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平经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字子思,名轲,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齐国毛邑(今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第二代宗师。
孟子的思想深入浅出,注重人性和仁爱,以及政治伦理和社会角色的责任感。
他的观点对於中国历史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孟子的背景与生平孟子出生在战乱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苦,道德伦理沦丧。
他在年轻时期经历了丧父、贫穷和流亡等困境。
他深受孔子的思想影响,立志于复兴儒家学派并改变社会的困境。
二、孟子的核心思想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良知,有关心他人、对善行有直觉的本能。
这是与当时流行的道家思想“人性本恶”形成鲜明对比的观点。
2. 仁爱:孟子提出了“仁爱”概念,即对他人的慈爱和关怀。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认为仁爱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来对待他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君子与小人: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种类型。
君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准则,注重仁义和礼节,追求道德完善;而小人则缺乏道德观念,以自私自利为原则。
4. 社会责任:孟子强调,作为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认为,君主和统治者有义务通过仁政和德行来治理国家,为人民谋福祉。
而普通人则应尽己所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正直和行善来改变社会状况。
三、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和道德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社会稳定:孟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了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符合道德准则和仁爱伦理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社会关系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
2. 人的尊严与平等:孟子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尊严和平等。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到尊重和关爱的权利,不论贫富和社会地位。
3. 教育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中国古代的著名的儒学家除了孔子还有一名孟子,你们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吗?下面是的我精心整理的“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孟子个人生平简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生平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历史初中历史名人介绍:研究孟子的思想研究孟子的思想一、初识孟子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着许多伟大的历史名人。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影响着后世的发展。
其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是备受赞誉的一位重要名人。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和与时俱进的社会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并研究孟子的思想。
二、背景与生平1. 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车,战国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
他来自齐国安德城(今山东省曹县)附近一个贫寒农家出身,却凭借其过人才智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上崇尚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孔子以后再传儒学作为孔子之后传承儒学思想的重要人物,孟子在推广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更在其基础上加以拓展,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治国理政原则。
三、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1. 君臣关系孟子提出君王与臣民之间有着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
他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并行仁政,而臣民则要忠诚守法,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2. 人性论述相较于儒家学派中另一位重要思想家荀子对人性持悲观态度的观点,孟子则积极向善地评价了人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良好道德潜质。
只是这种善良道德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挥作用。
3. "天命论"孟子主张"天命论"即相信天意决定了统治者是否得到“天命”,失去天命者将失去权力统治。
他通过这样的理论来支持并维护君主专制体制,强调君王必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四、思想对后世影响1. 形成儒家经典孟子的思想主张被整理成篇,并与《大学》、《中庸》和《论语》共同构成了后来称为四书五经的基石,成为中国历代学子必读的圣贤之书。
2. 对社会伦理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孟子提出的人性善良论为后来社会伦理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推动儒家教育思想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旨在培养有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才,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
孟子人物分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孟子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人物特点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了解他对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贡献。
一、孟子的背景和生平孟子名轲,字子思,相传出生在鲁国(今山东省)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他自小聪明好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在孔子的推动下,孟子投身于官场并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社会治理。
二、孟子的人物特点1. 散达温和:孟子性格温和、和善,待人宽厚。
他喜欢结交各种人才,即使是贫穷或地位低下的人也能得到他的关注和尊重。
2. 热衷于教育:孟子深信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关键。
他提倡举办学校、公开招生、普及教育,并主张政府承担教育责任。
3. 强调仁爱:孟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培养内心的仁爱之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主张中庸:孟子非常推崇中庸之道,即追求适度和平衡。
他认为在各个领域的思想和行为上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孟子的思想贡献1. 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性。
他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提倡发挥人性的善良本性,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 君臣关系:孟子提出了君臣关系中的“仁政”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并通过实施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3. 社会关系:孟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亲情、友情和慈善。
他强调社会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荣。
4. 教育改革:孟子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普及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应该培养人才,还应该教育人们的道德和品德,使他们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公民。
四、孟子的影响和启示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后来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一文库()〔关于孟子的生平故事汇总〕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生平故事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名人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关于孟子的7个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一、引言孟子,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平以及一些小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他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
