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例子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5
社会心理学实验法和相关法的具体例子1、蔡戈尼效应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也可引申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对初恋念念不忘。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
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
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
而那些已完成的,“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2、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获得帮助。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A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B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3、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产生的第一印象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因此,每个人都力图从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无论是去面试,还是去相亲,都要给别人留下你重视对方,善于经营自己的良好印象哟!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例子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学习和行为模式。
下面列举了十个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为题的例子。
1. 经典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狗实验巴普洛夫的狗实验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当将食物与铃声同时呈现给狗时,狗开始将铃声与食物联系起来,最终只要听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的存在。
2. 经典条件反射:小阿尔伯特的恐惧小阿尔伯特是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心理学家华生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发现,当将一个可爱的白色兔子与响亮的声音同时呈现给小阿尔伯特时,他会对兔子产生恐惧反应,即使在其他环境中见到兔子,也会感到害怕。
3. 经典条件反射:恐惧症的形成恐惧症的形成也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
当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环境下经历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事件,他可能会将这个环境与恐惧体验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以后的相似环境中感到恐惧。
4. 经典条件反射:口水分泌经典条件反射在生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当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时,我们的唾液腺会开始分泌唾液,这是因为我们将食物的香味与食物本身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5. 操作条件反射:皮亚杰的婴儿实验皮亚杰的婴儿实验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婴儿通过操作环境来获取所需的结果,例如,当一个婴儿学会按一个按钮后,就会获得一个玩具,从而形成了按按钮获取玩具的操作条件反射。
6. 操作条件反射:教育训练操作条件反射在教育训练中有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给孩子奖励来鼓励他们良好的行为时,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增强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7. 操作条件反射:自我调节行为操作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于自我调节行为。
例如,当我们设定目标并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时,我们实际上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激励自己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8. 操作条件反射:药物成瘾的形成药物成瘾的形成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
心理学的原理和应用实例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了解人类大脑和心理过程的运作机制,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举例说明这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原理一: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种现象,它可以通过学习和重复刺激而形成。
