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
- 格式:docx
- 大小:21.37 KB
- 文档页数:2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全文概述】《桃花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起源于明朝文人侯方域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把桃花扇为引子,讲述了明末清初的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展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分析桃花扇的典故背景、文学价值,以及对其翻译与解读。
【桃花扇的典故背景】明朝末年,政治动荡,社会风气日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侯方域与才子陈贞慧、方以智等人结成“桃花社”,抒发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故国的挚爱。
桃花扇即为他们活动的象征,寓意着国家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
【桃花扇的文学价值】《桃花扇》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寓意深刻的主题,成为明末清初散文的佳作。
文章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同时,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文人的风采与品格。
【桃花扇的翻译与解读】桃花扇的原文及翻译如下:“癸巳春,余与陈子(陈贞慧)同登清凉台,观雨中桃扇,忽有所感。
余曰:‘此扇桃花,开自壬戌(公元1622年)至今,阅四十年矣。
当时共登此台者,皆已辞世。
’陈子感慨久之。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故人的思念。
翻译成现代汉语如下:“癸巳年春天,我与陈子一同登上清凉台,观赏雨中的桃花扇,突然有所感慨。
我说:‘这把桃花扇,从壬戌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年。
当时共同登上这个台子的人,都已经离世了。
’陈子感慨不已。
”【结语】《桃花扇》作为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传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通过对桃花扇的翻译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
桃花扇却奁原文及译文
《桃花扇·却奁》是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戏剧,讲述了名妓李香君坚决拒绝权奸阮大铖为收买侯方域而送给她的妆奁的故事。
以下是《桃花扇·却奁》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生)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
(小旦)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
【江儿水】送到缠头锦,百宝箱,珠围翠绕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亮,金杯劝酒合席唱。
今日又早早来看,恰似亲生自养,赔了妆奁,又早敲门来望。
译文:
(生)李香君天姿国色,今天头上插了几朵珠翠,身上穿着一套绮罗,十分美丽的容貌,又增加了二分,果然可爱。
(小旦)这都亏了杨老爷的帮衬。
【江儿水】送来了缠头锦,百宝箱,还有珠围翠绕的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明亮,金杯劝酒大家合席歌唱。
今天又早早地来看,就像她是亲生女儿自小养大,赔了嫁妆,又早早地敲门来盼望。
《桃花扇》余韵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余韵《桃花扇》[西江月] (净扮樵子挑担上)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云深猛虎出无时,也避人间弓矢。
建业城啼夜鬼②,维扬井贮秋尸③;樵夫剩得命如丝,满肚南朝野史④。
在下苏昆生⑤,自从乙酉年同香君到山,一住三载,俺就不曾回家,往来牛首、栖霞⑥,采樵度日。
谁想柳敬亭与俺同志⑦,买只小船,也在此捕鱼为业。
且喜山深树老,江阔人稀,每日相逢,便把斧头敲着船头,浩浩落落⑧,尽俺歌唱,好不快活。
今日柴担早歇,专等他来促膝闲话,怎的还不见到? (歇担盹睡介)(丑扮渔翁摇船上)年年垂钓鬓如银,爱此江山胜富春⑨;歌舞丛中征战里,渔翁都是过来人。
俺柳敬亭送侯朝宗修道之后,就在这龙潭江畔,捕鱼三载,把此兴亡旧事,付之风月闲谈。
今值秋雨新晴,江光似练,正好寻苏昆生饮酒谈心。
(指介)你看,他早已醉倒在地。
待我上岸,唤他醒来。
(作上岸介)(呼介)苏昆生。
(净醒介)大哥果然来了。
(丑拱介)贤弟偏杯呀⑩! (净)柴不曾卖,那得酒来?(丑)愚兄也没卖鱼,都是空囊,怎么处? (净)有了,有了! 你输水,我输柴,大家煮茗清谈罢。
(副末扮老赞礼(11),提弦携壶上)江山江山,一忙一闲。
谁赢谁输,两鬓皆斑。
(见介)原来是柳、苏两位老哥。
(净、丑拱介)老相公怎得到此? (副末)老夫住在燕子矶边(12),今乃戊子年九月十七日(13),是福德星君降生之辰(14);我同些山中社友,到福德神祠祭赛已毕(15),路过此间。
(净)为何挟着弦子(16),提着酒壶? (副末)见笑见笑! 老夫编了几句神弦歌(17),名曰[问苍天(18)]。
今日弹唱乐神,社散之时,分得这瓶福酒。
恰好遇着二位,就同饮三杯罢。
(丑)怎好取扰。
(副末)这叫就“有福同享”(19)。
(净、丑)好,好! (同坐饮介)(净)何不把神弦歌领略一回? (副末)使得! 老夫的心事,正要请教二位哩。
