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第一次社团活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38 KB
- 文档页数:2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趣味游戏2. 数学问题探讨3. 数学应用实例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数学社团的宗旨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享数学家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
二、数学趣味游戏1. 游戏一:猜数字(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游戏规则:老师心里想一个1到100之间的数字,学生通过提问“是奇数吗?”、“是大于50吗?”等问题,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猜出数字。
2. 游戏二:24点(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游戏规则:给出一组数字,要求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到结果为24的表达式。
三、数学问题探讨1. 提出问题:如何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所有自然数?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数学趣味游戏和数学问题探讨。
二、数学应用实例分析1. 分析实例: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实例一:如何计算购物优惠?- 实例二:如何用数学知识预测天气?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
三、总结与反馈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数学趣味游戏和数学问题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数学应用实例分析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数学社团活动的满意度。
数学社团活动教案
教案标题:数学社团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参与数学社团活动,培养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
1. 数学游戏: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如数独、数学拼图等,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数学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或探究活动,如测量、统计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 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竞赛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活动准备:老师根据活动内容准备相关材料和场地,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活动引导:老师向学生介绍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 活动展开: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老师在一旁指导和辅导,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活动过程和收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收集学生在活动中的作品和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3. 鼓励学生在活动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活动的效果等,为今后的活动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初中数学社团活动教案初中数学社团活动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拓展和延伸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和特长。
2、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活动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二、活动安排3月计划:学习数学史,了解历史上数学家的事迹,感受知识的由来和数学家们坚韧的精神,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介绍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4月计划:安排学生课后收集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趣味题,活动时一起交流,教师提前准备一些,以弥补学生思维的漏洞5月计划:安排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介绍几何画板的使用,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的美的同时,促进他们掌握更多的电脑知识,增加学习兴趣6月计划:学生在课余时间分组合作交流,找到与数学有关的趣题,可以做成课件展示,并进行评比三、目标要求:通过本社团的活动,吸引社员乐学数学、想学数学,并带动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形成一个新的认识,提高数学学科的影响力。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内部动力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号召学生学习杨乐、华等数学家追求真理、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高尚品质;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团结互助;如何正确看待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等。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克服困难,在集体中健康发展。
(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自信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并使同学感觉:“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成功”。
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更乐于参加活动。
(三)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渗透集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统计的思想,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通过数学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对象:大学数学社团成员三、教学时间:每周一次,每次2课时四、教学内容:1. 数学基础知识巩固2. 数学竞赛辅导3. 数学文化讲座4. 数学趣味活动5. 数学社团内部交流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开场(5分钟)主持人介绍本次社团活动主题,讲解活动流程。
2. 数学基础知识巩固(3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竞赛。
内容包括:数列、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等。
3. 数学竞赛辅导(15分钟)邀请数学老师为社团成员讲解竞赛题型和解题技巧。
4. 休息(10分钟)社团成员自由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1. 数学文化讲座(20分钟)邀请数学教授或学者为社团成员讲解数学文化知识,如数学史、数学家故事等。
2. 数学趣味活动(20分钟)组织数学趣味活动,如数学谜语、数学智力题等,激发社团成员对数学的兴趣。
3. 数学社团内部交流(20分钟)社团成员自由发言,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
4. 结束语(5分钟)主持人总结本次社团活动,布置下一周的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观察社团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收集社团成员的学习心得,了解活动效果。
3. 定期对社团成员进行数学知识测试,评估活动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数学竞赛题目及答案2. 数学文化讲座资料3. 数学趣味活动素材4. 数学社团活动记录表八、教学反思:1.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团成员的需求。
2. 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凝聚力。
