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8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前店后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作者:姜华姜锐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11期[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应紧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建设融教学培训、师资培养、生产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着力于“前店后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介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前店后院”深度融合实施的具体内容,分析改革重点,即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前店后院”的分工实施、碎片化学习方式在企业实施阶段的组织管理、运用互联网方式进行学习与项目管理,进而提出了其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办学机制、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前店后院”;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1-0090-03一、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前店后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今后我国将探索“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即“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要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的同时,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等文件都明确指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上,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育人模式。
随着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的出台,现代学徒制的受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酒店业的蓬勃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成为了越来越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酒店管理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培养出符合酒店管理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探索和突破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学徒制的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行业融合,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成长。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际的酒店运营工作,掌握酒店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酒店管理行业的工作,并且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2. 加强与行业的融合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将企业作为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酒店管理行业的联系与合作。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动态。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工作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前适应酒店管理行业的工作模式,增强就业竞争力。
3. 培养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强调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成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深度合作与行业学校需要与酒店管理行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且制定相关的合作协议和计划。
可以通过签订实习协议、合作办学协议等形式,确保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能够得到保障和支持。
酒店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来学校进行讲座、实践指导等形式,加强学校与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2.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学校需要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实践教学计划。
2019年11月下半月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孙春艳1 瞿立新2 曹长波1现代学徒制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现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探索并创新实践现代学徒制国际化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共建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等措施,切实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引言作为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国际社会职业教育的普遍认可,并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当成是德国二战后经济迅速腾飞的助推器;英国1994年开始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被看作是“振兴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国家行动计划”;澳大利亚政府推行的TAFE体系强调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载体的企业化与市场化,带动了相关企业、行业快速发展;美国和加拿大也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学徒制改革实践;意大利还建立了全球教育层次最高的学徒制。
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补充,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教育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职业院校也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育人模式,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主要是近几年开始的。
为贯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遴选出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公布了第二批402家符合条件试点单位,2018年又遴选了第三批19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至此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已有761家。
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时代开始了。
现代学徒制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成效-酒店管理论文-管理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酒店管理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引领下,建设成效显著。
构建了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健全了试点工作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形成了“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模块化课程、建立了校企双导师队伍、创新了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成效显著学院经获批,于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职成厅函[2015]29号),酒店管理专业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校企现代学徒制共建模式。
与自治区多家5星级酒店深度融合,经过长期扎实、卓有成效的校企共建,实现学生岗位培养与岗位成才,校企资源有效整合,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于2019年顺利通过验收[1]。
一、构建了以“成本分担”为基础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1)建立育人双主体和成本分摊机制。
学院选择管理水平一流、生产工艺先进、研发能力领先的5家五星级酒店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签订了校企双方实施协议。
在学徒培养及成本分摊方面建立了22项主要制度并理清了各方责任。
通过校企共育、工学交替、理实一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2)建立双导师教学团队。
学院先后与企业共同选拔师德高、技能优的8名企业师傅和9名学校教师参与学徒制试点。
(3)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各试点专业组建校企专家团队,指导、评估校企共同制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2]。
二、健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保障体系(1)建立校企一体化管理机制。
各专业建立校级现代学徒制管理办公室,负责现代学徒制改革政策指导和规划;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现代学徒制专业指导和教学改革工作。
(2)建立学徒制各试点专业岗位标准。
在践行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均有详尽的规定。
(3)建立“三元三阶四维”实训评价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董涵田珊刘学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4期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近几年,我国也开始从国家层面提倡探索和践行现代学徒制并下发了相关文件。
