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203型照相机共7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70 MB
- 文档页数:78
中国悠久的相机发展历史相机,那肯定是个好东西,自从有了相机,我们的快乐、悲伤就能随时随地地定格在张张小纸片上,甚至在电脑上,在网络上。
我国的照相机有过一段灿烂的历史。
传统照相机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
让我们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去,一起感受我国相机60年的足迹。
一、诞生:1955年-1960年关键词:大跃进严格来说,我国的照相机技术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或者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中华民国时期虽然曾有“仙乐”的昙花一现,可是真正的起步却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产品搜索一:仙乐(SELO)牌照相机说到仙乐,不能不提中国照相机工业第一人—-郑崇兰先生,同时还有他的一句话“我开照相馆以后,发觉所用器材都是从外国进口,我想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也可以做,何必要买外国货.”正是他的人,他的话,为我国照相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信念上的基础——国货当自强(郑崇兰和仙乐)(至今国内仅存的一台“仙乐”,正面视图)(“仙乐”俯视图)产品搜索二:大来(也有称“大莱”)牌照相机“大来”照相机是新中国第二台由照相机生产企业生产的相机,据说效果不错,在当年惹来了《工人曰报》与《北京曰报》的长篇报道。
(当年《工人曰报》对“大来”生产的报道)(“大来”的“后代”--“天坛")产品搜索三:七一牌照相机(幸福I型)“七一” 牌照相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折叠式照相机,也就是业内称的120照相机,于1956年7月1曰作为党庆礼物试制成功,但是没有对外发售,是一台标准小型折叠式相机。
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七一"的后身——“幸福I型”)产品搜索四:上海58-I型照相机、上海58-II型相机(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上海58—I”)“上海58-I型”采用了伸缩镜头,口径为1:3。
照相术传入中国,曾一度在民间被认为是西洋淫巧之物,甚至有些国人认为照相会被吸血、会摄人魂魄。
这些迷信之说在进入民国时期就荡然无存了,在广东、上海这些沿海地区照相逐渐地成为了一种时尚爱好。
1974年,江苏省无锡市的红旗光学仪器厂改建成为无锡照相机厂,其着手设计试制“飞舟”牌中画幅平视旁轴取景测距照相机。
后来该厂又以海鸥205型照相机作参考设计生产了太湖牌TH-2型35mm 平视旁轴取景测距照相机,之所以定名“TH-2”型,是因为TH是太湖二字的汉语首拼音缩写,而“-2”型是该厂继飞舟牌之后制作的第二款照相机。
1975年,无锡照相机厂与藤柳制品厂的动圈车间合并成立了无锡照相机二厂,这期间主要是参照国内其他厂家的主流产品,仿制120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包括太湖牌4c型可用120和135型胶卷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80年,无锡照相机二厂又开始试制中画幅折叠式照相机,定名称作太湖DC-1型(图1),其外形与功能同海鸥203简化版的机型差不多,但是它没有防重拍机构,与常州照相机总厂后来生产的红图文|寻梦人太湖203型折叠式梅-3型中画幅折叠式照相机一样,没有防重拍功能,既减少了生产工序又降低了制造成本。
太湖D C-1型中画幅折叠式照相机的摄影镜头采用3组3片光学结构,靠旋转前镜片进行调焦,每个镜片的表面都镀有单层光线增透膜。
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1:3.5,光圈由五枚叶片组成,光圈调节范围在F3.5-F22。
这款照相机采用五叶片的PRONTOR机械镜间中心快门,快门速度B、1-1/300s,X闪光全速同步;有机械式自拍器,可延迟8-12s后启动快门曝光拍摄。
太湖DC-1型中画幅折叠式照相机的取景窗内具有与调焦联动的双像重合指示黄斑,取景窗的两侧有两条黄色亮线,以指示使用120型胶卷拍16张6×4.5规格画幅的取景范围,机内有两片活动的拍645画幅的遮挡板(图2);也可用120型胶卷拍摄12张6×6规格画幅的底片。
海鸥照相机历史收藏价格是多少家里有收藏海鸥照相机的知道现在的收藏价格是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海鸥照相机收藏价格,希望对您有用。
