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蒸系统地热发电
- 格式:pdf
- 大小:44.38 KB
- 文档页数:1
[整理]闪蒸原理闪蒸原理闪蒸原理闪蒸和蒸馏不同,在闪蒸过程中没有热量加入。
其原理很简单,物质的沸点是随压力增大而升高,那么是不是压力越低,沸点就越低呢。
那好,这样就可以让高压高温流体经过减压,使其沸点降低,进入闪蒸罐。
这时,流体温度高于该压力下的沸点。
流体在闪蒸罐中迅速沸腾汽化,并进行两相分离。
使流体达到气化的设备不是闪蒸罐,而是减压阀。
闪蒸罐的作用是提供流体迅速气化和汽液分离的空间。
可以看出闪蒸也是有代价的,就是牺牲压力能量。
一句话,闪蒸就是通过减压,是流体沸腾,而产生汽液两项。
建立一个新的压力等级下的汽液平衡。
多用于纯物质。
闪蒸, "FLASHING", 确实是从减压导致的汽液分离现象引申出的形象词汇,不过其严格定义适用的范围远不止此. 比较严格的定义是从一个热力学平衡态到下一个热力学平衡态变化的计算. 因此, 如果两个热力学状态的变化只有压力的降低, 并无内外功的交换和热的交换。
根据亨利定律P=EX,不同温度与分压下气相溶质在液相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当溶剂压力降低时,溶剂中的溶质就会迅速地解吸而自动放出,形成闪蒸。
闪蒸的能量由溶剂本身提供,故闪蒸过程中溶剂温度有所下降。
从较高的一定压力到较低的一定压力,达到解吸平衡时解吸的溶质量是一定的,对应溶剂中剩余的溶质量也是一定的。
所以闪蒸的控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闪蒸的压力亨利定律亨利定律Henry's law物理化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是英国的W.亨利在1803年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规律时发现的,可表述为:"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与液面上该气体的平衡压力成正比。
"实验表明,只有当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不很高时该定律才是正确的,此时的气体实际上是稀溶液中的挥发性溶质,气体压力则是溶质的蒸气压。
所以亨利定律还可表述为:在一定温度下,稀薄溶液中溶质的蒸气分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pB,kxB式中pB是稀薄溶液中溶质的蒸气分压[1];xB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分数; k为亨利常数,其值与温度、压力以及溶质和溶剂的本性有关。
闪蒸地热发电系统设计1.背景: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能量, 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 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据估计, 距地壳深度3 km 以内蕴藏的热量约为4. 3 *10(19)MJ. 全球地热资源估计为6 *10(6)MW, 其中32% 的地热温度高于130℃,而68%的地热温度低于130℃。
通常, 地热资源可以按温度来划分, 地热温度高于150℃为高温, 地热温度低于90℃为低温, 而地热温度处于90~150℃为中温。
不论地热资源是湿蒸汽田或者是热水层,都是直接利用地下热水所产生的蒸汽来推动汽轮机做功的。
用100℃以下的地下热水发电,是如何把地下热水转变为蒸汽来供汽轮机做功的呢?这就需要了解水在沸腾和蒸发时它的压力和温度之间的特有关系。
大家知道,水的沸点和气压有关,在101.325kPa下,水在100℃沸腾。
如果气压降低,水的沸点也相应地降低。
50.663kPa时,水的沸点降到81℃;20.265kPa时,水的沸点为60℃;而在3.04kPa时,水在24℃就沸腾。
根据水的沸点和压力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把100℃以下的地下热水送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抽气降压,使温度不太高的地下热水因气压降低而沸腾,变成蒸汽。
由于热水降压蒸发的速度很快,是一种闪急蒸发过程,同时热水蒸发产生蒸汽时它的体积要迅速扩大,所以这个容器就叫做“闪蒸器”或“扩容器”。
用这种方法来产生蒸汽的发电系统,叫做“闪蒸法地热发电系统”,或者叫做“扩容法地热发电系统”。
它又可以分为单级闪蒸法发电系统、两级闪蒸法发电系统和全流法发电系统等。
目前, 绝大多数的地热发电项目是通过钻井抽取地下的地热流体作为高温热源进行发电, 经过发电后的地热流体再灌回地下。