常见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他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会联想到即将获得食物,从而产生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类似的条件反射现象还存在于人类身上,比如口渴时听到水流声会让人感觉更渴望喝水。
实例:在产品营销中,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例如,广告中经常使用与愉悦感相关的音乐或声音,通过与产品相关联,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和兴趣。
原理二: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的集中和选择性处理能力。
人们通常会偏向关注那些与自身目标相关的信息,并忽略其他无关的刺激。
这种注意力的选择性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处理信息。
实例:在广告设计中,利用注意力原理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提高广告的效果。
例如,通过使用醒目的颜色、大字体和动态效果,将重要的信息放置在广告中心位置,以吸引目光并增强记忆效果。
原理三: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人们的信念和行为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不适。
当个体面对冲突的信息时,会感到矛盾和不舒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会尝试调整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使其与现实更加一致。
实例:在销售中,利用认知失调原理可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例如,在销售中,可以通过强调产品的优势和独特性,使消费者相信购买该产品是正确的决策,进而减轻其认知失调。
原理四: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接纳的心理需求。
人们往往倾向于与自己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群建立联系,并接受他们的意见和观点。
实例:在广告和宣传中,利用社会认同原理可以提高产品的推广效果。
例如,通过使用成功人士或明星来代言产品,将产品与他们成功的形象联系起来,以吸引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感。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案例一:“同理心的力量”在1997年,一场名为“同理心的力量”的社会心理实验在纽约地铁站进行。
实验者假装摔倒在地,观察周围乘客的反应。
结果显示,当实验者表现出痛苦和需要帮助的迹象时,绝大部分乘客会主动伸出援手。
这一实验展示了同理心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使人们产生关怀和帮助他人的愿望,还能促进社区和睦和合作。
案例二:“大众焦虑”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广告和媒体的影响日益显著。
研究发现,消费者通常会受到所谓“大众焦虑”的影响。
这种焦虑是指人们因为担心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或社会标准而感到不安和不满足的情绪。
举个例子,当某个品牌的广告宣传出现大量具有完美身材的模特时,许多消费者会受到外貌焦虑的影响,进而购买与美容相关的产品。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社会心理因素在人们的购买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案例三:自我确认理论自我确认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赞同。
一个经典的实验例子是“蓝眼睛和棕眼睛”的案例。
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教师告诉学生蓝眼睛的孩子比棕眼睛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
结果,蓝眼睛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棕眼睛的学生则退步了。
这个实验揭示了自我确认理论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他人的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四: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经常参与各种群体活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其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研究者将一群志愿者分成犯人和监狱警卫两组进行模拟监狱环境下的实验。
几个个案研究的经典例子
个案研究是一种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以下是几个在心理学中经典的个案研究例子:
斯基纳的“箱子实验”(Skinner's Box Experiment): 斯基纳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提出了关于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学习的理论,他的思想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个案:弗洛伊德通过观察一个五岁男孩的行为,探讨了心理创伤、家庭动态和儿童性发展等问题。
杰出的“记忆男孩”(S. M.):S. M. 是一位因为脑部结构异常而没有恐惧感受的女子,在个案研究中探讨了恐惧和记忆形成的神经基础。
罗森汉姆病例:在这个病例中,医生探讨了一个人的性别和性别认同的发展。
情感智力病例:这个病例中,医生探讨了一位患者的情感智力缺陷和社交能力问题。