(弹弦唱巫腔)(净、丑拍手衬介)[问苍天] 新历数,顺治朝,五年戊子;九月秋,十七日,嘉会良时。
桃花扇故事梗概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朝的时代,主要讲述了梁元帝和王妃的爱情故事。
王妃因为一把桃花扇,成为了梁元帝的宠妃,但最终却因为桃花扇的原因,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故事的主要情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故事的开端是梁元帝在宫中游玩时,看到了王妃手中的一把精美的桃花扇,被其美丽所吸引。
王妃得知梁元帝对桃花扇情有独钟后,便开始利用这把扇子向梁元帝传递信息,以此来引起梁元帝的注意。
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王妃的聪明和机智,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其次,梁元帝对王妃的关注逐渐加深,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在悄然萌芽。
梁元帝对王妃的宠爱日益加深,甚至为了她而废黜了原配皇后。
这一部分主要展现了梁元帝对王妃的深情厚爱,也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伏笔。
然后,故事的情节逐渐升高,王妃利用桃花扇传递信息的行为被梁元帝的宠妃发现,引发了宫廷的纷争。
在这一部分中,王妃的聪明和机智再次得到了展现,但也为她埋下了隐患。
最后,故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梁元帝因为王妃和桃花扇的事情,最终对王妃失去了信任,甚至对她产生了怀疑。
最终,王妃被迫自尽,而梁元帝也因为对王妃的爱情无法释怀,最终也化为了一株桃树。
整个故事以悲剧的结局为结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桃花扇故事梗概,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丰富的爱情传奇。
通过对梁元帝和王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帝王与宠妃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命运的无常。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传说中的经典之作。
《桃花扇-余韵》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桃花扇-余韵》原文及鉴赏【导语】:(敲板唱弋阳腔介) 俺樵夫呵!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桃花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桃花扇》
【答案】
清初著名戏曲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明末名士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与社会的矛盾和动荡,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
词语解释:
绘有桃花的扇子。
旧)时多为女子所持,相映成美。
引证解释:
1绘有桃花的扇子。
旧时多为女子所持,相映成美。
引宋晏几道《鹏鹃天》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元贯云石《凭阑人•题情》曲:“冷落桃花扇影歌,羞对青铜扫翠蛾。
”
《花月痕》第五二回:“慵粒淡抹多风韵,好似桃花扇底人。
“。
桃花扇原文及翻译
摘要:
1.桃花扇原文概述
2.桃花扇的文学价值
3.桃花扇的翻译版本及比较
4.结论
正文:
【桃花扇原文概述】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传奇剧本,全名《桃花扇传奇》,是一部以南明小朝廷为背景的历史剧。
该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
同时,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虑和关切。
【桃花扇的文学价值】
《桃花扇》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首先,它在结构上采用了创新的双线并行手法,主线描绘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副线则展现了南明小朝廷的政治斗争。
这种双线并行的结构使得剧情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桃花扇》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如侯方域的忠诚、李香君的刚烈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剧中对南明小朝廷的描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明末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桃花扇的翻译版本及比较】
《桃花扇》的英文翻译版本有多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文版《The
Peach Blossom Fan》和《Peach Blossom Fan: A 传奇in Two Acts》等。
这些英文版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力求表达原剧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尽量保留了原剧中的诗词、对白等文化元素,同时注重语言的通顺和表达的准确。
虽然各个翻译版本在表达方式和风格上略有差异,但都较为成功地传达了原剧的魅力。