海鸥照相机收藏价格海鸥相机单反相机早期点的,品相好的在1000左右吧,品相差的在300-500左右。
海鸥相机单反相机后期的,品相好的在600左右吧,品相差的在300-500左右。
海鸥相机双反相机早期的,品相好的在1500-2000左右吧,品相差的在400-1000左右。
海鸥出过几款纪念版的,价格不好估计,有的可以达万元。
“海鸥120“是一种双镜反光的老相机,与现在流行的单镜反光相机((即“单反”相机)不同,这种相机操作繁琐,携带也不方便,逐渐被摄影爱好者所遗弃,但是这种相机的成像质量则是“单反”所不能比拟的。
海鸥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可以说是我国相机工艺的一个里程碑,其前身仿制德国禄莱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61年开始仿制设计。
1963年由上海照相机厂生产并投放市场,前期为上海牌,后期改名为海鸥牌。
并在1964年首次出口销售。
此后根据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要,又陆续生产了各有特色的前后共有4、4a、4a103、4a107、4a109、4b、4b1、4c等几种型号。
构成了4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系列品种。
在上世纪80年代,海鸥120型相机是物美价廉的普及型相机,拥有率很高,但是损毁的也很多,目前品相好、保养好的相机市面上数量不可于当年相比,由于老相机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也由此引起了一阵老相机收藏热,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目前海鸥120型4B 双反相机的市场价值在1000元左右。
照相机收藏价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老相机收藏价格也经历了由涨到跌的过程,直到2005年其价格又开始抬头。
例如海鸥4A相机当时售价210元,2005年时的市场价格只有100多元,而到现在已经涨到800元以上,品相好的甚至达到了1600元。
分析其原因,王国胜认为有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
“就国内来说,各大媒体对老相机的宣传越来越多,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领域,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老相机的价格是被低估的。
上海海鸥照相机厂简史摘要:上海照相机厂同样是中国最早一批照相机生产厂之一,前身为上海相机试制小组。
在今天,上海海鸥照相机厂仍然是国内照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
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为海鸥照相机厂题词第三段历史:上海(海鸥)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厂同样是中国最早一批照相机生产厂之一,前身为上海相机试制小组。
在今天,上海海鸥照相机厂仍然是国内照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
『创立之初』1957年,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调集照相机修理部的工人,成立了照相机试制小组。
同年11月,该组徕卡IIIb型(约1936年)为蓝本成功试制35mm旁轴相机(一说以苏联卓尔基为蓝本)。
1958年,上海市在原照相机试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照相机厂筹备处,而后联合大明誊写用品厂、海通工艺厂等单位,于3月17日成立了上海照相机厂。
试制成功的35mm旁轴相机得到了小批量生产,并定名为『上海58-1型』。
上海58-1型旁轴相机试制品58-1型的生产时间不到一年。
自1959年起,上海照相机厂开始生产其改进版58-2型相机,并一直持续到1963年。
(注:由上海长城工业社生产的58-3型120折叠相机,和由大明铁工厂生产了58-4型120双反相机,与上海照相机厂的58系列相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
)除了58-1/58-2外,上海照相机厂还曾以爱克发Isolette(1950年以前)为原型生产了中国最早的120折叠式相机『上海201』。
上海201型是中国最早的120折叠式相机。
『海鸥4系120双反相机』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在决定进行产品出口后,注册了『海鸥』商标。
从此,该厂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以『海鸥』作为品牌。
