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期末考试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96 KB
- 文档页数:6
期末课程论文总结范文摘要本篇论文主要对我在本学期所学习的各门课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首先,我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总结了每个目标的实际达成情况。
然后,我分别对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材使用和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最后,我总结了整个学期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篇论文的总结,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
关键词:学期总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使用、作业设计、学习收获、改进建议一、引言本学期我选修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英语写作和统计学等四门课程。
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在这个学期里,我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的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按时完成了各门课程的作业和考试。
下面是我对每门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二、学习总结2.1 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的课程,其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课程安排了多个实例案例,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的知识。
除了理论学习,教师还鼓励我们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帮助我们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达成目标方面,我觉得我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
此外,我参加了几次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提高了我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2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关于计算机系统和计算系统的科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和问题求解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知识。
课程采用了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编程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和技术。
在实际达成目标方面,我觉得我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
我能够独立地使用编程语言解决简单的问题,并理解常见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在实验操作和编程练习方面,我按时完成了各项作业,并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对某城市工业企业的设备进行普查,填报单位是( C)A、全部设备B、每台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D、全部工业企业2、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为30~40,第二组为40~50,第三组为50~60,第四组为60~70,第五组为7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C)A、4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B、50在第二组70在第五组C、60在第四组,70在第五组D、70在第四组,40在第二组3、对职工的生活水平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准应当用(B)A、职工的人均月岗位津贴及奖金的多少B、职工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额的多少C、职工月工资总额的多少D、职工人均月收入额的多少4、某商店在钉子男式皮鞋进货计划时需了解已售皮鞋的平均尺寸,则应计算(A)A、众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算术平均数5、已经4个水果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量要计算4个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B)A、简单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6、由下数列可知下列判断(C)A、Me<30B、Me>30C、M0 <MeD、M0>Me7、以1949年ae为最初水平,2008年aA为最末水平,计算钢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时须开(C)A、57次方B、58次方C、59次方D、60次方8、某地2000—2006年各年中统计的产量如下该地区2001—2005年的年平均产量为(B)A、(23/2+23+24+25+25+26/2)/5=24。
3万件B、(23+24+25+25+26)/5=24。
6万件C、(23/2+24+25+25+26/2)/5=19。
7万件D、(23/2+23+24*25+25+26/2)/6=20。
25万件9、某企业甲产品的单位成本是逐年下降的,已知从2000年至2005年间总得降低了40%则平均每年降低速度为(C)A、40%/5=8%B、√40%=83.3%C、100%-√100%-40%=9.7%D、(100%-40%)/5=12%10、按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可以使(A)A、推算的各期水平之和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B、推算的期末水平等于实际水平C、推算的各期定级发展速度等于实际的各期定级发展速度D、推算的各期增长量等于实际的逐期增长量11、某农贸市场猪肉价格2月份比1月份上升4%,3月份比2月份下降2。
本科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200 /200 学年第 学期课程名称:统计学 考试性质:考试 试卷类型:(一) 考试班级: 考试方法:闭卷 命题教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方法论2.同质、大量、差异3.确定性、随机性4.时期5.结构6.简单7.1200%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分);改“典型调查”为“重点调查” (1分)。
2. ×(1分);改“时点”为“时期” (1分)。
3. ×(1分);改“平均指标”为“强度相对指标” (1分)。
4.√(2分)。
5. √(2分)。
6. ×(1分);改“之比”为“之差” (1分)。
7. ×(1分);改“ ”为“ ”(1分)。
8. ×(1分);改“r 的值为“r 的绝对值”(1分)。
9. √(2分)。
10. √(2分)。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BCE 2.ABCD 3.ABD 4.ADE 5.BD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要点)例1:某班学生的统计学成绩为:55.5、80、91、58.5、60,5、60、70、73、75… 例2:某大学各班学生人数为:24、43、35、32、30、29、31、32… 变量:统计学成绩 变量值:55、80、91、58、60、60、70、73、75… 变量:学生人数 变量值:24、43、35、32、30、29、31、32… 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值是变量的具体表现。
统计学成绩可以用小数表示,所以是连续变量, 学生人数只能用整数表示,所11p q 00p q以是离散变量。
2.(1)简单随机抽样:是抽样中最基本、最单纯的方式,它是按随机的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适用于均匀总体。
这种抽样方式在理论上最符合随机原则,它的抽样误差容易得到理论上的论证,因此可以作为其他更复杂的抽样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其他抽样方式抽样效果的比较标准。
国家开放大学《统计学原理》期末试题1(附答案)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人口普查规定标准时间是为了()。
