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劝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生必读】《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1.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绿,取之于蓝,绿即是蓝;冰,水,但比水更冷。
木头在绳子里是直的,是轮子,它的曲线在轨距里。
虽然有危机,但那些不再挺身而出的人会让它发生。
所以木由绳直,金由锐利,君子博学,日日自救,所以知之明而无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此段教材无)一天到晚想着,还不如一会儿就学会了;我尝过了,很期待。
不如去爬山看看。
登高一招,手臂不加长,看到的人却远远的;随风唤,声不加疾,听者却显。
骗马者,不足以善,而致千里;假装成船的人不会游泳,但他不会游泳。
君子之命不异,善在事假。
南方有一鸟,名孟鸠,以羽为巢,而以发为织,以苇为系,风破,蛋破子亡。
巢是无穷无尽的,但与巢相连的人也是无穷无尽的。
西方有一种木材,叫舍甘。
它的茎有四英寸长,它出生在一座高山上。
然而到了深渊,木杆长不出来,却自然挺立。
蓬蓬里,不忍直走;白沙涅槃,与之黑。
兰怀根为芝,但渐长,君子不亲,故不服。
其质不美,但也是渐变的。
所以君子生必择乡,游必秀才。
所以也要防恶近义。
凡事有始必有终。
荣辱来时,必如德行。
肉腐烂成虫,鱼枯萎成蛾。
忽视忘记自己的身体是一场灾难。
强涵养,软涵养。
邪在身,怨在构。
工资一样,火就干,地一样,水就湿。
草木生,鸟兽繁,物是人非。
是大自然的一片,弓箭很重要;林,且斧重;树木遮荫,但鸟儿休息。
酰基酸,而是何首乌。
所以,言有烦恼,行有屈辱,君子慎于言!(本教材中没有)积土成山,风雨繁盛;水滴汇成海洋,龙诞生了;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
所以,不积跬步,不可行万里路;不积小流,不成江海。
飞跃,不是十步;这是对马旭成功的巨大贡献。
《劝学》原文及译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劝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理解《荀子》:劝学篇原文与译文引言《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所著。
全书分为三十二篇,劝学篇是其中的第一篇,也是荀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本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方法及修养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劝学篇》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学不可以已”、“下沉浮”和“积善成德”。
学不可以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段原文主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不断学习可以达到超越前人的境界。
荀子以青色、冰块和车轮为例,说明通过学习,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下沉浮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部分原文阐述了学习应该持之以恒的道理。
荀子通过步行、跳跃和雕刻的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积善成德故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这部分原文进一步强调了积累善行和修养德性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达到王道的基础。
译文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色更青;冰块,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
木材直得能够穿过绳子,给它加热使其弯曲成轮子,它的形状符合圆规画的圆。
即使干燥后再次扭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加热使其变成了这样。
所以木材受到绳子的拉扯就会变直,金属经过磨砺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学习并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明智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下沉浮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走完千里之遥;不积累细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海。
好马一跃,也不能走十步;平庸的马连续跑十次,也能成功,关键在于不舍弃。
雕刻东西如果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雕刻;如果坚持雕刻,金石也可以被雕刻。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荀子劝学原文全文及译文【原文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解】君子告诫求学的人:求学的中途是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的。
像青这种原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头经过墨线变直,也可以设计成圆圆的轮子,曲折也是符合规矩,即使反复曝晒,也不再变形,设计让它变成这样了。
所以木头经过墨线,就能变直;金属做的工具经过磨刀石,就能变锋利;君子懂得多,还每天在实践中验证,那他就会让学到的东西,变得真明白,做事就不会犯错了。
所以说没有登过高山,就没有对天之高的真实感受;没有亲临深溪,就没有对地之厚的真实感受;没有听过先王说过的话,就不会明白先王的学问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干、越、夷、貉的后代,刚出生时发出的声音并没有什么不同,但长大后差异就很大了,那是因为教育训练的不同造成的结果。
正如《诗》中说:“那些君子们啊,永远都没有好好安息。
要他们好好安息在自己的地方,除非是人人正直,因为他们只要知道有不好之事发生,就会努力地维护天下的福祉。
”一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化道为用,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没有灾祸。
【原文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绳,輮(煣)以为轮,其曲(qu第一声)中(zhòng)规。
虽有(又)槁(gǎo)暴(pù)(曝),不复挺者,輮(煣róu)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通“叁”)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
吾尝跂(q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jiǎ)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jiǎ)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先秦-荀子《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原文:劝学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劝学原文及翻译及翻译劝学原文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有道德品行的人说:进修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色彩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笔挺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末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尺度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
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成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进修,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本人,那末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错误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研究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一文言文《劝学》《劝学》的原文及翻译《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劝学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稿暴(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i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词句注释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
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于:从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于:比。
5、中绳:(木材)合平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鞣以为轮:鞣:通“燥”,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以:把。
为:当作。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有,通“又”,槁,枯。
暴,同“曝”,晒干。
槁枯干。
暴,9、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原文及注音《劝学》原文及注音导语:《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劝学》原文及注音的相关内容,文章仅供大家参考!quàn xué劝学jūn zǐ yuē :xué bù kě yǐ yǐ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qīng ,qǔ zhī yú lán ,ér qīng yú lán ; bīng ,shuǐ wéi zhī ,ér hán yú shuǐ 。
mù zhí zhōng shéng ,róu yǐ wéi lún ,qí qū zhōng guī 。
suī yǒu gǎo bào p ù ,bù fù tǐng zhě ,róu shǐ zhī rán yě 。
gù mù shòu shéng zé zhí ,jīn jiù lì zé lì ,jūn zǐ bó xué ér rì cān xǐng hū jǐ , zé zhī míng ér xíng wú guò yǐ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ù bù dēng gāo shān ,bù zhī tiān zhī gāo yě ; bù lín shēn xī ,bù zhī dì zhī hòu yě ; bù wén xiān wáng zhī yí yán ,bù zhī xué wèn zhī dà yě 。