4系120双反相机是最知名的海鸥牌相机之一。
其前身是上海照相机厂在1959年以禄来Rolleiflex(约1930年前后)为蓝本试制的仿制机。
4系120双反相机有4A、4B、4C等几个大型号(传闻有4D),每个大型号又包含了若干小型号。
除此之外,上海照相机厂还在出口日本、德国等国家时,使用了类似『T exer Automat』、『B.I.G Twin4』等不同品牌。
海鸥4系列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三)不论是海鸥4还是海鸥4A,当年的市场销售价都不便宜,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于是,向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他们都能消费得起的相机的工作,在海鸥4A开始批量生产后展开了。
很显然,当时的设计团队清楚海鸥4/4A的成本主要高在哪里——自动计数,顺理成章地,一款取消自动停片和计数系统的双镜头反光海鸥诞生了,这就是日后成为国民相机的海鸥4B。
从前脸看,海鸥4B和海鸥4基本一样(不同生产批次的闪光同步插座位置有区别)。
由于没有快门联动上弦,4B配备了一个和4一样的上弦扳手,同时,为降低成本,该机的取景镜头没有使用2.8的大光圈结构,而是采用了3.5的小光圈。
除开前脸,4B的其它几个位置和4/4A区别就比较大了:卷片一侧因取消了自动计数功能,卷片钮改为直接带动暗仓胶卷的结构;取消自动计数后,该机改为红窗计数,故后盖上有观看胶卷保护纸数字的窗口以及一片可以伸缩的挡光板;调焦系统一侧也因降低成本采用了价格低廉的塑料材质,看上去远没有4/4A的调焦手柄有型;机身两侧的背带环也采用了简单的冲压件结构。
简化后的海鸥4B ,从实际使用看,除了卷片上弦稍微麻烦一点、取景器光线较暗外,其它方面和海鸥4/4A 没有什么区别,同样还是三片三组的科克镜头,B 门、1~1/300秒快门。
甚至,由于采用红窗计数,该机还增加了6×4.5的拍摄画幅选择,使用者只需要在暗仓增加一片画面遮挡片,就可以拍摄16张645的照片,对于早年绝大多数手头并不宽裕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福利。
同时,海鸥4B相对简单的结构,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障率,可靠性得到了提升。
也许正是因为海鸥4B这些显而易见的优点,该机上市后就成了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性价比首选。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生产过程中,海鸥不但向消费者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产品,还向国内其它相机厂提供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仿制模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基于海鸥4B仿制的其它品牌相机多达十余款。
英雄迟暮——永不凋零的传统相机(增补版)英雄迟暮——永不凋零的传统相机(增补版)冷⽉霜剑2019-08-16阅读 309关注有的东西,错过就没有了,按快门如此,收藏亦如此。
引⾔:从1839年世界上诞⽣了第⼀台可携式⽊箱照相机起,⼈们便开始从商业应⽤的⾓度,让相机逐步⾛进⼈类⽣活,并且⼀开始就显⽰出奢侈品的属性。
从相机诞⽣以来,留住美好、锁定时光、记录时代,⽆疑是最理想的⼯具之⼀,以致于⼈们在当今采购⼿机时,已把关注⼿机的成像技术做为重要的参考值。
随着岁⽉流逝,传统相机越来越让位于数码相机。
传统相机是以溴化银化学反应为记录载体的装置,是机械、光学、化学、材料学的完美结合。
英雄虽迟暮,但当你抓起⼀架经典的相机,拨动机械带来的⾦属声⾳,能给你带来的不仅是拥有的满⾜,⽽且能和你对话,带你时空穿越,甚⾄让你听到摄影师脚上⽤⽺肠线缝制的⽪靴在地板上发出的吱吱声。
也许你有⼀台记录过⼀战或⼆战风云的家伙,想闻闻硝烟也是容易的事。
近期想把⼿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家伙整理展⽰⼀下,发现要单独介绍⼀款相机,是件⽐较容易的事。
当你试图介绍⼀堆传统相机,如何去分类,是个难题。
——从镜头上分,单眼、双眼是⼀种简单的分法。
似乎镜头可以⽔平移动的全景相机可以归进单眼中去。
——从结构或取景⽅式上分,从最早的针眼开始,⾖腐⼑式、旁轴、单反、双反也是⼀种不错的分法。
——从画幅上分,可以有⼲板(8英⼨×10英⼨等)、湿板、127型(46mm)、120型(61mm)、135型(35mm)、微型(8mm)这⼏类。
其中1920前,127型可是主流喔。
——从便携性分,⼜可分⼤型、中型、便携式、微型,⼤型⼜往往称为座机,但也有把哈苏这类中型相机称为座机的,似乎⼜可合并为⼤中型。
但尼康、佳能单反如此沉重的家伙⼜能称为便携式吗? 不解决这个问题,⽂章写不下去了。
总之,处于个⼈爱好⽽⾮学术研究,可以从⽂章利于铺开的⾓度,⽤以下分类法:⼀、⼤画幅★⼲、湿板⼆、中画幅★★120型、127型三、全画幅★135型(35mm)四、⼩画幅★微型(⼩于35mm)确⽴了这种简单的分类原则后,便有了⾃从得了精神病,⼈从此精神多了的感觉。
