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53-154)唇口门
- 格式:pdf
- 大小:368.71 KB
- 文档页数:5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15-416)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小儿胷背手足病门小兒脣口齒舌喉病門小兒胷背手足病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十五☆小兒脣口齒舌喉病門●千金方【唐˙孫思邈】○鵝口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中亦有之。
此由兒在胞胎中受穀氣盛故也,或姙娠時嗜糯米使之然。
治之之法,以髮纏著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脫去;如不脫,可煮栗荴汁令濃,以綿纏著頭拭之。
若春夏無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重舌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後,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
可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髮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重齶重齗小兒出腹六七日後,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裏清淨也。
若喉裏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若懸癰有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針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
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
餘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
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裏及上齶如此者名重齶,有著齒齗上者名重齗,皆刺去血汁也。
刺後用鹽洗拭,急用如聖散,或一字散摻刷。
○齒病論凡齒齗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虫)及月蝕,以角蒿灰夜敷齗間使滿,勿食油,不過二三日瘥。
食油及乾棗即發。
所以患齒者,忌油乾棗及桂心。
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印牢密。
凡人齒齗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
為此鹽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良。
凡人好患齒病,多由月蝕夜食飲之所致也,識者深宜慎之。
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
小兒亦然。
●小兒直訣【宋˙錢乙】○弄舌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牽緊,時時舒熱,當少用瀉黃散。
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瘦也,用胡黃連丸。
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註按小兒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之。
舌舒長而收緩舌吐舌,乃心脾積熱,少用瀉黃散主之。
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用瀉黃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四饮食门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势,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注 五脏之精生于五味,五味各归其所喜,如酸入肝,咸入肾,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太过则伤而病矣。
能谨和之,则骨正筋柔,阴阳和平而天命长。
】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注 五脏元真之气,皆胃腑水谷之所生也。
】阴阳应象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注 水谷入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则病生肠胃。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注 形归气,气生形,温热气胜者补阳气,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五脏主藏精,五味各归所喜,故五味补精。
】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注 运纳五谷,故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为转输,以养五脏气,故五味出焉。
】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注 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
五气从外窍而入心肺,心荣色而华,肺主声,故使五色修明。
五脏之气得五味以滋养,则阴阳和而相生,气和津成而五脏之神生矣。
】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缩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注 五味所以养五脏者也,太过则脏有偏胜,所不胜之脏受伤,而各见其病焉。
】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注 水谷入胃,脾为转输,以灌溉四脏者也。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腋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一☆腋門●黃帝素問○氣府論足少陽脈氣所發,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註腋下,謂淵腋、輒筋、天池。
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
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也。
】手太陽脈氣所發,曲腋上骨穴各一。
【註謂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至真要大論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運火炎烈,民病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
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
【註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然本於在下之寒水。
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故曰運火炎烈。
夫寒臨於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
