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53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 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钢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建筑、船舶、桥梁等领域。
在钢材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艺步骤,可以改善钢的力学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
而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是影响其热处理效果和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软化和晶粒长大
钢材经过冷加工和热加工后,其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
加热可以使钢材发生软化,原因是钢的晶界杂质和碳化物颗粒会被空气中的氧化物气体消耗掉,在高温下形成低能量状态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变了材料的硬度和韧度,有利于加工和使用。
同时,钢材在加热时晶粒也会长大,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晶界能量降低,晶界的迁移和改变也会导致晶粒的长大。
3. 相变和组织重构
除了软化和晶粒长大,加热还可以使钢材发生相变和组织重构。
钢材中的相是指金属组织的多种形态和状态,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相变。
例如,铁素体(ferrite)和奥氏体(austenite)是钢中常见的相,钢的性能也与其相的形态和含量密切相关。
因此,在加热过程中应该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使钢材中的相变完成,并尽量避免相的不均匀分布。
4. 总结
总之,钢材在加热时会产生多种组织变化,包括软化、晶粒长大、相变和组织重构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钢材的力学性能、延展性和可加
工性,同时也决定了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在进行热处理
之前,应该准确了解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特性,并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和方式,以使钢材发挥最佳性能。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嘿,咱聊聊钢在加热和冷却时那神奇的组织转变。
钢啊,这硬家伙,平时看着就挺牛。
可你知道吗?当它被加热的时候,那可就像变魔术一样。
一开始,温度慢慢升高,钢就开始有点小动静了。
就好像一个睡眼惺忪的人,逐渐被唤醒。
那原本排列整齐的原子们,也开始不安分起来。
温度再高点,钢的组织就发生大变化啦。
这时候的钢,就如同一个正在进行大改造的工厂。
各种原子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结构。
那场面,可壮观了。
想象一下,无数的小原子们,就像一群忙碌的小工人,在高温的催促下,热火朝天地干着活。
要是继续加热,钢可就彻底不一样了。
它变得更加活跃,就像一个疯狂的派对现场。
原子们尽情地舞动,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的钢,有着强大的力量,仿佛能征服一切。
可别光看加热的时候,冷却也很有看头呢。
当钢开始冷却,就像是一场疯狂派对后的安静。
原子们不再那么疯狂,开始慢慢回归秩序。
温度逐渐降低,钢的组织也逐渐稳定下来。
这就像一个人在经历了一场刺激的冒险后,开始平静地思考人生。
冷却过程中,钢的变化可细腻了。
有时候,它会变得更加坚硬,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不屈不挠。
有时候,它又会变得更加有韧性,像一个灵活的运动员,能应对各种挑战。
不同的加热和冷却方式,会让钢有不同的组织转变。
就好比不同的人生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加热得太快,冷却得太急,钢可能就会变得很脆弱。
但如果掌握好节奏,钢就能变得无比强大。
咱再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不都跟钢的组织转变有点像吗?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发生变化。
有时候是好的变化,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有时候可能不太好,但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东西。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真的很神奇。
它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奇妙之处,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总之,钢的组织转变告诉我们,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十塚尤邯I十樓碳体I珠光体庶 C (%)―-2 •奥氏体的形成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主要包括奥氏体的形成和晶粒长大两个过程形核长大残余渗碳体溶解均匀化共析钢奥氏体化:热处理加热至Ac1以上时,将全部奥氏体化亚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F+P,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3以上时,F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P+Fe3C,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m以上时,Fe3C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物元素(如铌、钒、钛等),会形成难熔的碳化物和氮化物颗粒,弥散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上,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因此,大多数合金钢、本质细晶粒钢加热时奥氏体的晶粒一般较细。
原始组织:钢的原始晶粒越细,热处理加热后的奥氏体的晶粒越细。
二、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冷却方式是决定热处理组织和性能的主要因素。
热处理冷却方式分为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奥氏体冷却降至A i以下时(A以下温度存在的不稳定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组织转变。
热处理中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过冷奥氏体将转变为不同组织,性能具有很大的差异,如下表为45钢奥氏体化后经不同方式的冷却,其性能的差异。
1 •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奥氏体在A1线以上是稳定相,当冷却到A1线以下而又尚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过冷组织,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等温保持,它就可以等温转变为稳定的新相。