这些经典个案研究对于发展心理学和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1.前言心理学故事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通过讲述故事来揭示人类心理以及各种心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10个心理学故事,并探讨每个故事背后所引发的心理效应。
这些故事涵盖了各种领域,包括决策、记忆、社会心理等,希望对读者理解心理学效应起到一定的帮助。
2.故事1 - 反向心理曾有一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对任务完成的实验。
他告诉学生们越难的任务得到的奖励会越大,结果发现学生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更高。
这个故事揭示了反向心理的效应,即当人们被给予反常的期望时,他们会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
3.故事2 - 锚定效应一天,两个顾客分别参观了一家购物中心中的两家家电店。
第一个顾客首先进入了一家价格昂贵的店铺,然后进入了一家价格较低的店铺。
第二个顾客先进入了一家价格较低的店铺,然后进入了一家价格昂贵的店铺。
最后,两个顾客都购买了一台价格较低的电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锚定效应,即之前暴露给我们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做出的决策。
4.故事3 - 多巴胺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处于期待获得奖励的状态时,他们的多巴胺水平会升高。
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参与者玩一个赌博游戏。
该游戏利用了激励和奖励机制,因此参与者在期待奖励时经历了多巴胺效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多巴胺的释放与奖励和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5.故事4 - 巨人效应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人们与身高较高的人进行交流,发现在与身高较高的人交谈后,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更加自信。
这是巨人效应的一个例子,即在与那些具有威信或权威的人进行互动后,人们会感觉自己更有自信。
6.故事5 - 社会认同故事中的一个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自己所属群体的影响,而不是他们个人的意见。
这个故事揭示了社会认同的效应,即人们为了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的期望和价值观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7.故事6 - 地图误导有一次,心理学家在一间房间里安装了一个虚拟现实设备,他让人们戴上VR头盔,并让他们相信他们正在走进一个大厅。
实验设计的例子篇一:实验心理学例子实验心理学例子20XX-08-18 14:541、一个研究者想要确定饥饿是否会影响猫的攻击性。
以10只猫为被试,主试将他们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对他们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食物剥夺。
两周后,猫的体重降为正常体重的80%。
主试将2只猫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是否有攻击行为或打架发生。
所有情况下,猫都表现出一定的威胁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打架行为。
研究者得出结论,饥饿可以增加猫的攻击性。
解答:自变量--猫的饥饿程度;因变量--攻击行为的多少。
该实验中只观察了自变量的单一水平,没有使用对照组,不能确定攻击行为是否比不饥饿时增加。
修改:采用不进行饥饿处理的猫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攻击行为数量,检验差异是否显著。
2、有些心理学家在食品和饮料公司工作,他们在产品发展中一直担任重要角色。
有消费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目的是测量顾客对两种类型可乐的喜爱程度。
在某个市场范围内,这家公司的可乐销售情况不如对手。
有趣的是,公司的总体销售情况要比对手好。
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可乐销售情况是由当地的一些条件造成,于是他们开始检验这个假设。
这是一个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每个被试要品尝两种可乐。
一种可乐被标记为Q(竞争对手的牌子),另一种被标记为M(本公司的牌子)。
随机选取年龄在14~62岁之间的市民为被试。
所有被试品尝Q牌子后品尝M牌子,然后报告自己的喜好。
令实验者吃惊的是,大多数被试报告喜欢M牌子。
实验者得出结论,样本被试喜欢他们公司的可乐,广告是引起竞争对手饮料销售好的原因。
因此,他们建议加大对当地广告投资已改善销售情况。
解答:自变量--可乐类型(2水平即两种牌子);因变量--被试的喜好。
被试内设计。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被试对可乐喜好的判断可能受品尝的先后顺序影响。
修改:采用平衡序列重复测量设计。
即一半被试按照Q-M 顺序品尝,令一半按照M-Q顺序品尝。
另外,还应该控制被试对可乐牌子及顺序的知晓,即知告知被试要进行2种可乐的比较,而被试不知道先品尝的是哪种,后品尝的是哪种,以免他们故意讨好调查者。
实验心理学例子2009-08-18 14:541、一个研究者想要确定饥饿是否会影响猫的攻击性。
以10只猫为被试,主试将他们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并对他们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食物剥夺。
两周后,猫的体重降为正常体重的80%。
主试将2只猫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是否有攻击行为或打架发生。
所有情况下,猫都表现出一定的威胁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打架行为。