桃花扇名词解释解释: 1、中国戏剧文学体裁。
以诗词等为题材,借用诸宫调、南北曲、鼓子词等体制,用以抒发爱情的一种戏剧形式。
2、《桃花扇》是中国明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作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此剧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暴露了南明王朝的腐朽与没落,揭示了作者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所产生的苦闷、彷徨心情,表现出对清王朝兴趣的强烈愿望和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2、《桃花扇》是中国明代文学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作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此剧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暴露了南明王朝的腐朽与没落,揭示了作者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所产生的苦闷、彷徨心情,表现出对清王朝兴趣的强烈愿望和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3、主题思想:孔尚任在《桃花扇》中融合南北文化,试图写出一部具有高度文学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戏剧,也希望由此为政治舞台增添一个有光彩的剧目,同时,他要为抗清复明留下有意义的资料。
但是,孔尚任寄予厚望的《桃花扇》却受到了种种非议,以致最终失传。
【名词解释】“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出戏的主题曲,在唱词的开头就直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这首词的下半阙,仍然从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完全与上半阙构成了一个起伏跌宕的抒情艺术整体。
主题是以离合悲欢这样一个喜剧性的事件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历史,而实际上却深刻地展示了明朝覆亡的历史必然性,这是我们常说的以喜剧的形式来反映严肃的历史问题。
这种结构的特点,在我国古典戏曲创作中,如《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可以看到。
其中尤以《桃花扇》成就为最高。
此剧对《长生殿》所造成的影响和震撼,是孔尚任始料不及的。
据他在《桃花扇题词》中说:“空梁落月。
萧疏桐叶响。
”《桃花扇》受《长生殿》影响而作的评论已成为定论。
3、这部作品里最有价值的是他在中国戏曲史上首次提出了公子与佳人爱情故事的新概念。
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了男女爱情的大团圆。
他认为“凡才子佳人之事,必于男女主角,各藏痴心,共圆好梦。
桃花扇的名词解释桃花扇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品。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也是华夏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桃花扇的名词解释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定义,更是对其背后文化内涵和传承的探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桃花扇的名词解释进行深入探究。
首先,桃花扇作为一个名词,可以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解释。
桃花,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喜爱的花卉之一,象征着温柔、美丽和纯洁。
扇,又称团扇,是一种用于摇动、遮挡和扇风的工具。
综合两个字的含义,桃花扇即是用于扇动和遮挡的器具,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桃花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其次,桃花扇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扇被赋予了多重寓意。
首先,桃花扇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吉祥,因为在古代诗词中,桃花常常被用来形容幸福和快乐。
其次,桃花扇还代表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界中的美丽元素,给人们带来惬意和舒适,因此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桃花扇还有助于人们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桃花扇常常被作为寄托情感和表达内心情绪的符号。
因此,桃花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桃花扇的制作工艺也是解释其名词意义的关键。
桃花扇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并且与中国古代的绘画、剪纸技艺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桃花扇的扇骨常常采用竹子或木料制作,骨架精巧而牢固。
其次,桃花扇由丝绸或细竹片等材料制成,经过精心绘制或剪纸成形,再与扇骨结合成扇。