(3分)A.避免登记的重复和遗漏B.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C.确定调查单位D.确定调查时限2.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3分)A.作用不同B.灵活方式不同C.组织方式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3.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
(3分)A.数量特征和客观规律B.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C.数量关系和认识客体D.数量关系和研究方法4.在一般情况下,商品销售量指数和工资水平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分别为()。
(3分)A.商品销售量、平均工资水平B.商品销售量、职工人数C.单位商品销售价格、职工人数D.单位商品销售价格、平均工资水平5.下列数列中哪一个属于动态数列?()。
(3分)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形成的数列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6.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3分)A.企业按年产能力分组B.人口按年龄分组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D.产品按品种分组7.抽样误差是指()。
(3分)A.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等差错所引起的误差B.在调查中违反随机原则出现的系统误差C.随机抽样而产生的代表性误差D.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误差8.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下述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3分)A.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调查B.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C.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D.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9.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增长量()。
(3分)A.逐年增加B.逐年减少C.保持不变D.无法做结论10.某市工业企业2011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零售业在2012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3分)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11.某单位某月份职工的出勤率是95%,这个指标是()。
统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篇1谈植物生产类专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统计方法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数理统计原理在生物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具有“三多”(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四难”(教师感到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1],由田间试验设计和生物统计2个部分构成。
开展试验统计方法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及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基础[2]。
为提高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试验统计方法课程设置等新情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分步改革实践,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内容,效果较好。
此外,为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文结合淮阴工学院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该课程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提高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3-4]。
1明确课程定位,凝练教学目标另外,学习试验统计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田间试验设计技术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这一从事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能够熟练地应用于具体的实际问题。
根据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需要,淮阴工学院将农学、园艺等专业原有的各种试验统计相关课程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课程名称为试验统计方法、统一课程性质为学科基础课、统一学时为56个学时。
同时,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因此,将试验统计方法课程定位为一门工具课、方法课和实验技能课。
在确定试验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时,综合考虑本科生的培养层次和课时要求,即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撰写课程论文等环节,熟练掌握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试验设计以及数据处理技能等内容,达到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并具备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产品研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授课内容上去粗取精,抓住核心,注重实用。
吉大《统计学基础》(四)第四章综合指标一、简述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其反映的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
2、按其反映的总体所处时间状态来分可分为时期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两种。
3、按其计量单位来分(1)实物量指标(2)价值量指标(3)劳动量指标二、简述时期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的区别是什么?时期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的性质不同,有以下两个主要的区别:(1)可加性时期总量指标各期的数值可以连续累加,每个时期的总量指标累计加总后表明总体在这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2)与时间长短的相关性时期总量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一般来说,指标数值大小随着时间的长短发生变化,现象总体经历的时间愈长,指标数值愈大,反之愈小。
三、简述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什么问题?1、两个相对的指标必须要有可比性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这两个指标所表明的经济内容、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计量单位必须一致、可比。
2、相对指标要与总量指标结合起来运用相对指标是两个指标数值之比,是把现象的绝对水平抽象化了,掩盖了现象之间绝对量上的差异。
3、各种相对指标要结合运用每种相对指标只能反映现象数量关系的某一方面,把各种相对指标联系起来看问题,就能比较全面地分析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此外,相对指标中除了同一时期、同一总体的结构相对指标可以相加外,其余几种相对指标的数值都不能简单地相加。
四、简述位置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中位数、众数和算术平均数都是反映被研究现象数量分布的集中趋势。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来反映总体数量分布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估算。
(1)可以利用中位数、众数和算术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判断总体的分布特征。
