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微软IE反垄断案
- 格式:ppt
- 大小:441.50 KB
- 文档页数:9
避开反垄断欧盟版Windows7将不绑定IE本报综合消息为避开与欧洲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大战,微软上周称,该公司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Windows 7将不绑定IE浏览器,以消除欧盟监管机构有关该公司通过不公平竞争方式压制其他浏览器制造商的担忧。
微软公共事务主管凯文•库兹声明称:“我们希望在欧洲上市销售的Windows 7同时也适合世界其他地区,但我们在发布Windows 7时必须遵守欧洲竞争法律。
微软将让计算机厂商自主选择销往欧洲的Windows 7是否安装IE浏览器,还让PC用户有是否获得IE浏览器的选择权。
”欧盟委员会将于不久后对1月份提起的微软反垄断案做出判决,这起诉讼称微软滥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将IE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绑定在一起,旨在避免来自竞争者的正面竞争。
截至目前,微软一直都在提出反对意见,称IE浏览器是Windows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不应被单独抽离出来。
现在微软计划将IE浏览器从欧盟版的Windows 7系统中抽离出来,却显示出了微软“服软”的迹象。
目前,微软浏览器在全球的使用最为广泛,但Firefox的普及度正日益提高; Google也推出了Chrome浏览器。
分析师称,微软此举对Google Chrome、Mozilla火狐和Opera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
对于微软做出的决定,欧盟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称,在软件零售领域,微软的这一举措似乎是一个后退; 但在新PC 市场上,这一举措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95%的消费者都通过购买新PC获得新版Windows系统。
欧盟委员会称: “微软虽然决定向零售消费者提供不捆绑浏览器的Windows版本,但微软没有提供更多的浏览器供消费者选择,而只是不提供浏览器。
”编者点评: 看来,欧盟委员会对微软这个让步并不完全满意,它最终还是希望能迫使微软放开对浏览器的自由选择权。
接下来,就看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反垄断案做出的判决如何了。
欧盟反垄断案例浅析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是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2023年,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公司提出了反垄断指控,认为其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的行为违反了欧盟竞争法。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并对微软公司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整理相关资料为了更好地了解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我们首先要整理相关资料。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的指控报告: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微软公司被指控的违法行为,包括其利用操作系统市场的优势地位,对竞争对手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行为。
微软公司的回应:微软公司对欧盟委员会的指控进行了反驳,并表示其行为符合竞争法,同时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上诉。
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各大媒体对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进行了深入报道,并邀请了反垄断专家进行评论和分析。
分析案例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事件经过: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对微软公司提出了反垄断指控。
指控称,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利用其优势地位,对竞争对手进行了不公平竞争。
欧盟委员会还指出,微软公司通过将某些功能限制在其独家捆绑的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中,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争议点:本案例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微软公司是否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了不公平竞争。
另外,微软公司的独家捆绑行为是否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是本案的争议焦点。