现代学徒制开始受到国人广泛关注,很多行业纷纷结合自身特点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模式,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学徒制概述学徒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由来已久。
工业革命前,传统手工业中就存在“师傅带徒弟”现象,即徒弟一边跟着师傅学习技能操作要领,一边在师傅指导下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实践技能。
这是“做中学,学中做”的学徒制教育模式。
第一次工作革命出现,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传统手工业,传统的学徒制被学校的职业教育所取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国家开始摸索将学徒制的优势与职业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效对接的模式,开创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之路。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一脉相承,但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傅不仅指导实践技能,还要注重与徒弟的情感交流以及徒弟人格的塑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一)国外现代学徒制发展情况英国是最早实行学徒制的国家,最早主要针对年轻人,后来进行了现代学徒制改革,放大了学徒制培养人员的年龄限制。
总体来看,英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对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国职教体系的特点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学员60%-70%的时间在企业度过。
企业侧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学校侧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最终,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
澳大利亚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专业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市场急需的,课程强调真实环境下学徒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学校实行“2+0.5+0.5”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在酒店顶岗实习半年,自主选择酒店继续实习半年。
Vol.13 , No.3May 2020第13卷第3期2020年5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ngyuan Polytechnic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刘玲(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阳江529500)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双主体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需要相应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落实。
本文在分析重构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学徒制酒店 管理课程体系的思路,搭建了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框架,探索实现“酒店学徒一酒店基层员工一基层管理者”三阶递进培养目标的校企课程模块内容,校企深度合作,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培养高素质酒店基层管理人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96(2020)03-013-05现代学徒制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热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 定》(国发[2014J19号)明确指出校企联合开展 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自2014 年以来,全国多家职业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 底需要相应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落实。
课程体系是 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 质量的关键条件。
1重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必要性1.1符合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酒店行业非常注重实践性,酒店行业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还 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学徒制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主体的培养,行业的浸 润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养成、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有效提升,能够为酒店行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酒店对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应用的研究作者:袁文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2期【摘要】现代学徒制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合作企业以及学校等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从招生制度、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四个融合”以及“四个落实”等方面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刻探讨,旨在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50-02引言社会的发展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准入门槛。
从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但是对于酒店管理来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很明显这种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无法有效满足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应用,进而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对象既可以是学生,又可以是企业员工,他们可以边学边就业,也就是说既要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到企业当中进行实际操作,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员工,都可以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报酬。
现代学徒制的应用既可以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又可以推动合作企业的发展,能够将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进行有效对接,将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对接,将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对接。
应用现代学徒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确保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通道,是推动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手段。
所以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有必要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充分应用,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与水平[1]。
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校与某五星级酒店合作开展了为期四周的酒店实训项目。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工作流程、服务规范以及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训单位简介本次实训单位为位于我国某大城市的五星级酒店,酒店拥有客房300间,设有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宴会厅等设施,是一家集住宿、餐饮、娱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酒店。
三、实训内容1. 前厅部实训:学生参与了前厅接待、入住登记、退房结账、行李寄存等日常服务工作,熟悉了前厅部的运作流程和服务规范。
2. 客房部实训:学生参与了客房清扫、房间整理、布草更换、客房保养等日常工作,了解了客房部的管理要求和操作标准。
3. 餐饮部实训:学生参与了中餐、西餐、宴会等餐饮服务的准备工作、现场操作和收尾工作,掌握了餐饮服务的流程和技巧。
4. 营销部实训:学生参与了酒店产品的推广、预订、客户关系管理等营销工作,了解了酒店营销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5. 人力资源部实训:学生参与了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了解了人力资源部的运作模式和工作职责。
四、实训案例分析1. 前厅部实训案例分析案例:某位顾客因航班延误,需要在酒店临时住宿。
学生作为前厅接待员,负责为其办理入住手续。
分析:该案例中,学生需要快速了解顾客需求,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确保顾客在短时间内顺利入住。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前厅服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客房部实训案例分析案例:某位顾客反映客房内空调温度不适宜。
分析:该案例中,学生需要迅速响应顾客需求,及时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客房保养和维修的基本技能,提高了服务效率。
3. 餐饮部实训案例分析案例:某酒店举办一场大型宴会,学生负责协助宴会准备工作。
分析:该案例中,学生需要熟悉宴会服务流程,确保宴会顺利进行。
现代学徒制试点典型案例一、初入“师门”:懵懂与期待。
话说有个叫小李的小伙子,高中毕业后就对未来一脸迷茫。
他不想走传统的大学之路,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啥。
这时候,一家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和当地的职业院校合作,推出了一个机械制造专业的学徒项目。
