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本科)20110412
- 格式:ppt
- 大小:16.55 MB
- 文档页数:67
颅内压增高健康教育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的压力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等。
这种情况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公众对颅内压增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1.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影响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头痛、呕吐、视力含糊、意识障碍等症状。
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导致脑损伤、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浮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关检查。
2. 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包括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颅内感染等。
此外,其他因素如颅内压力过高、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等也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识别颅内压增高的风险。
3. 预防和减轻颅内压增高的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度的锻炼和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减少颅内压增高的风险。
- 避免头部外伤:注意安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如摔倒、交通事故等,以减少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
- 及时治疗潜在疾病:对于已经患有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等潜在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接受治疗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以减轻颅内压增高的风险。
- 合理用药:如果需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应遵医嘱,按照规定剂量和时间进行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者滥用导致颅内压增高。
4. 就医和治疗如果浮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部CT、脑磁共振等,以确定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5. 注意事项- 颅内压增高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歇息,避免过度劳苦,保持心情舒畅。
- 定期复查:治疗期间和治愈后,应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和预防复发。
-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身体康复。
以上是关于颅内压增高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提高公众对颅内压增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颅内压增高健康教育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及时的健康教育来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压增高的定义、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管理该疾病的健康教育措施。
一、颅内压增高的定义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压力超过正常范围,导致脑组织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引发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正常颅内压力范围为5-15毫米汞柱。
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1. 头痛: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常出现剧烈的头痛,特别是早晨醒来时头痛加重。
2. 呕吐: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受压,刺激呕吐中枢,患者常常出现持续性呕吐。
3. 视力问题: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神经受损,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问题。
4. 意识改变: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死亡。
三、颅内压增高的原因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颅内肿瘤:颅内肿瘤的生长会占据颅腔空间,增加颅内压力。
2. 脑出血:脑出血会导致颅内压力增高。
3. 脑水肿:脑水肿是由于脑组织内液体潴留引起的,会增加颅内压力。
4. 颅脑外伤:颅脑外伤会导致颅内压力增高。
四、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等。
2. 治疗: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药物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力;手术治疗包括颅内压监测和脑室分流术等;辅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五、颅内压增高的预防和管理1.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颅内压增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如定期体检、避免头部外伤等。
2.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基础疾病,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以减少颅内压增高的发生。
3. 合理用药:如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药物不当使用导致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正常人颅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经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内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之为O即为颅内压增高。
老年人颅内压增脑脊液压力。
正常成人如超过1.96kPa(200mmH2高症发生在恶性肿瘤病人时,则绝大多数颅内转移所致。
病因1.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等,既可占据颅腔内一定的容积,又可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影响其循环及吸收。
此外,上述病变均可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寄生虫病,既可以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又可以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及吸收不良。
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毒素可以损伤脑细胞及脑血管,造成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
炎症、寄生虫性肉芽肿还可起到占位作用,占据颅腔内的一定空间。
3.颅脑损伤可造成颅内血肿及水肿。
4.脑缺氧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如窒息、麻醉意外、CO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脑缺氧,进一步引起血管源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5.中毒铅、锡、砷等中毒;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A过量等;自身中毒,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均可引起脑水肿,促进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并可损伤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作用,而形成高颅压。
6.内分泌功能紊乱年轻女性、肥胖者,尤其是月经紊乱及妊娠时易于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能与雌激素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而产生的脑水肿有关。
肥胖者可能与部分类固醇溶于脂肪组织中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相对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少有关。
2临床表现1.头痛头痛是颅内高压的常见症状,发生率约为80%~90%,初时较轻,以后加重,并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清晨时加重是其特点。
头痛与病变部位常不相关,多在前额及双颞,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头痛可位于后枕部。
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产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
颅内压增高文章目录*一、颅内压增高的概述*二、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三、颅内压增高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四、颅内压增高的危害*五、颅内压增高的防治方法颅内压增高的概述1、定义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 (200mmH20)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会引发脑疝危象,可使病人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此对颅内压增高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十分重要。
2、症状部位大脑3、症状科室外科、神经外科4、常见病因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颅内占位性病变、先天性畸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如脑组织体积增大(脑水肿)、脑脊液增多(脑积水)、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使颅内血容量增多。
颅内占位性病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
先天性畸形使颅腔的容积变小如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
颅内压增高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1、颅内压增高的检查方法目前CT是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首选辅助检查措施。
它不仅能对绝大多数占位性病变做出定位诊断,而且还有助于定性诊断。
CT具有无创伤性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
在CT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行MRI检查,以利于确诊。
MRI同样也具有无创伤性。
2、颅内压增高的诊断鉴别方法易混淆症状:颅内压增高、颅内高压、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头痛。
颅内压增高的危害主要并发症有脑水肿、脑疝、昏迷等。
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
一般起病较急,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1-3日内发展到高峰。
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
颅内压增高的防治方法1、颅内压增高的预防方法一旦出现头痛视觉障碍、呕吐“三联症”已属颅内压增高症的典型表现。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颅内压增高综合征颅内压增高综合症颅内压增高综合症病因病理病机根据 Monroe-kellie 原理,除了血管与颅外相通外,基本上可把颅腔(包括与之相连的脊髓腔)当作一个不能伸缩的容器,其总容积是不变的。
颅内有三种内容物组成,即脑组织、血液及脑脊液,它们的体积虽都不能被压缩,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相代偿。
由于颅腔的总容积不变而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颅内容物的体积可变,于是就形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需要有精确的生理调节来保证两者之间的平衡。
如果颅内容物中某一部分体积增加时,就必然会导致其他部分的代偿性缩减来适应。
这是维持正常颅内压的基本原理,若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破坏了这一机制就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三种内容物中,脑组织体积最大,但对容积代偿所起的作用最小,主要靠压缩脑脊液和脑血流量来维持正常颅内压。
一般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5%尚可获得代偿,超过 8~10%时则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
颅腔内容物增加可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脑脊液量或脑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所致。
如颅腔内容物正常,而因狭颅畸形、颅底凹陷症、颅骨骨瘤、畸1/ 12形性骨炎或颅骨凹陷性骨折等而使颅腔容积缩小时,亦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一、脑水肿一)血管源脑性水肿。
临床常见。
系由于脑毛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蛋白颅内压增高综合症病因质渗往细胞外间隙,使细胞外间隙扩大所致,通常以脑白质部分水肿为著。
常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和脑膜炎等病变的脑水肿早期。
二)细胞毒性脑水肿。
多由于脑缺血缺氧或各种中毒引起的脑水肿。
缺血、缺氧或中毒,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钠泵障碍,钠、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合成氯化钠,细胞内渗透压增加,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内而引起细胞内水肿。
常见于脑缺血缺氧、一氧化碳及有机磷水毒性、败血症、毒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等。
此类水肿以灰质明显。
三)间质性脑水肿。
由于脑室系统内压力增加,使水分与钠离子进入脑室周围的细胞间隙,见于阻塞性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