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二单元_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以及与其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与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制约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美术创作中如何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埃及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提问:金字塔的这么多未解之谜都涉及到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它是法老的陵墓,埃及人相信人死了其实是永生,法老死后做成木乃伊放进金字塔里可以成为永久的神灵继续保佑他的子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里金字塔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就成了宣扬统治者思想的重要手段,来达到维护国家等级,约束人民的作用。
本节课了解青铜器这类美术作品是如何体现这方面的作用的。
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种类以及鼎的作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教师讲解中国的青铜时代2、展示图片,讲述青铜器的分类,并强调其中的礼器具备的特点。
3、展示图片,讲解礼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鼎。
(1)、展示《乳钉纹红陶鼎》图片,介绍此鼎的背景,指导学生观察鼎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并提问:这件鼎在当时社会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烹饪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并讲解夏朝之后,鼎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问: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都说明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活器具,渐渐的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深刻而庄重的文化含义。
(二)、我国青铜器发展的四个阶段1、展示我国目前发展最早的三足铜鼎的图片,并提问:它的造型和纹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早期的陶鼎几乎一致,略显稚拙粗糙,线条装饰也很简单,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青铜,暗含高贵之意,这正是华夏文明初创时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具与学具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
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
秦代的灭亡。
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在石头上雕刻形象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石棺刻画在石棺上雕刻形象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魏晋时期绘画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古巴比伦石柱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绘画墓室中的壁画古印度印第安文明■教学流程图: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展开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制约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2、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材,作业纸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简单复习原始社会美术。
2、提问:“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5、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表演。
6、提问:视频里的乐器名称、所用材料及朝代?二、问题探究(一)探究一:1、提问:在“文明社会”这种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思考与讨论。
3、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美术作品就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在使用铁器以前,人类广泛的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我国周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大夫直至士大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
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则称为“定鼎天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以及与其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与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制约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美术创作中如何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埃及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提问:金字塔的这么多未解之谜都涉及到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它是法老的陵墓,埃及人相信人死了其实是永生,法老死后做成木乃伊放进金字塔里可以成为永久的神灵继续保佑他的子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里金字塔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就成了宣扬统治者思想的重要手段,来达到维护国家等级,约束人民的作用。
本节课了解青铜器这类美术作品是如何体现这方面的作用的。
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种类以及鼎的作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教师讲解中国的青铜时代2、展示图片,讲述青铜器的分类,并强调其中的礼器具备的特点。
3、展示图片,讲解礼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鼎。
(1)、展示《乳钉纹红陶鼎》图片,介绍此鼎的背景,指导学生观察鼎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并提问:这件鼎在当时社会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烹饪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并讲解夏朝之后,鼎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问: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都说明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活器具,渐渐的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深刻而庄重的文化含义。
(二)、我国青铜器发展的四个阶段1、展示我国目前发展最早的三足铜鼎的图片,并提问:它的造型和纹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早期的陶鼎几乎一致,略显稚拙粗糙,线条装饰也很简单,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青铜,暗含高贵之意,这正是华夏文明初创时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第二单元第2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具与学具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附:作业纸设计时代或地区典型的美术品形式特征所体现的观念如何为统治者服务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导致变化的原因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
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
秦代的灭亡。
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在石头上雕刻形象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石棺刻画在石棺上雕刻形象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魏晋时期绘画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古巴比伦石柱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绘画墓室中的壁画古印度印第安文明■教学流程图: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1. 介绍在人际交往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
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形象,还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礼仪和教化是相互关联的,通过礼仪可以传达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化人们追求高尚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探讨礼仪与教化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2. 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表现。
在社交场合,正确的礼仪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教养和修养,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形象。
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让人感到愉快、舒适,使交往更加轻松和顺畅。
3. 礼仪的基本原则3.1 尊重他人礼仪的首要原则是尊重他人。
这包括尊重对方的隐私、观点和感受。
不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事情,不争论和批评他人的观点,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保持尊重他人的行为可以建立信任和友谊,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与他人相处。
3.2 注意言谈举止言谈举止是礼仪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
要注意用语的文雅程度,不使用粗俗、侮辱性的语言。
在交流中要保持耐心和友善,不打断他人的谈话。
在餐桌上要注意用餐礼仪,不说话时保持安静,不张口嚼食物。
这些细节上的注意非常重要,可以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3.3 着装得体衣着是礼仪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体现了对场合和他人的尊重,还可以展现出个人的品味和风格。
在正式场合要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合适的服装。
选择适合自己体型和肤色的衣物,并注意保持整洁和卫生。
4. 礼仪与教化的关系礼仪和教化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通过礼仪,我们可以教化他人,使他们更加注重道德和价值观。
礼仪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影响他人。
