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课文三端午节人教部编
- 格式:pptx
- 大小:13.95 MB
- 文档页数:28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本文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和奶奶一起包粽子、讲屈原的故事,展现了端午节的习俗和民族精神。
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屈原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如“纪念”、“民族精神”等。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以及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如“奶奶把绿绿的粽叶摊在手上,放进去一颗红枣,再放进去一些糯米,然后用绳子绑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生字词:端午、粽、屈原、纪念、民族精神等。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课文解析:奶奶包粽子、屈原投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新学的词语造句。
(3)简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答案:(1)见课本生字词表。
(2)例句:端午节到了,妈妈给我包了一个大粽子。
(3)见课文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三)9《端午粽》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本单元围绕“家人亲情”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篇,这篇散文体裁的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字里行间蕴含着外婆浓浓的亲情、邻居间浓浓的乡情以及端午节的文化情怀。
读好长句子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
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大量的含叠词的偏正词组,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数量词组,如“一锅粽子”“一口粽子”“一小篮粽子”“一颗枣”“一股清香”等,这些词语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这些词组,既能积累叠词,也为读好长句做铺垫,从而突破重难点。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要会认“端、粽、节、总、米、间”这六个字,会写“午、叶、米”三个字。
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已经认识了“节、总、米、间”,对“端、粽”两个字不太熟悉,这两个字也将作为本课的识字重点。
会写的字中“午”“叶”有一个共同的部件“十”,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汉字的书写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类字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1.借助偏旁识记、随文识字等方式认识“端、粽”等 6 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个偏旁, 正确书写“午、米、叶”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和长句子,结合实物、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
3.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文中有特色的词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四、说学情低年级的孩子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