当总体次数分布完全对称,呈对称分布曲线时,中位数、众数、算术平均数三者完全相同。
(2)利用位置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可以相互推算。
根据实际经验,在分布偏斜程度不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右偏还是左偏,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论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学作为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在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统计学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等。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现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问题提出1.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现状分析:分析目前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
2.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策略研究:探讨适应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统计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研究如何通过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
4.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1. 研究目的(1)揭示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现状,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探索适应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统计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丰富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理论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2)实践意义:改进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1. 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一定范围内的小学生、数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现状。
3. 访谈法: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教学改进提供借鉴。
统计学课程论文(5篇)统计学课程论文(5篇)统计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自1998年之后,统计学课程两次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九门核心课程之一。
2000年,教育部还特地组织力气进行讨论,为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确定了基本教学要求、详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详细应用②”。
至此,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也被明确了下来,主要包括绪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经济管理中采纳的统计方法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学问等。
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统计学老师开头了统计学教学的讨论探究、试验论证和改革创新。
统计学也由此开头肩负起培育同学统计学问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应用统计方法发觉、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之重任。
二、当前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一提到统计学,同学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理解,广阔老师也倍感难讲、难教、难入心。
教育部虽然统一确定了统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从人才培育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任务及总体要求,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本校实际对其提出详细要求或做出适当调整。
可是圆满的是,在调查中笔者发觉很多高校生搬硬套,从而导致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教材选用的针对性不强,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践需要。
很多老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学校层次、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实际状况的差异而盲目选择,甚至消失了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选用同一本统计学教材的怪相。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能随机自行删减、调整内容,基本教学要求根本得不到保证。
另外,目前国内有些统计学教材完全忽视从应用层面上介绍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运用,从而导致有些同学把统计学课程当成了一门高等数学课程,把统计学教材当作一本数学书籍。
其次,教学大纲设计严峻滞后,学时少、内容多的冲突尖锐。
统计思想总结期末怎么写一、引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及推断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
统计思想是指以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的思考方式。
在本文中,将对统计思想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统计思想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统计思想的基本原理1. 随机性原理统计问题中的数据往往源自于一个随机过程,因此需要考虑随机性原理。
随机性原理认为,样本的抽取应该是随机的,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通过随机抽样,可以减少人为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统计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提供了一系列统计推断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概率论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数理统计则研究如何通过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性质。
这两个分支的基本原理对于统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可行性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收集到全部个体的数据,因此只能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
可行性原理认为,通过合理的样本设计和样本调查,可以从有限的样本数据中推断出总体的特征。
这一原理在统计思想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 变异性原理变异性原理指出,统计数据的变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即数据取值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或变化。
统计思想必须要考虑到数据的变异性,从而建立合适的统计模型和方法。
三、统计思想的应用领域1.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统计思想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质量的稳定和改进。