这种转变就称为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等温冷却转变]:钢经奥氏体化后,迅速冷至临界点(Ar i或A®线以下,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变。
[等温转变曲线]:可综合反映过冷奥氏体在不同过冷度下等温温度、保持时间与转变产物所占的百分数(转变开始及转变终止)的关系曲线,称“ TTT图”,T time,T temperature,T 1ransformation ”,又称为“C 曲线”。
iio ~io^~io 3~~io 1 ~io 5z/s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图等温转变产物及性能:用等温转变图可分析钢在 A i 线以下不同温度进行等温转变 所获的产物。
45钢加热时组织的变化
45钢在加热时,其组织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45钢基体常温下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组织均匀。
当在钎焊环境下加热,当温度为840℃左右时,基体组织全部转化为奥氏体。
然而,由于隧道炉中钎焊金刚石工具加热最高温度为1080℃,这已经超过了奥氏体化的组织在继续加热过程中晶粒不断长大。
当冷却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相铁素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共析相铁素体量不断减少,而由过冷奥氏体直接转变为极细珠光体型组织。
由于隧道炉的冷却方式是工件处于冷却水套之中缓慢前行,其冷却速度处于空冷和油冷之间,冷速较快,大部分奥氏体来不及转变铁素体,故析出的铁素体较少,珠光体型组织较多。
综上,45钢在加热时,其组织会先转化为奥氏体,然后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会转变成铁素体和珠光体。
如果冷却速度较快,则析出的铁素体会较少,珠光体型组织较多。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热处理—将固体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中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材料整体或表面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工艺性能。
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都要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获得全部或部分奥氏体组织,即奥氏体化。
奥氏体的形成奥氏体的形成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也是Fe,C原子扩散和晶格改变的过程。
分为四步。
共析钢中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首先在a与Fe3C相界形核。
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g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a和Fe3C方向长大。
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铁素体的成分、结构更接近于奥氏体,因而先消失。
残余的Fe3C随保温时间延长继续溶解直至消失。
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位碳含量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均匀。
图1 奥氏体的形成示意图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相同。
但由于先共析a或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2. 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1)加热温度和速度增加→转变快;(2)钢中的碳质量分数增加或Fe3C片间距减小→界面多,形核多→转变快;(3)合金元素→钴、镍增加奥氏体化速度,铬、钼等降低奥氏体化速度。
3.奥氏体晶粒度(1)奥氏体晶粒度—奥氏体晶粒越细,退火后组织细,则钢的强度、塑性、韧性较好。
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也细小,韧性得到改善。
某一具体热处理或加工条件下的奥氏体的晶粒度叫实际晶粒度。
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通常将钢加热到930±10℃奥氏体化后,保温8小时,设法把奥氏体晶粒保留到室温测得的晶粒度为本质晶粒度。
用来衡量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g晶粒度为1-4级的是本质粗晶粒钢,5-8级的是本质细晶粒钢。
前者晶粒长大倾向大,后者晶粒长大倾向小。
(2)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第一,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晶粒尺寸越大。
第二,碳质量分数越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多。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钢的热处理种类很多,其中除淬火后的回火,消除应力的退火等少数热处理外,均需加热到钢的临界以上,使钢部分或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然后再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一定的组织并获得所需的性能。
钢在加热过程中,由加热前的组织转变为奥氏体被称为钢的加热转变功奥氏体化过程。
由加热转变所得的奥氏体组织状态,其中包括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形状、空间取向、亚结构、成分及其均匀性等,均将直接影响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转变及转变所得产物和性能。
因此,弄清钢的加热转变过程,即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从Fe —Fe 3C 状态图可知,珠光体被加热到A 1(727℃)以上时将转变为奥氏体。
这是因为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下降的速度不同,相交于某一温度,该交点所对应的温度即A 1(727℃)。
图1-1是珠光体、奥氏体的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高于A 1(727℃)时,奥氏体的自由能低于珠光体的自由能,珠光体将转变为奥氏体。
转变的驱动力即珠光体与奥氏体的体积自由之差ΔG V 。
奥氏体形成时系统总的自由能变化为图1-1 珠光体和奥氏体自由能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示意ΔG=ΔG V +ΔG S +ΔG e式中:ΔG V为新相奥氏体与母相珠光体之间的体积自由能差;ΔG S为形奥氏体时所增加的界面能;ΔG e为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应变能。
其中ΔG V是奥氏体转变的驱动力,ΔG S与ΔG e是相变的阻力。
因为奥氏体在高温下形成,ΔG e 一项较小,相变的主要阻力是ΔG S。
从能量方程可以看出:当T<T0时,ΔG V=G A-G P>0 ΔG>0 珠光体不能转变为奥氏体;当T=T0时,ΔG V=G A-G P=0 ΔG>0 珠光体不能转变为奥氏体;当T>T0时,ΔG V=G A-G P<0 ΔG<0 珠光体有可能转变为奥氏体;因此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条件下奥氏体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