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1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1.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适宜性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弹性等指标,反映了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利用情况。
土地利用适宜性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肥力、径流侵蚀、水稳定性等指标,反映了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适宜性。
2.土壤质量指标:包括土壤养分、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等指标。
土壤养分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反映了土壤的肥力水平。
土壤结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团聚体等指标,反映了土壤的结构稳定性。
土壤水分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持水能力等指标,反映了土壤的水分状况。
土壤酸碱度指标主要包括土壤pH值和土壤碱度等指标,反映了土壤的酸碱度。
3.土地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土地水土保持、土地污染和土地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土地水土保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侵蚀程度、坡度和植被覆盖等指标,反映了土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土地污染指标主要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和土壤酸碱度等指标,反映了土地的污染程度。
土地生物多样性指标主要包括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的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反映了土地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4.农业气候资源指标:包括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指标。
气候条件指标主要包括气温、降雨和日照时数等指标,反映了耕地的气候适宜性。
水资源指标主要包括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和灌溉水质等指标,反映了耕地的水资源状况。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耕地质量的科学评价,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土地保护和利用。
同时,这也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培训教材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二〇一四年六月目录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 (1)(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3)(一)理论基础 (3)(二)政策及技术依据 (4)三、工作目标及内容 (5)(一)工作对象 (5)(二)工作目标 (5)(三)工作组织 (5)(四)工作程序 (6)(五)工作费用 (7)四、评定方法 (8)(一)评定原则 (8)(二)评定方法 (9)五、评定步骤 (10)(一)收集资料 (10)(二)评定底图确定 (11)(三)评定单元划分 (11)(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 (12)(五)外业调查 (13)(六)数据获取 (14)(七)等别计算 (14)(八)结果校验 (17)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18)七、成果编制 (19)八、成果应用 (20)(一)信息报备 (20)(二)年度更新 (20)九、其他事项 (20)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22)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24)附件3:31 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 (27)附件4:评定案例 (28)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 (28)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 (34)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 (36)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39)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 (52)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原有耕地与新增耕地并存,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以新增耕地为主,土地整理以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为主。
土地整治既包括新增耕地,也有原有耕地的质量提升。
土地整治过程中,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农作物和植被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摘要: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概述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定义和目的2.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业务内容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实施方案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1.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定义和目的2.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内容3.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实施方案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2.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3.耕地质量监测报告4.耕地质量图册5.耕地质量等级及其变动表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1.耕地评价函201987 号文2.《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3.《农业法》4.《农产品质量安全法》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五、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团队资格1.专业的团队2.优质的服务3.丰富的经验正文: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概述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针对我国耕地质量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耕地质量的现状,为后续的耕地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两个方面。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业务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的编制。
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过程中,需要对耕地的土壤类型、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等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评定。
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为了长期跟踪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以便为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依据。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内容包括土样研磨过筛、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碳)等指标的监测。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分区域与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措施进行制定,并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提交《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预期成果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含工作报告)、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和耕地质量图册等。
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质量等级对应表一、耕地质量等别1. 一等地: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