研究者得出结论,饥饿可以增加猫的攻击性。
解答:自变量--猫的饥饿程度;因变量--攻击行为的多少。
该实验中只观察了自变量的单一水平,没有使用对照组,不能确定攻击行为是否比不饥饿时增加。
修改:采用不进行饥饿处理的猫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攻击行为数量,检验差异是否显著。
2、有些心理学家在食品和饮料公司工作,他们在产品发展中一直担任重要角色。
有消费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目的是测量顾客对两种类型可乐的喜爱程度。
在某个市场范围内,这家公司的可乐销售情况不如对手。
有趣的是,公司的总体销售情况要比对手好。
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可乐销售情况是由当地的一些条件造成,于是他们开始检验这个假设。
这是一个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每个被试要品尝两种可乐。
一种可乐被标记为Q(竞争对手的牌子),另一种被标记为M(本公司的牌子)。
随机选取年龄在14~62岁之间的市民为被试。
所有被试品尝Q牌子后品尝M牌子,然后报告自己的喜好。
令实验者吃惊的是,大多数被试报告喜欢M 牌子。
实验者得出结论,样本被试喜欢他们公司的可乐,广告是引起竞争对手饮料销售好的原因。
因此,他们建议加大对当地广告投资已改善销售情况。
解答:自变量--可乐类型(2水平即两种牌子);因变量--被试的喜好。
被试内设计。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被试对可乐喜好的判断可能受品尝的先后顺序影响。
修改:采用平衡序列重复测量设计。
即一半被试按照Q-M顺序品尝,令一半按照M-Q顺序品尝。
另外,还应该控制被试对可乐牌子及顺序的知晓,即知告知被试要进行2种可乐的比较,而被试不知道先品尝的是哪种,后品尝的是哪种,以免他们故意讨好调查者。
3、以为实验者想要测验在学习无意义音节时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效果。
他使用了3个处理组,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种条件下。
第一组,在一天的30分钟内练习20个无意义音节;第二组,连续两天练习相同的无意义音节,每天30分钟;第三组,连续3天练习这些无意义音节,每天30分钟。
然后,实验使用一个自由回忆测验来评价每组的学习成绩。
3组被试对20个无意义音节的平均回忆量分别为5.2,10,14.6 。
3个均数之间在0.01水平上达到统计显著,实验者认为分散练习的效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解答:自变量--练习间隔(3个水平,一天,2天,3天);因变量,自由回忆的保持量。
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3组织间除了学习间隔外,其他条件并不相等,第一组连续时间共30分钟,第二组60分钟,第三组90分钟。
这个因素可能导致被试保持量的差异是由学习累积时间引起,而不是学习间隔。
修改:调整三组练习的总时间,使其相等。
例如第一组一天30分钟连续联系,第二组连续2天每天15分钟练习,第三组连续3天每天10分钟练习。
//补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组被试在学习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相同,第一组间隔2天,第二组间隔1天,第三组无间隔,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引入了混淆变量,例如第一组被试可能遗忘得更多。
//修改:改为同样的测验与学习之间的间隔,每组学习之后同样间隔1天再进行测验。
4、一位心理学家想调查大学生失败的原因。
她选取两组学生,一组曾经考试不及格,另一组成绩优异。
他对两组学生进行自尊测验。
结果发现,考试不及格组的自尊低于成绩优异组。
她认为,低自尊是造成大学生失败的原因之一,并进一步提出低自尊的人很可能成功期望低,在大学里表现出抵抗行为,最终导致失败。
解答:自变量--考试成绩优异/不及格;因变量--自尊测验分数。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即使实验得出不及格组与优异组被试的自尊分数差异显著,也不一定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孰因孰果的关系。
也可能是由于考试不及格导致自尊下降。
5、有心理学家设计一个研究,目的是确定通过生物反馈技术能否让高血压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血压。
这种仪器可以记录每位病人的血压。
病人通过音调会获得自己血压水平的反馈,血压下降时音调降低,升高时音调提高。
实验要求病人尽可能保持音调平稳。
5位高血压病人分别接受10小时反馈。
在这实验过程中,5位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所下降,研究者认为这种方法很成功。
解答:自变量--是否进行生物反馈;因变量--被试血压变化趋势。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只观察了自变量的一个水平,没有采用控制组,血压下降可能仅是由于被试有意让情绪平稳,而不是因为有生物反馈。
修改:增加控制组,选取与实验组血压水平匹配的被试。
对控制组不使用生物反馈技术,只让他们自己尽量保持血压水平稳定。
经过相同时间的处理后,检验2组血压下降程度的差异。
6、为了测验在学习简单任务时,高驱力的被试要比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快,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进一步提出在学习复杂任务时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低驱力的被试学习速度更快。
实验者对驱力的操作定义是每一个被试在外显焦虑量表上的得分(MAS)。
实验选择20名高焦虑(高驱力)被试,20名低焦虑(低驱力)被试,要求他们学习一项复杂任务,结果低驱力组速度快于高驱力组,于是实验者认为结论证实了假设。
