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第8课路旁的橡树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路旁的橡树∣人教新课标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小孩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形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小孩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专门快。
一、教学目标: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如何会向高层次进军?专门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畴专门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刻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如此,就会在有限的时刻、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知识能力: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包蕴的道理。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情感态度: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工人高尚的心。
3、过程与方法:培养环境爱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二、教材分析:《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内容。
此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讲述的是“工人们在修建公路时,发觉一颗细小、结实、挺立的大橡树挺立在路基的中央。
为了爱护橡树,工人们与工程师通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打算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爱护了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打算”的故事。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课《路旁的橡树》课文原文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
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
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
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hu4]是不可以修改的。
”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
”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
”他轻声地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课《路旁的橡树》课文教学解析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
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
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
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
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路旁的橡树》(教案)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一、教学目标: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知识能力: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情感态度: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工人高尚的心。
3、过程与方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二、教材分析:《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内容。
此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讲述的是“工人们在修建公路时,发现一颗粗壮、结实、挺拔的大橡树挺立在路基的中央。
为了保护橡树,工人们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护了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
表现了人们对草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第8课路旁的橡树同步
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知识 (共6题;共25分)
1.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决_______ 席_______ 股_______
缺_______ 度_______ 没_______
2. (6分)照样子写词语
红火红桃红绿_______ _______
黄 _______ _______ 蓝_______ _______
3. (3分)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_______的回答_______地告诉 _______地拜访
4. (4分)把找到的两组反义词,写下来吧。
炎热温暖凉爽寒冷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 (3分)阅读课文《秦兵马俑》片断,完成练习。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
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读了文中的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我们能知道全文的内容,还知道课文前面讲的是_______,后面讲的是_______,重点讲的是_______。
6. (3分)照样子写句子
例:疾病像病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①校园里那一棵高大的松树就像_______。
②美妙的小雪花呀,如同_______ ,初降人间。
③她那双清澈明净的眼睛多么像_______。
二、阅读理解题 (共1题;共3分)
7. (3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永远都要坐前排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教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在别人的前面。
玛格丽特牢记父亲的话。
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次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一九七九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
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
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在前排”,是因为_______。
(2)“永远都要坐前排”是()
A . 一句普通的话
B . 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C . 一时立下的决心
D . 对自己的约束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 (共6题;共25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阅读理解题 (共1题;共3分)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