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怎样控制餐后高血糖一般来说,人的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要高一些,但不能高出太多。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如果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高于11.1毫摩尔/升,将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少食多餐、限制饮食的总量,并要根据食物可转化的热量安排饮食。
然而,在生活中能够按照食物的“血糖指数”搭配进餐的人并不多。
所谓“血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能使血糖升高的效应。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计算公式是:血糖生成指数等于食物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的总面积除以等量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曲线下的总面积再乘以100。
血糖生成指数大于70的食物属于高血糖指数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在55~70之间的食物属于中血糖指数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小于55的食物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
高血糖指数的食物消化得快、吸收得快、其中的葡萄糖释放得快,这对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十分不利。
因此,在保证所摄入的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食用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例如,荞麦、燕麦、黑麦的血糖生成指数都在55以下,属于低血糖指数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地增加这些食物的食用比例。
糯米、南瓜、马铃薯泥的血糖生成指数都在75以上,属于高血糖指数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少食用这些食物。
临床实践证实,糖尿病患者在餐后进行适量的运动对降低餐后血糖大有帮助。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较为适宜的运动时间是餐后的60~90分钟之间,因为此时进行运动不容易使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同时还不会影响其消化系统的功能。
每次运动的时间应持续30分钟以上,最好选择有节奏的全身性运动(如做操、打拳、跳交谊舞等),以使全身各处都得到锻炼,并要长期坚持。
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患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餐后血糖的波动:1.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等。
常见体检项目中的血糖异常指标解析糖病的不同类型与诊断标准体检项目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血糖异常指标是常见的一项检测内容。
血糖异常通常指糖尿病或糖代谢紊乱等疾病的预警信号。
本文将对常见体检项目中的血糖异常指标进行解析,探讨糖病的不同类型以及其诊断标准。
一、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禁食后,用血液样本测定的血糖水平。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这个范围,就被认为是血糖异常。
1. 研究发现,当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时,可能存在糖代谢紊乱的早期阶段,这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或者糖尿病前期高血糖状态。
这个阶段的人群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量,以避免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2. 如果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那么就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异常,导致血糖升高,而无法有效利用血糖。
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二、餐后血糖餐后血糖是指进食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水平。
正常情况下,餐后血糖应该低于7.8mmol/L,超过此范围即表明血糖异常。
1. 餐后血糖异常可以分为糖尿病餐后高血糖和糖尿病餐后低血糖两种类型。
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是指进食后2小时血糖水平超过11.1mmol/L。
这种情况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是由于胰岛功能受损,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障碍。
而糖尿病餐后低血糖是指进食后2小时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这种情况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胰岛素分泌过多或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导致血糖过低。
三、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受到高血糖作用后的血红蛋白分子。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反映近期的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一般血糖控制好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而血糖控制不好的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
1.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控制疾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呢?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判断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水平和临床症状两个方面。
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应该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在3.9~7.8mmol/L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浓度大于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大于11.1mmol/L,就可能表明患者已经患上了糖尿病。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是常用的判断指标,其浓度大于6.5%可能表明患者患有糖尿病。
其次,临床症状也是判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
特别是在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尿糖和尿酮体阳性的表现。
这些临床症状的出现,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除了以上的判断标准外,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潜在的高危因素。
研究表明,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如果你具有这些高危因素,就更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和身体状况,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筛查。
总之,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血糖水平和临床症状两个方面。
通过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结合临床症状和潜在的高危因素,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高血糖诊断标准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佳引起的。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一些其他疾病的常见表现。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高血糖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