3. 注重激发社团成员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七年级数学社团教案教案:七年级数学社团活动一、活动背景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决定在学校七年级开设一个数学社团。
本教案旨在规划并安排数学社团的具体活动内容。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数学游戏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可以选择一些团队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氛围。
2. 数学竞赛组织一些数学竞赛,可以是个人竞赛、团队竞赛或班级之间的对抗。
比赛内容涵盖了七年级数学的各个知识点,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探索安排一些数学探索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数独游戏,或者让他们发现一些数学规律等。
4. 数学讲座邀请数学专业的老师或者其他数学领域的专家来给学生进行数学讲座,增加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了解。
讲座内容可以是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或者是讲解一些数学应用的实例。
5. 数学创意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创意活动,比如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目、创作一幅有关数学的漫画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记忆效果。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每次活动约2小时。
2. 活动地点: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或者图书馆等合适的场所。
3. 活动负责人:数学老师和社团指导教师共同负责组织和安排活动。
4. 活动形式:根据具体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个人发挥等方式。
五、参与方式及制度1. 参与人员:七年级所有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参加数学社团活动。
2. 参与制度:学生每周自愿参加,但需至少参加活动的一半以上才能获得数学社团的活动证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兴趣社团的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对象初中学生三、教学时间每周一节课,共10周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数学问题卡片3. 白板、粉笔、黑板擦等教学用品4. 学生分组名单五、教学过程第一周:社团成立与认识1. 介绍数学兴趣社团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社团的宗旨。
2. 让学生自我介绍,增进彼此了解。
3. 分组讨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
第二周:数学游戏1. 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 游戏内容:如数独、24点、数学接龙等。
3. 每组轮流进行游戏,分享游戏心得。
第三周:数学趣题探究1. 分发数学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解决数学问题。
3. 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四周:数学应用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举例说明数学在科技、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3. 让学生结合实际,探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周:数学思维训练1. 通过数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训练内容:如数学推理、逻辑判断等。
3. 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小组讨论交流。
第六周:数学创新实践1.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创新数学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创新项目。
3. 每组展示创新项目,分享实践过程。
第七周:数学竞赛1. 组织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竞赛内容:数学知识问答、数学应用题等。
3. 颁发奖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八周:数学演讲1. 让学生以数学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
2. 演讲内容:数学趣事、数学应用等。
3. 评选最佳演讲者,分享演讲心得。
第九周:数学社团总结1. 回顾数学兴趣社团的学习历程,总结经验。
2. 学生分享在社团中的收获和成长。
3. 教师对社团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周:社团活动展示1. 学生展示在社团中的优秀作品,如数学小论文、数学创新项目等。
数学社团教案初中教学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之美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故事分享:介绍数学家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感受数学家的智慧和执着。
2. 数学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数学问题探讨:选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4. 数学实践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数学社团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数学家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家的智慧和执着。
第二步:数学游戏(15分钟)1. 老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数独、24点、数学接龙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老师在旁边指导并纠正错误。
3. 游戏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优秀的学生。
第三步:数学问题探讨(15分钟)1. 老师选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如勾股定理的证明、费马大定理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探讨,老师巡回指导。
3. 探讨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四步:数学实践应用(15分钟)1. 老师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的打折问题、行程问题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解决,老师巡回指导。
3. 解决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老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通过趣味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 趣味数学活动的开展。
2. 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和互动。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数学知识与趣味活动相结合。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趣味数学社团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和看法。
二、活动一:数学趣味猜谜1. 老师提前准备好数学趣味猜谜题目,并打印出来。
2. 学生分组,每组轮流猜谜。
3. 老师对每组猜谜情况进行点评,并给予奖励。
三、活动二:数学智力游戏1. 老师提前准备好数学智力游戏,如“24点”、“数字炸弹”等。
2. 学生分组,每组轮流进行游戏。
3. 老师对每组游戏情况进行点评,并给予奖励。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数学趣味猜谜和智力游戏。
2.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活动主题:数学实验。
二、活动一:数学实验1. 老师提前准备好数学实验材料,如尺子、直尺、量角器等。
2.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个数学实验,如测量三角形内角和、探究勾股定理等。
3.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活动二:数学手抄报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数学手抄报。
2. 手抄报内容可以是数学公式、数学史、数学趣闻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进行讲解。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