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复习全
- 格式:ppt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81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自然界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并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晶体和非晶体区别:1.2. 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水浴法加热目的:让加热的物体受热均匀。
自然界几种自然现象:1.水蒸气无色的 2.雾和白气是一样的,都是液体的小水珠 3.霜、冰和雪都是固态的水。
电冰箱原理:1.制冷剂在冰箱内(液体变成气体,汽化吸热,把内部热量带走)2.在冰箱外的冷凝器中,制冷剂从气态编程液态,液化放热,把热量散失出去AB 表示:BC 表示:CD 表示:DE 表示:EF 表示:赤潮是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温度计是根据汞、煤油或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热力学温度T 和摄氏温度t 的换算关系是:T=273+t温度计测量是注意:1.不要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爆裂2.测量液体温度是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的底部。
3.在读数的时候,实现要内液面的底部相平。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主要是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激烈的程度,质量会影响分子的数目。
内能也是能量的一种,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因为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总是存在的,因此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改变内能两种途径: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用锤子敲击铁丝,铁丝发烫)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冬天向手哈气取暖),热传递发生的条件:两物体有温度差,温度相同的物体间不能发生热传递,不管质量多大!典例:关于温度、热量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C. 0℃冰块。
内能一定为零D.任何物体间都能发生热传递分析: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还要考虑它的质量的大小,比如:1kg 的水温度100℃,而500kg 的50℃的水,我们可以看出,后者所含的热量越多;C.我们知道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内能都不为零。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复习教案:第十六章电功和电功率一、教学内容本章复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功和电功率两个部分。
电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它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计算公式为W=UIt。
电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P=UI。
本章将重点复习这两个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电功和电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风扇的工作原理,引出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进行计算。
4. 实验:进行一些实验,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六章电功和电功率一、电功1. 定义:电流做功的过程2. 计算公式:W=UIt二、电功率1. 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2. 计算公式:P=UI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给出一个电路图,让学生计算电路中的电功和电功率。
2.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电路的电功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电功和电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一部分。
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掌握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
让我们来详细补充和说明电功和电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电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电功是电流做功的过程,它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
中考知识点复习——九年级上期(沪科版)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一.熔点与沸点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3.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4.规律: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熔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是吸热过程。
3.升华:①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②升华是吸热过程。
三.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华是放热过程。
四水资源与水危机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一、温度与内能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1)实验室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
(2)体温计。
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
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概括基础知识:涵盖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物质与能量、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力学:重点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运动学问题和实验探究。
热学:介绍温度、热量、热能、内能等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成像等光学基础知识,以及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学: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阻、电容、磁场等,以及电磁感应、交流电和电磁波等内容。
实验技能:强调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实验技能的培养。
综合应用: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物理在科技、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 阐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九年级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学业要求,更是为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身边的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运动等,还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工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物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概括全书内容全书内容围绕九年级物理的核心知识点展开,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知识。
力学部分介绍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等。
热学部分讲解了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以及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
光学部分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如透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声学部分则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九年级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沪科版第一部分热学与物质一.温度1.0℃;一标准大100℃。
2.温度计原理3.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使用体温计前应向下甩几下。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使用前看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三读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质形态及变化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如冰化成水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如铁水变成铁棒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如衣服被晾干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如雾的形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如卫生球变小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如霜的形成3.(1)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2)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1)(2度要升高,也要吸热,凝固时温度要降低,也要放热。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min min min min晶体熔化晶体凝固非晶体熔化非晶体凝固6.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蒸发有致冷的作用)(1)定义(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对液体加热)。
(3)沸腾时的特点(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78.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如:(1)液化:雾、露水、各种“白气”;(2)凝华:霜、窗边的冰花、灯管变黑;(3)升华: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等。
三.物质的结构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目录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2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5第十四章了解电路———————————————————9第十五章探究电路———————————————————11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14第十七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17第十八章电能从哪里来—————————————————19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19第二十章能源、材料与社会———————————————20附件1:初中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22附件2:初中常用物理概念、规律公式———————————23附件3:力学计算公式——————————————————24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4)常考的温度: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舒适的气温:26℃,洗澡水的温度40℃。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4、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5、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沪教版)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知识点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常用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O℃,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O℃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4.热力学温度以宇宙中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273℃)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单位是开,符号K,它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f的关系T=t+273( K)。
温度计知识点1.用途:测量物体温度。
2.构造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下端与玻璃泡相连,泡内装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采用单位的符号标志。
3.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水银、酒精、煤油等液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种类(1)按用途分:实验室温度计、家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2)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
5.常用温度计的比较(1)寒暑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煤油、酒精测量范围:-30℃—5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2)实验室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煤油、酒精等测量范围:-20℃—ll0℃最小刻度:l℃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
使用方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
(3)体温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所装液体:水银测量范围:35C~42℃最小刻度:0.1℃构造: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使用方法: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几下。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估测:根据被测液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观察: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底或壁。
读数:让温度计在液体中稍待一会儿,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在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知识点(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1.在生活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2.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冰的熔点。
通常情况下,冰的熔点是0。
C。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一温度叫水的沸点,通常情况下水的沸点的100。
C。
3.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固体属于晶体,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属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由硬变软再变成可流动的液体的是非晶体,晶体可直接由硬的固体变成流动的液体。
4.在利用熔化图像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时,持续上升的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呈阶梯式上升的是晶体的熔化图像。
5.晶体的熔点会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液体的沸点也与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低的地方液体的沸点低。
6.晶体熔化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能够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的条件有两条:(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7.对于同一种液体而言,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主要有:(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8.物质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的物态变化叫做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9.使液体沸腾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2)液体能够继续吸热。
10.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1)—————————————————————————————————————(2)——————————————————————————————(3)————————————————————————————————————。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制冷”和“致冷”不是一回事,注意不要写错字。
11.物态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共有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结)和凝华需要放热。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5、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16、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