《劝学》的译文《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蜹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劝学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蹂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蹂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思索,(结果)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高处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下面是荀子《劝学》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1.1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2)。
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4),其曲中规,虽有槁暴(5),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1)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2)已:停止,终止。
(3)蓝:即蓼(liao了音)篮,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发酵后可以提制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
(4)糅(rou柔音):通“煣”,用微火熏烤木料使它弯曲。
(5)有:通“又”。
槁(gao搞音):通“熇”,烤。
暴(pu)瀑音):古“曝”字,晒。
(6)参:检验。
省(xing醒音):考察。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
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原文】1.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1),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2):“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3),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4)。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1)干:同“邗”(han韩),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
《荀子·劝学》原文及赏析《荀子·劝学》原文及赏析《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荀子劝学篇,希望大家喜欢。
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生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原文+译文
摘要:
1.《劝学》原文概述
2.《劝学》译文解读
3.《劝学》的启示与价值
正文:
【《劝学》原文概述】
《劝学》是古代儒家经典《荀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人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才能,从而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文章从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劝学》译文解读】
《劝学》原文开篇即写道:“学不可以已”,意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呼应了文章的主题。
接下来,荀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典型的事例来论证学习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荀子提出:“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意味着整日空想不如短时间内的学习更有收获。
同时,他还强调学习应当持之以恒,不应半途而废。
在明确学习目的方面,荀子认为人应当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国家社会服务。
他写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在学习方法方面,荀子提倡广泛涉猎,积累知识,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反思。
他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对于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劝学》的启示与价值】
《劝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此外,学习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方法,善于总结与反思。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念。
荀子的《劝学》(一)、说教材一、简述《劝学》是收编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对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劝学》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经典的力量”主题下的一篇文言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有二: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能了解文言的特点,能够对文言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
因此,我认为对于此文不仅需要理解其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帮助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基于此,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背诵1-3节。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等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1、探究词义,熟悉并掌握文章,达到背诵2、了解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透彻地理解文章观点。
(二)、说教法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独特情感的体验,形成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固定化。
无疑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不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
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来把握,应该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对文章对作者发表真知灼见的过程。
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资料整合的合作过程。
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升华,才能真正使文言文的教学个性化、多样化,从而达到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提出的更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课教学准备采用启发研究式、讲解式以及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基本步骤根据教学安排,本文由两个课时组成。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关于《荀子》的常识,了解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本文说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本文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同时进行巩固性练习。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拟由日常生活中的劝说场景导入)同学们,人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当一个人面对这些不如意时往往会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
这个时候就需要旁人的安慰。
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竟会藏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啊,你会采用什么样的说理方法鼓励其重新投入学习呢?(两三分钟的讨论后,请两位同学上前演示)(改写两位同学的扮演,对他们的演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
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有yîu槁gǎo 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 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îu 鳝shàn 生xìng臾yú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1、学/不可以已2、輮/使之然也3、故/木/ 受绳/ 则直,金/ 就砺/ 则利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
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1、文言实词2、文言虚词(1)“于”的三种用法: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青取之于蓝学习的意义冰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輮以为轮提高自己木受绳则直改变自己金就砺则利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善假于物弥补不足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学习方法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学习态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5 、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
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
(“善假于物”)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
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
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
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
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3、尝试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