如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
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後銳骨端動脈應手。
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靈樞經○本輸篇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
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從肺系,橫出腋下。
【註胷旁肋下謂之腋。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其支者,循胷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
是動則病手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
【註厥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於外也。
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餘於內也。
】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經別篇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經筋篇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
其病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註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支筋之為病也。
】足少陽之筋,超於小指次指,其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B型题:4.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中的“非常〞属于:A.同形词语5. “邪气畜积而不得泄〞中的“畜积〞属于:B.同义复词6. “太子何病〞的特别语序是:D.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7.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的特别语序是:A.定语后置8. “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中“治〞的用法是:C.动词,研读9. “操古方以治今病〞中“治〞的用法是:E.动词,医治10. “而何怪〞的特别语序是:D.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1. “中庶子喜方者〞的特别语序是:A.定语后置 12. “辟如滴水之器〞中的“辟〞属于:A.通假字13. “罗遇翁亦甚懽〞中的“懽〞属于:C.异体字14. “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的“穰〞属于:A.通假字15. “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中的“齐〞属于:B.古今字16. “因五藏之输〞中的“输〞属于:B.古今字17. “苦四支烦〞中的“支〞属于:B.古今字18. “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中“卒〞的用法是:E.通“猝〞,副词,突然19. “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中“卒〞的用法是:B.动词,死20. “太祖累书呼〞中“书〞的活用类型是:B.名词用作状语21. “今所患勿药可愈〞中“药〞的活用类型是:A.名词用作动词22. “成得药去〞中“去〞的用法是:A.动词,离开23. “何忍无急去药〞中“去〞的用法是:C.同“弆〞,动词,储藏24. “始皆心服口誉〞中“心、口〞的活用类型是:C.名词用作状语25. “又可以医师少之哉〞中“少〞的活用类型是:E.形容词用作动词26. “翁穷昼夜是习〞的特别语序是:D.代词作宾语前置27. “去本而末是务〞的特别语序是:E.“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28. “桓侯使人问其故〞中“故〞的用法是:B.名词,原因29. “已故到谯〞中“故〞的用法是:A.副词,特地30. “人之所病,病疾多〞中“病〞的用法是:A.动词,担忧31. “太子何病〞中“病〞的用法是:E.动词,患……病32. “佗令温汤近热〞中的“ 温汤〞属于:A.同形词语33. “断肠湔洗〞中的“湔洗〞属于:B.同义复词34. “更熨两胁下〞中“更〞的用法是:B.副词,交替35. “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中“更〞的用法是:A.副词,又 36. “又当消息而用之〞中的“ 消息〞属于:A.同形词语37. “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中的“利害〞属于:C.偏义复词38. “使人手摸知所在〞中“手〞的活用类型是:B.名词用作状语39. “便饮其麻沸散〞中“饮〞的活用类型是:C.动词使动用法40. “当引某许,假设至,语人〞中“许〞的用法是:A.名词,部位41. “食顷,吐出三升许虫〞中“许〞的用法是:E.副词,左右,表约数42. “不出三日必閒〞中“閒〞的用法是:B.动词,痊愈43. “君有疾在肠胃閒〞中“閒〞的用法是:E.名词,在……之间44. “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中“焉〞的用法是:A.兼词,于此45. “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中“焉〞的用法是:D.代词,之46. “尽与扁鹊〞中“与〞的用法是:B.动词,给47. “閒与语曰〞中“与〞的用法是:C.介词,跟48. “精神不能止邪气〞中“止〞的用法是:A.动词,阻挡49. “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中“止〞的用法是:D.语气词,无义50. “不汗出〞的特别语序是:E.否认句宾语前置51. “亲中人有病如成者〞的特别语序是:A.定语后置52. “益闻道德性命之说〞中“益〞的用法是:B.副词,逐渐53. “直谅多闻之益友〞中“益〞的用法是:D.形容词,有益的66. “假设夫法天则地〞中“法、则〞的活用类型是:A.名词用作动词67. “余欲针除其疾病〞中“针〞的活用类型是:B.名词用作状语68. “要光明如水精〞中的“精〞属于:A.通假字69. “用嫩桑枝条相拌蒸,出,暴干〞中的“暴〞属于:B.古今字70. “如火薪然〞中的“薪〞属于:A.通假字71. “如火薪然〞中的“然〞属于:B.古今字72. “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中“花、实〞的活用类型是:A.名词用作动词73. “根实可药,囊之可枕〞中“药、囊〞的活用类型是:A.名词用作动词74.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中的“悬布〞属于: B.同义复词75. “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中的“残贼〞属于: B.同义复词76.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莫〞的用法是:B.代词,没有什么77.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中“莫〞的用法是:C.代词,没有人17. “蒇谋虽属乎生知〞中“属〞的用法是:C.动词,归属18. “至道流行,徽音累属〞中“属〞的用法是:D.动词,连接19. “谨拟一法,略效丹溪,未识如何〞中“识〞的用法是:D.动词,了解20.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中“识〞的用法是:B.