2. 二等地:土壤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适中,适宜种植大部分农作物,产量较稳定且品质尚可。
3. 三等地:土质较一、二等地稍逊,有机质含量较低,适宜种植部分农作物,产量较为不稳定,品质一般。
4. 四等地: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适宜种植少部分农作物,产量不稳定且品质较差。
5. 五等地:土质极差,有机质含量极低,几乎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产量非常不稳定且品质极差。
二、耕地质量等级1. 优质耕地:包括一等地和部分二等地,土壤肥沃,产量高且品质优良,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2. 中等耕地:包括剩余的二等地和部分三等地,土壤肥力较好,产量较稳定且品质尚可,适宜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3. 次优耕地:包括剩余的三等地和部分四等地,土壤质量较差,产量不稳定且品质一般,适宜种植部分农作物。
4. 劣质耕地:包括剩余的四等地和五等地,土壤贫瘠,产量非常不稳定且品质差,适宜种植少部分农作物。
三、人类与耕地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优质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中等耕地虽然质量稍逊,但仍能支撑大部分农作物的种植,为农村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粮食和蔬菜供应。
次优和劣质耕地虽然产量和品质较差,但仍有一定的农作物可供种植,对于一些缺乏优质土地资源的地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受到环境污染和土地退化的影响,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农民应共同努力,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技术手段,保护耕地的肥力和生态环境。
此外,还应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好耕地质量,不仅关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饮食健康。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例子摘要: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重要性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成果和应用五、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和主要资格六、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案例分析正文:一、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背景和重要性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质量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对耕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分类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耕地的土壤、地形、水利等条件进行评估,并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2.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对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进行长期监测,评估耕地质量的变化趋势,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3.耕地质量评价:综合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和长期定位监测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并编制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
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 值、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碳)等。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采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四、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成果和应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成果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耕地环境质量(清洁度)评价报告》、《耕地质量监测报告》等。
这些成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耕地质量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工作。
五、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和主要资格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政策依据主要包括《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主要资格包括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的相关设备和技术等。
耕地评定质量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二、评定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对耕地的实地考察,获取土壤样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以准确评估耕地质量。
2.分类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耕地评定质量的分类标准。
三、评定结果经过综合调查和分析,我们将耕地的质量划分为优质、良好、一般和差劣四个等级,各等级的土地面积和占比如下:1.优质耕地:面积1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0%。
这些耕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适合种植高产农作物。
2.良好耕地:面积2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0%。
这些耕地土壤质地较好,水分状况较稳定,适合种植常见农作物。
3.一般耕地:面积1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5%。
这些耕地土壤肥力较弱,需要增加施肥量,并加强水文调控,才能提高产量。
4.差劣耕地:面积5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
这些耕地土壤质量较差,水分状况不稳定,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以提高利用率。
四、问题分析在评定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1.部分土地的肥力下降,产量低于预期。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土壤退化等原因导致的。
2.部分土地的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积水和土壤盐碱化。
这可能是由于排水设施损坏或不完善所致。
3.部分土地的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
这可能是由于土壤酸碱度调节不当等原因导致的。
五、建议和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加强土壤养分的补充和保持,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2.改善排水条件:修复和完善排水设施,确保土地能够及时排除积水,并进行适度的排盐工作,以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
3.调节土壤酸碱度:通过添加石灰或其他调节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之适合作物的生长。
4.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差劣耕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和排水条件,以改善土地利用率。