小李一听,这有点意思啊,既能学技术,又能直接在企业里实践,就像古代拜师学艺一样,他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刚进企业的时候,小李就像个好奇宝宝。
看着那些巨大的机器设备,眼睛里满是小星星。
他也有点小紧张,毕竟这里面很多东西他都没接触过。
企业给他分配的师傅是老王,一个在机械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匠人。
老王那双手啊,就像有魔法一样,再复杂的零件在他手里都能乖乖听话。
二、学徒生涯:汗水与成长。
小李开始跟着老王学习的日子可不容易。
每天早上,他得比别人早到车间,打扫卫生、准备工具,就像一个小徒弟该做的那样。
老王可不会因为他是学徒就放松要求,一开始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教他认识各种工具的时候,老王拿着一个小扳手问:“这是啥?”小李想都没想就说:“扳手呗。
”老王眼睛一瞪:“哼,这可不是普通的扳手,这是精度达到0.01毫米的精密扳手,专门用来拧那些关键部位的小螺丝的。
”小李当时就脸红了,心里想:“这学徒的活儿可真不简单啊。
”小李这小伙子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他知道自己基础差,就每天晚上抱着机械制造的书啃。
白天呢,就在车间里跟着老王一步一步地学。
从最基本的零件打磨开始,小李的手没少受伤。
有一次,他打磨一个小零件的时候,不小心被砂轮擦了一下,疼得他龇牙咧嘴的。
老王看着他说:“小子,这才刚开始呢,干我们这行,受伤是家常便饭。
”小李咬咬牙,继续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开始跟着老王学习一些更复杂的操作,比如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
这可把小李难坏了,那些代码就像天书一样。
但是,老王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他把代码编成一些有趣的口诀,像“G00快速定位莫慌张,X Y Z坐标要明朗”。
小李就靠着这些口诀,一点点地理解了数控机床的编程逻辑。
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案例
一、实施背景
为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捆绑发展”,根据《湖北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仙桃市近年来全力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打造开放繁荣、水乡田园的城市战略布局,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酒店管理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实现专业设置与旅游业、酒店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服务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二、主要目标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构建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三化课程体系”;实施专业技能学习,轮岗实训,管理原理学习,顶岗实习的“四段育人过程”;考试对接考核,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构建学校、企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三方评价机制”,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顺利过渡。
三、做法与过程
(一)选定优质企业,共同制定育人方案
联合祥生酒店管理集团旗下的仙苑国际大酒店建立“祥生酒店学院”,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
的长效机制,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诊断并改进“八双融合、一体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对接岗位,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课程开发小组,共同确定学校技能课程和企业岗位课程同步推进,建立起“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型,将所学专业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再将每个课程模块分解成若干个岗位,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项目,开发学徒制实训项目。
例:
工作过程、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出发,制定了6门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1本。
(三)实施四段育人,共同开发育人样本
酒店管理专业以企业用人需求和酒店岗位资格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依据与标准,以学生(学徒)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为纽带,采取工学交替、岗位轮训、能力递进的运作方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四段式育人机制,学生第1、2学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3学期在酒店由企业带教师傅传授酒店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技能的学习,感知酒店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第4、5学期学习管理类课程,以提升理论能力为主,第6学期在酒店由企业带教师傅带领学习管理技能,真刀实枪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
(四)推行双导师制,共建教师培养机制
学校通过严格的甄选,挑选出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并鼓励导师不断深入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管理酒店的实操能力,多下企业进行顶岗学习,到岗位上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的及时动态。
企业方遴选的导师,行业经验丰富,但课堂
教学水平相对比较缺乏,通过培训,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之间互听互评,不断提高其课堂讲授知识的教学能力,真正地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建立教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学徒制“双导师”的特点,严格教师、师傅准入、做好岗前培训、加强沟通与反馈、明确责任、保障权益,构建岗位分类考核、过程考核与聘期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机制。
(五)三方参与考核,共建学生评价机制
构建以“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校内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以检验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意识、企业文化及基本操作技能。
构建由“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组成的双导师评价体系,以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
引入第三方认证,由具有发证资格的劳动、安监、人事等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对我校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指引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知识体系向能力本位转变,培养出更多适合企业生产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
例:
《前厅实务》课程校内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
《前厅实务》课程校外企业师傅考核
客人满意度
酒店技能比赛
四、条件保障
1.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协议类、制度类、职责类、考核类、方案类5类文件确保工作有序有效。
比如学校与企业协议,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协议,《仙桃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酒店管理学徒岗位轮训方案》《酒店管理学徒实习管理制度》《酒店管理学徒实习考核办法》等。
2.共享共赢。
学徒在企业不仅可以学习专业技能,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补贴,学徒制在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学校直接教育成本;与直接招聘相比,学徒成本低、专业素质高,学徒制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提高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校企双方实现了质量、成本与收益的平衡,达到了共享共赢。
五、实际成效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构建了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三化课程体系”;实施了专业技能学习,轮岗实训,管理原理学习,顶岗实习的“四段育人过程”;考试对接考核,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了学校、企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三方评价机制”,实现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顺利过渡。
加快了学徒职业发展速度。
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学习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对接,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加快了学徒职业发展的速度。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95%以上就职于高星级酒店,企业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已脱颖而出,如毕业生管业波担任中餐厅经理,潘志杰在祥生仙苑大酒店担任大堂副理,16级多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即被提升为部门领班等。
调查显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月薪超过3000元;工作3年后月薪超过4500元,平均就业率达95.98%。
现代学徒制缓解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减少了企业员工流动,有效保障了企业用工稳定,使企业获得了一批忠诚度高、对本企业企业文化认同度高、专业技能素质高的准员工,毕业即能上岗,成为企业有力的储备干部。
六、问题与不足
1.企业积极性不足。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轮训,他们更愿意学生在某个岗位长期训练,尽快产生经济价值,但这不利于学生技能全面发展。
2.共同开发课程的能力不足。
学校教师的理论能力和企业师傅的实践能力很难在一起协调。
3.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还需不断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