2.工作原理:闪蒸地热发电系统就是:从地热井输出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汽水混合物,首先进入汽水分离器,将蒸汽与水分离。
分离后的一次蒸汽进入汽轮机;而分离后的地热水进入减压器(也称闪蒸器或称扩容器),压力下降,一部分地热水变为二次蒸汽(压力比一次蒸汽低),然后将其入汽轮机低压段。
闪蒸原理闪蒸和蒸馏不同,在闪蒸过程中没有热量加入。
其原理很简单,物质的沸点是随压力增大而升高,那么是不是压力越低,沸点就越低呢。
那好,这样就可以让高压高温流体经过减压,使其沸点降低,进入闪蒸罐。
这时,流体温度高于该压力下的沸点。
流体在闪蒸罐中迅速沸腾汽化,并进行两相分离。
使流体达到气化的设备不是闪蒸罐,而是减压阀。
闪蒸罐的作用是提供流体迅速气化和汽液分离的空间。
可以看出闪蒸也是有代价的,就是牺牲压力能量。
一句话,闪蒸就是通过减压,是流体沸腾,而产生汽液两项。
建立一个新的压力等级下的汽液平衡。
多用于纯物质。
闪蒸, "FLASHING", 确实是从减压导致的汽液分离现象引申出的形象词汇, 如8楼的描述. 不过其严格定义适用的范围远不止此. 比较严格的定义是从一个热力学平衡态到下一个热力学平衡态变化的计算. 因此, 如果两个热力学状态的变化只有压力的降低, 并无内外功的交换和热的交换, 那的确与8楼描述的现象类似, 也是最容易想象的过程, 也是该词汇导出的源头. 实际上, 塔的蒸馏计算中, 每一块理论板都要进行这样的闪蒸计算, 不过此时一般的名称叫"平衡级"计算, 理论上更严格一些, 而其计算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 每一个严格的或"闪蒸"计算或"平衡级"计算, 都必须满足以下三大平衡:质量平衡, 能量平衡和相平衡. 因此, 一个标准的"闪蒸"计算模块,既可处理压力的变化(升高或降低), 也可处理热的交换和功的交换. 内外功的交换和热量交换主要反映在能量平衡中, 质量平衡和相平衡则主要确定汽化分率和汽液相组成. 此外, "闪蒸"计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和有难度的任务, 是判断您指定的状态是否处于汽液两相, 还是仅汽相或仅液相. 而且, 液液平衡的计算一般也需要"闪蒸"计算承担, 当然有些软件单拿出来,因为计算难度更高. 以上对"闪蒸"的描述仅一家之言, 不是非常严谨, 但相对更准确一些. 总之, 不管您用PROII, ASPEN或HYSIS, 闪蒸"计算着实为其最基础的核心.闪蒸原理(2009-11-13 09:14:35)转载分类:工程技术标签:科技文化根据亨利定律P=EX,不同温度与分压下气相溶质在液相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地热发电的原理与技术摘要:本文对地热发电技术的原理与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希望对有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热发电;技术;原理引言虽然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占有量非常低,由此我们需要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缓解化石能源短缺对我国造成的诸多压力,所以近些年,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地热能等一些可清洁再生能源的运用于发展。
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地热电站中不包含运输燃料的设备以及体积较大的熔炉燃烧设备,更没有灰渣排放或引风系统,不会有烟气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算是一种较为清洁的优秀能源,并且其发电效率也非常高,发电成本也比原先火电或水电发电的要低很多,因此该技术在我国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热能现阶段我们对地热能的理解,就是来自于地球较为深层的热能,这种热能是在地球熔融岩浆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衰变而引发的,它是一种可再生能。
通过地下水深处的循环,可以将更深处的岩浆带入到地壳,并且将这些岩浆的热量逐渐带入到近表层。
地热能集中最多的地方就是发生火山地震较为平凡的火山地震带上,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板块交界处,这里板块活动较为活跃。
