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5.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word导学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15.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预习案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清楚电阻串联后总电阻变大;并能利用前面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推导电阻的关系。
(2)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清楚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变小;并能利用前面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推导电阻的关系。
2、预习范围教材第15章四节内容二、预习要点1.串联电阻特点是: .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
三、预习检测1.如图所示电路,若要使R1、R2串联,则()A.闭合S1、S3、S2B.闭合S1、S2、断开S3C.只闭合S3D.只闭合S12.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1.5A 50Ω”的字样,当它与一个阻值为30Ω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时,整个电路总电阻的变化范围为()A.0~30Ω B.0~50Ω C.0~80Ω D.30~80Ω3.两个等值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3Ω,若将它们串联起来,总电阻是()A.3Ω B.6Ω C.9Ω D.12Ω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电阻的串联(1)阅读电阻的串联实部分,包括加油站内容。
(2)提出问题电阻串联后其总电阻?(3)、让学生猜想由于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有关,导体越长其电阻,几个电阻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应当比各个分电阻。
(4)实验设计问:本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伏安法测电阻这一重要内容。
并设计好实验的过程。
2.电阻的并联(1)猜想:两段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因此电阻值可能会参照电阻串联的实验设计,探究电路图画在课本92页的方框内,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实验结论: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 .(2)它们之间具体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学生自学课本90推导过程,可以讨论.结论: 。
关系式: 。
二、随堂检测1.为节约用电,小明总是随手关掉家中暂时不使用的家用电器,每多关闭一个家用电器,家庭电路里变大的物理量是()A.总电阻 B.总电流 C.总功率 D.无法判断2.下列四组电阻,并联后总电阻最小的是()A.10Ω、10Ω B.12Ω、8Ω C.15Ω、5Ω D.18Ω、2Ω3.一阻值为10Ω的电阻与另一阻值为500Ω的电阻并联,则并联后的总电阻值()A.小于10Ω B.小于500Ω,大于10ΩC.等于510Ω D.大于500Ω,小于510Ω参考答案预习案1、C2、D3、D探究案1、A2、D3、A。
15.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2课时)导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4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详细内容:1. 电阻的串联:引导学生理解电阻串联的概念,掌握电阻串联的特点及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计算方法。
2. 电阻的并联:引导学生理解电阻并联的概念,掌握电阻并联的特点及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计算方法。
3. 串并联电路的判断:让学生学会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并能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分析。
4. 串并联电路的功率计算:引导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2. 能够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并能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分析。
3. 学会运用功率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难点:串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功率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阻器、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串并联电路,如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引导学生思考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 知识讲解: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典型例题,如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计算、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计算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答练习题,巩固电阻串联和并联的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知识拓展:讲解串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如观察电路图、测量电压和电流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典型例题,如串并联电路的功率计算等。
4.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计算功率。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学案一、教学内容1. 电阻的串联:引导学生理解电阻串联的概念,掌握电阻串联的特点和规律。
2. 电阻的并联:引导学生理解电阻并联的概念,掌握电阻并联的特点和规律。
3. 电阻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
4. 电阻对电路的影响:分析电阻串联和并联时对电路电流、电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和规律。
2. 学会计算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
3. 能够分析电阻对电路电流、电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和规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计算方法。
难点:电阻对电路电流、电压的影响,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阻模拟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开关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电阻串联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引出电阻的串联概念。
2. 讲解与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电阻的串联特点和规律,并用电阻模拟器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串联的原理。
3. 随堂练习:给出一个电阻串联的电路图,让学生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并分析电阻对电路电流、电压的影响。
4. 电阻的并联:通过展示一个电阻并联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方式,引出电阻的并联概念。
5. 讲解与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电阻的并联特点和规律,并用电阻模拟器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阻并联的原理。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个电阻并联的电路图,让学生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并分析电阻对电路电流、电压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电阻串联的电路图,并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
2. 请画出一个电阻并联的电路图,并计算电路中的总电阻。