名词,见解21. “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中“目〞的活用类型是:A.名词用作动词22. “孔安国序《尚书》〞中“序〞的活用类型是:D.为动用法23. “惟名利是务〞的特别语序是:C.强调句宾语前置24.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的特别语序是:D.否认句宾语前置25. “犹慈石取铁〞中的“慈〞属于:A.通假字26. “今其技术晻昧〞中的“晻〞属于:C.异体字27. “并平脉辨证〞中的“平〞属于:A.通假字28.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中的“知〞属于:B.古今字29. “大济蒸人〞中的“蒸〞属于:A.通假字30. “兼《灵枢》九卷,迺其数焉〞中的“迺〞属于:C.异体字 31. “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中的“归天〞属于:A.同形词语32. “委付凡医〞中的“委付〞属于: B.同义复词33. “不刊之书也〞中的“不刊〞属于:A.同形词语34. “庶以网罗今古〞中的“网罗〞属于: B.同义复词35. “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中的“并吞〞属于: B.同义复词36. “询谋得失,深遂夙心〞中的“得失〞属于:C.偏义复词37. “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中“愚〞的活用类型是:D.形容词使动用法38. “同死生之域〞中“同〞的活用类型是:E.形容词意动用法39.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中“宿〞的用法是:D.副词,一直40. “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中“宿〞的用法是:E.名词,星宿41.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中“假〞的用法是:C.动词,借助42. “假假设天机迅发〞中“假〞的用法是:D.假设连词,假设44. “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中“少〞的用法是:C.副词,略微45.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中“少〞的用法是:D.动词,少有46. “未尝有行不由径〞中“由〞的用法是:A.动词,遵循47. “自家刑国,由近兼远〞中“由〞的用法是:B.介词,从48. “气有余则和其经渠以安之〞中“安〞的活用类型是:A.使动用法49. “吾甚非之〞中“非〞的活用类型是:E.形容词意动用法50. “明能烛幽,二竖遁矣〞中“烛〞的活用类型是:B.名词用作动词51. “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中“弁髦〞的活用类型是: C.名词用作状语52. “神仙虽不目见〞中“目〞的活用类型是: C.名词用作状语53. “外物以累心不存〞中“累〞的活用类型是: A.使动用法54. “讹以传讹〞的特别语序是:C.介词宾语前置55. “何裨之与有〞的特别语序是:B.“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56. “音律象数之肇端〞中的“肇端〞属于:B.同义复词57. “歧贰毕彻〞中的“歧贰〞属于:B.同义复词58. “以其书本论伤寒也〞中的“书本〞属于: A.同形词语59. “世俗乐其浅近〞中的“浅近〞属于:B.同义复词60. “且此非《十三经》之比〞中“比〞的用法是: B.名词,类61. “凡此比例,盖亦多矣〞中“比〞的用法是:A.形容词,近似的62.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中“以〞的用法是:A.介词,凭借63. “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以〞的用法是:D.通“已〞,副词,已经64. “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中“是〞的用法是:E.意动用法,认为……对65. “穷源竟委,作为是书〞中“是〞的用法是:B.代词,此66. “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中“直〞的用法是:C.形容词,坦率67. “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中“直〞的用法是:D.副词,只是68. “于今是赖〞的特别语序是:B.“是〞作前置宾语69. “曾闵之行,宜其用心〞的特别语序是:A.主谓倒装70.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中“自〞的用法是:B.假设连词,如果71. “自南徂北〞中“自〞的用法是:C.介词,从72. “繇是覩奥升堂〞中的“繇〞属于:A.通假字73. “苞无穷,协惟一〞中的“苞〞属于:A.通假字74. “则嚣然思食〞中的“嚣〞属于:A.通假字75.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中的“由〞属于:A.通假字31. “何以得其幽微〞的特别语序是:C.介词宾语前置32. “艺能之难精者也〞的特别语序是:A.定语后置33. “假设人无病,粱肉而已〞中“粱肉〞的活用类型是:B.名词用作动词34. “病之去也,粱肉补之〞中“粱肉〞的活用类型是:C.名词用作状语35. “市而用之〞中“市〞的活用类型是:B.名词用作动词36. “学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中“恥〞的活用类型是:E.形容词意动用法37. “同我者是之〞中“是〞的活用类型是:E.形容词意动用法38. “异己者非之〞中“非〞的活用类型是:E.形容词意动用法39.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中“今〞的用法是:B.语首助词,犹“夫〞40.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中“今〞的用法是:C.连词,如果 41. “渠亦不自省其过〞中“过〞的用法是:C.名词,过错42. “及其有病,领先诛伐有过〞中“过〞的用法是: D.名词,此指病邪43. “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中的“怀抱〞属于:A.同形词语44. “此孟浪之流也〞中的“孟浪〞属于: E.连绵词45. “何所趋赖〞的特别语序是:B.主谓倒装46. “多,何以败也〞的特别语序是:C.介词宾语前置47. “血脉荣卫之通塞〞中的“荣〞属于:A.通假字48. “但发慙愧悽怜忧恤之意〞中的“慙〞属于:C.异体字49. “谓愚智寡多之非类〞中的“谓〞属于:A.通假字50. “为决断之玅方〞中的“玅〞属于:C.异体字1. “孤精于内。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15-416)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小儿胷背手足病门小兒脣口齒舌喉病門小兒胷背手足病門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十五☆小兒脣口齒舌喉病門●千金方【唐˙孫思邈】○鵝口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中亦有之。
此由兒在胞胎中受穀氣盛故也,或姙娠時嗜糯米使之然。
治之之法,以髮纏著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脫去;如不脫,可煮栗荴汁令濃,以綿纏著頭拭之。
若春夏無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重舌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後,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