总的来说地热能属于一种清洁能源,它不仅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并且地热能本身就属于地球自身的一种形态与变化,并且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控制热量采集的速度,还能够用其自身的补充速度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实现可再生。
随着世界化石能源数量的不断降低,以及化石能源在运用过程中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强,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地热资源主要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热水型与蒸汽型。
所以与之相对应得发电方式也主要有两种,及热水发电与蒸汽发电。
现阶段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采用最多的还是利用地热饱和蒸汽进行发电,而在地热包和中期发电中,也有着地磁蒸汽法与二次蒸汽法来个那种不同的方法。
地热发电的原理设计上就是能源之间的相互转换,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之后再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一个过程。
闪蒸地热发电系统设计一.背景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下水深处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
地热能的储量比人们所利用的能量总量还要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
地热能不但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而且如果热量提取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热能还是可再生的。
随着化石能源的紧缺、环境压力的加大,人们对于清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越来越重视,但地热能在很久以前就被人类所利用。
早在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的皮也罗•吉诺尼•康蒂王子在拉德雷罗首次把天然的地热蒸蒸汽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是利用液压或爆破碎裂法将水注入到岩层中,产生高温水蒸气,然后将蒸汽抽出地面推动涡轮机转动,从而发电。
在这过程中,将一部分未利用的蒸汽或者废气经过冷凝器处理还原为水回灌到地下,循环往复。
简而言之,地热发电实际上就是把地下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能量转变过程。
针对温度不同的地热资源,地热发电有4种基本发电方式,即直接蒸汽发电法、扩容(闪蒸法)发电法、中间介质(双循环式)发电法和全流循环式发电法。
地热发电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新西兰、菲律宾、美国、日本等国都先后投入到地热发电的大潮中,其中美国地热发电的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在美国,大部分的地热发电机组都集中在盖瑟斯地热电站。
盖瑟斯地热电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北约20公里的索诺马地区。
1920年在该地区发现温泉群、喷气孔等热显示,1958年投入多个地热井和多台汽轮发电机组,至1985年电站装机容量已达到1361兆瓦。
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中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地热电站。
二.闪蒸(1)基本原理当水在大气压力下被加热时,100℃是该压力下液体水所能允许的最高温度。
再加热也不能提高水的温度,而只能将水转化成蒸汽。
水在升温至沸点前的过程中吸收的热叫“显热”,或者叫饱和水显热。
热水型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
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象火力发电那样要装备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
地热发电的过程,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