课题15.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案本节课型习题课三维目标1、练习使用电压、电阻、电流关系解决电路问题重难点练习使用欧姆定律公式,掌握用法,串联电阻的关系及应用方法器材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教学流程小组学习教师点拨、点评定标导学设疑激趣1、学习目标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共建(一)自主学习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 变形公式串联:I=I1=I2U=U1+U2R=R1+R2U1/U2=R1/R2并联:I=I1+I2U=U1=U2R=R1R2/(R1+R2)I1/I2=R2/R1口诀快速记忆:串等流,并等压,——(二)合作共建例题1:如图电路中,电路两端电压U=27 V,两电阻R1=6Ω,R2=3Ω,求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解:根据串联电阻规律:R=R1+R2=6 Ω+3 Ω=9 Ω根据欧姆定律:I= U/R =9V /27Ω=3 A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所以I=I1=I2=3 A由I=RU可得:U1=I1R1=3 A×6 Ω=18 VU2=I2R2=3 A×3 Ω=9 V展示交流反馈迁移1、在下面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2、在以下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0.8A,R=5Ω,流过L2的电流为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5.两导体电阻R1=10Ω,R2=1Ω,并联起来使用时并联总电阻R的阻值范围( )A.大于10ΩB.在1Ω与10Ω之间C.小于1ΩD.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电键S由闭合到断开时,两电流表的读数将( )A.A1不变,A2变大B.A1变大,A2变小C.A1不变,A2变小D.A1变小,A2不变7.学校照明电路的总电阻,当( )A.全校电灯开关都闭合时最大B.全校电灯开关都闭合时最小C.全校电灯开关都断开时最小D.全校电灯少用时最小8.电阻R1和R2并联在某电源上,且R1>R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R1两端的电压大于R2两端的电压B.R1中的电流等于R2中的电流C.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D.R1中的电流小于R2中的电流9.电阻值分别为R1=40Ω、R2=20Ω的两个电阻。
第四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欧姆定律和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进程。
2.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会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理解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会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并联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讨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
【学习难点】理论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特征的进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电阻的串联自主阅读教材P107-109内容,独立试探并完成。
1.几个电阻接连起来所起的作用能够和一个电阻等效,那个电阻就是那些电阻的等效电阻。
2.江峰和王明为了探讨串联电阻的阻值与各串联的电阻的阻值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两个定值电阻(R1=5Ω,R2=10Ω)及电源等器材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甲),乙)次数 1 2 3 U /V3 I /A(1)按照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解:如图所示。
(2)实验记录,通过度析实验数据,取得的结论是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的电阻的阻值之和。
3.如图所示,按照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推导R 与R 1、R 2之间的关系。
解:U =U 1+U 2……①,U =I ·R ,U 1=I 1R 1,U 2=I 2R 2,……②,将②代①得:IR =I 1R 1+I 2R 2……③,I =I 1=I 2……④,联立③④得:R =R 1+R 2。
知识模块二 电阻的并联自主阅读教材P 109-110内容,独立试探并完成:4.如图所示,按照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特点推导R 与R 1、R 2的关系。
解:I =I 1+I 2……①,I =U R ,I 1=U 1R 1,I 2=U 2R 2……②,将②代入①得:U R =U 1R 1+U 2R 2……③,U =U 1=U 2……④,联立③④得:1R =1R 1+1R 2。
5.在分析一些复杂电路时,人们常常只关注整个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即电流和电压的转变关系,如此就可以够用一个简单的电路代替复杂电路,那个简单的电路就是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
教案:15.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第15章第4节,主要讲述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教学内容包括:1. 电阻的串联:介绍电阻串联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
2. 电阻的并联:介绍电阻并联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
3.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教授学生如何识别串并联电路,以及如何判断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掌握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方法。
难点:串并联电路的识别,以及电阻关系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电阻器、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电阻器、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引出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
2. 教材讲解: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电阻的串联:特点:电压分配,电流相同计算方法: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电阻的并联:特点:电压相同,电流分配计算方法: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阻值为20Ω的电阻器与一个电阻值为30Ω的电阻器串联后,再与一个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器并联,求总电阻。
答案:总电阻约为17.3Ω。
2. 题目:一个电阻值为20Ω的电阻器与一个电阻值为30Ω的电阻器并联后,再与一个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器串联,求总电阻。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15.4科学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导学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沪科版九年级全册15.4科学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掌握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电流、电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是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及其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电源、电阻、导线、电压表、电流表等。
学具包括实验记录本、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引发他们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分布规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巩固他们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是电流、电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分布规律。
活动重点是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及其实验操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掌握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以及电流、电压的分布规律。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讲解环节的示例和图示是非常关键的。
我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电流、电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分布规律。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难点。
