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29
4.2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一般是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比重逐步提高,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2.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3.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寻找出路。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在吸引外资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条件:①劳动力丰富②改革开放政策③侨乡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①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990年后,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问题: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优势: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①外商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2.珠三角的城市化表现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四问题与对策:1.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①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②受南岭山地的阻隔,国内经济腹地范围较小。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理现象,进一步了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分析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经济、社会和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在内容上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什么是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工业化是指工业部门协同发展、以一定规模和密度集聚发展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一定工业环境、支持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和文化氛围的经济增长模式。
区域工业化是行业与区域互动、影响、促进作用的结果,是产业集群化、社会组织化、文化环境化的体现。
城市化是人口、经济、文化密集培育的结果,城市化是城市及其周边信息和资源的集聚。
迄今为止,城市化被认为是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的方式之一,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文化和技术资源,促进人口流动、资源配置和信息传递等。
二、区域工业化的发展趋势1.产业集群化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区域内相关产业部门的垂直、水平和跨越性的产业分工逐渐形成,产业间通过资源、技术和营销方式的合作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不仅能够实现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能共享资源和信息,推动产业创新。
2.信息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加速了区域工业化的进程。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应用取代传统的手工、物理、化学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效率,推动着产品、流程和组织的优化,不断升级着生产力水平。
3.多维度交流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多元度交流。
政府、企业和民间的间接和直接交流推动区域内经济、科技、文化和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和协调,促进着市场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区域工业化的特点1.集群化程度高区域工业化是基于产业生态系统而形成的,产业部门之间会形成产业链关系,产业链围绕着产品和制造过程的所有方面,包括提供原材料、加工、制造、维护和销售等环节,外围还会扩展到科技、教育、研发和供应商等方面。
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之间会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的集群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