法律裁决:目前,本案尚未作出最终裁决。
不过,根据此前欧盟委员会的初步调查结果,微软公司确实存在违反竞争法的嫌疑。
如果最终裁决确定微软公司确实违法,那么微软公司将面临罚款或其他制裁措施。
探讨解决方案针对微软欧盟反垄断案例,可以从以下角度探讨解决方案:法律角度:本案的解决可能需要通过修改欧盟竞争法或微软公司的行为准则来实现。
例如,可以加强反垄断法律的执行力度,以遏制大型企业的垄断行为。
另外,微软公司也可以考虑与竞争对手合作,共同遵守竞争法规。
市场角度:本案的解决还可以从市场角度入手。
例如,微软公司可以取消独家捆绑政策,允许其他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与其操作系统兼容。
垄断协议案例分析垄断协议是指由垄断企业或垄断企业之间达成的,限制竞争和损害市场效率的协议。
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反竞争性和不公平性,垄断协议一直备受各国反垄断机构的关注和打击。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分别是“欧洲联盟对Microsoft的反垄断调查案”和“苹果公司与电子书出版商的电子书价格垄断案”,来分析垄断协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欧洲联盟对Microsoft的反垄断调查案2004年,欧洲联盟对Microsoft展开了一系列反垄断调查,主要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两个核心产品的垄断行为。
调查发现,Microsoft通过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排挤了其他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并限制了用户选择的自由。
欧盟委员会最终作出判决,要求Microsoft停止这种垄断行为,并对其进行了巨额罚款。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垄断协议中,捆绑销售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通过将自家产品与核心产品捆绑在一起,垄断企业可以迫使消费者购买其其他产品,从而使竞争对手无法在市场上竞争。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苹果公司与电子书出版商的电子书价格垄断案2010年,美国司法部和30个州政府对苹果公司和五家电子书出版商提起了反垄断诉讼。
起因是苹果公司与这些出版商达成了一个协议,要求出版商必须将电子书以固定价格出售,并且禁止在其他平台以更低价格销售。
这就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对电子书市场的进入,并剥夺了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购买电子书的权利。
最终,法院裁定苹果公司及相关出版商违反了反垄断法,并要求它们支付数百万美元的赔偿。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固定价格垄断是垄断协议中的另一个常见手段。
通过限制价格的下调,垄断企业可以阻止竞争对手降低价格,从而保持相对高额的利润。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到更低的价格和更多的选择。
案例十三微软遭遇反垄断败诉前后2007年9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裁定,维持欧盟委员会2004年对美国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包括向这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制造商开出的4.97亿欧元的巨额罚单。
欧盟的这个处罚决定,是近年来微软第一次在垄断问题上的败诉,也是第一次肯定了微软的垄断行为。
一、欧盟与微软近十年的反垄断较量截至今年6月30日的财政年里,微软公司在欧盟国家实现利润100余亿欧元。
换言之,这笔罚单只相当于微软两周内在欧盟国家所赚取的利润。
尽管罚款远不及微软的捆绑销售利润,对财大气粗的微软也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至少在法律上证明了微软利用其强大的优势,垄断了欧盟市场,做了大量不公平的竞争行为。
有关微软垄断软件市场的争端由来已久。
微软曾因在国内同样问题上,不断击败对手并与法庭和解,已获得绝对的市场优势。
1990年6月,美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微软与IBM在PC软件市场可能产生的冲突,进行了调查。
1993年,美国司法部接到其他软件商的投诉,开始对微软的市场垄断问题进行调查,集中调查微软DOS的市场策略。
1994年,微软同意修改与个人电脑生产商的软件使用合约,允许其他软件生产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从而结束了长达一年的调查。
1997年,美司法部再次起诉微软,称其违反1994年签署的协议,采用非正当竞争手段,迫使计算机生产商销售其浏览器软件。
当时,微软将浏览器软件与其主导市场的视窗操作系统软件捆绑销售。
1997年,美国地区法官托马斯。
杰克逊签发禁止令,要求微软在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时,安装其他软件商生产的Internet Explorer4.0浏览器软件,迫使微软暂时停止捆绑销售。
1998年,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的总检察官集体起诉微软,声称微软非法阻止其他软件厂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以保持其软件的垄断地位。
