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或企业以非营利性方式提供的符合广大公民文化需求的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研究,对于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要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三种力量提供。
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设立文化机构、举办文化活动、出版文化产品等方式进行文化服务。
政府在此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增加文化机构、丰富文化活动、升级文化设施等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除了政府,社会组织也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非政府文化组织、民间文化机构等。
这些组织致力于推广文化、服务于社区、提高文化参与水平,使人民群众更方便的获取到文化知识和体验文化魅力。
此外,企业也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企业在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和服务上充分动用了自身优势,并在此过程中秀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也通过资助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公益活动的形式进行文化普及,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
企业的广泛参与和贡献为富裕和多元的文化服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种需求不单只是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包括文化体验需求、文化交流需求、文化参与需求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电子、通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在线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网络文化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文化体验和交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空间压抑和城市化的文化异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化体验和交流的需求具有强烈的表现。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综述作者:冯维希来源:《卷宗》2018年第34期摘要:当今,有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术研究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想深入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正是已有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能够对后人的研究有所启发。
虽然关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比较少,但相关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
这些已有的资料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1.1 有关政府能力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展开关于政府能力问题的研究。
其理论背景的现实是西方关于福利国家的大规模兴起以及与之伴随的政府行政膨胀,由于政府的职能范围越来越广,政府能力也随之提高,各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开始重要起来,西方国家的学者与政界人士都开始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以及运用公共资源何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而重视起关于地方政府的能力建设问题。
政府能力研究的另外一个维度较大程度上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着重关注政府的治理能力,研究多聚焦于政府能力的内部要素、结构以及能力建设的方法、程序和有效性等问题。
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意味了拥有足够的资源就一定能够提供好的服务。
资源数量与服务效果之间涉及到能力的转化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将自身的各种优势转化为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否则,即是拥有再多的优势也不一定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1.2 有关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与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将政府置于中心位置而致力于改革完善政府本身不同,“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性质,提出帮助公民明确表述并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是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作用,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即“服务而非掌舵”,强调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政府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政府应当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公民权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引言 (1)二、针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 (2)三、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的综述 (2)四、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的文献观点提炼与评价 (6)五、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总结 (7)六、小结 (8)论当今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路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模式。
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阶段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强我国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政府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证。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路径一、引言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指的是政府对以上的公共事业履行相应的义务的职责。
当今社会的尖锐突出的两大矛盾—- 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导致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政府加强对公共职能的履行,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
公益与商业平衡的互联网助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2007年,美国互联网筹款先驱约翰·布林创建了FreeRice网站1,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在线慈善”或“电子慈善”,主要用于描述基于Facebook、twitter、gofundme和crowdry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慈善筹款活动。
进入21世纪后,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在公益组织中的应用得到迅速推广,网上捐赠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普遍接受的捐赠方式2。
他们认为,借助网络沟通技巧,网络技术可以帮助公益组织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捐赠者,并更成功地开展在线捐赠项目。
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为基于网络传播的公益组织研究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稳定的范式。
例如,Lovejoy开发了公益组织网络沟通功能量表3,Dumont等构建了公益组织虚拟责任指标体系4,Hyndman等构建了公益组织在线信息披露透明度框架5。
通过对这三种范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网络公益组织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交媒体对网络公益的作用和影响,二是公益组织在网络公益中的责任构建和评估,最后是网络公益信息透明度研究。
首先是社交媒体对网络公益的作用和影响。
他们认为,社交媒体中用户参与和互动的特点代表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不仅可以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还可以提高组织的在线筹款能力。
在互联网上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组织通常可以获得更多的慈善捐款。
然而,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组织的水平,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和完善来提升组织在网络媒体上的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不是关注网络公益本身。
二是公益组织网络公益责任的构建与评价。
因为责任的构建和评价将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形象塑造,乃至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换言之,它将影响公益组1杨逢银,张钊,杨颜澧:《“微公益”失范的发生机理与跨界规制》,《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2期,2020年2月7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外文献综述摘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同样也是缩小地区间差距,推动区域间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
本文主要整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见解,并进行评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涵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是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起点和基础,但其具体的概念、内涵学术界对此没有固定的看法,大部分学者主要是针对“基本”对公共服务进行解说。
国内学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基本公共服务:一是以刘尚希、杨元杰、张洵(2008)为代表的是需求论。
他们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是与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和无差异的需求相关联的公共服务,同时李阿萌(2011)也表示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是社会公众的低层次或基本的公共需求;二是生存论。
“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普适性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基础层次”柏良泽(2009)。
最低层次、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满足人民生存的需求。
赵晓、张庆芝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就是为全体居民在各个基本层次方面提供制度性安排从而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温俊萍(2009)强调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了满足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提供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三是人权论。
“基本公共服务是以保障公民基本人权为主要目的、以均等化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的公共服务”陈海威(2007)。
国外学者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其主要针对的是对公共产品的研究。
法国学者莱昂·迪骥在1920年—1930年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以及政府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做过研究,亚当斯密(1776)最早对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他提出了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国家必须提供公共服务,如国防,安全,社会秩序,非营利性公共工程,而且这些公共服务能被每个公民平等享有。
Adolf Heinrich Gotthilf Wagner(1872)在论述公共服务的概念时提出财政政策对社会有重要作用;莱昂·迪骥(1912)认为公共服务应当加以规范和控制而且公共服务应当作为现代公法制度的基础。
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张艳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社会学研究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国内学者对于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政府、企业、社区、农民工自身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如何让农民工纳入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一、研究背景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渐渐的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2006年到2012年,中央以及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益。