可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髮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重齶重齗小兒出腹六七日後,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裏清淨也。
若喉裏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若懸癰有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針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
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
餘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
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裏及上齶如此者名重齶,有著齒齗上者名重齗,皆刺去血汁也。
刺後用鹽洗拭,急用如聖散,或一字散摻刷。
○齒病論凡齒齗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虫)及月蝕,以角蒿灰夜敷齗間使滿,勿食油,不過二三日瘥。
食油及乾棗即發。
所以患齒者,忌油乾棗及桂心。
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印牢密。
凡人齒齗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
為此鹽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良。
凡人好患齒病,多由月蝕夜食飲之所致也,識者深宜慎之。
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
小兒亦然。
●小兒直訣【宋˙錢乙】○弄舌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牽緊,時時舒熱,當少用瀉黃散。
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瘦也,用胡黃連丸。
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註按小兒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之。
舌舒長而收緩舌吐舌,乃心脾積熱,少用瀉黃散主之。
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用瀉黃散。
黑锡丹的功效与作用说起中药方剂,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为何中药药剂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下面介绍一种黑锡丹来为大家一一说明。
【处方】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一两;肉桂(去皮)只须半两,黑锡(去滓称)、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二两。
【来源】丹阳慈济大师受神仙桑君方。
【炮制】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馀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圆如梧桐子大。
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功能主治】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彻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气欲绝者;及阴阳气上下不升降,饮食不进,面黄羸瘦,肢体浮肿,五种水气,脚气上攻;及牙龈肿痛,满口生疮,齿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言语艰涩,神昏气乱,喉中痰响,状似瘫痪,曾用风药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药百粒,煎姜、枣汤灌之,压下风涎,即时苏省,风涎自利。
或触冒寒邪,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阳事痿法,脚膝酸软,行步乏力,脐腹虚鸣,大便久滑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自下,岁久无子,血气攻注头面四肢,并宜服之。
兼疗膈胃烦壅,痰饮虚喘,百药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盐汤或枣汤下,妇人艾醋汤下。
【备注】歌曰:阴损阳衰实可伤,纵调荣卫亦难将。
气羸血运痰生者,试听桑君为发扬。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别名】医门黑锡丹(《中药成方配本》)。
【处方】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30克肉桂(去皮)15克黑锡(去滓)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60克【制法】上药于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黑锡丹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说起中药方剂,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为何中药药剂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下面介绍一种黑锡丹来为大家一一说明。
【处方】沉香(镑)、
说起中药方剂,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为何中药药剂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下面介绍一种黑锡丹来为大家一一说明。
【处方】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一两;肉桂(去皮)只须半两,黑锡(去滓称)、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二两。
【来源】丹阳慈济大师受神仙桑君方。
【炮制】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馀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圆如梧桐子大。
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功能主治】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彻痛,目瞪昏眩,及奔豚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气欲绝者;及阴阳气上下不升降,饮食不进,面黄羸瘦,肢体浮肿,五种水气,脚气上攻;及牙龈肿痛,满口生疮,齿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言语艰涩,神昏气乱,喉中痰响,状似瘫痪,曾用风药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药百粒,煎姜、枣汤灌之,压下风涎,即时苏省,风涎自利。
或触冒寒邪,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阳事痿法,脚膝酸软,行步乏力,脐腹虚鸣,大便久滑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自下,岁久无子,血气攻注头面四肢,并宜服之。