1999年,微软发布改进版视窗软件,其视窗媒体播放器的市场份额大幅增加,微软的捆绑销售方式使其媒体播放器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竞争对手诸如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Player。
欧盟委员会2008-2-27宣布,因美国微软公司拒不遵守2004年欧盟作出的反垄断决定,欧盟再次对微软公司处以8.99亿欧元的罚款。
欧盟委员会当天发表的声明说,由于微软公司在2007年10月之前仍没有按照2004年反垄断决定的要求,以合理的价格向服务器行业的竞争对手公布相关技术信息,欧盟委员会决定对其再次进行处罚。
这是欧盟委员会迄今对单个企业开出的最大一笔反垄断“罚单”,也是在与微软公司长达数年的反垄断较量中作出的第三个处罚决定。
自2004年以来,微软公司
已因滥用自己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优势地位,被欧盟委员会处以累计近16.8亿欧元罚款。
欧盟负责竞争事务的委员内莉·克勒斯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微软公司是欧盟50年反垄断历史上首家因为拒不执行欧盟委员会反垄断决定而受到处罚的企业。
她表示,欧盟当天的决定能够为微软公司“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划上一个句号”。
继欧洲初审法院去年9月宣判维持欧盟委员会的反垄断决定后,微软公司去年10月已同意完全履行决定。
但欧盟委员会今年1月又对微软公司发起两项新的反垄断调查,一项针对的是微软公司Office办公软件等
产品的兼容信息披露问题,另一项针对的是微软公司在Windows中“捆绑”自己的IE浏览器问题。
反垄断法案例反垄断法是一种旨在保护市场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工具。
通过禁止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的行为,反垄断法旨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以及维护经济稳定。
以下是一些反垄断法案例的介绍,以展示反垄断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1. 微软案(美国):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公司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反垄断调查。
微软被指控滥用其市场垄断地位,限制竞争。
最终,法院判决微软违反了反垄断法,并下令对其进行拆分,以维护市场竞争。
2. 谷歌案(欧盟):欧洲委员会在2017年对谷歌公司进行了一项反垄断调查,并最终以滥用市场地位的罪名对其处以24.3亿欧元的罚款。
谷歌被指控在其搜索引擎结果中操纵竞争,并不公平地限制竞争对手的机会。
3. 高通案(中国):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对高通公司开展了反垄断调查。
高通被指控滥用其市场垄断地位,强制使用其专利技术并收取过高的费用。
最终,高通同意支付巨额罚款,并对其商业行为进行调整。
4.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案(美国):1982年,美国政府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进行了反垄断诉讼。
AT&T被指控垄断美国的长途电话市场,并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
最终,AT&T同意分拆成几家独立的公司,以促进竞争。
5. 苹果案(欧盟):欧洲委员会在2016年对苹果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并最终以爱尔兰税务安排的违规行为对其处以130亿欧元的罚款。
苹果被指控通过与爱尔兰政府达成特殊税收协议,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6. 京东案(中国):2018年,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京东公司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并最终以滥用市场地位的罪名对其处以60万元的罚款。
京东被指控限制第三方商家在其平台上销售产品,从而扼杀了竞争。
7. 联邦快递案(美国):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被指控在其配送市场上滥用市场地位,并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
最终,联邦快递同意支付2400万美元的罚款,并采取措施改善其商业行为。
未遵守浏览器反垄断协定,微软将面临欧盟的重罚- 浏览器反垄断协定,浏览器选择界面,微软:未遵守浏览器反垄断协定,微软将面临欧盟的重罚北京时间9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欧盟竞争委员会专员杰奎因•阿尔穆尼亚(Joaquin Almunia)周四表示,由于微软没有遵守2009年要求其让用户自由选择浏览器的裁定,因此欧盟监管机构准备起诉微软。
阿尔穆尼亚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微软违反协议的情况启动一个正式的程序。
目前,我们正着手做这件事。
由于微软自己已经承认它违反了该协议,因此相关调查应该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今年7月,欧盟委员会就对该案展开了调查。
