“密欺棠树叶”意味着诗人在官场中被隐瞒,被排挤。
“悄逐菊花枝”则传达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孤单与无助。
最后一句“宴绝自是心,亡相未须悲”,诗中的“宴绝自是心”意指宴会的终结只让自己感到心灵的寂寞。
而“亡相未须悲”表明了诗人对官场中权力与欲望的淡漠和超然。
通过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全清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与失望。
诗人以婉约的语言表达了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权力的迷茫和抗争。
全清诗运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诗中也透露了诗人的超然态度,对权力斗争和人事变迁持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
总之,全清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才华,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之一。
第八章清代诗文词第一节清初诗歌一、清初诗歌创作概况:清代诗歌最富成就的时期是清初时期,此期诗坛大致可分为易代之际和康熙时期两个阶段。
明清易代之际的诗坛主要为遗民诗人和由明入清并一度仕清的文人所把持。
遗民诗人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启蒙思想家及屈大均、吴嘉纪等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
由明仕清的诗坛名流以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对于明清诗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吴伟业擅的“梅村体”风行一代。
康熙年间,清初六大家出现,“国朝六家”中,施闰章和宋琬并称“南施北宋”。
王士禛和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王士禛标榜神韵,朱彝尊为清诗中的浙派的领袖。
查慎行、赵执信并称为“南查北赵”,查慎行在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
二、顾炎武和屈大均1.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与著名学者,也是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
其诗不论是拟古、咏史、纪游、即景等,都贯穿着抗清复明和坚守气节的中心主题,如《秋山》、《京口即事》、《海上》、《精卫》等。
顾炎武诗歌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诗风沉雄悲壮,对转变明末清初的诗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
2. 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是清初遗民诗人。
他的诗大都缘事而发,现实内容十分丰富。
屈大均工于近体,五律尤胜,风格高浑雄肆,奔放纵横,在清初遗民诗人中独树一帜。
代表作品有《壬戌清明作》、《读陈胜传》等。
著有《道援堂集》、《翁山诗外》等。
三、钱谦益1. 钱谦益的一生都随政治风云起落沉浮,处于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
他明末时为士林领袖,南明时谄事阉党,入清后屈身异朝,不久即隐居乡里,秘密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他的诗作就是其坎坷心路历程的写照。
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代表作品有《狱中杂诗三十首》、《哭稼轩留守一百十韵》、《后秋兴》一百零四首等。
2.钱谦益诗骨力苍劲,托旨遥深,形成情辞沉郁、词藻富赡的诗风;而且他学养深厚,才思沛然,多有规模巨大的组诗。
第八编清代文学(1644-1839)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这之后的文学是近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第一节清代诗歌一、清初诗歌(一)清初遗民诗人: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诗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突出色调,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
《秋山》、《精卫》、《海上》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黄宗羲诗歌情感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王夫之善用香草美人寄托情怀,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
三人以气节高尚被后世敬仰。
2. 吴嘉纪、屈大均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
吴多作危苦之词,如《过兵行》;纯用白描,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如《绝句》。
屈则富于浪漫幻想,兼学屈原《离骚》和李白、杜甫,诗歌奔放激昂;五律出色,如《大同感叹》。
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二)清初入仕诗人1.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钱谦益在明朝时期仕途坎坷,《初学集》中诗歌愤郁苦闷;入清后其诗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囚”哀音,如《有学集》《投笔集》等。
他主张转益多师,建立“诗有本”的真情论。
其诗叙事抒情,各体兼擅,尤工近体。
七言律诗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入杜堂奥,学得神髓,如《后秋兴》。
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代表人物:冯班。
2.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吴伟业,号梅村,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他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他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影响深远,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清代诗词文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词文化达到了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和作品。
清代的诗词文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典雅细腻为特点,展现了诗人们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在清代的诗词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熙时期的徐渭、袁枚、郑板桥等文人。
他们的作品以情感真挚、艺术性强为特点,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又有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例如徐渭的《木犀歌·淅沥》中写道:“淅沥红英满地,蕃茂绿蔷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的流逝的感慨。
此外,乾隆时期的袁枚更是以其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袁枚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除了诗歌之外,清代的文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词曲作品。
词是一种以音乐为伴奏的文学形式,清代的词曲作品以唐诗为基础,形式多样,含义丰富。
乾隆时期的文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清代词曲作品中的佳作,通过描写蝉声唤起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生命的感慨。
清代的诗词文不仅表达了文人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感情、纯净的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清代的诗词文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感受到清代文人们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清代宗室诗词创作分析奕绘收藏古董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1.由于荣王府有珍藏古董的传统,奕绘和太清又嗜好收藏,因而家中的古董文物很多,夫妇二人又时常品玩、题咏,奕绘也就创作了大量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这些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
奕绘夫妇嗜好古董,喜欢题咏,每当获得一件古董,便立即品玩欣赏,然后以诗词题咏,留下不少佳篇。
因此有人称他们“闺房韵事,堪媲赵管”①,也有人把他们比作赵明诚与李清照。
奕绘购得古玉笛一枝,就立即填写《翠羽吟》题咏,太清也题咏了《苍梧谣》;夫妇二人游览石堂购得开元刻石和卢襄诗碣,不但都写诗题咏记其事,而且还次卢襄刻诗之韵写有《唐碑用卢襄韵》(奕绘)和《游孔水用吴郡卢襄石刻诗韵》(太清);奕绘获得李唐的《秋涉图》,就题咏了《李晞古〈秋涉图〉歌》,太清也题咏了《题李晞古〈秋涉图〉》。
奕绘夫妇题咏的古董器物颇为广泛,如古钱、古刀、古剑、古玉笛、古锦诗囊、古玉袈裟环、古木几、古玉琴帚、古牙牌牌谱、古书、古砚、古纸、古笔筒等等。
然而,荣王府收藏最多的是古画,因此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也最多,从以下篇目即可看出:《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眉峰碧•题赵千里〈古木寒鸦〉二首》、《题倪云林〈江山平远图〉》、《题倪云林赠云门上人长卷次图中自题韵二首》、《题倪高士〈清閟阁图〉》、《王叔明〈寒林策蹇〉》、《文征明〈东坡诗意〉》、《文征明〈雪山图〉歌》、《题文征明〈送子观音大士像〉》、《题文衡山〈雪景〉大轴》、《题黄鹤山樵〈听松图〉再次图中韵》、《醉翁操•题黄鹤山樵〈琴罢闻泉〉》、《题赵子固画兰二幅长卷》、《题仇十洲画〈汉宫春晓图〉》、《木兰花慢•题仇十洲〈深岩列妓图〉三首》等等。
在文房四宝中,荣王府珍藏最多的是古砚,奕绘题咏最多的也是古砚。
其《二砚歌》云:“忆昔先人十一砚,作歌者九二未登。
”自注云:“《九砚歌》,余少作也,今不存已。
”其《夏云峰》序云:“余旧藏宝砚九枚。
”奕绘对古砚特别嗜好,其《二砚歌》云:“嗟余于世鲜嗜好,惟斯砚癖自莫惩。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第一节清代诗歌(1)数量巨大。
徐世昌《晚晴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
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
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
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
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
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
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1、顾炎武: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
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
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有《道援堂诗集》。
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
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3、吴嘉纪:著有《陋轩集》。
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1、钱谦益: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
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
《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
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清初尊唐派领袖。
清诗鉴赏11.夜过借园①闻笛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
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2.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
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
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2.塞外杂咏林则徐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
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帐夜①吴兆骞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