上海照相机总厂在1981年开始设计试制一款采用机械程序快门的小型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定名为海鸥牌KJ型,“KJ”两个字母是框式取景和机械程序式快门的双语拼音首个字母的缩写。
这款照相机于1982年投入量产并进入市场销售(图1)。
海鸥KJ型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采用金属材料制造机身和镜头筒,它的摄影镜头为紧凑的3组4片天塞型,每个镜片表面镀有单层光线增透膜,镜头焦距为38m,最大相对孔径1:2.8, 镜头的视场角为59,属于小广角镜头,其分辨率达国标二级镜头标准。
镜头整组旋转对焦,调焦范围1m-∞,在镜头调焦环的1m、1.5m、3m和∞处还印有头像、半身像、合影、远山等图案,供使用者比较直观地估计设定调焦距离。
该机的取景器为逆伽利略式,即前为凹透镜片,后是凸透镜片,镜片上有取景范围亮框线和近摄视差标记。
海鸥K J型照相机装备的是镜后手控机械程序式快门,它由两枚叶片构成了快门兼光圈的作用。
这种机械程序快门结构简单,其按设计好的固定程序完成曝光,除了在最大光圈位置时开孔呈圆形,其他曝光时的开孔形似横置的水滴状。
它设计的曝光程序在使用ISO100(DIN 21°)感光度胶卷时,曝光量在EV9-EV15之间调节变化,它在镜筒的曝光量调节环上印有:“室内明亮的窗户旁、多云、晴间薄云、晴天阳光”四种代表光照条件的图案(图2),它们分别对应着:室内窗户旁是EV9(F2.8、1/60s)、多云是EV11(F4.5、1/100s)、晴间薄云是EV13(F7、1/150s)、晴天阳光是EV15(F11、1/250s)的曝光量,且调节环是无级变化的,每两档图案之间也可以设定,一共有7档的曝光量,并且在设定指示箭头两侧还分别有“+”和“-”两个增减曝光补偿量的标记,可以根据拍摄需要来设定,如对加用滤色镜进行曝光补偿等等。
在曝光调节环的下方有胶卷感光度设定拨杆(图3),其与机械程序式快门是一体化结构部件,虽是全机械结构,无测光元件,但它的设计在改变胶卷感光度时会影响快门的曝光程序,利用这一特点可做曝光量方面的增减补偿调整,只是其胶卷感光度调节设定仅有三档,即DINI8°、21°、24°。
中国照相机工业三十年(1956-1985)人民摄影编者按:我国的照相机械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程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纪录。
俞泽民同志利用从事照相机械工业科技情报工作的条件,在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室和有关企业的协助下,编出了这部中国照相机械工业发展的编年史料。
该文京杭照锁总工程师盛传录同志全面审校,作为一份纪念摄影术发表150周年的礼物,奉献给读者。
1956年:1/15,北京大来精机厂与永新合作社、荣炎合作社联合组成公私合营北京市大来照相机厂(大来厂成立的日期,是根据厂资方技术负责人郝小石个人担档案多处所记载确定) ,开始试制仿西德“莱卡”的“大来牌”35mm照相机,共计10台。
该年8/3的《工人日报》和与之同时的《北京日报》都报道了试制成功的消息并附载照片。
4/18,公私合营天津市照相机厂成立。
为向中国共产党诞生35周年献礼,试制产品命名为“七一牌”。
据同年7/2《天津日报》载:“我国自己制造的七一牌折叠式120照相机,1日在公私合营天津照相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了。
这种照相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是年,京,津两地在缺乏技术,设备的条件下,制成的照相机总数不足100架。
1957年:北京大来照相机厂试制成仿日本“理光”的“大来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同年,经上级批准,该厂更名为北京市照相机厂,产品改名为“天坛”牌。
天津市照相机厂的产品正式定名为“幸福1型”照相机。
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调集照相机修理部的老工人,成立照相机试制小组,于11月试制成功仿苏联“卓尔基”的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定名为“上海58-1型”。
接着,着手开发仿西德“莱卡”的“上海58-2型”照相机。
是年,京、津、沪三地试生产照相机共约200架,有少量投放市场。
1958年:2月,上海是在原钟表工业公司照相机试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照相机厂筹备处,后并入大明誊写用品厂,海通工艺厂,勤联文具制造厂,施鹤记电镀厂和中星工场等单位后,于3/17日正式成立上海照相机厂,并推出“58-1型”照相机,小批量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