通过采集样本数据,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可以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而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2. 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统计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统计思想可以帮助研究者通过合理的样本调查和数据分析,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刻画和解释。
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了解社会经济状况、民众意见、人口波动等重要信息。
3. 医学研究统计思想在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017~ 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 读《女士品茶》有感课程编码 06004 选课班 A03 课程名称 统计学Ⅱ 任课教师 魏和清学 号 0164217 姓 名 李金聪 学 院 统计学院 专 业 经济统计 考试时间江西财经大学2017~2018第二学期课程论文考试评分表课程名称及代码:提交时间:注:教师提供选题者,选题项不予评分任课教师:读《女士品茶》有感学生时代写过不少读后感的文字,但大多都是关于一些比较课外的书籍的。
这是第一次写有关专业方面的,以前最多只是随便翻翻这些书,还从来没它写过一篇文章。
对于《女士品茶》,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来说,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会把它误认为是一本生活方面的与茶有关的书籍。
很难想象一本关于经济统计的书会有一个如此有趣的名字。
但也正是这本书,一改以往统计类书籍的枯燥乏味,从书名开始就显得十分新颖,内容也充满了新意。
在作者笔下,固执的皮尔逊、低调的戈塞特、天才的费舍尔,一如武林高手一样,在统计学的思想领域激烈交锋。
他们和后续各个时代代表性的天才,共同演绎了二十世纪这场绚丽多彩又跌宕起伏的统计学革命。
怪不得人们都说这本书之于统计学,一如《苏菲的世界》之于哲学。
果真就如读完了《苏菲的世界》后对整个哲学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不是一本女性读物,也不是一本专门讲茶的读物,而是从一个温暖的下午几位大师和他们的夫人们对其中一位女士的观点进行验证引领我们走入统计的世界:把茶加入到奶里和把奶加入到茶中会使味道品起来不同。
很有意思的是整本书并不是把这个看似很简单并且从某些角度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很无关重要的消遣的实验作为一个引子,而是将这个例子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了整本书,从第一章的纯粹的验证这位女士的结论是否正确开始,如何在这位女士没有区分能力的情况下设计实验让她无法仅凭猜测正确,如何在这位女士有区分能力的时候容忍区分出错的概率,比如十次重复实验之后区分对了九次的情况下是否值得我们相信这个女士是有区别能力。
习题课1、有两个班同学参加统计学考试,甲班的平均分数81分,标准差9.9分,乙班的考试成绩如下:要求:(1)计算乙班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
(2)比较哪个班的平均分数更有代表性。
解题过程参考教材和作业。
2、某钢铁厂2002年—2007年钢铁产量如下表。
(1)计算出表中各动态分析指标的数值,并填入表内的相应格中,(2)计算2002年—2007年的平均增长量。
需要掌握的时间序列的动态分析指标有: 1.增长量:(1) 逐期增长量:12312;;;----n n a a a a a a Λ (2) 累积增长量:00201;;;a a a a a a n ---Λ(3) 平均增长量 = 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 = 累积增长量/(时间序列项数-1) 2.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12312,,,-n n a a a a a a Λ(2) 定基发展速度:0201,,a a a a a a n Λ(3) 增长速度 = 发展速度-1 (4) 平均发展速度 =nna a 0(5) 平均增长速度 = 平均发展速度-13、某厂生产的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要求: (1)计算三种产品的价格总指数以及由于价格变动使销售总额变动的绝对额(2)计算三种产品的销售量总指数以及由于销售量变动而使销售总额变动的绝对额(3)利用指数体系分析说明销售总额(相对程度和绝对额)变动的情况解:列表计算如下:(1)三种产品的价格指数:%11515.12610030100111或===∑∑zq z q k z由于价格变动影响的销售总额绝对额:∑∑0111-z q z q =30100-26100=4000元(2)三种产品的销售量总指数:%10303.12535026100001或===∑∑zq z q k q 由于销售量变动影响的销售总额绝对额: ∑∑0001-z q z q =26100-25350=750元 (3) 销售总额指数:%7.118187.12535030100011或===∑∑zq z q k qz 销售总额的绝对额:∑∑0011-z q z q =30100-25350=4750元指数体系:118.7%=115%*103%4750万元=4000万元+750万元 分析说明:………….….。
《统计学》期末闭卷考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社会经济统计的数量特点表现在它是( ) A 一种纯数量的研究B 从事物量的研究开始来认识事物的质C 从定性认识开始以定量认识为最终目的D 在质与量的联系中,观察并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2、欲使数量指标算术平均法指数的计算结果、经济内容与数量指标综合法指数相同,权数应是( ) A 00p q B 11p q C 01p q D 10p q3、如果你的业务是销售运动衫,哪一种运动衫号码的度量对你更为有用( )A 均值B 中位数C 众数D 四分位数4、某年末某地区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20平方米,标准差为8.4平方米,乡村人均居住面积为30平方米,标准差为11.6平方米,则该地区城市和乡村居民居住面积的离散程度( )A 乡村较大B 城市较大C 城市和乡村一样D 不能比较5、某厂某种产品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各月计划任务有很大差异,今年1月超额完成计划3%,2月刚好完成计划,3月超额完成12%,则该厂该年一季度超额完成计划( )A 3%B 4%C 5%D 无法计算6、基期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70件和50件,若报告期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不变,乙组工人数占两组工人总数的比重上升,则报告期两组工人总平均日产量( )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7、同一数量货币,报告期只能购买基期商品量的90%,是因为物价( ) A 上涨10.0% B 上涨11.1% C 下跌11.1% D 下跌10.0%8、为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而计算的发展速度指标为( )A 环比发展速度B 年距发展速度C 定基发展速度D 平均发展速度 9、计算无关标志排队等距抽样的抽样误差,一般采用( )A 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公式B 分层抽样的误差公式C 等距抽样的误差公式D 整群抽样的误差公式 10、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以( )为主体A 抽样调查B 普查C 统计报表D 重点调查11、设总体分布形式和总体方差都未知,对总体均值进行假设检验时,若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则可采用( )A Z 检验法B t 检验法C 2χ检验法 D F 检验法 12、要通过移动平均法消除季节变动得到趋势值,则移动平均项数( )A 应选择奇数B 应和季节周期长度一致C 应选择偶数D 可取4或12 13、回归估计标准差的值越小,说明( )A 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好B 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差C 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好D 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差14、某企业最近几批同种产品的合格率分别为90%、95.5%、96%,为了对下一批产品的合格率进行抽样检验,确定抽样数目时P 应选( )A 90%B 95.5%C 96%D 3%96%5.95%90++15、假设检验中,第二类错误的概率β表示( )A 0H 为真时拒绝0H 的概率B 0H 为真时接受0H 的概率C 0H 不真时拒绝0H 的概率D 0H 不真时接受0H 的概率16、有三批同种产品,废品率分别为1.5%、2%、1%,废品量相应为25件、30件、45件,则产品平均废品率为( )A3%1%2%5.1++ B 3%1%2%5.1⨯⨯C 453025%1%2%5.1++++D %145%230%5.125453025++++ 17、调查50个房地产公司,房屋销售面积与广告费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这说明( )A 二者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B 平均看来,销售面积的76%归因于其广告费用C 如要多销售1万平方米的房屋,则要增加广告费用7600元D 如果广告费用增加1万元,可以多销售7600平方米的房屋 18、按最优值距离法计算的综合评价指数的数值( )A.