要利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
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
根据可利用地热资源的特点以及采用技术方案的不同,地热发电主要划分为地热蒸汽、地下热水、联合循环和地下热岩四种发电方式。
1.闪蒸地热发电工作原理:将地热井口来的地热水,先送到闪蒸器中进行降压闪蒸(或称扩容)使其产生部分蒸汽,再引到常规汽轮机做功发电。
汽轮机排出的蒸汽在混合式凝汽器内冷凝成水。
送往冷却塔。
分离器中剩下的含盐水排入环境或打入地下,或引入作为第二级低压闪蒸分离器中,分离出低压蒸汽引入汽轮机的中部某一级膨胀做功。
用这种方法产生蒸汽来发电就叫做闪蒸法地热发电。
它又可以分为单级闪蒸法、两级闪蒸法和全流法等。
采用闪蒸法的地热电站,热水温度低于100℃时,全热力系统处于负压状态。
这种电站,设备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采用混合式热交换器。
缺点是,设备尺寸大,容易腐蚀结垢,热效率较低。
由于系直接以地下热水蒸汽为工质,因而对于地下热水的温度、矿化度以及不凝气体含量等有较高的要求。
全流法:它比闪蒸地热发电系统中的单级闪蒸法和两级闪燕法地热发电系统的单位净输出功率可分别提高60%和30%左右。
全流发电系统就是试图将来自地热井的地热流体(不论是水或是湿蒸汽) 通过一台特殊设计的膨胀机,使其一边膨胀一边做功,最后以汽体的形式从膨胀机的排汽口排出.为了适应不同化学成分范围的地热水,特别是高温高盐的地热水,膨胀机的设计应该具备这种适应能力。
为了获得全流系统的优越性能,脚胀机的效率必须达到70%以上,但目前的实脸机组还没有达到这一指标。
闪蒸-双工质循环联合地热发电系统设计摘要:将闪蒸系统发电与双工质循环发电联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能量转换系统,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并建立该联合地热电站热力计算的数学模型,以此对电站的功率及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从中确定该系统的最佳闪蒸温度和由此温度导出的最佳设计参数。
计算结果还表明,对给定温度为110℃的地热水资源,当环境冷却水平均温度为28℃时,闪蒸一双工质循环联合发电的最大总功率比闪蒸系统或双工质循环单独发电时的最大功率要大20%以上。
此外,电站还生产约60℃的热水以供直接利用。
关键词: 闪蒸系统; 双工质循环; 地热发电; 最佳闪蒸温度0.引言我国地热资源主要是以中低温热水为主,其中为数较多的是100℃左右的热水资源,这种资源在全球分布甚广,因此利用这种地热资源发电,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地热电站的主要目的是生产电能和提供热水。
为此目的,若将闪蒸系统发电与双工质循环发电联合起来,将使电站的出力提高[1],从而提高对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
闪蒸和双工质循环联合地热发电,实际上是将闪蒸器产生的蒸汽直接用于发电,而产生的饱和水则用于低沸点有机工质发电。
这种特殊的能量转换系统,能使地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闪蒸一双工质循环联合地热发电的热力系统简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闪蒸系统发电和双工质循环发电两部分,系统输出的功率是闪蒸系统和双工质循环发电的总和。
图1闪蒸-双工质循环联合地热发电的热力系统简图1.闪蒸·双工质循环的热力计算[2]为计算此系统所需的热力循环分别示于图2及图3。
本文将以我国某地热点的热水资源为例对闪蒸系统和双工质循环系统分别进行计算,由于是热水发电,其最佳闪蒸温度t 1和最佳蒸发温度t 01的计算方法既相同,又互相关联。
即:闪蒸系统最佳闪蒸温度:273111-==T t T T T cg (1)图2闪蒸系统热力循环图图3双工质热力循环图双工质循环最佳蒸发温度:27311101-==o o oc T t T T T (2)由式(2)可知,工质的最佳蒸发温度t o1与最佳闪蒸温度t 1有关联。
闪蒸现象:闪蒸就是高压的饱和水进入比较低压的容器中后由于压力的突然降低使这些饱和水变成一部分的容器压力下的饱和水蒸气和饱和水。
形成原因:当水在大气压力下被加热时,100℃是该压力下液体水所能允许的最高温度。
再加热也不能提高水的温度,而只能将水转化成蒸汽。
水在升温至沸点前的过程中吸收的热叫“显热”,或者叫饱和水显热。
在同样大气压力下将饱和水转化成蒸汽所需要的热叫“潜热”。
然而,如果在一定压力下加热水,那么水的沸点就要比100℃高,所以就要求有更多的显热。
