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历史人教九上)
- 格式:doc
- 大小:401.66 KB
- 文档页数:5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基础主干落实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兴起:(1)时间:从10世纪起。
(2)原因: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3)地点: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自治:(1)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取得自治的过程最为典型的是法兰西的琅城。
(2)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3)结果:①成为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②成为自治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
(4)局限: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是国王的支持者。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三、大学的兴起兴起12世纪,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类型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但须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 管理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权利自治地位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课程 基础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专业法学、医学和神学 评价 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重点任务驱动【史料实证——自由和自治的城市】材料一 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
……当时的城市规模不大,一般围有城墙和供守望用的城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条件有哪些。
(3分)答:条件: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需要;教会支持。
材料二 封建欧洲权力示意图(2)结合上图,想一想城市与王权之间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
(6分)答:双赢的关系。
国王:削弱领主势力,获得城市拥护,巩固王权。
市民:与国王的联合可以获得自由和自治。
【历史解释——见证大学的兴起】材料三宋代书院,一般在远离城市的名山盛水之中。
课程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和儒家大师的研究心得,并设立了译经院,翻译佛经,用来培养传道济民,拥有儒家伦理的世界观和内在完美品格的人才。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内容分析从10世纪开始,在西欧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旧的城市逐渐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到13世纪,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等手段争取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自治。
以手工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其中分化出的富裕阶层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从教师或学生自治团体发展而来的大学逐步发展起来,取得了免税、司法独立、教育自主等特权。
三、教学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城市居民的身份、市民阶层的形成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了解欧洲中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教育和王权、教权的关系,感受中世纪文化的繁荣。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教师活动阅读下则材料,归纳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
材料1:“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用……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上升为种一收……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在满足农村人口需要的同时开出现了剩余。
——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2:在亚得里亚海靠近意大利的这一侧有威尼斯城,……通过一些手段来获取权势与财富,比如商业和转口贸易。
威尼斯人通过出口产自溈湖的盐获利,拥有不断扩张的玻璃制品行业。
——《中世纪盛期的欧洲》(2)学生活动直接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教师活动如何区别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呢?(4)学生活动2.城市居民的身份(1)教师活动材料1:“中世纪欧洲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大量手工业者和商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各行业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存在激励的竞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各方的关系,以及共同应对外界的威胁、压力,成立行会这样一个专门的团体。
”——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研究》材料2:商人行会的行规严格限制外地人在城内经商.强制执行统一的商品价格,禁止囤积居奇。
人教版:九上历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知识梳理+同步练习【学习目标】1.知道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及典型例子。
2.知道市民阶级的形成,识记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
3.知道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
【学习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学习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知识梳理】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城市兴起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因此旧城市复苏,新城市兴起。
2、规模:新兴城市规模较小,人口一般在五千人以下。
3、位置特点: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聚集的地区。
4、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手段争取自由和自治,常用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5、市民权力:①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随意向市民征税。
②自治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这样的城市是自治城市。
6、城市自由和自治的实质: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实际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的“特许状”。
国王的特许既削弱了割据实力,又得到城市的拥护。
但是取得自治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7、城市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他们一般都是从周围的农村的农民转变来的。
8、市民身份获得:农奴进入城市居住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从此享有市民的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同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9、早期资产阶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就是早期的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10、大学:本义是一个团体或行会。
与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性质一样,不同的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教育的机构。
11、兴起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欧洲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欧洲,12世纪,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促进了大学的兴起。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重要知识点总结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兴起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兴起时间10世纪起分布特点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如道路的交会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自由和自治的城市相对自治、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代表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英格兰的伦敦等常用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自治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影响积极影响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消极影响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城市居民基本居民手工工匠: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来源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获得途径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关联拓展西欧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拓展延伸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大学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出现了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高等院校与研究单位,形成了专业的教师和研究队伍。
大学不仅成为整个欧洲知识积累与传承的重要场所,还逐渐成为新思想和新发明的中心,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教材问题解答【P46课后活动】1.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城市的自由和自治(✔)选拔官吏的需要( ) 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2.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城市的兴起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突破,西欧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脱离农业而独立。
专业的手工业者逃离庄园,到最利于销售自己产品的地方聚居,商品交换发展起来,从而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本课时编写: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吴燕妮老师教学分析
西欧城市兴起以后促进了欧洲手工业的发展。
产生了市民阶级,与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增加了欧洲的财富积累,改善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
同时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大学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过程与方法】
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教学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
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和图片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
今年20岁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
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
提示:封建庄园(乡村);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极端贫困。
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城市,既新颖有趣,又能增强课堂互动性。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
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
5.教师提问:西欧城市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其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有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区等。
6.教师提问:这些新兴城市有什么特点?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
城市规模很小,人口较少。
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兰西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2)反映了城市的兴起使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3)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8.问题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目标导学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师提问:如果乔治成功逃往城市,他凭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艺就能够在城市继续生活下去吗?
提示:按照惯例,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
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
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4.问题思考:这些城市的兴起有何意义?
提示: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拓展延伸: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
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
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
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
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
6.问题探究:
(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城市重新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
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
(2)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
【设计意图】以表格来对比庄园和城市,前后两课对比起来,加强历史知识的联系。
目标导学三:大学的兴起
1.教师讲述: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
2.问题思考: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哪里?
提示: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3.教师提问: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
提示: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4.教师提问: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
提示: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课堂总结】
从法兰克王国到强盛的查理曼帝国和德、意、法三国的雏形,从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到自给自足的西欧庄园和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使人自由”的空气的城市,我们看到了西欧文明前进的脚步。
【板书设计】
1.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2.市民阶层的形成
3.大学的兴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市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大学的兴起”展开教学,并通过一些谚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是本节课应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