良好的礼仪习惯可以激励他人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同时,教化也可以通过礼仪来实现。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价值观念。
教化的过程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实施,通过教师的榜样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礼仪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第2课礼仪与教化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阶级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规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些要求也必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因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所以中国人提出了美术作品要“成教化,助人伦”这一观点。
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今天,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在使用铁器以前,人类广泛的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我国周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大夫至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
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则称为“定鼎天下”。
讲述问鼎轻重的故事。
2、欣赏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介绍兽面纹,云纹,蕉叶纹3、讲解青铜器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特征:商代的青铜器: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
具有权力和礼仪的象征。
周代的青铜器:神秘色彩淡化,风格趋向简朴、典雅之美。
其所具有的礼仪纪念性质更加明显。
讲述毛公鼎的故事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器形轻灵、奇巧,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装饰手法写实。
4、总结:青铜工艺是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青铜器始于夏,盛于商周,至秦汉还有所发展。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烧制温度约在700℃-900℃。
●主要铸造方法:合范法、失蜡法和错金银等。
●青铜器的分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和生活用具等。
第二节课: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个人服务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第二节课: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欣赏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播放蒋勋的秦勇介绍视频作品展示与比较:展示汉代重要的雕塑作品《马踏匈奴》,教师提问:这件作品与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异同之处?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雕塑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石雕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地上)作品的意义显示权力,为死后的生活服务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服务不同点直接间接3、教师总结(按照上述参考分析),并指出,汉代统治者对“教化与礼仪”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仅仅起到威慑的作用,而是用来宣扬一些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
4、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2页、23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汉代部分。
①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什么思想?②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宣扬了什么思想?③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用于什么地方。
5、教师总结: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无疑是儒家的思想。
从汉代开始,儒家的思想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它所宣扬的忠、勇、孝、节、义也成为美术创作主要表现的内容。
第三节课:(课前准备,请同学们上网或者查阅一些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知识)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已经知道了“礼仪与教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有哪些,那么在中国之外的其它地区情况如何呢?3、小组讨论归纳关于巴比伦美术作品的要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古巴比伦部分。
4、教师总结,并且向学生提问,巴比伦的美术品所体现出的观念与中国哪个时期的观念比较接近。
5、学生思考并回答(商代)6、教师请一位同学按照课前准备的要求,来讲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其他同学补充。
8、教师提问:古埃及的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去修建这些建筑和雕塑?9、小组讨论归纳关于古埃及美术的要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古埃及部分。
11、学生继续研究其它地区(古印度、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12、教师总结,并提问: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本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
这三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特别要让他们理解这种要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俗话说:“第一个活动主要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与文化观念的变化对青铜器的影响,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比较粗略的观察美术品的方法,学会较为细致的分析作品的变化。
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
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且与教材中所列举的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社会观念:第二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礼仪与教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很具体的社会要求,它渗透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中。
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规劝女性要遵守女性应有的道德,而南北朝时期的孝子棺线刻所宣扬的“孝子故事”是强调对父母乃至祖先的恭敬,这在当时已经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纳等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所讲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活动建议逐一分析。
第三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风格”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对特定的风格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也使学生对古埃及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能够有所了解。
这个活动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结合教材内容对观察的结果加以分析。
观察内容形体空间关系轮廓色彩风格总结《美杜姆群鹅图》比较写实,正侧面无透视、平面化处理用线条勾勒平涂,用纯色较细腻(结合教材内容)教学基本思路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
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分析了这些观念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从中国商朝直至魏晋时期美术现象。
在商代,最典型的美术作品就是青铜器。
当时的青铜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权力的象征,从纹饰上来看有着一定的威慑力。
并且根据贵族的等级,还确定了青铜器拥有的数量和形式。
这显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
而这一要求随着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显得恐怖,而是华丽和繁琐。
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为帝王守灵的雕塑,它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威严。
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德学说并成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忠、勇、孝、节、义而出现。
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无疑是为了宣扬忠和勇,同时提醒人们防备入侵者。
而画像石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祖先和死后生活的重视,这与“孝”的思想不无关系。
这种思想也表现在当时在石棺上大量出现的孝子故事中。
此外,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要求女性遵守特定的道德而创作的。
在世界其它地区出现的美术现象与中国类似。
比如教材中谈到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就是把这部法律以及统治者本人加以神化了,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遵从它。
而古埃及的美术也是为了统治者——法老服务的。
当时埃及的所有建筑、雕塑以及绘画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同时,教材还分析了埃及人独特的绘画观念。
此外,古印度的药叉女神和印第安文明的雨神分别是这两个地区有代表性的美术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情况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差别,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们的统治者普遍运用神话来统治国家,这从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就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
本课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介绍人类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些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