压力越高,水的沸点就高,热含量亦越高。
压力降低,部分显热释放出来,这部分超量热就会以潜热的形式被吸收,引起部分水被“闪蒸”成蒸汽。
实际情况:闪蒸在管道系统中出现,容易对阀门产生汽蚀损坏,可以选择反汽蚀高压阀,其特点是多次节流分摊压差,也可以选用耐汽蚀冲刷材料。
闪蒸也可以作为能源,被利用在热力发电厂中锅炉排水的回收和地热发电中。
调节阀气蚀与闪蒸控制作者:李红梅庞秀伟刘慧峰摘要:分析了气蚀和闪蒸给调节阀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介绍了有效防止气蚀与闪蒸破坏的阀门结构。
关键字:气蚀闪蒸饱和压力气蚀系数压力恢复系数1 概述气蚀和闪蒸是一种水力流动现象,这种现象既能引起调节阀流通能力Kv减小,又能产生噪声、振动及对材料的损害。
因此控制和降低调节阀受气蚀和闪蒸的影响是阀门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2 气蚀和闪蒸气蚀和闪蒸产生的条件不同。
闪蒸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转变过程,当流动液体的下游压力低于它的饱和压力时就会出现闪蒸,因此它是一种系统现象。
调节阀能够避免闪蒸的产生,除非系统条件改变。
而当阀门中液体的下游压力又升回来,且高于饱和压力时,就会产生气蚀现象。
在气蚀过程中饱和气泡不再存在,而是迅速爆破变回液态。
由于气泡的体积大多比相同形式的液体大。
所以说,气泡的爆破是从大体积向小体积的转变。
气蚀是一种从液态→饱和→液态的转变过程,它不同于闪蒸现象。
正确合理地设计调节阀能够避免气蚀的产生。
两级闪蒸地热发电系统原理
两级闪蒸地热发电系统的原理如下:
地热井开采出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汽水混合物进入闪蒸器中,通过降压扩容的方式将地热水从液态变为气态。
在这个过程中,地热水会经过两次闪蒸,产生两种不同压力的蒸汽。
第一次闪蒸产生的蒸汽进入高压缸做功,驱动汽轮机发电;而第二次闪蒸产生的蒸汽则进入低压缸继续做功。
经过做功后的乏汽被冷凝器冷凝后回灌至地下,实现地热水的循环利用。
在两级闪蒸地热发电系统中,地热水通过闪蒸产生的蒸汽做功发电,实现了地热能的充分利用和环保效益。
简述地热发电利用形式摘要:地热能作为一种低品位能源,利用模式从直接利用向间接利用不断发展。
目前运行的地热发电模式主要有干蒸汽地热发电模式、闪蒸地热发电模式、双循环(有机朗肯循环)地热发电模式和干热岩发电模式四种。
我国地热发电站由于各方面原因,大部分处于停运状态,目前仅西藏羊八井电站常年运行,且增加了双螺杆发电系统。
我国应从科研队伍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提高对地热利用的倾斜,切实提高我国地热利用效率。
关键词:低热能,发电系统,低品位能源地热能是可持续利用的地球内部的一种低品位清洁能源,地热能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等低品位能源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
地热能按照地热水温度的高低可以分为三种:大于150℃为高温热源,介于90℃~150℃为中温热源,低于90℃为低温热源。
我国目前对地热资源利用以直接利用为主,如地热供暖、温室、家庭用热水、水产养殖等;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热能地利用逐步趋向发电模式的间接利用方向发展,特别是对于中高温热源。
近几年,美国、印尼、冰岛、新西兰等国家成为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预计到2050年,全球地热发电利用的装机容量将达到70GW。
按照目前现存地热电站发电利用方式,地热发电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干蒸汽地热发电模式、闪蒸地热发电模式、双循环(有机朗肯循环)地热发电模式和干热岩发电模式四种。
地热干蒸汽发电模式是利用地热蒸汽直接推动汽轮机运转产生轴功,进而产生电能。
系统优点是运行安全可靠,但这种发电模式适合于高温高压的地热能[1]。
双循环发电系统也称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系统的核心是以低沸点有机物为循环工质,有机工质单独在封闭系统中循环流动。
有机工质在换热器中从地热流体中获得热量后变为蒸汽,蒸汽进入汽轮机输出轴功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从汽轮机排出的乏汽在冷凝器中冷却为液体,然后由泵加压进入热交换器,完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地热流体在经过换热器后被注入回灌井注入地下。