最后,桃花扇上常常描绘或剪纸桃花的形象,以及有关桃花的诗词或祝福文字,增加了其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桃花扇成为一种既实用又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除了具有美感的外观,桃花扇还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文艺表演、舞蹈和传统戏曲中。
在这些表演中,演员会手持桃花扇,通过扇动和舞动,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形象。
桃花扇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视觉效果,更有助于塑造角色形象和丰富表演的内涵。
桃花扇名词解释“桃花扇”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
《桃花扇》是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的传世之作,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把南明王朝的覆亡归结于朝廷内的党争,控诉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腐败。
南明永历政权初年,忠贞报国的南京兵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竭力主张抗敌御侮,重振朝纲。
他下令起用被俘明将郑成功,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不久,朝中大臣却勾结清军南下。
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
清兵占领南京,永历帝被俘,南明政权覆灭。
其后,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元隆武。
在这危急关头,镇守浙江的鲁王朱以海及一批大臣拥立唐王朱聿键(后为隆武帝),在广州建立了南明抗清政权。
作者在词中采用大量口语,使生涩难懂的词句通俗易懂,又使文言与白话水乳交融,造成既清新又明快的风格,成为清初词坛杰作。
有人评价说:“读《桃花扇》不知何语是生活”。
本词写与南明小朝廷同时存在的北方义军。
作者塑造了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形象——侯方域。
他以翰林编修的身份随史可法征战,弃官回乡,寄情山水。
当听到南京失陷,清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他毅然出来担负起抗清复明的重任。
侯方域的思想感情是复杂而丰富的,所以下片中对李香君等人的心理描写,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桃花扇》全剧四折一楔子,演出时间约两小时。
第一折“男降女不降”至“分首临歧”,写侯方域的出场。
第二折“话别”至“金陵道”,写李香君与侯方域的诀别。
第三折“哭祖庙”至“秋声”,写李香君在兵火中从容自尽。
第四折“长亭送别”至“荒冢落花”,写侯、李诀别后的情景。
该剧共有场,均取材于史实。
《桃花扇》在艺术上成就很高,明清以来,对它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代王士祯甚至认为,这是第一部“非倡优而能之”的传奇。
《桃花扇》的创作、演出反映了清初较为动荡的社会现实,曾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和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所以清朝统治者视《桃花扇》为眼中钉,一再严禁传播。
但是由于《桃花扇》写得极为成功,人们喜闻乐见,传播很广,对剧中的演员和曲作者也就格外推崇。
(二)贯穿性关目
设置线索性物件是剧作家较为常见的结构手段,在重视戏曲结构的时代氛围下,传奇戏曲又通过具有贯穿意义的关目来结撰全篇,贯穿性关目更能体现剧作家的结构匠心。
在此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关目”内涵较为复杂,一出情节可以视为一个关目,几句言论也可称为一个关目,本处“贯穿性关目”约指具有勾连性质的整出关目,它比数句照应性曲词更显结构意义。
评点家关注关目饱含的贯通性质,以形象的比喻揭示其勾连效果,评语虽短但含义明确,我们试从以下几个评语谈起。
1、“关键”、“关钮”
“关键”是戏曲评点中出现较早的批评术语,评点家多用它称谓那些对剧情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目。
孔尚任评点《桃花扇》也使用了“关键”一词,不过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剧作第七出《却眘》出批云:“秀才之打也,公子之骂也,皆于此折结穴;侯郎之去也,香君之守也,皆于此折生隙。
五官咸凑,百节不松,文章关键也。
”?《却奄》写李香君拒绝阮大铖的妆查之资,从情节发展方面来说,它继续前文《哄丁》、《侦戏》等出对阮大铖的反面描写,借李香君之口抨击阮大铖:“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
”《却奄》在骂贼方面与前文一致,并有导向高潮之势,故该出是对前文的承接、发展。
另一方面,《却奄》致使朝宗远走、香君留守,堪称生、旦分离的导火线,后文关目皆衍生于此。
由此可知,《却査》出批所谓的“关键”针对该出承、启作用而言,“百节不松”即是对其连接功用的说明。
“关键”针对关目贯穿作用而言,孔尚任又将之称作“关钮”,第十二出《辞院》出批曰:“左右奇偶,男女贤奸,皆会此折。
离合之情,于此折尽矣,而未尽也;兴亡之感,于此折动矣,而未动也。
承上启下,又一关钮。
”②此“关钮”意同上述“关键”,《辞院》“承上启下”,成为剧作“离合之情”与“兴亡之感”的连接点。
(三)“突兀”
在奇之旨趣引领下,剧作家有意设置惊奇突兀关目,“倏起雷电”即为其一。
孔尚任《桃花扇》善于在同出中营造不同的情绪气氛,在强烈的对比中演叙情节关目。
剧作第三十二出《拜坛》出批有云:“马、阮看花快意之时,雷电自天而下,一时无所措手足,已丧奸人之胆矣。
至于成败,则天也。
