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格式:doc
- 大小:113.48 KB
- 文档页数:6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
3。
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际背景(1)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错误!2.国内背景(1)内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2)表现: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优惠的政策,使其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地理条件(1)区位条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2.城市化的两个表现(1)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四、问题与对策1.问题(1)产生原因错误!(2)问题表现错误!2.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②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③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1.读教材图4。
18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关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1970~1990年美国三大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2)此期间,工业内部是如何调整的?(3)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有所了解,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省编教学指导意见安排3课时,由于课时紧张,我设计两课时完成,前两个部分为第一课时,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剖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4、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讨论并总结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6、结合教材“活动”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组织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介绍Google Earth软件并定位首都北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珠江三角洲的概况
教师活动:请两名学生利用这一软件定位深圳。
学生活动:说出深圳的位置特征。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图片“珠江三角洲”。
学生活动:1、说出珠江三角洲的范围(狭义的和广义的)。
2、在图上找出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江门和
中山等城市。
3、分析并说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
(沿河、沿海、高度密集)
4、观察教材P66图2—35和图2—36,找出并分析有哪些变化。
(城镇数量
增多、城镇级别升高等)
教师活动:课件投影“深圳1980年前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深圳在短短20几年的巨大变化。
(从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到高楼大厦鳞
次栉比的繁华都市)
承转:这些变化过程事实上就是城市化过程。
那么,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社会经济发展)
环节二: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两大组,选出组长、记录员、传递员。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条件”
教师总结:地形平坦
自然条件气候优越
位置优越
珠三角自身的区位优势条件政策支持
社会条件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
最大的侨乡之一
国际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产业转移。
承转:在这些优势条件下,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一镇一品”、“三来一补”)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简单介绍“一镇一品”和“三来一补”。
环节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后思考: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在夯实基础阶段,哪类工业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它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经济发展起了什么重要的作用?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有何新变化?
4、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够扭转这种
局面?
说明:一个小组讨论前两个问题,另一小组讨论后两个问题。
环节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后思考:
1、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这两个阶段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城市与乡村融合,
农业与非农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为中心,城镇
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承转:通过上两个环节的学习,我们发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环节五: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教师活动:1、通过上一环节的分析,找学生叙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针对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结合板书,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环节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探讨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目前,珠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区内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在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是我们下一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工业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工业结构优化调整,
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积聚加速了乡村工业化
推促
动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城市化许多城市、小城镇和村庄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
连接起来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
九、习题巩固: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海洋);
B、(河流);
C、(铁路);
D、(城市);
E、(城市);
F、(城市)。
(2)本区位于广东省的部,毗邻地区,与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3)年,珠江三角洲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和
等。
(4)说出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其主导产业分别是什么?
十、作业布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地理作业本》第109—111页第1—17题(选择题)必做,第112—113页18、19、20题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