有机工质主要为碳氢化合物及其含氟、氯物质。
刷水冷壁。
火焰均匀地充满炉膛,这对减少飞灰可燃物,提高燃料利用率和防止结焦均有好处。
213调整好喷嘴角度
由于喷嘴角度选择不当,使火焰冲刷水冷壁及炉墙而结焦。
例如铁岭发电厂1号炉在1997年大修时,因调整喷嘴角度不当,在投入运行后,该炉频繁发生在后墙结焦的现象。
因此,应根据结焦规律和炉膛结构调整喷嘴方位,一般是将火焰尽可能调向炉膛中心以减少结焦。
对于炉膛为正方形(或矩形),可采用四角切圆布置直流燃烧器。
这种布置方式使火焰在炉膛中心形成一个切圆,其直径一般为炉膛边长的1/8左右。
因实际切圆直径比设计值大2~3倍,因此使炉墙处易结渣,切圆直径应偏小一些,以防气流冲刷炉墙。
采用这种结构,对克服结焦较为适宜。
由于结焦与炉内的空气动力场特性有密切关系,为找到适宜的喷嘴角度,可在试运行前做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将喷嘴角度调整好。
由于冷态与热态情况不同,因此在运行中应对喷嘴角度进行补调。
214调整好锅炉燃烧强度
根据所用煤种的灰分熔点及对整个燃烧室四壁附近的烟气温度测量情况,调整锅炉燃烧强度,使燃烧室四壁温度小于或等于所用煤灰分的软化温度。
在运行中不得任意提高燃烧强度,否则炉膛热负荷的提高会造成结焦。
因为锅炉炉膛容积和受热面积为固定值,当增加燃烧强度,则燃烧产物难以得到足够的冷却,使熔化的灰渣未能完全冷凝,则易粘结在受热面上,造成大块结焦,使运行工况恶化。
一般取炉膛容积热负荷q v[50124@104kJ/ (m3#h)。
若燃煤的灰熔点低,则q v的取值应偏低。
215适当增大送风量
适当增大燃烧送风量,避免产生还原性或半还原性炉气。
氧化性的炉气对减少FeO产生低熔点渣是十分重要的,但风量过大会增加热损失,甚至影响煤粉燃烧过程的稳定性。
因此必须在允许条件下增加送风量,一般取过量空气系数为112,但如燃煤灰分因含铁量高而结焦严重时,则过量空气系数可取1122~1125。
在煤粉锅炉的运行过程中,对于锅炉结焦的问题必须十分重视。
因为结焦不仅降低锅炉的热效率,而且对锅炉设备造成损害,严重影响安全经济运行,尤其是因结焦严重而停炉处理,其经济损失则更大。
例如铁岭发电厂1号炉在1997年停炉处理结焦达48h,该炉是300MW机组配套设备,电价按012元/(kW#h)计算,则损失产值为288万元。
由于锅炉结焦的过程十分复杂,因此,必须针对各锅炉结焦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找准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康玉武(1970-),男,学士,工程师,现从事火电厂生产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03-07-20)
闪蒸系统地热发电
此种系统的发电方式,不论地热资源是湿蒸汽田或者是热水层,都是直接利用地下热水所产生的蒸汽来推动汽轮机做功的。
用100e以下的地下热水发电,是如何把地下热水转变为蒸汽来供汽轮机做功的呢?这就需要了解水在沸腾和蒸发时它的压力和温度之间的特有关系。
大家知道,水的沸点和气压有关,在1011325kPa下,水在100e 沸腾。
如果气压降低,水的沸点也相应地降低。
501663kPa 时,水的沸点降到81e;201265kPa时,水的沸点为60 e;而在3104kPa时,水在24e就沸腾。
根据水的沸点和压力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把100e以下的地下热水送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抽气降压,使温度不太高的地下热水因气压降低而沸腾,变成蒸汽。
由于热水降压蒸发的速度很快,是一种闪急蒸发过程,同时热水蒸发产生蒸汽时它的体积要迅速扩大,所以这个容器就叫做/闪蒸器0或/扩容器0。
用这种方法来产生蒸汽的发电系统,叫做/闪蒸法地热发电系统0,或者叫做/扩容法地热发电系统0。
它又可以分为单级闪蒸法发电系统、两级闪蒸法发电系统和全流法发电系统等。
两级闪蒸法发电系统,可比单级闪蒸法发电系统增加发电能力15%~20%;全流法发电系统,可比单级闪蒸法和两级闪蒸法发电系统的单位净输出功率,分别提高60%和30%左右。
采用闪蒸法的地热电站,基本上是沿用火力发电厂的技术,即将地下热水送入减压设备)))扩容器,产生低压水蒸汽,导入汽轮机做功。
因热水温度低于100 e时,全热力系统处于负压状态。
这种电站,设备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采用混合式热交换器。
缺点是,设备尺寸大,容易腐蚀结垢,热效率较低。
由于系直接以地下热水蒸汽为工质,因而对于地下热水的温度、矿化度以及不凝气体含量等有较高的要求。
25
2003年第10期东北电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