六、总结通过本次耕地评定质量的工作,我们对所调查地区的耕地质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村地整理项目 报告编制日期:2017 年 11 月质量等级评定报告项目承担单位: *****国土资源局质量评定单位: **************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报告编制人员:**********报告编制时间:二o —七年报告编制单位负责人:*****估价师姓名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号 签字***** *****-/一、项目概况 ........................ 二、项目区地理位置、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2.1 2.2 2.3 2.4 2.5 2.6 地理位置 ....... 地形地貌 ....... 气候 ............. 水资源状况 ..... 土壤 ............农作物种植情况 . 社会经济条件 .... 光照条件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2.72.8 2.9 2.10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 ............ 三、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与投资概况 ......... 四、质量等级评定的意义、原则及依据 ..... 4.1 质量等级评定的意义 ..............4.2 质量等级评定的原则 .............. 4.3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依据 ............ 五、土地利用等别评定 ...................5.1 评价单元划分 .................... 5.1.1. 单元划分原则 ........... 5.1.2 单元划分方法 ............ 5.1.3 单元划分结果 ............ 5.2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评定 ......... 评定方法技术路线 ........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项目区补充调查 ........... 参评因素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因素体系构建 ............5.2.15.2.25.2.3 5.2.45.2.4.15.2.4.2 因素权重确定 ............... 5.2.5 因素分值量化及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5.2.5.1 5.2.5.2 5.2.5.3 5.2.5.4 5.2.6 5.2.7 5.2.8 5.2.9 因素质量分值量化 ............... 项目区分等因素分值及权重的确定 自然质量分值计算 .................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 确定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 自治区级利用等指数与经济等指数的确定 计算自治区级经济等指数 ............自治区等指数转换国家等指数 ........ 5.2.10. 评定结果 ............六、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合理性分析 七、附件............................ 7.1 附表7.2 附图 7.3 资质10 11 11 11 12 12 12 12 13 15 16 16 16 17 17 19 20 20 22 22 23 23 25 26 26 26 26 27、项目概况************** 村土地整理项目为市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 位于包头市************** 村,涉及一个镇,一个行政村。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一、引言耕地质量评定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土壤质地等指标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的过程。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管理者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作物的选择,从而优化农业生产。
本文将介绍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方法和步骤。
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指标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评定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评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可以确定土壤肥力等级。
2. 水分保持能力:水分保持能力是指土壤对水分的保持和供应能力。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了其水分保持能力。
质地较细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而质地较粗的土壤则较差。
通过测定土壤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评定水分保持能力等级。
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的组成比例。
常见的土壤颗粒有砂粒、粉粒和粘粒。
土壤质地的不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颗粒分析,可以确定土壤质地等级。
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方法和步骤1. 采样:在耕地中选取代表性的样点,使用土壤钻取器或铲子采集土壤样品。
样品应该从不同深度采集,并混合均匀,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首先,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筛网将样品分为不同颗粒大小的组分。
接下来,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指标。
3. 数据处理和评定:根据化学分析的结果,将土壤样品的指标数值与耕地质量等别标准进行比对。
根据不同指标的数值范围,将耕地划分为不同的质量等别,如优质耕地、良好耕地、一般耕地和较差耕地等。
4. 结果解读:根据评定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解读和分析。
对于优质耕地,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以保持其优良的耕地质量。
对于较差耕地,可以采取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四、总结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是评价土壤肥力和适宜作物选择的重要工具。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通常是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不同地块的耕地进行评估,并将评定结果整理成表格。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的模板,具体内容可能根据当地的评定标准和数据要求进行调整:
表格说明:
1.地块编号:每个耕地地块的唯一标识号。
2.地块位置(经纬度):记录每个耕地地块的具体位置信息。
3.耕地质量等别: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将地块评定为一
等、二等、三等等级。
4.评定日期:进行评定的具体日期。
5.评定机构:负责进行耕地质量评定的机构或公司。
6.质量评定备注:针对每个地块的质量评定结果进行简要的备注,
如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等信息。
此表格仅为一个示例,实际的耕地质量评定结果表可能需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和评定标准进行调整。
确保采用合适的评定标准,并
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1. 介绍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是用于评估和分类耕地质量的工具,根据一系列指标对土壤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农业生产的能力。
该结果表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分保持能力、肥力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2. 结果表格示例下面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的一个示例:序号地块编号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g/kg)pH值水分保持能力肥力状况1 A001 黄壤砂壤20 6.5 中等中等2 A002 红壤黏土30 7.0 高高3 A003 棕壤砂土15 6.0 低3. 各字段解释•序号:每个地块在结果表中的唯一标识符。
•地块编号:用于区分不同地块的编号。
•土壤类型:描述土壤的主要类型,如黄壤、红壤、棕壤等。
•质地:描述土壤颗粒大小和组成,如砂壤、黏土、砂土等。
•有机质含量:反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以克每千克(g/kg)为单位。
•pH值:衡量土壤酸碱性的指标,数值越大表示越碱性,数值越小表示越酸性。
•水分保持能力:描述土壤保水能力的等级,如低、中等、高等。
•肥力状况:评估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如低、中等、高等。
4. 数据分析与评价通过对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中各字段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土壤类型与质地根据结果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块拥有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
黄壤是一种常见的耕地类型,在本例中占据了一个地块。
红壤在这个区域也很常见,并且拥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
棕壤则在这个区域相对较少,且有机质含量较低。
4.2 有机质含量与肥力状况根据结果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的肥力状况存在一定的关系。
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往往具有较高的肥力状况,而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则表现出较低的肥力水平。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来提高耕地的肥力。
4.3 pH值与水分保持能力pH值和水分保持能力是评估耕地质量等别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结果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pH值在6.0到7.0之间,属于中性或稍微偏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