越大越好B.反映的是评价指标值与平均值的最短距离C.反映的是评价指标值与最优值的绝对距离D.反映的是评价指标值与最优值的相对距离19、两个不同时期按可比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属于()A主要比例关系分析 B经济效益分析C经济速度分析 D社会总供需平衡分析20、国内生产总值2000亿元,其中农业200亿元,工业600亿元,建筑业220亿元,运输邮电商业320亿元,则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为()A 33%B 40%C 49%D 51%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对某地区200个家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按家庭收入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中()A分组标志是数量标志B分组标志是品质标志C分组标志是连续变量D家庭收入是定比变量E组限可以按重叠方式表示2、某企业计划使本月产品的单位成本比上月降低5%,实际降低了10%,则该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A.计划完成百分比为200.0%B.计划完成百分比为94.7%C.计划完成百分比为104.8%D.超额完成了计划 E 未完成计划3、根据某样本资料所求得的居民月收入(元)与某种商品销售量(千克)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ˆ= 120+0.78x,并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这意味着()A居民月收入与该商品销售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 居民月收入与该商品销售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B 居民月收入与该商品销售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D由于居民月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商品销售量平均为120千克E 居民月收入每增加1元,该商品销售量平均增加0.78千克4、若国外净要素收入为正数,则以下数量关系中正确的有()A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C国内生产净值>国民净收入D国民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E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可支配收入5、对任意一个变量数列都必定存在的集中趋势指标有()。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一、单项选择题1、分配数列中的次数是指( C )A、用以分组的数量标志B、分组的组数C、统计分组后各组对应的单位数D、分组的次数2、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3、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B )A、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4、对某市机动车进行普查,调查单位是该市( A )A、每一辆机动车B、每一个机动车车主C、所有的机动车D、所有的机动车车主5、累计增长量( A )A、等于逐期增长量之和B、等于逐期增长量之积C、等于逐期增长量之差D、与逐期增长量没有关系6、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A、商品库存量B、商品销售量C、平均每人销售额D、商品销售额7、按全国总人口数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一个CA、平均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比较相对指标8、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BA、历年全国的铁路总长度B、历年全国的招生人数C、历年全国的在校人数D、历年全国的职工人数9、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说明两变量之间是( B )A、低度相关关系B、完全相关关系C、高度相关关系D、完全不相关10、某校共20个班级,现从中按班级序号间隔相等地抽取5个班,并对这5个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此类抽样调查属于( D )A、纯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等距抽样D、整群抽样11、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96分,则“成绩”是( B )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标志值D、数量指标12、对于不等距数列,在制作直方图时,应计算出( B )A、次数分布B、次数密度C、各组次数D、各组组距1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开口组,上限为500,已知第二组的组中值为54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D )A、480B、420C、450D、46014、用同样多的货币购买同类商品,今年比去年少买20%,这是因为价格上涨了BA、10%B、25%C、15%D、20%15、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C )A、0≤r≤1B、-1≤r≤2C、-1≤r≤1D、0≤r≤216、要了解10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个体是(B)A、100名学生B、每一名学生C、1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17、某企业计划2008年产值达到5500万元,但实际产值完成了5000万元,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 B )A、10%B、90.9%C、100%D、110%18、某企业银行存款余额4月初为80万元,5月初为150万元,6月初为210万元,7月初为160万元,则该企业第二季度的平均存款余额为( D )A、140万元B、150万元C、160万元D、170万元19、登记性误差( C )A、只在全面调查中产生B、只在非全面调查中产生C、在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中都会产生D、在抽样调查中不会产生20、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B)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21、研究某企业职工的基本情况时,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B)A、工龄B、健康状况C、工资级别D、工资收入22、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B)A、将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C、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D、将总体单位区分为性质不相同的若干部分23、统计表中的主词是指(A)A、所要说明的对象B、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C、横行标题D、纵列标题24、由变量y对变量x回归,与由变量x对变量y回归是(B)A、同一个问题B、不同的问题C、有时相同有时不同的问题D、不同的问题但方程相同25、抽样推断中,抽样误差是(C)A、可以避免的B、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C、不可以避免但可以控制D、不可避免也无法控制的26、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应以哪个作同度量因素?(B)A、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B、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C、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D、基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统计学论文
—统计分析的综合指标法
统计就是从事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汇总、分析的活动过程,它的内容涵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财税、金融等方面。
是对社会及其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的。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这样五个阶段。