我希望通过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理解,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目标导学】:1.回顾并熟悉电阻的影响因素: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2.知道总电阻的概念,理解总电阻和分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3.了解电路状态的不变,会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串并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4.会利用串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去正确分析电路【重点导引】:1.理解“电路状态不变”,理解总电阻和分电阻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2.会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串并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课前导问】:思考1: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思考2:在八年级学习“物体的重心”、“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我们介绍过“等效替代”的思想;那么通过预习,“总电阻与分电阻”你如何理解?【课堂导学】:一、总电阻与分电阻:如图电路,接入同一电源,且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若甲乙丙三图电阻分别接入电路AB之间,若电流表示数相同,(即电路的状态不变):则电阻R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R1和R2共同阻碍作用相同,即“等效”,则R为R1和R2的等效电阻或总电阻。
故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等效替代二、电阻的串联:思考3:两个(或几个)电阻串联之后的总电阻比参与串联的各个分电阻大些还是小些?1.你的猜想:2.实验设计:3.实验过程:4.实验结论: 理论推导:试根据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推导:R= R 1+R 2; 拓展:若n 个相同电阻,阻值都为R 0,若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其总电阻为多少?例1:如图所示电路,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 向左或向右移动,总电阻如何变化?你能观察到三个电表是如何变化?三、 电阻的并联:思考4:两个(或几个)电阻并之后的总电阻比参与串联的各个分电阻大些还是小些?1.你的猜想:2.实验设计:3.实验过程:4.实验结论:理论推导:试根据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推导:21111R R R += 拓展:n 个相同电阻,阻值都为R 0,若将它们并联接入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其总电阻为多少?例2:如图所示电路,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或向右移动,总电阻如何变化?你能观察到五个电表是如何变化?四、电路状态的变化及实现方式:1.电路状态变化:在一个电路中,由于接入电阻的变化,而导致电路中电压或电流发生变化2.实现方式:3.分析思路:在“变态”中抓住不变量:(如电源电压、定值电阻) 分状态列方程组求解例3:如图变阻器最大阻值R1=100Ω,P处于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是P处于B端时的5倍,求R2例4:如图所示,当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为48V,电流表示数为3A,当断开开关后,电压表示数为40V,求:1)电源电压;2)R1、R2阻值五、电路安全:1.串联电路中:允许通过电路的最大电流以额定电流最小的用电器为限;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15.4科学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4节“科学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该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1. 电阻的串联:介绍电阻串联的概念,分析电阻串联时电流和电压的分配规律。
2. 电阻的并联:介绍电阻并联的概念,分析电阻并联时电流和电压的分配规律。
3.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应用:举例说明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如灯泡的串并联,电阻箱的串并联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掌握电阻串联和并联的原理。
2. 学会运用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概念,分析电阻串联和并联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对电路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电路,并分析其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电阻的串联:电流 I = I1 = I2 = = In电压 U = U1 + U2 + + Un电阻的并联:电流 I = I1 + I2 + + In电压 U = U1 = U2 = = Un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设计一个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电路,并分析其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15.4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班级:________组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欧姆定律。
学会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伏安法”也是电学的基本实验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2、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重难点预测】
重点:通过实验和推导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难点:等效替换思想
【知识连接】:
如何判断串联还是并联电路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I_____I1_____I2
2、串联电路中电压有什么特点? U__ __U1_____U2
那么,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
电阻的串联
1、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电阻串联后,其总电阻会增大还是减小?
猜想与假设:教师充分收集学生的种种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将一个定值电阻R接在右图的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2)将两个同样的定值电阻R串联起来,接在右图的A、B之间,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3)在A、B之间换上三个串联着的同样阻值的电阻R,合上开关前先预计一下电流表的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合上开关。
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分析论证:
例1:阻值为10Ω的R1与阻值为15Ω的R2串联后的总电阻是多少?若电源电压为5V,则流过R2的电流为多少?
(二)电阻的并联
复习提问:
1、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 I_____I 1_____I 2
2、并联电路中电压有什么特点? U__ __U 1_____U 2
3、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特点?(R=R 1+R 2+R 3+…+R n ;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电阻;电阻的串
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
思考: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增加了什么?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2、实验探究(参照探究串联电阻的思路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现象表明:电阻并联后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
1/R=1/R 1+1/R 2+1/R 3+…+1/R
n
思考:如果是由n 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 0并联起来,其总电阻又为多少?
(学生动手进行推导然后得到) R=R 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