指控一家公司没有遵守欧盟反垄断裁定还是第一次。
如果确认微软违反了协议,那么微软可能会面临最高相当于其全球年营收10%的罚款。
大约3年前,微软同意让欧洲消费者在其Windows软件中自由选择使用竞争对手的浏览器,从而和解了一项反垄断指控,避免了最高相当于其全球年营收10%的罚款。
目前,微软已经承认,自2011年2月以来未能在其Windows7操作系统中为用户提供自由选择浏览器的机会。
最近十年,由于违反了欧盟的规定,微软已被欧盟委员会处以了超过10亿欧元(约合13亿美元)的高额罚款。
此外,阿尔穆尼亚还对谷歌发出警告,称如果谷歌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打消欧盟委员会对它可能打压竞争对手的担忧,它可能会面临漫长的诉讼程序。
他在波兰举行的一次有关竞争的论坛间隙表示:“如果谷歌采取的补救措施能够打消我们的担忧,那么我们将会非常顺利地达成协议。
否则等待谷歌的将是漫长的法律诉讼程序。
”目前,谷歌正就此与欧盟委员会举行会谈,试图打消欧盟委员会的担忧。
之前,微软和其他竞争对手均指控谷歌在欧洲的业务活动违反了竞争法。
分享到: 七格格旗舰店。
作者:盛立中欧盟和微软“垄断”争议协商破裂后,3月24日,欧盟在布鲁塞尔正式宣布微软垄断罪成立并处以6.13亿美元罚款,欧盟同时要求微软在90天的时间期限内对Windows 操作系统进行修改,将微软媒体播放器从Windows操作系统中剔除出来。
此举对微软到底意味着什么?微软到底怎么啦?我们来看看微软垄断案是如何从大西洋彼岸美国来到欧洲进而有可能走向世界的故事……一、微软垄断案事件起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创建不久的微软公司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家为个人电脑编写基础软件的小公司。
1980年,该公司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所看中,选择其为IBM 生产的个人电脑编写操作系统,微软从此跨入超常规发展的轨道,并逐渐演变为全球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霸主。
由于微软公司发展速度之快过于引人耳目,抑或是微软公司经常被告上知识产权法庭的“名声”,早在1991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对微软公司是否把DOS系统与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销售首开调查记录。
后来,鉴于微软有违美国反垄断法之嫌疑,由美国司法部接手继续调查。
这一时期正值微软开发“Windows95”操作系统之际,美国司法部决定把调查重点放在微软“Windows95”系统上。
1994年7月,微软与联邦司法部双方经多次讨价还价达成一项约束性文本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微软公司在向个人电脑制造商发放“Windows95”使用许可证时不能附加其他条件,但该裁决并没有阻止微软开发集成产品,这为微软公司在以后的市场扩张中留下了一个不明不白的由头,也为旷日持久的微软垄断案留下了伏笔。
这个调解裁决的原文是:“这个条款本身不应被解释为、也不应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为禁止微软公司发展集成产品。
”我们再回到微软。
此一时彼一时,就在微软刚刚从被调查者的身份中“脱”了出来的时候,全球因特网服务领域已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包括当时最著名的美国网景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
关于微软反垄断案的一些看法2007年9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裁定,维持欧盟委员会2004年对美国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包括向这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制造商开出的4.97亿欧元的巨额罚单。
欧盟的这个处罚决定,是近年来微软第一次在垄断问题上的败诉,也是第一次肯定了微软的垄断行为。
而此前法律专家们预言,微软和欧盟委员将会各有胜负。
然而事实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
欧洲初审法院维持了欧盟委员会2004年对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
不仅垄断行为均告成立,而且当初对微软处以的4.97亿欧元“天价”罚款一个子也没少。
此外,由于微软公司以“捆绑”方式将媒体播放器植入其“视窗操作系统”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同时微软公司还一直拒绝向服务器行业的竞争对手提供相关技术信息,从而使其他软件开发业者无法与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充分兼容,由此而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则。
由于上述两大罪状,欧洲初审法院均站在欧盟委员会一边,认定微软的确滥用了优势地位。
简单来说,微软的三项罪名是:通过反竞争行为维持垄断;企图垄断浏览器市场和将其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
比尔·盖茨认为微软公司的行为没有违反反垄断法,它的行为只是众多市场竞争行为中的一种,并给消费者带来了净福利的不断增加。