解答:自变量--1)焦虑水平(驱力水平),高/低,2)学习任务,难/易;因变量--学习速度。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本实验只检验了2种自变量结合4种情况中的2种,不能充分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修改:采用2*2设计,即将20名高焦虑随机分配到难易两种任务中,每组10名,20名低焦虑被试也随机分配到难易2种任务中,每组10名;焦虑水平高低任务难S1~S10 S21~S30难度易S11~S20 S31~S40另外,若要得出倒U型曲线的数据,应该采用3*3或者更多水平的实验设计。
7、一位调查者想研究这个假设:被试对因成绩差而受惩罚的恐惧不利于控制行为,即不会对行为控制产生有利影响。
调查者使用一个稳定性测验来测量成绩,在这个测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将一根描画针插入一个孔中,同时尽量避免接触到孔的边缘。
每个被试要将描画针插入15个孔内。
主试告诉被试如果他们表现很差就会受到电击,以此来操纵被试的恐惧。
在实验前,主试将一个电击设备绑在被试腿上,在实验中,无论被试表现好坏,主试都不会电击他们。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种情况下:第一组接受50伏电击--中等恐惧条件,第二组接受100伏电击--高等恐惧条件。
最初假设高恐惧被试表现比低恐惧被试差,实际两组均数近似相等。
根据这些数据实验者认为对惩罚的恐惧与行为控制之间相关很小。
解答:自变量--对惩罚的恐惧程度,因变量--行为成绩。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1)没有使用无恐惧条件对照组,从而缺少行为成绩的基线数据,不能说明对惩罚的恐惧没有影响行为控制;2)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可能不合适,即50伏和100伏电击引起的恐惧程度可能相差很小;3)可能由于任务难度不合适出现天花板效应(太简单)或者地板效应(太难);4)不同被试可能对50伏电击和100伏电击的恐惧程度可能有很大差别,导致组内被试不同质;第十实验练习题082007-11-18 10:29最近在看《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第七版)》,发现07年统考简答题中实验设计修改那道题就出自这本书上的例子,看来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书上的题目了。
12、最近,在新泽西警察局出现一种联想,人们抱怨在追踪驾驶员时使用雷达枪的警察的癌症发病率很高。
根据这种联想向州提出诉讼,试验随即选取在州公园服务的政府工作者作为对照组,宣称使用雷达枪的警察的癌症发病率比对照组高18%。
对照组与警察组在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和服务年限上都是匹配的。
样本很大,警察被试283人,公园工作者231人。
这个案子合理吗?解答:不合理。
使用匹配组的前提是:1)试验者知道哪种被试特征与因变量高相关,2)可以测得这种被试特征。
本案中因变量为癌症发病率,除与被试的年龄性别等相关外,更主要的是与被试工作的压力以及紧张程度相关,例如警察的工作紧张,压力很大,而公园工作者工作相对轻松得多。
这样看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匹配是无效的,所得到的结论也不能说明癌症发病率高是雷达枪导致。
修改:应该采用不使用雷达枪的警察作为对照组,在工作强度、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匹配。
13、最近一篇报纸文章宣称,“烟糖影响孩子”,买烟糖吃的孩子比不买的孩子在以后更容易染上烟瘾。
调查显示,与不买烟糖的学生相比,至少买过2次烟糖的7年级学生更可能染上烟瘾。
结果如此明显,学校管理者想要禁止销售烟糖,因为他们认为烟糖可引起青少年吸烟。
调查还显示,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吸烟者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买烟糖,偶尔试着吸烟。
学校管理者这样的反应合理吗?解答:不一定合理。
因为孩子吸烟的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由于对父母吸烟行为的社会学习,这一点反映在调查显示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吸烟的家庭中的孩子更可能试着吸烟。
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更有可能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吸烟行为,从而导致他们更可能去买烟糖和尝试吸烟。
因此,就是否买烟糖与吸烟可能性的调查没有控制好被试本身学习行为这个额外变量,所得结论可能没有真实的反应烟糖的作用。
11、一组研究者认为在喂养白鼠时每天多加20%的蔗糖,然后训练白鼠在一个有障碍的车轮上跑,这时速度会显著加快。
控制组的白鼠只接受一般喂养。
实验选用100只来自洛克饲养中心(专门经营老鼠赛跑生意)的五月花鼠,随机分成2组,控制组先跑,试验组后跑,第二组跑得比第一组快。
实验证明了假设,在高糖情况下,老鼠有较多的能量。
研究这将这一结果泛化到小学生中,认为应该给他们吃一些加糖的食品。
解答:这个实验问题很多。
1)蔗糖可能成为老鼠跑步的强化物,而不是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如上所述,实验组老鼠接受每天多20%的蔗糖处理,然后在训练中速度明显加快,这显示快跑行为可能是由于蔗糖的强化(老鼠可能更偏爱甜食)产生的。
2)控制组与实验组测试的先后顺序可能影响结果。
控制组50只老鼠先跑,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实验组的老鼠可能因为更多的休息而获得了更多的体能,从而跑出更好的成绩。
3)实验还需要避免类似于罗森塔尔效应之类的影响。
4)在外部效度方面,由于选取的100只老鼠是来自专业赛跑用鼠,他们的结果可能无法推论到一般的老鼠种群中去。
而实验者将其泛化到小学生中,则可能产生更多的错误。
9、为了了解一种实验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实验者使用了一个2*3因素设计。
实验采用2组被试:(1)新入院的病人,(2)至少住了2年院的病人。
两组被市以前都没有住院经历。
病人接受3种药物水平的治疗:每日3/6/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