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8
机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绿色制造逐渐成为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机械制造企业应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机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措施和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的重要性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对国家经济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1. 资源保护:机械制造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和理念,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环境污染治理:机械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物对环境质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绿色制造可以通过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 品牌形象提升:绿色制造标志着企业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先进性,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
二、机械制造行业的绿色制造措施为了实现机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的绿色制造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绿色制造措施:1. 节能减排: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量,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控制污染物排放。
2. 循环利用:实施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3. 清洁生产: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和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产生,将生产过程清洁化。
4.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法规与标准,加强对环境指标的监测和评估。
5. 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注入绿色理念,考虑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机械制造行业绿色制造的挑战尽管机械制造行业在推进绿色制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制造业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更会对未来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技术水平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工业技术革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替代传统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应该加强研究和创新,提升技术优势。
中国制造业需要以创新为动力,采取可持续的技术,推动制造业改革,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强环保意识环保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减少污染、降低排放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各企业应加大环保承诺的执行力度,改变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高的现状。
加强资源回收,减少环境负担,防止资源的浪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推广节能技术因为能源的紧缺,节约能源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和工业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制造业应该积极推广和采用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一方面,可以使用更为环保的绿色能源,如太阳能等。
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可以减少能源消耗,简化生产流程、优化管理。
可以说,推广节能技术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四、打造品牌形象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量问题,导致了品牌信誉度下降。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更加注重品牌意识的建设,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加大监管和投入。
同时,要在品牌形象的打造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这样才能够打破“中国制造”的旧观念,树立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五、建立合作伙伴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要学会与其他国家的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共赢的局面。
中西部地区工业等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与沿海地区及国际上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强化竞争力。
精益求精议论文精益求精议论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益求精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益求精议论文篇1戏为观众而写,怎样才能够把观众吸引住呢?宁夏秦腔剧院的新编历史传奇剧《庄妃与多尔衮》以一声“皇帝驾崩了”为切入点,不但开场干净利落,而且入戏快,剧情发展一波三折,环环相扣,这里既有“鹿角宝椅”争夺战的刀光剑影、剑拔弩张,更有苦口婆心式的政治斡旋、斗智斗勇,亦有“鹿皮绣囊”诉衷肠的一往情深、柔情似水,紧张时让观众透不过气来,舒缓时则给予观众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在欣赏演出时,感到其主、副二线不但清晰可见,且扭结有致、疏密得当、张弛有度,可谓独具匠心,描摹出好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剧本创作的一大特色是唱词之美颇见功力。
其表现是通俗中见雅致,虽明白晓畅却以含蓄、深刻见长。
而剧本最突出之亮色,则在于将主人公庄妃自始至终置身于矛盾的旋涡之中,让她焦虑,让她思索,让她决策,虽身心交瘁仍不断摔打,才有驾驭危局之日趋成熟。
观众看到了一个熔阴柔、阳刚于一炉的活脱脱的女强人形象,又直观地、如临其境般地深切感受到了清初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与此同时获得了视觉与听觉的美的艺术享受。
剧本创作所传递出的种种信息,也正是作者的艺术追求。
如果说,20年前编剧贾璐青年时创作的《能人百不成》是虎虎有生气的话,那么,中年贾璐出手的《庄妃与多尔衮》则是大气、厚重与成熟了。
观看此剧,不得不钦佩王青导演的大手笔。
这里既有对中国戏曲传统之继承,又有对姊妹艺术表现手段的借鉴,亦有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尝试。
其调度之流畅,节奏之明快,并无雕凿之痕迹;其开场戏氛围之营造,多场戏情景之交融,以及“两军对阵,只对峙、不开打”等多种艺术手段之巧妙运用,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还有导演对剧本的吃透与尊重、呈现与升华,以及对各门类艺术之掌控、协调而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无不彰显出胸有成竹的大家风范。
绿色制造业科普知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绿色制造业,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方式。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制造业逐渐成为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本文将从绿色制造业的定义、原理、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科普介绍。
一、绿色制造业的定义绿色制造业,也称为可持续制造业或环保制造业,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以及能源利用等不良环境影响,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绿色制造业中,通过应用绿色技术和绿色设计原则,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再利用废弃物资,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 节能减排:采用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 精细管理:通过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和精度,减少废品率,降低资源消耗。
