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积的近似数·2012数学青岛六三版五上-步步为营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4
《积的近似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2. 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提问:在进行整数乘法计算时,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而是需要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这是为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引入积的近似数的概念。
2. 讲解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3. 通过示例演示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三、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四、应用(10分钟)1.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求积的近似数的情况,你能举例说明吗?2. 让学生分享实际生活中求积的近似数的例子。
3.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强调四舍五入法在求积的近似数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鼓励学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并掌握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并能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此,需要对这个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四舍五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积的近似数》(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教授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积的近似数》这一章节。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运用这种方法求积的近似数。
本节课的重点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难点是理解求积的近似数的原理。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教材、多媒体教具、计算器、练习纸等教学资源。
一、情境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求积的近似数的需求。
二、新课讲解:介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三、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求一些数的近似数。
四、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步骤。
《积的近似数》教学结束,我希望通过我的教授,学生们能够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境引入的实际问题设计: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求积的近似数的需求。
这个实际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讲解:在讲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时,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进行了讲解。
我展示了如何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然后解释了这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思考和发现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
三、随堂练习的设计:在随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求一些数的近似数。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既考虑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又兼顾了题目的多样性和挑战性。
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解答,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的综合性: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案:《积的近似数》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四舍五入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四舍五入法的运用。
2. 积的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提问:我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有时候并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而是需要得到一个近似的数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积的近似数。
二、新课讲解1. 讲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和运用方法。
3. 通过示例演示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过程。
三、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技能。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的运用方法。
2. 强调积的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四舍五入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意义,并熟练掌握四舍五入法的运用方法。
同时,要注重练习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和运用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四舍五入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处理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得到一个近似的数值,即积的近似数。
在数学教学中,四舍五入法的原理和运用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它是求积的近似数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四舍五入法的原理是基于数值的大小和精度要求来进行舍入的。
五年级上《积的近似数》《五年级上〈积的近似数〉》在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积的近似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是对之前小数乘法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运算打下了基础。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积的近似数。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得到一个非常精确的数值,只需要一个大致接近的数就可以了。
比如说,我们去买水果,计算总价时,往往只需要知道大概是多少钱,而不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很多位。
这时候,就会用到积的近似数。
那么,怎么求积的近似数呢?这就需要用到“四舍五入”的方法。
比如说,我们计算314×25 的积,得到785。
如果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就看第二位小数是 5,根据四舍五入,5 及 5 以上就进一位,所以785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 79。
在求积的近似数时,关键是要明确保留的小数位数。
如果要保留一位小数,那就看第二位小数;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以此类推。
然后根据四舍五入的规则进行取舍。
为了更好地掌握积的近似数,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比如:计算 256×37,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先算出积为 9472,然后看第三位小数是 2,小于 5 舍去,所以保留两位小数就是 947。
再比如:085×124,要求保留一位小数。
算出积是 1054,第二位小数是 5,进一位,结果就是 11。
在实际应用中,积的近似数也非常有用。
比如我们在计算房间的面积时,如果测量的数据不是非常精确,那么计算出的面积也不需要非常精确,只需要一个近似数就可以了。
另外,在购物时,如果商品的单价是小数,数量也是小数,计算总价时也常常需要用到积的近似数。
比如一件商品单价是 35 元,购买了28 个,计算总价 35×28 = 98 元,如果只需要知道大概的花费,可能会说大约 10 元。
学习积的近似数,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它让我们知道,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积的近似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求出积的近似值。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求积的近似数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和计算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保留小数位数及进行四舍五入。
3. 教学准备:计算器、练习本、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需要求积的近似数的场景,如购物找零、测量物体长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求积的近似数,那么如何求积的近似数呢?2. 探索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 讲解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先进行乘法计算,然后根据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进行四舍五入。
- 通过示例演示求积的近似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计算步骤。
3. 深化理解- 提问:为什么需要求积的近似数?近似数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找零、测量物体长度等,让学生体会近似数的实用价值。
4. 实践应用-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总价、测量物体长度等。
-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拓展-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和计算步骤。
