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探究性试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6分)阴影与阳光徐慧芬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教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教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
小蒙向妈妈哭诉了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
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
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
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
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方向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小说意蕴解题方法意蕴探究题主要出现在江苏高考试题中,考察类型可以分为主题意蕴、句子意蕴、标题意蕴等。
意蕴指内容的深刻含义,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考虑作品的主旨意义,因此主题意蕴最具有代表性。
下面对这几类题型,尤其是主题意蕴的探究做详细讲解。
一、标题意蕴直接考察标题意蕴的情况不算多,但解读标题意蕴对于探究主旨、探究主题意蕴有一定帮助,例如《药》《审丑》,因此也要稍加关注。
解题思路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1.标题的含义和手法,是否存在双关或比喻象征等。
2.标题与环境、人物、主题的关系,是否能够反映作品的主旨。
例如,对于《审丑》这个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①标题采用了一语双关(或反讽)的手法;② “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这是表层含义;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这是人物1;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这是人物2.补充:小说题目的考查类型及做题技巧1.小说标题的含意,可以是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可以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甚至可以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
3.是否可以替换标题,需要考虑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某个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同时也要考虑替代的题目是否存在缺点。
二、句子意蕴通过江苏卷历年试题来看,考察结尾句意蕴的情况较多。
小说结尾的意蕴,需要结合小说内容,即情节、环境、人物、主旨来思考。
具体可参考下文对主题意蕴的讲解。
解题思路如下:1.句子的表层意思。
2.句子的深层意思,例如比喻义、象征义等。
3.情感意义。
4.主旨意义。
练透一篇搞定小说标题主旨探究类题型探究标题主旨——分析含意作用,多方挖掘意蕴1.知识构建2.微点拨探究类题目开放性较强,旨在考查个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考小说探究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主旨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情节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
其中,后三种探究类题型本质上是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这几类题目的变体。
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探究都是此类。
山里的春天孙犁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
我请他吃饭,去买鸡蛋,走到一户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
我说:“老乡,有鸡蛋吗?卖给咱几个?”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嘛!”她哭丧着脸不搭理。
我走出来,忽然她把我叫回去说:“桌子上那小罐里有两个鸡蛋,是留来给小妮煮着吃的,你拿去吧。
”我一看她忽然又变得这样,莫名其妙,又一想,我说:“给孩子吃的,放着吧,我到别人家去买吧。
”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农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就是这块地,男人到咱们队伍上去了,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
”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
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探究含义题型解题技巧(附练习与答案解析)【探究主题】探究小说主题,往往要结合情节、环境、人物甚至写作背景进行,但一般都是从人物角度,尤其是主要人物角度探究。
因为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选择性,所以,有时探究主题就重点探究其多义性、选择性,如对这篇小说,有人认为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有人认为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要求说出你的看法,这时探究方法除了要结合人物外,还可以从题材、社会环境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等角度展开。
【探究标题】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个:一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
1.探究标题含义(意蕴)标题含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
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探究标题作用(妙处)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概括故事情节。
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
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
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3.探究标题是否可以更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①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⑦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小说中探究性试题分析(艺术表现方面)江苏省姜堰二中王俊(225500)高考探究题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艺术表现方面,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就小说而言,人物刻画往往借助于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细节描写,对照(衬托)、欲扬先抑(抑扬法),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情节的巧合和逆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高考考查多在情节安排和情节的合理性上进行探究。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探究情节的合理性小说探究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能从小说的艺术表现、人文精神方面去探究。
探究题的主观性相对较强,但必须立足小说,以小说文本为依据而不是随意发挥想象。
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本题涉及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要考虑到小说的主旨;涉及文字多与少的关系,要考虑到重点与非重点、直接与间接、明与暗、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二、探究情节的逆转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笔法。
情节的结构思路,服务于小说的主旨。
所以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考虑到思想主题和结构思路两个方面。
09辽宁卷《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道题的答题角度注意有两个,一个是情节的结构思路,一个是文章主旨。
所以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考虑到思想主题和结构思路两个方面。
合理、不合理都可以,只要依据充分,能自圆其说。