其中心阶段为调查、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第三阶段,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
它是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之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
它又是在一定的选题下,集分析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而展开的研究活动。
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综合指标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的每种方法也都要用到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统计指标,从具体数量方面对现实社会经济总体的规模及特征所进行的概括和分析
的方法。
在大量观察和分组基础上计算的综合指标,基本排除了总体中个别偶然因素的影响,反映出普遍的、决定性条件的作用结果。
使用三种指标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或简称为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一、总量指标
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总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也就是用一个绝对数来反映特定现象在一定时间上的总量状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统计指标。
如1996年国家统计公报资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6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7795亿元,工业增加值28580亿元,钢产量10110万吨,粮食产量49000万吨,年末人口数122389万人,等等,这些都是说明1996年全国在生产建设和人口方面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总量指标。
由于总量指标的表现形式为绝对数,因此,总量指标又叫统计绝对数。
(一)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总量指标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人们要想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首先就要准确地掌握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发展规模或水平,然后才能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例如,为了科学地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通过总量指标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国民
经济各部门的工作成果,即反映中国土地面积、人口和劳动资源、自然资源、国民财富、钢产量、工业总产值、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额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总量指标是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更有效地指导经济建设,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和分析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它虽然可以用相对数、平均数来反映,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掌握各部门在各个不同时间的总量指标。
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是统计整理汇总后,首先得到的能说明具体社会经济总量的综合性数字,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
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一般都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对比而计算出来的,它们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总量指标计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将会直接影响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准确性。
(二)两种计算方法
1、直接计算法
它是对研究对象用直接的计数、点数和测量等方法,登记各单位的具体数值加以市属各区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数值比较汇总,得到总量指标。
如统计报表或普查中的总量资料,基本上都是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出来的。
2、间接推算法
它是采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果关系、比例关系或利用非全面调查资料进行推算总量的方法。
如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某种农产品的产量,利用平衡关系推算某种商品的库存量等。
(三)注意事项
1、明确规定每项指标的含义和范围
正确统计总量指标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规定每项总量指标的含义和范围。
例如要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总量指标,首先应清楚这些指标的涵义、性质,才能据以确定统计范围、统计方法。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正确理解被研究现象的性质、涵义,同时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和统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才能统一计算口径,正确计算出它们的总量。
2、注意现象的同质性
在计算实物指标的总量时,只有同质现象才能计算。
同质性是由事物的性质或用途决定的。
例如,我们可以把各种煤炭如无烟煤、烟煤、褐煤等看作一类产品来计算它们的总量,但不能把煤炭与钢铁混合起来计算。
3、正确确定每项指标的计量单位
具体核算总量指标时,究竟采用哪一种计量单位,要根据被研究现象的性质、特点以及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定,同时
要注意与国家统一规定的计量单位一致,以便于汇总并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
二、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一般现为无名数,也有用有名数表示的。
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六种: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计划相对指标。
(一)运用原则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关的指标数值之比,对比结果的正确性,直接按取决于两个指标数值的可比性。
如果违反可比性这一基本原则计算相对指标,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计算对比指标数值的方法是简便易行的,但要正确地计算和运用相对数,还要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因为事物之间的对比分析,必须是同类型的指标,只有通过统计分组,才能确定被研究现象的同质总体,便于同类现象之间的对比分析。
这说明要在确定事物性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数量上的比较或分析,而统计分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统计的定性分类或分析。
即使是同一种相对指标在不同
地区或不同时间进行比较时,也必须先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有可比性。
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确定两个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否合理。
三、平均指标
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不同数值的一般水平。
它使各单位上标志值的差异平均化。
要运用这三种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更好的综合分析统计调查和整理出来的数据。
借助统计指标的结果,分析趋势,找出变化规律和特征,作出有利于发展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