- 提问:除了乘法,还有哪些运算需要求近似数?它们的方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四、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题,巩固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 思考并回答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求近似数?它们的方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五、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积的近似数2. 板书内容:-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计算步骤- 保留小数位数及四舍五入- 生活中的应用六、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是否掌握?2. 练习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3. 课后作业布置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和计算步骤的掌握程度。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来一起学习知识吧《商的近似值》教学建议信息窗3——三峡土特产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游客到三峡土特产专卖超市购买土特产的情境。
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有:每盒腊肉有8块,一共花了97元;买了6盒茶叶,一共花了350元。
借助问题“平均每块腊肉多少钱”和“平均每盒茶叶多少钱”,引入对求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等知识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应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选取求近似值的方法;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情境中提出用小数除法解答的问题;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情境图,组织学生先仔细观察图中信息,再提出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合作探索”中共有两个红点和1个小电脑标示问题。
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取求近似值的方法。
第二个红点和小电脑标示的问题是学习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平均每块腊肉多少钱?”学习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发现:计算钱数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或一位小数,即精确到分或角就可以了,从而引出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总结,从而引出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课堂上,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①让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②独立计算后,小组内具体说说需要多少钱,怎样付款,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
③根据要求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④通过讨论,总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除到商的小数位数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⑤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进一法”和“去尾法”在“自主练习”中有应用。
)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观察余数”求近似数的方法: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把下一位的商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位数上添10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比较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不同点是,取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一位就可以了,取积的近似值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的值以后再取近似值。
1.5 积的近似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1. 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运算方法。
2. 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数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那么如何求两个数相乘的积的近似数呢?二、探究(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例题,理解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运算方法。
4.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巩固(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讲解正确答案。
四、应用(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近似数解决。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积的近似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2. 强调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重要性。
六、作业(5分钟)1. 出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积的近似数的概念和求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运算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的运算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
五年级上积的近似数在我们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积的近似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那什么是积的近似数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计算乘法的结果时,因为实际需求,不要求得到精确值,只需要一个接近但比较简单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积的近似数。
咱们先来举个例子感受一下。
比如,去市场买苹果,苹果一斤 358 元,我们想买25 斤,那总价就是358×25 =895 元。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付款时一般只需要知道大概要付多少钱,比如我们会说大约要付 9 元。
这里的 9 元就是 895 元的近似数。
那怎么求积的近似数呢?这就要用到“四舍五入”法啦。
“四舍五入”法的规则是:如果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面的第一位数字小于 5,就把后面的数字舍去;如果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面的第一位数字大于或等于 5,就把后面的数字舍去并且在保留的小数位上进 1。
比如说,我们计算314×28 的积,得到8792。
如果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部分第二位,也就是百分位上的数字 9。
因为 9 大于 5,所以要向十分位进 1,十分位上的 7 就变成 8,最终得到的近似数就是 88。
再比如,计算 098×56 的积,结果是 5488。
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千分位上的数字 8,因为 8 大于 5,所以向百分位进 1,百分位上的 8 变成 9,近似数就是 549。
在实际应用中,求积的近似数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在计算一些物品的总价时,常常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的数值。
又比如在测量物体的面积或体积时,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得到的测量值往往不是精确的,计算出的积也需要取近似数。
那同学们在计算积的近似数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呢?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没有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比如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结果却只保留了一位。
还有就是在使用“四舍五入”法时,进位或者舍去出现错误。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们在计算时要认真看清题目要求,确定好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计算完后,再仔细检查进位和舍去是否正确。
第5课时积的近似数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争错对。
电脑流行词典。
大虾:也称大侠,指计算机知识比较丰富、有很多实践经验的电脑爱好者。
黑客:指经常侵入别人电脑的计算机网络高手。
大虾:我认为我国有13亿人,我班有54人,人体血管有15万千米,一年有365天,这些数都是精确数。
黑客:大虾,你说的不一定全正确。
请再仔细想想,认真辨认。
你认为呢?
2. 按要求填写表中各数的近似数。
3.
0.6×0.9 0.57×0.86
0.8×0.31 0.563×0.856
4. 下面各题的计算对吗?把错的改正过来。
(1)
(2)
5. 近似数5和5.0有什么不同?5.0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6. 西红柿每千克3.65元,学校吴老师在蔬菜商店买了12.68千克的西红柿,要付多少元钱?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7. 填一填。
(1)要使1.45≈1.45,里可填( )。
(2)要使1.45≈1.46,里可填( )。
8. 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近似值。
9. 列竖式计算。
2.18×
3.6
4.23×0.8620.07×1.025
10. 有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8.40,原来这个三位小数可能会是哪些数?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11. 小兰家每天平均用电2.3千瓦时,八月份她家共用电多少千瓦时?如果每千瓦时电0.79元,她家八月份一共应缴纳电费多少元?(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
第5课时
1. 13亿人、15万千米是近似数,54人、365天是精确数。
2. 3
3.4 3.37 3.371 1 1.0 0.99 0.995 10 10.0 9.96 9.955 1 1.5 1.50 1.496
3. 0.5 0.5 0.2 0.5
0.0042
0.00925
5. 略
6. 46.28元
7. (1)0、1、2、3、4 (2)5、6、7、8、9
8. 9 8.6 8.59 8.594 1 1.0 1.00 0.995 2 1.9 1.90 1.900
9. 7.85 3.64 20.57
10. 8.395 8.396 8.397 8.398 8.399 8.400 8.401 8.402 8.403 8.404
11. 71.3千瓦时 5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