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
- 格式:ppt
- 大小:15.05 M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1.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盛夏,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在干活,小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他们也都不闲着。
你看,在一个茂盛的桑树下,几个孩子正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刨坑,插苗,掩土,浇水。
别看他们年纪很小,却学得有模有样。
虽然在树阴下,但忙活的大半天,额头上全是汗珠,有几个孩子干脆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在忙活。
再看他们的小脸和身上,全都是泥巴,就像一只只脏兮兮的小花猫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起来,虽然天气寒冷,但仍然阻挡不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
他们来到院子里一看,铜盆里的水早已结成厚厚的冰。
他们把铜盆翻过来,扣在地上,再朝着盆地使劲敲击,哈哈!一块完整的冰块出来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找来一根麦管,对着冰块用力吹。
你看,他的腮帮子鼓得高高的,就像一只吹起的青蛙。
其他的小孩子一起喊:“加油!加油!加油!”哈哈!冰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穴。
于是,他们又找来一束彩丝,从空穴中穿过,再打上活结,提在手上。
一个晶莹透亮的冰制打击乐器就完成了!一个孩子提着,其他的孩子围在四周,不时地用小手在冰上打击着,就像立春时节大人们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一样。
虽然他们的小手都冻得红红的,可是再冷的冬天也冻不住孩童们的快乐!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傍晚,夕阳西下。
大人们都收工回家,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
放牛的孩子们也都陆陆续续骑着牛儿往家赶。
晚风轻轻地吹着,吹走了白天的炎热。
你看,走在最前面的这位小牧童,他侧身坐在牛背上,身子随着老牛的步伐轻轻晃荡,就连那一双小脚也不安分,一前一后仿佛在打着节拍。
他的手上拿着用脱空的树皮做成的笛子,使劲地吹着。
虽然听不出他吹奏的曲调,但清亮的笛声中,那份轻松和快乐也怎么也掩饰不住。
2.选做题: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图文讲解课文朗读知识点我会写: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多音字: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形近字: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晓(报晓)浇(浇水)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
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
2.理解古诗词中的意义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1.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将进酒》、《静夜思》、《水调歌头》。
2.古诗词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课件:包含古诗词的文字和图片。
3.音频设备:播放古诗词朗读的音频。
4.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0分钟)•利用音频播放《将进酒》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2.学习古诗词《将进酒》(20分钟)•指导学生跟读古诗词,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意象。
•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理解《将进酒》中的情感和意义。
•班级展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将进酒》(10分钟)•通过互动问答,复习学生对《将进酒》的理解和背诵。
2.学习古诗词《静夜思》(20分钟)•展示《静夜思》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场景和情感。
•学习生词和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意见。
第三课时1.复习《静夜思》(10分钟)•学生互相背诵《静夜思》,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
2.学习古诗词《水调歌头》(20分钟)•展示《水调歌头》的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和意义。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音乐性和语言之美。
3.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现代语言解释古诗词的意义。
•学生展示解释成果并互相评价。
六、课堂总结•回顾学生在此次教学中的收获和进步。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如下:
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写的唐代著名古诗,《登鹳雀楼》以秀丽的自然景色引人入胜,表达了登高远望的美好心情。
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写的唐代名篇,以月亮为素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写的唐代名篇,以描绘冬日江边的景色,表达了寂寞凄美的意境。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项经典内容,其中包括《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三首古诗。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简介和赏析:
1. 《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民族为题材,描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斗争。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绘了边疆民族在历史上与中原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奋斗的精神。
2. 《凉州词》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一首边塞诗。
此诗以边疆戍卫为题材,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卫的艰辛。
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展现了边疆戍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豪情壮志。
3.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一首抒情诗。
此诗以夏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过去的岁月的感慨。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1古诗词 1古诗词三首生字组词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译文: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唐代:白居易译文: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译文: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译文: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关于数字一的诗句古诗关于数字一的诗句古诗1.带有数字“一”的古诗大全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采纳,谢谢!2.含有很多数字一的古诗词有哪些一、卓文君:司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我会写: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bō剥削bā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诗词曲三首诗三首是哪三首短诗词三首:1.《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古诗词三首有哪些?古诗词三首有哪些?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诗词曲三首,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诗词曲三首,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白话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创造背景: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有着相当的诗词曲三首了解,又先后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因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他后来定居洛阳,犹忆江南旧游,于是创作诗词曲三首了《忆江南三首》。
关于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
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唱和白居易的词,其小序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刘禹锡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苏轼密州三曲是哪三首苏轼密州三曲是哪三首苏轼密州三曲如下: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背诵,体会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1. 学习《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诗词。
2. 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义,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感悟诗词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新课导入(15分钟):分别导入《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诗词,讲解诗词的背景,带领学生朗读诗词,理解大意。
3. 诗词解析(30分钟):深入解析每首诗词的意义、情感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悟诗词的美。
4.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自主分析诗词,练习翻译和赏析,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诗词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关键词和简洁的图示展现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作业设计:1. 翻译和背诵所学诗词。
2. 写一篇关于所学诗词的感受和体会。
3. 阅读推荐的古代诗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赏析。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说明:1. 突出:在板书的顶部,用大号字体书写诗词的,如《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是诗词的核心,通过突出,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关键词汇:每首诗词中都有表达核心意义的关键词汇,如《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表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组词一、《登鹳雀楼》–王之涣1.登鹳雀楼2.白日依山尽3.黄河入海流4.欲穷千里目5.更上一层楼二、《静夜思》–李白1.床前明月光2.疑是地上霜3.举头望明月4.低头思故乡三、《春望》–杜甫1.国破山河在2.城春草木深3.感时花溅泪4.恨别鸟惊心本组词共有十四个字,分别来自名家名作。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登高远望、追求更高境界的意境。
李白的《静夜思》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思乡之情。
而杜甫的《春望》则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国家沦陷、自己的遭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这三首古诗词,情感真挚,含义深刻,堪称古诗词中的精品。
学生们通过朗读、背诵、解读这些古诗词,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之美。
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情感。
这组词不仅可以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还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素材。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这组词的魅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和意境,让他们领略古诗词之美,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
这组古诗词也可以作为语文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们能够善于感受诗歌的意蕴,领略诗歌的魅力,通过这组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更能够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性格,使之受益终身。
数百年过去,古诗词的魅力依然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老师们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古诗词的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让他们领略其中的艺术之美和人生哲理。
而学生则应当用心体会,努力理解和表达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1课古诗词三首笔记三年级下册1课古诗词三首笔记三年级下册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粹,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们也会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学习其文化内涵与语言技能。
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七步诗》和《登鹳雀楼》。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草地、花儿和春风,表达了对别离的无奈和悲伤。
语言简练深刻,意境深邃动人。
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赋、诗的写作技巧和艺术风范。
二、《七步诗》
这首诗是晋代女诗人曹植所作,通过七步的时间和七句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
三、《登鹳雀楼》
这首唐诗是王之涣所作,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主动进取、积极拼搏、不断追求和创新的美好品质。
此诗不只是描绘
了美妙的景色,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勤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三首古诗词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古代诗歌的书写技巧和艺术特点,而且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思想精髓。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古诗词,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以此为基石,培养出更为全面、坚实的个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