4. 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环保因素,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产品的环境影响。
5. 建立绿色供应链:与环保型供应商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绿色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应用。
目前,各国在绿色制造业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如:1. 生物降解材料: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碳中和技术:通过植树造林、碳捕捉和碳储存等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化。
3. 智能制造: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
4. 新能源利用: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5. 节水技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绿色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绿色制造业将继续向多方面发展。
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与技术创新一、绿色发展背景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绿色制造概念的涌现,绿色发展成为了制造业的必然趋势。
绿色发展的提出,旨在通过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等手段,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推动制造业向可持续、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变。
二、绿色发展的意义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绿色发展有利于改善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现绿色发展还能够促进制造业的技术革新,推动制造业向高效、低碳、智能化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绿色制造的技术特点1、智能制造技术绿色制造的一大技术特点是智能制造技术。
智能制造技术是通过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测、分析、评估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并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绿色生产的目的。
2、工业节能技术工业节能技术是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制造过程中能源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环保再生技术环保再生技术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新技术手段,实现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将产生的废弃物物料加以再生,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排放的废弃物带来的环境影响。
四、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1、绿色设计技术绿色设计技术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制造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技术是指采用绿色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方法,实现原材料的节约、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3、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是指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推动制造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2024年制造业总结与展望:智能化与绿色发展并重随着2024年即将结束,我们迎来了对这一年制造业全景的总结时刻。
这一年中,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复苏、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以下是对2024年制造业的全面总结,涵盖了业务发展、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4年,全球制造业在经济复苏和市场需求回暖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随着疫情后的经济回暖,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增长机会。
我们见证了各大制造企业在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上的稳步提升。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有效地应对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链中断的问题,确保了生产的稳定性和业务的持续增长。
在技术创新方面,2024年无疑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一年。
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推进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和系统,通过引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技术的应用,也帮助企业提前识别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绿色发展是2024年制造业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制造业在减少碳排放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许多制造企业积极采用环保材料和绿色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
通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企业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提升了自身的环境友好型形象。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推动绿色设计和环保产品的研发,以满足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
在市场拓展方面,2024年制造业也表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制造企业加快了国际市场的布局步伐。
许多企业通过拓展出口市场和国际合作,成功进入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绿色制造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近年来,全球各国致力于推行绿色制造,旨在实现厂商可持续经营的目的。
而在中国,“绿色制造”也逐渐成为制造业的热门话题。
一、绿色制造的定义绿色制造是指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利用高效的技术和工艺进行制造过程。
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工业生态学的应用,涵盖了生产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回收和后处理等方面。
二、绿色制造的重要性绿色制造对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制造追求通过资源回收、节能和材料循环利用等方法,降低资源消耗和损耗,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 降低环境污染。
绿色制造强调要从源头减少污染,降低环境污染的发生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 节约成本。
绿色制造可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税收。
三、绿色制造的实现途径1. 智能化制造智能制造是工业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
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自动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生产,能够较大程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环境污染物的生成,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
2. 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发节能和环保材料的研发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关键。
开展对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具备良好的环境友好性,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阶段,应用生态设计的理念,优化产品结构和使用效率,从而降低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在产品使用和退役时,还可以实现材料和能源的回收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4. 再制造、改善物料流再制造是指利用生产废弃物再制造出新品。