《桃花扇》每折开阖,皆用此法,读者着眼。
”④本出写马士英、阮大铖在哭奠崇锁皇帝之后饮酒赏花,期间二人密谋储君、帝妃与东林文士诸事,正当二人欢笑宴饮之际,剧作以“杂扮:班役持本急上”、“杂又持文书急上”转变氛围,前者是左良玉历数二人七大罪状之奏本,后者是兴兵问罪之檄文,“怒介”、“惊介”、“乱抖介”等动作与两人宴饮欢悦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也采取转变氛围的方式铺叙情节,该出写左良玉摆宴黄鹤楼,柳敬亭为其说书,诸人“斟酒欲饮”之际,“塘报急上”惊呼:“禀元帅爷,不好了,不好了!”欢饮之时道出流贼围困京师、崇祯溢死煤山事,该处眉批云:“满心快意之时,风雷雨霍,横空而下,令人惊魂淨魄,不知所云。
”?孔尚任对此手法颇为重视,本出出批又评道:``正满心快意,忽惊魂悸魄,文章变幻,与气运盘旋。
”?孔尚任《桃花扇》多处以“突兀”作为布局原则,又如第十出《修札》始以柳敬亭为侯朝宗说书,未及开讲而龙友急速登场,前来报告左良玉领兵抢夺南京、窥伺北京之事,进而生出写书规劝关目。
作者凸显情节关目的惊奇,“敬亭欲为朝宗说平话,龙友来报宁南之变”龙友急上犹似“波澜掀天”说话关目戛然而止,打破了本出原有的平静氛围。
在第十二出《辞院》中,杨龙友于侯朝宗听曲之际急报马、阮诬蔑事,其手法类同《拜坛》、《修札》。
显而易见,孔尚任惯用突兀之法,其《桃花扇》关目惊异、情节逆变,富含戏剧性。
古代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这种“综合”既是对戏曲艺术的一种褒扬,同时又给作家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剧作家不仅要考虑文辞、音律、搬演,还要兼顾关目结构方面的问题。
——张勇敢《清代戏曲评点史论》
梁启超也非常喜爱《桃花扇》这部名剧,他在1903 年《小说丛话》中写道:“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
窃谓孔云亭之《桃花扇》,冠绝前古矣。
其事迹本为数千年历史上最大关系之事迹,惟此时代乃能产生此文章。
虽然,同时代文家亦多矣,而此蟠天际地之杰构独让云亭,云亭亦可谓时代之骄儿哉!”梁启超认为,不论是从结构还是从思想寄托上,都没有一部剧能与《桃花扇》媲美。
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评价高度赞扬《桃花扇》“结构之精严”:“卷首之《先声》一出,卷末之《余韵》一出,皆云亭创格,前此所未有,亦后人所不能学也。
一部极凄惨、极哀艳、极忙乱之书,而以极太平起,以极闲静、极空旷结,真有华严镜影之观。
非有道之士,不能作此结构。
”
《桃花扇》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进步力量与权奸斗争这条线索。
孔尚任用饱含情感的笔墨再现了一段令读者痛彻心扉的历史,《桃花扇》所描绘的风雨飘摇的晚明王朝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极为相似,剧本所
“《桃花扇》蕴含的历史的规律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梁启超说:
沈痛之调,以《哭主》、《沉江》两出为最。
《哭主》叙北朝之亡,《沉江》叙南朝之亡也……此数折者,余每一读之,辄觉酸泪盈盈,承睫而欲下。
文章之感人,一至此耶!”之所以能引得梁启超“酸泪盈盈”,也是因其“寄托之遥深”:“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
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一读使人生故国之感。
余尤爱颂者,如‘莫过乌衣巷,是别人家新画梁。
’(《听稗》)……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桃花扇》中蕴含的民族主义之情深深触动了身处动荡不安社会的梁启超,使其萌发了为《桃花扇》作注的念头。
——丁洁宇《梁启超<桃花扇注>研究》
综观时人对《桃花扇》的这些品评其中虽不乏揄扬过甚之词,然亦颇多可采者。
就其批评趣向,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桃花扇创作主旨的阐发;其二是对桃花扇春秋笔法的叹赏;其三是对桃花扇之结局的看法;其四是对桃花扇文词的称赏。
然与康熙学界的一味揄扬不同,本期学界在对桃花扇的批评上,则多持肯否相间的态度,既肯定其成就,亦否定其不足。
然由于持论角度的不同,各家在肯、否之对象及程度上,轩轾甚远。
其中梁廷枬、杨恩寿、包世臣、李慈铭等人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就。
诸家之分歧,主要有三:其一是对桃花扇写史笔法的评价;其二是对桃花扇之排场关目词调音律的品评;其三是对桃花扇结尾的评价。
而作为戏剧的文学剧本,其艺术成就突出,适宜于舞台演唱。
连康熙皇帝都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还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李渔《曲话》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否则,“谓之为诗也可,谓之为词也亦可,即谓之为文也亦无不可,独谓之为曲则不可”;“夫既谓之曲矣,而不可奏于筵上,则又安取彼哉!”《桃花扇》作为清代传奇的经典之作,在舞台上盛演不衰,必有其独到之处。
仅孔尚任自己在康熙四十七年刻印《桃花扇》时,便收有序、后序各l,跋文8,题辞10人74首。
雍乾以降以迄清末,学界于《桃花扇》研究仍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序跋题辞者络绎不绝,而各类戏曲论著中于桃花扇亦多所着笔。
纵观而言,清人于《桃花扇》之评论,虽亦不乏抉发深微之处,然限于序跋题辞及杂记论著之体裁,诸家之论均又难免执着一隅,且甚为零散,而缺乏全方位之考察,更遑论高屋建瓴纵览古今的气势了。
而以史衡曲、以诗论曲的传统批评意识,又使得清代学者多只着眼于《桃花扇》之“史笔”、“诗笔”,而少有人对其曲之为曲的“曲笔”进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