如答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如答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山区可用来修渠的石头多的是,为何一定要炸掉遗璞,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09年海南宁夏卷《孕妇和牛》: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评价,也可以看成对孕妇描画字的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探究。
原题要求探究这个情节是感动还是做作,我们可以改换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答案依然是这样:合理。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不合理: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不可;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三、探究悬念设计技巧微型小说很讲究情节的巧合性安排,悬念的设计,激发阅读欲望。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出悬念处,然后再探究设计的技巧。
名校模拟卷临川柴子的《黄昏渡》(08微型小说选刊第10期):主人公老何的真面目最后才水落石出。
请简要分析小说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①小说开头并不交代老何的身份,写他独守渡口,“热情”招呼年轻人,又不肯撑船过河,以至设计沉船绑了年轻人,制造了老何是不是设卡拦路抢劫的强盗的悬念。
小说最后才补叙老何的来历,解开老何不渡人、协助警方抓捕逃犯这个谜。
——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②老何听到有人来了,就十分“兴奋”,“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递竹篙给年轻人撑船,“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自己却“走下了船”。
“狠狠地跺船板”把船弄漏;面对年轻人的刀子,老何“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
一系列细节使读者不由得对老何的真正身份起了疑惑。
——通过传神的细节设置悬念。
这样写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主人公老何这个人物更具传奇色彩,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四、探究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人物形象指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境界、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09浙江卷《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文章的标题,前人用“题者,额也”来概括其作用,因此考生可从文章的主旨、小说的主人公,写景状物散文的线索(结构和行文)、象征意义等角度入手。
作为开放型试题,考生可以任选一说回答,但得能够自圆其说。
答题时,要注意紧扣文章的主题和构思。
参考答案:(1)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
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2)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
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2题给一次长大的机会凌可新(1)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然后挑了几株最壮实的准备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
(2)“妈妈,把我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
那是她丢弃的一棵。
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3)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
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有残疾。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都充满渴求的光芒。
母亲望着孩子,有些犹豫。
但看到孩子眼里灼灼的光芒,终于点了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4)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
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
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大、挖都深。
树苗栽下了,孩子拎起一只小水桶,一拐一拐地到不远处的塘里拎水,给树苗们浇了个饱。
(5)以后,孩子每天都拎着水桶,吃力地打来水,浇灌那棵差点被丢弃的小树苗。
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认为儿子在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反正家里也没有能力供这个孩子读书,就让他种树玩吧!(6)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竟也长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些。
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7)每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
孩子是认真的。
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小桶水。
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也是只浇一小桶水。
小树一天天长大。
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到秋天,它甚至比别的树都高大壮实了。
(8)这一年秋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送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
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的笑容都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这一年孩子十二岁了,个子比他七八岁的同学还要矮。
(9)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不管在谁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茁壮更挺拨。
(10)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在文坛上,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的家乡乃至全县的人,都为家乡出了这么一个大作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11)成了名人后的一年,他回到了家乡。
他的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
这些年,她一直住在老屋里,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
(12)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乘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
在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使他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
(13)他在家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陪着母亲说话,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
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几颗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4)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其实娘早就知道了。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出去了,我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你一天一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童子尿啊!”(15)他一下子怔住了。
原来母亲早就知道了这一切,原来母亲早就懂得儿子的心,既然你像一棵小树苗一样钻出了地皮,母亲又怎能不给你一次长高长大的机会呢?(选自2010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1.第(2)(4)(8)(9)段中的“一拐一拐”共出现了四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是什么?2.认真揣摩文章标题,探究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1. (1)强调他是个残疾孩子;(2)突出孩子的自强(或:志坚)(回答“做事努力、有毅力、认真或执着”等均可)2.以树喻人,小树的成长就是孩子的成长,体现了小孩不向命运低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母亲对他的关爱。
(意思相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