微软对此的解释是,如果把个人电脑市场恰当的定义的话,在这个市场中应该还有苹果电脑的产品以及Palm公司个人数字助理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讲,微软的产品在个人电脑市场根本算不上垄断。
其二,对于浏览器,没有证据说明微软在windows系统中自带了IE浏览器就阻止了网景的产品流入市场,事实是,网景的产品仅在1998年就销售了1.6亿套。
第三,捆绑的浏览器比单独销售的浏览器有很多额外的利益,如系统升级、用户界面、HTML帮助等等。
与此同时,在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微软不断通过各种手段试图站到消费者这一边,始终在试图证明,它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消费者,为了创新。
微软认为,这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完备服务的愿望被法院误解为了垄断,并且如果政府对其采取不利的行动,也会大大影响的消费者的利益。
微软未遵守IE垄断和解协议被欧盟重罚2013-03-06 19:32:41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网易科技讯 3月6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周三以违背向欧洲消费者提供浏览器选择的承诺为由,对微软开出了5.61亿欧元(约合7.31亿美元)罚单。
2009年微软为和解欧盟发起的反垄断调查曾作出这个承诺。
微软最近10年在欧洲一直遭到监管麻烦,包括这次罚款在内,欧盟对其罚款总额达到21.6亿欧元。
微软承诺,在前一版Windows 系统中为欧洲消费者提供竞争对手的浏览器。
但作为欧盟27个成员国反垄断机构的欧盟委员会称,微软在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违背了这个承诺。
欧盟称,其对那次和解协议非常认真对待。
该机构反垄断专员华金·阿穆尼亚(Joaquin Almunia)在声明中表示:“反垄断裁决中达成的有法律效应的承诺,在我们执法政策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承诺可以快速解决反垄断问题。
当然,这种裁决要求严格遵守。
没遵守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必须遭到相应的制裁。
”这是欧盟首次因一家公司未遵守承诺而开出罚单。
按照欧盟法律,反垄断机构可对微软处以全球营业额10%的罚款(目前看可达79亿美元)。
从这个角度看,欧盟的处罚还算轻的。
但这依然是严厉的处罚,像谷歌等公司肯定不会无视。
目前谷歌因搜索结果排名上与欧盟存在分歧。
微软与欧盟的关系一直非常痛苦,2004年欧盟委员会以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将Windows媒体播放器与Windows系统捆绑为由,开出了罚单。
2009年为解决其他的垄断担忧,微软承诺向用户提供其他浏览器。
欧盟将这种义务设定了5年的法律约束力,直至2014年结束。
最初微软还是遵守了承诺。
欧盟周三称,2010年3月到2010年11月用户下载了8400万次浏览器,但2011年中期到2012年中期,Windows7 SP1未提供这种选择,并导致欧盟展开调查。
微软称这种故障是技术错误导致,为此该公司董事会还削减了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上年度的奖金。
欧盟重罚英特尔毫不手软反垄断浪潮越洋水漫硅谷编者按比尔?盖茨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10年前,他预测“反垄断终将被人们淡忘”道出了众多IT巨头的心声。
但10年来,世界反垄断的呼声此起彼伏,从未平息,并且,微软首吃欧洲人开出的惩罚大单。
今天,它的Wintel联盟盟友――英特尔步其后尘,也被欧洲人贴上垄断标签。
英特尔与欧盟委员会8年抗争暂告失败让现实状况更加清晰:在没找到更好的工具来维持行业秩序之前,监管机构将继续挥舞反垄断大棒,而竞争惨烈的IT业,尤其是美国的IT业,将继续处于反垄断的旋涡中心。
“我们要与顾客建立联系,我们无法排除竞争,我们的竞争激烈而又残酷。
但是,这时政府却站出来说:英特尔你不应该和AMD竞争得这么激烈,英特尔你不应该这么好胜,你应该对你的竞争对手更和蔼一些。
我只能搔搔头皮自问:我到底是在哪个星球上?”5月15日,即将卸任的英特尔董事会主席克瑞格?贝瑞特博上毫无保留地把满腔的嘲讽和不平丢给了一洋之隔的欧盟委员会。
2天前,后者彻底激怒了美国芯片巨头――它公开认定英特尔垄断。
5月1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吸引了万众目光。
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负责人尼莉?克罗斯双手举起一块嵌有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路板,向与会者宣布欧盟裁定英特尔垄断罪名成立,决定对其处以10.6亿欧元罚款――差不多是英特尔2008年净利润的三成,欧盟对单一企业的反垄断罚金纪录也再度被刷新。
一切都是拜AMD公司所赐。
2001年,AMD对英特尔提起上诉,指责它利用不正当的商业手段促使客户购买英特尔处理器,由此揭开了英特尔对欧盟委员会长达8年的反垄断抗争。
“英特尔损害了数百万欧洲消费者的利益,在计算机芯片市场排挤竞争对手。
这种严重的、持续的破坏欧盟反垄断规定的做法是不能容忍的。
”克罗斯的一番陈述措词严厉。
今年68岁的克罗斯从2004年起担任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负责人,是内部公认的“铁娘子”。
对于今年底任期将满的克罗斯来说,让英特尔一案盖棺定论相当于给自己的委员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