再制造的过程可以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改善物料流,即减少物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消耗,也是重要的绿色制造实现途径。
四、结语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方式,绿色制造对降低大气污染、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更需要发扬绿色制造理念,推进绿色制造的推广和运用。
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一:背景介绍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企业不仅需要满足客户需求,还需要使生产更加环保,确保人类的未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企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分析其意义、措施以及实践应用。
章节二:绿色转型的意义绿色转型是指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最大化污染防治,促进绿色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系列过程和措施。
其目的是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转型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绿色转型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消费市场的呼吁下,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
在这样的环境下,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其次,绿色转型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通过减少废弃物的量和降低资源消耗,企业能够在生产和运营方面获得节约,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最后,绿色转型有助于企业提高品牌形象。
环保政策、法规和越来越强的消费者意识已经使得企业逐渐取代纯粹商业目的,加入社会责任之列。
在完善的做法和坚定的承诺下,企业可以通过绿色转型提高品牌形象并增强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和认可。
章节三:绿色转型的实施措施为了实现绿色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制造业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施措施,如下:1.改减废物量。
企业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减少物质的浪费。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可以采用再生利用及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的措施。
2.对产品进行绿色化改造。
在产品设计时注重产品的绿色化改造,尽可能保留原材料,避免添加有毒、有害元素,提供更加环保的产品。
3.提高能源利用率。
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优化能源利用并且选择可再生能源可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4. 实现信息化智能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智能制造提供了新的选择。
制造业企业应通过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降低员工工作强度,减少耗能、排放等问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姓名:邵谣夏学号:专业:工科试验班(机械能源类)联系方式:上课时间:星期三第9、10、11节课任课教师:周莉莉2016年12月12日承诺书:我承诺:我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通过学习、研究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
本论文的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2016年12月12日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分两篇六个部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展开讨论。
其中每篇的第一个部分为现状分析,第二个部分是必要性论证,第三个部分是方法论阐述。
本文有以下特点:1.按照现状分析-必要性-方法论顺序展开,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2.结合行业和自身经历,对一些现象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3.大部分的理论有实例作为依据,论证充分;4.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迈克尔·波特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金字塔模型,诠释建立创新体制的所需条件和历程。
关键词:技术创新,制造业,绿色制造目录一、创新篇 (5)1.1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多远? (5)1.2制造业究竟是不是“夕阳产业”? (6)1.3 创新的“金字塔” (9)二、绿色篇 (13)2.1制造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堪忧,前景光明 (13)2.2制造业应“不忘初心” (14)2.3绿色制造“四部曲” (15)三、结语 (18)四、参考文献 (18)一、创新篇1.1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多远?与很多同学不太一样的是,从小爱动手的我长久以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
高考填报志愿,机械也是我的第一志愿。
记得高二时候央视播出了一套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再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从冰山一隅展现了近年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港口机械到大型盾构,从下海蛟龙到上天神舟,“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都耳熟能详的词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利用得天独厚的人口和政策优势,在这一趋势中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规模最大国,占到了全球的20%。
一批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崛起并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竞争优势。
在我的专业课中,不同的老师或多或少会对我国的机械行业现状有所提及。
有趣的是,他们从观念上基本分成两个阵营:一种是认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实力可圈可点,中国制造名副其实;另一种则是认为我国机械制造仅仅是规模领先,真实实力落后英美30年。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呢?其实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制造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很多领域确实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更普遍的现状是,高耗能的资源要素投入式的粗放式增长仍然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代名词,每年我国钢铁,水泥的消耗量占据全球一半以上,未来靠这种方式实现长久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我国“十二五”建设规划中,中央明确提出的我国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制造业低端向高端转变”的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创新驱动这一概念。
在此背景下,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推动力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效能的必然选择。
未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成为保持我国制造业优势,奠定我国强国基石的先决条件。
1.2制造业究竟是不是“夕阳产业”?一些人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信息化智能化才是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机械制造业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物,毋庸置疑应属于“夕阳产业”。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房地产需求冷却的时候,土木学生说自己身处“夕阳产业”;伴随着经济危机,人们购车需求减少的时候,汽车学生说自己身处“夕阳产业”。
这样来说,虽然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单从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工资待遇来看,似乎机械产业也没怎么“朝阳”过。