高血糖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三个指标。
空腹血糖是指在至少8小时禁食后测得的血糖水平,通常在早晨空腹时进行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水平在7.0 mmol/L(126 mg/dL)或以上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而在6.1 mmol/L(110 mg/dL)到6.9 mmol/L(125 mg/dL)之间则被定义为糖尿病前期,也就是糖尿病的前兆。
餐后血糖是指饭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水平,正常范围应该在小于7.8 mmol/L(140 mg/dL)。
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反映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标,其测定范围在4%到6%为正常水平,6%到6.5%为糖尿病前期,6.5%及以上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医生在诊断高血糖时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有些病人可能在空腹血糖正常的情况下,餐后血糖却异常升高,这种情况也应该引起重视。
因此,诊断高血糖需要全面综合考虑,不能仅仅依靠单一指标进行判断。
在进行高血糖的诊断时,医生还需注意排除其他因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比如应激、感染、药物等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暂时性的血糖升高,但并不代表患者就患有糖尿病或其他相关疾病。
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避免因为片面的指标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总的来说,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准确地诊断高血糖,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对于患有高血糖相关症状的患者来说,及时进行血糖检测和诊断非常重要。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尽早规范化干预。
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研究显示,我国门诊T2DM 患者血糖达标率仅32.6%;在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方面, 我国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7.7%、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
大部分中国T2DM患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
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
PPG增高是导致HbA1c高的主要原因之一,PPG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因此,控制PPG是促使HbA1c控制达标以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糖尿病的管理中,控制PPG的手段与控制FPG的策略和手段有明显不同。
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基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hPG〉7.8mmol/L。
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IS下降、胰升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及餐后肝糖输出持续增高相关。
二、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1.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2.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3. 餐后高血糖与多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4. 餐后高血糖对机体的其他不良影响:5. PPG与HbA1c的关系:三、餐后高血糖的检测1. 检测对象:对于以下临床状态的患者,可通过监测PPG评价疗效、低血糖风险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
(1)任何HbA1c不达标的T2DM患者,尤其是FPG达标,而HbA1c不达标,如FPG<6.0mmol/L,但HbA1c >7.0%;(2)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者;(3)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降低PPG的药物时。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
什么是餐后高血糖?
进餐后随着食物的消化,大部分营养成分转化成葡萄糖被吸收入血液。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继而升高。
正常人会相应分泌更多胰岛素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而血糖浓度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
当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产生胰岛素抗体时,餐后血糖就会升高超过正常浓度范围。
而长期餐后血糖升高有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例如冠心病等。
在现有治疗手段中,拜唐萍直接作用在肠道,延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是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
因为很少吸收入血液,也不引起低血糖,所以很安全。
尤其适合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特点。
血管损伤的风险
高血糖会损坏血管内皮细胞。
在高血糖状态下,大量的葡萄糖及炎症反应会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直至形成粥样斑块,造成动脉壁的硬化。
这些斑块脱落或破裂,阻塞脑部的血管就会发生卒中,阻塞心脏的血管就会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往往交替发生,血糖的剧烈波动可以造成氧化应激,就像波浪不断侵蚀堤坝,血糖的波动不断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并进一步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氧化应激也可以对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产生影响。
降低餐后高血糖,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并发症
如果你的血糖持续升高,将有可能发生糖尿病或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
长期高血压也会使你发生心脏病或卒中的风险更高。
还包括身体其他功能的问题。
例如肾脏、神经、足部、眼睛。
心脏损伤: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会导致心绞痛或心脏病发作。
绞痛:心绞痛(绞痛)是严重胸痛的医学名词。
心绞痛通常表现为胸部中心的疼痛或压迫感、紧缩感,可蔓延至左臂、颈部、背部及下颌。
也可伴有疲劳、呼吸短促及恶心。
心绞痛反复发作、突然发作或持续时间超过5-10分钟则应就医以进一步诊断。
高血压:动脉内巨大斑块的逐步形成会导致血压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机体炎症反应的增加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
卒中:(中风)脑部动脉的闭塞会减少大脑的血流供应,可能导致卒中。
肾脏损伤:会导致肾功能不全或需要透析或肾移植的永久性肾损害。
眼睛损伤:视网膜动脉的压力增加会损伤视网膜从而造成盲点和失明。
神经损伤:也称为神经病变,发生于高血糖的神经损伤。
其常可见于内耳、膀胱、性功能和足部。
足部损伤:肢端循环不良可导致肿痛及溃疡形成,甚至引起坏疽和截肢。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接受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是基础。
遵从医生指引,按时用药,血糖监测,做好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