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doc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古诗词三首1.鍙よ瘲璇嶄笁棣??1.?2.劅鐭ヨ瘲璇嶅ぇ鎰忥紝鎰熷彈姹熷崡灞辨按鐨勮嚜鐒剁編锛屽彈鍒扮編鐨勭啅岀Н??璇炬椂瀹夋帓锛氫笁璇炬椂杩囩▼锛??1锛?鏁欏笀瀵煎叆銆?瀛︾敓?2锛?瀛︾敓琛ㄨ堪锛槸璇嶃€?3锛?鏁欏笀杩囨浮銆?笂鏈夊攼璇楀畫璇嶄箣璇淬€備粈涔堟剰鎬濆憿锛熼€氫織涓€鐐瑰効璇达紝灏辨槸鍞愭湞鐨勮瘲鍐欏緱鏈€濂斤紝瀹嬫湞鐨勮瘝鍐欏緱鏈€濂姐€傝瘲鍜锛屽挶?4锛?暀甯堢浉鏈鸿瘎鐐广€?炽€?5锛???6锛?鏁欏笀杩囨浮銆?璇楀拰璇嶏紝鏈€澶х殑浣滅敤灏辨槸琛ㄨ揪浣滆€呭唴蹇冪殑鎰熷彈銆傛潕鐧芥兂琛ㄨ揪涓€绉嶆€庢牱鐨勬劅鍙楀屼綘浣撲細鍒颁竴绉嶆€庢牱鐨勬劅鍙楋紵7锛?瀛︾敓琛ㄨ堪锛屾暀甯堢浉鏈恒€?锛?锛?锛夊湪璇鐫€閲嶆敞鎰忊€滈棽鈥濆拰鈥滃帉鈥濈殑瑙i噴銆?8锛?鏁欏笀灏忕粨璇椾腑鐨勬儏鎰燂紝€濅竴璇嶇殑娣辨剰銆?鑳介櫔浼存潕鐧界殑锛屽彧鏈変竴搴ф9锛?鏁欏笀杩囨浮銆?瀛︿簡杩欎箞涔咃紝涔熶笉鐭暀?10.璇磋瘲鍙ョ殑鎰忔€濄€?11.€???瀛ょ嫭銆婃湜娲炲涵銆?1锛?鏁欏笀瀵煎叆銆?О浣溾€滃彜х?2锛?鏁欏笀鏁欒?锛?锛夋暀瀛︾敓姝g‘鍦版湕璇烩€滃拰銆佺(鈥濓紱锛?锛夊彨瀛︾敓姝g‘鍦颁功鍐欌€滃涵銆佹江銆佽灪鈥濄€?3锛?浜衡€滃垬绂归敗鈥濄€?璇椾汉鍞??4锛?鏁欏笀杩囨浮銆?傚惉鑰佸笀璇讳竴璇伙紝浣犱粩缁嗗惉锛岀湅浣犱粠璇椾腑鐪嬪埌浜嗗嚑澶勭5锛??6锛??7锛?櫙璞°€??鏈堝厜铻嶅寲鍦ㄦ箹姘撮噷锛屽钩闈欐棤椋庣殑婀栭潰锛岀湅璧锋潵鍍忔槸涓€闈㈡病鏈噷鏀剧潃涓€鏋氶潚铻哄晩銆?8锛?鏁欏笀鎸囧嚭鍏朵腑鐨勪袱澶勬瘮鍠伙紝寮姣旇緝琛ㄨ揪涓婄殑寮傚悓銆?閮芥槸鍐欐櫙鐨勮瘲锛屼絾鎶掑彂鐨勬儏鎰熶笉?9.?10.侀粯鍐欏彜璇椼€??鍐欐櫙鎶掓儏1?瀛ょ嫭鏈涙礊搴?鎰夊揩銆婂繂姹熷崡銆?1锛?鏁欏笀瀵煎叆銆?鍙よ瘲璇嶄笁棣栵紝銆婄€棣栨槸鈥曗€曡瘝銆備负浠€涔堜笉鎶娿€婂繂姹熷崡銆嬬О瑙傚療涓€涓嬶紝璇嶅拰璇椾箣闂寸┒绔熸湁浠€涔堜笉涓€鏍凤紵2锛?瀛︾?変竴绉€?3锛??锛?锛変功鍐欌€滆皺鈥濓紱锛?锛夆€滆皺鈥濈殑鎰忔€濓紙瀛︽硶鎻愮ず锛夊強甯哥敤鐨勮瘝鈥滆皺鐔熶簬蹇冣€濓紱4锛??鐞嗚В涓€瀛楋紝棰嗘偀涓€鍙ャ€?5锛?鏁欏笀杩囨浮锛氭睙鍗楀ソ锛岄偅閲岀殑椋庢櫙瀛︾敓锛氾紙1锛夌敤璇楀彞琛ㄨ堪锛涳紙2€?6锛?鏁欏笀灏忕粨銆?崡锛佽繖鍙ヨ瘽浠€涔堟剰鎬濓紵7锛??姹熷崡濂斤紝?鏃ュ嚭鏃讹紝姹熻竟绾㈣姳浼肩伀锛??甯告兂璧锋睙鍗楀憿锛?8锛??9锛?鏁欏笀妫€鏌ュ?10.鏁欏笀灏忕粨锛?锛?锛夎瘝鐗屽拰鍙︿袱棣栥€婂繂姹熷崡銆嬶紱锛?锛夌瑪璁帮紱?屾湁璇嶇墝鍚嶃€?。
1、古诗词三首班级: 组名: 姓名: 家长签名: 内容:教材第1至5页 课型:新授 审核时间:2012年3月1日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 给下列画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青螺(lu ó l ěi ) 谙(ān y īn )二、研讨学习活动1:合作学习最重要 和同伴交流或组内讨论,完成本项活动。
《独坐敬亭山》1、解诗题,知作者。
①、独: ,独坐敬亭山:②、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请根据下面给出的意思写出诗中有关的词语或诗句。
( ):鸟儿们。
( ):都飞远了( ):孤独的白云。
(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对看。
( ):满足( ),( )这句诗的意思是: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 ),( ) 这句诗的意思是: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活动2:《望洞庭》1、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
②、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请根据下面给出的意思写出诗中有关的词语或诗句。
(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 ):湖面 。
( ):远远地看。
( ):苍翠。
(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 ),( )这句诗的意思是: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1.《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主题:走遍千山万水
课时:二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贾亚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教材分析
这三首诗词分别是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3.学情分析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
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
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当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并没有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评价任务: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学习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一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
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
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
“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
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
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
到些什么呢?”
知诗人,为理解古诗打下基
础。
顺势介绍李白写诗的特色,
和他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
让学生了解,学古诗、品诗
情要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
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
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完成目标一、二)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同桌之间先交流,然后再指
名答。
环节三交流探究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
欣赏哪一句
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悟诗情
环节四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诗篇?
附:板书设计
鸟飞云去
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水潭面无风
望洞庭
山水翠一青螺
日出江水红胜火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评价任务:
1、默写《独坐敬亭山》。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二次备课
环节一
形象感知,揭题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
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
写的。
出示洞庭湖照片
环节二自由吟读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
合看图吟诵体会。
2、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
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在交
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
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
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
得非常妙。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
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
不懂的随时发问。
【评
价目标二】
先同桌讨论再全
班交流
3、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
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教师适时点拨
环节三引导赏析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
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
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4、比较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
发言。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交流课外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附:板书设计
望洞庭唐•刘禹锡
月下无风湖面——未磨铜镜
比喻贴切优美色彩明丽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本课的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个生字。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会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二次备课
环节一复习导入《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
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稍微补充词的知
识
环节二
读课文,理解内容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
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
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
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
不懂的随时发问。
【评
价目标二】
结合平时的学习
积累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3、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江南
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边想象边描述
环节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
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
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
“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
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
“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
发言。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交流课外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如:王维
环节五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忆江南
白居易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
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
《忆江南》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