二、孟子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背景孟子生于鲁国(现山东省南部)一个贫苦农家,家境贫寒,但世代都是儒者。
2. 学习经历他早年即执意求学,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在孟子少年时代,孟子家境贫寒,也认真学习,致力于修养和学问。
3. 游说列国孟子年轻时受尽家庭贫困之苦,深感社会不公,因此外出游说列国,劝诫各国君王以仁治国,恢复封建礼教,废除暴政,安抚百姓。
4. 学术成就孟子博学多才,精通史、诗、仪、乐、道、德等方面的学问,一生坚持“非礼不动”的观点,对推动儒家思想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孟子的小故事 1. 杏林先生孟子年轻时,曾拜访杏林先生莊周,向他请教学问,在莊周的影响下,孟子开始接触道家思想,并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受到很大影响。
2. 断桥孟子曾路过齐国的断桥,发现桥上有人在修补桥缝,孟子为之叹息,比喻国家君臣关系,称赞齐景公的政治。
3. 棋友论道孟子曾对弈,不图挑战对手,而是寻求对弈的意义,并将人生意义与下棋对弈相提并论,深刻道出人生哲理。
四、个人观点和深入理解我个人深刻认识到,孟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他的生平和小故事中,也体现了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他的成就和故事都深刻地启发了我,让我对待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孟子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的了解,我们不仅能够窥见古代儒家思想的魅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行为。
他的生平和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道理。
在知识的格式上,以上内容将会被详细展开,以全面而且有深度地揭示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思,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平以及一些小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他的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行为。
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小故事简短20字孟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故事孟子,名轲,字子思,古代中国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人类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孟子的生平经历,并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展示他的智慧和慈悲。
1. 出生和家庭背景孟子于公元前372年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他的父亲孟饼是一个不起眼的底层人物,但却是个有道德观念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孟子受到了尊重和善良的教育,从小就对人们的困境和社会不公感到痛心。
2. 学术追求孟子十分聪明,很早就展示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曾拜访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学者老子,并向他学习道德和人类的本质。
之后,孟子结识了一位叫做游子西的学者,并成为他的学生。
在游子西的引导下,孟子开始全职从事教育事业,并在各地游说,传播他的思想。
3. 政治活动作为一个思想家,孟子不仅仅只是在学术领域发表观点,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努力为人民谋福祉。
孟子曾与齐国国君晏婴面谈,希望能够劝说他放弃削弱鲁国的计划。
而当时,鲁国正处于威胁之中,丧失了自由和尊严。
孟子通过他的辩才和智慧成功地劝说了晏婴,使他改变了主意。
4. 孟母三迁孟子的故事中,有一个家庭故事——孟母三迁。
据说,当孟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住在一个贫穷的村庄。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孟子的母亲决定搬家到一个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
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这个地方都不能满足孟子母亲的要求。
他们搬到了离家最近的地方,这里的教育环境更好,孟子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5. 慈悲和仁爱孟子强调仁爱和慈悲的重要性。
据说,有一次孟子路过一座墓地,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哭泣,他问她为什么哭泣。
老妇人回答说她的丈夫死去了,而她无力给他一个合适的葬礼。
孟子立即帮助了她,并为她丈夫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孟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弱者的关怀。
6. 总结通过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真实理解和他为改善社会状况所做的努力。
总结孟子的常识和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孟子常识和思想的简要总结。
一、孟子的生平与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施姓,陈留阳武人。
他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孟子的出身较为贫困,但通过刻苦的自学和励志奋斗,在思想界逐渐崭露头角。
他曾四方游历,拜访了许多君主,试图把自己的思想传播给他们。
二、孟子的常识1. 人性本善:孟子相信人性本身具备善良的倾向。
他认为,人天然的善良是因为人有“四端”:仁、义、礼、智。
2. 性与心性:孟子把人性视为人的本质,也称之为“性”。
而人的“心性”则是通过修养和教育培养而来的。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人可以将自己的心性提高到最高的境界。
3. 上善若水:孟子强调道德举止应该像水一样柔软且遵循纪律。
他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主张以和平、宽容、理解和反思为原则。
4. 与天共命:孟子主张人应该与天共命,即与道德和宇宙秩序保持一致。
他认为人应该遵守天的道德规则,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一致。
5. 教育的重要性:孟子非常注重教育,他相信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的心性得以改善和提高。
他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并以此来积累知识。
三、孟子的思想1. 仁政: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即依法治国、保护人民利益,并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君王和政府应该以仁义为本,尽可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愿望。
2. 王道思想:孟子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主应该堂堂正正、正直无私地统治国家。
他认为达到王道非常困难,但只有通过刚正不阿的领导和高尚的品行,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3. 社会公正:孟子强调社会公正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应该以公平、公正和公正的原则来运作。
他反对贫富分化过大,认为富者应该帮助穷者,并主张减少贪污和腐败现象。
4. 家庭伦理:孟子非常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价值观的传承。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生平,希望大家喜欢!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人性论众所周知,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相信人性本善,对人性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孟子把性善论当做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四端的出发点,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如果看到别人有为难、有人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禽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自发形成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
比如,一个人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不是因为他们是长辈,比自己的年纪大,而是自己心中对他们有崇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就想去那么做。
人天生就具有向善的本能的。
孟子的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的作品风格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之道: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简介和生平事迹概括(孟子经典语录代表作品有哪些)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的生平经历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子思,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