要回答机械行业究竟是否是“夕阳产业”,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机械行业究竟还有多少发展潜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的永恒发展与曲折上升,我国的机械产业在经历了飞速扩张之后迎来发展瓶颈也是意料之中的,说白了,是原先的“推进剂”用完了,新的“推进剂”还没有装备好。
我国的机械行业落后英美30年,这句话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很多考验制造业综合技术实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比如航空发动机、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我国还存在相当大的技术空白。
而作为新一代的“推进剂”,人才与创新意味着在新时期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后劲十足。
归根结底,有两大依据促使一些人形成“机械行业属于夕阳产业”的观念:一是大部分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在逐渐减少机械制造行业规模,将相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他们本国却在大力发展获利更快、消耗更小的第三产业;二是制造业本身并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题,而作为发展时间较短的行业,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相应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多的社会影响。
首先讨论第一点,发达国家实际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制造链中的劳动力集约型部分,这一方面是出于降低产品劳动成本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减少对本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技术创新方面这些国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是霸占着利益“蛋糕”中最诱人的那一块。
但其实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产业空心化的负面影响开始体现,发达经济体也认识到了过度强调第三产业而产生的弊端,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
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时声称要将苹果加工厂迁回美国本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早在2012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就强调,美国正处于将制造业从中国等地迁回来的大好机会。
法国政府在2010年宣布五年内要将制造业产出增加25%。
英国政府也在2011年发布《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强调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实际上,一位从亚琛工业大学交流归来的学长告诉我,作为“工业4.0”(Industry4.0)的提出者,世界制造行业的标杆,德国已经出资着手搭建“工业5.0”(Industry5.0)的雏形了。
在这一新时期潮流中,世界制造业无疑迎来了“第二春”。
相应的,中国在此空前压力中,是否能抓住机遇激流勇进,关乎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脊梁骨是否可以依然保持坚挺。
其实,从发达国家采取的措施中,不难看出以机械为代表的制造行业不但不会衰退,反而会成为新时期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大支柱。
再来谈第二点,从工业革命算起,机械制造业确实已经有250余年的历史了。
之前和一位教授交流,他对我说其实100年前的德国手册就已经几乎涵盖了现如今我们所用到的所有基本机械结构的设计和解算方法。
传统机械专业相比一些新兴专业,其本身很多基础理论的可改进部分确实相对有限。
有的同学开玩笑说学我们专业就是在学怎么查手册。
换句话说,很多人认为在机械方面可以创新的程度远不如信息技术这样的领域大。
我认为产生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理解机械制造业和互联网、智能化等概念的关系导致的。
机械作为传统工业的代表,与新兴产业不应当是相互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简单来说,一个智能化系统的诞生,不能简单地将功劳归于智能技术本身,而应归于项目整体。
比如一台全新的机器人的诞生,是程序的创新、控制的创新、机械结构的创新,但这么说又都不全面,应该说是系统的创新,这样才准确。
因为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机械的发展,可以说,也是机械的发展。
就像瓦特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蒸汽机,很难说功劳在机械学还是物理学,因为他们本来就互相联系。
马克思强调看待事物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看待专业是这样,学习专业更是这样。
如果大学生进入一个专业,先用专业的帽子给自己画个圈,圈外的他认为和自己没关系,那么等到做项目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寸步难行。
机械行业是否能创新、是否有必要创新,决定着制造业的未来。
如果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机械产业,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机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根本命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深刻的指导作用。
那么剩下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创新的问题了。
1.3 创新的“金字塔”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竞争能力。
可见创新在一个国家确立其国际竞争优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我所认为的创新并不是政府投钱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它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市场、政策、理念。
这更像是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层层累加,缺少了任何一层金字塔都无法矗立,下面我就这座“金字塔”的结构展开阐述。
首先,创新“金字塔”的最下面一层是市场要素,也就是市场环境,包括需求和资本要素等。
为什么创新和市场需求有关系呢?我们所熟知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给和需求是密切相关的。
在我看来,创新并不是很玄妙的事物,它对购买者而言,在经过生产过程的转化后,仅仅是商品所具有的一个或多个属性的集合。
怎么解释这句话呢?比方说,顾客需要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这就促使生产者通过创新改进生产方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竞争优势,最终导致全社会该商品价格下降。
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经过生产活动这一过程,转变为了商品价格降低这一属性。
更浅显的例子是,如果顾客需要某种产品所不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就要通过创新活动,来赋予产品这一新属性或者生产全新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因此可以说,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
其次,“金字塔”的中间一层是政策要素,也就是政府的管理和调控。
近几年我国为什么能在全社会掀起大众创新的热潮,政府主导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创新文化的培养、创新市场的培育、创新政策提出、激励机制的建立、社会资源的调配、创新人才的引进的建立等等,都离不开这一关键环节。
就现今国内环境来看,国家应加速体制改革,改变产业结构,加强创新鼓励力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教育公平。
创新“金字塔”的最上面一层则是理念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创新文化。
它发展最慢,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层。
创新文化不但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从业人员创新意识,还影响消费者购物观念。
举例来说,美国社会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敢于尝试的思想。
相对的,国内的创新文化还比较落后,对于一些新想法,很多人、很多企业不敢去尝试。
发展创新文化,重视教育改革,需要在学生阶段就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很多美国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本,寒暑假学生需要完成大量实践作业。
没有敢闯敢试的精神、探索未知的勇气和足够的实践积累,创新只能成为镜花水月。
制造业历来就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给中国制造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