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活动,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至此,农民工这一处在城市-农村之间的边缘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政府、企业、社区以及非盈利组织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如何通过政策及行动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农民工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在这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的努力下,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和谐城市,就成了一个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
近年来,有不少的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研究,但是学者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却看法不一,经过对学者们看法的整理,笔者发现了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一个内涵:它是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国内关于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是集中在它的内涵、建设主体、目标与原则、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涉农企业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和科技信息大爆炸式的飞速传播,目前世界上主流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1)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由农业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管理和实施的全国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推广服务经费,国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按比例从预算中划拨资金,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实施这类体系的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等。
例如: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就是以政府机构和农民自治组织为主体,推广机构是与政府垂直管理推广体系并行的各级农协。
农协作为民间合作组织,主要对农业技术和农家生活进行指导工作,充分获得日本农民的信任以及日本政府的扶持。
[1]根据1997年日本普及事业调查研究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农民获取的72%农业情报和61%的生活改善情报来自农协。
[2](2)政府领导,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型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亚的推广工作,州农业部派出农业技术专家在全州各地建立农业研究所和技术咨询站,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澳大利亚的科研与开发部门共有约86000名,主要包括16家政府科研单位,6个非盈利的科研组织,45所高等教育院校,私营企业的实验室以及联邦政府的科研与推广机构。
[3](3)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子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某些规模化的商业性生产组织为了自身研发、生产活动而建立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组织独立拥有的橡胶技术推广体系。
这类体系目的性和反馈能力强,但地域性限制大。
[4](4)非政府组织的民办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如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以行会的形式进行,他们为农民提供作物和畜禽良种,以及技术服务。
[5](5)特定面向对象的农业推广体系。
比如在欧洲,会成立专门向农村妇女推广适用性与针对性更高的农业技术以及健康知识。
一些国家的宗教组织也参与到农业推广工作中来。
[6]2国内研究综述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雏形。
关于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责任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陈萌韩亚男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1期
【提要】在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农民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我们必须要重视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的政府责任。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对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總结我国学术界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政府责任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存在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或者供给无效、“被迫性”需求等等问题。
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研究应逐步转移到如何提高供给效能和确保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政府责任原因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提高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满足我国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
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责任权限的研究,对于解决本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供给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概念的界定问题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界说,学者对其有不同见解。
其不同的见解基于不同的角度。
学者汪超将农村文化产品其定义为:“农村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农村住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当局为供给的主体向农村提供的各类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张天学指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指建立在农村社区,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大众需求,但是由于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提供文化设施、产品或服务,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
” 陆晓曦认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提供是以政府为核心、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提供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活动和服务的总和,其目标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现状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现状,我在知网查阅了多篇论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国内有学者认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总数量不足,“农村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不单单只是由农村文化缺乏造成的,而是文化供给过剩与供给不够
的结构性矛盾运动的后果”。
政府对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当中侧重于‘投资建设’方面,但是却忽略了‘维护保养’;在这个过程中习惯于用单一的文化产品和统一文化模式向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马雪松,杨楠在其文中提到:“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是供求总数不平衡,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在财政资金、文化设施等方面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
曲延春(2012)认为,我国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其中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教育、卫生、文化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建设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时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供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场地比较少,文化方面服务供给不足等等。
比如缺少图书馆,缺乏文化活动日的举办等。
二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经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呈现出供给单一的特点。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现势原因分析
(一)政府价值观
基于当局在责任领会上的不足而导致农村文化事业领域成长严重滞后,国内有学者认为:由于政府的“片面政绩观”导致领会的偏差,我国各级政府只看中经济效益的增长,错误的觉得农村文明建设仅仅就是唱唱跳跳,娱乐群众的一种副业。
这种错误的认识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二)投入不足的现实是资金短缺
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公共文化方面投入不够,首要原因是因为国家财务规划中的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流向的是城镇而不是农村;其次是由于地方财政投入能力的有限。
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对策研究
(一)政府应该承担起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既要负责提供产品,又要负责供应配套制度;既要注重政策宣传,又要培育现代公民;既要发挥政府职能,还要依靠市场力量。
我国各级政府和领导要摆正思想认识,改变过去的认识观点,不要把经济作为政绩增长的唯一,要将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建设同时也纳入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中去,纳入到干部的考核指标系统中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核标准当中去。
(二)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资金投入
多半学者认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资金不足,从而严重制约了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前景。
资金的短缺,不仅不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也制约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
政府要改变“重都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倾斜力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部分成绩,使我们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现势、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如何改善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这些在对改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仅是冰山一角,许多方面仍待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学术界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定义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
第二,对西边地区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的研究较多,东边地区较少。
第三,缺乏对其他国家农村文化建设经验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李国新2016《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的思考》,《图书馆杂志》第35期。
任贵州2017《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政府责任研究》,《理论建设》第2期。
胡智锋、杨乘虎2013《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期。
苗秀珍、王瑞林2008《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曲延春201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责任担当:基于扩大内需视角》,《农业经济问题》第33期。
(通信地址:130012 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