兼疗膈胃烦壅,痰饮虚喘,百药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盐汤或枣汤下,妇人艾醋汤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三唇口门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 注 中央土位,脾土脏,其气相通。
黄者土色,口者脾窍。
】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生口,在窍为口。
【 注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谷味,故脾主口。
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故脾窍在口。
】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
其华在唇四白。
【 注 脾受水谷为转输之官,肠胃受传水谷,三焦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腑,故皆为仓廪之本。
脾藏荣,故为荣之居。
脾具升降出入之气,故名曰器。
四白者,唇之四际白肉也。
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
】诊要经终论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
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系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也。
】热论五日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 注 六气相传,虽入于里阴而皆为热证,故口燥渴。
邪气渐衰,则正气渐复,故渴止。
】其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 注 此复论阴阳两感之为病也。
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一日而阴阳俱受其邪,是以见太阳之头痛,少阴之烦满口干。
】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 注 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鬲,属小肠。
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
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鬲肠不能下渗。
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
】风论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
诊在口,其色赤。
【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口焦而津液绝也。
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
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
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五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千金方【唐?孙思邈】鹅口凡小儿初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中亦有之。
此由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或妊娠时嗜糯米使之然。
治之之法,以发缠着头,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脱去;如不脱,可煮栗荴汁令浓,以绵缠着头拭之。
若春夏无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重舌小儿初出腹有连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连其舌下后,令儿言语不发不转也。
可以爪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可烧发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重腭重龂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收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
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若悬痈有胀起者,可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大,以针刺决之,令气泄,去青黄赤血汁也。
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尽。
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
有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着颊里及上腭如此者名重腭,有着齿龂上者名重龂,皆刺去血汁也。
刺后用盐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掺刷。
齿病论凡齿龂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虫)及月蚀,以角蒿灰夜敷龂间使满,勿食油,不过二三日瘥。
食油及干枣即发。
所以患齿者,忌油干枣及桂心。
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印牢密。
凡人齿龂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齿根露也。
为此盐汤揩齿叩齿法,无不愈也,神良。
凡人好患齿病,多由月蚀夜食饮之所致也,识者深宜慎之。
所以日月蚀未平时,特忌饮食。
小儿亦然。
小儿直诀【宋?钱乙】弄舌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牵紧,时时舒热,当少用泻黄散。
或饮水者脾胃虚而津液少也,兼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者疳瘦也,用胡黄连丸。
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注按小儿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属心脾亏损,用温脾散补之。
舌舒长而收缓舌吐舌,乃心脾积热,少用泻黄散主之。
兼口舌生疮,作渴饮冷,属胃经实热,用泻黄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三唇口门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 注 中央土位,脾土脏,其气相通。
黄者土色,口者脾窍。
】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生口,在窍为口。
【 注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谷味,故脾主口。
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故脾窍在口。
】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
其华在唇四白。
【 注 脾受水谷为转输之官,肠胃受传水谷,三焦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腑,故皆为仓廪之本。
脾藏荣,故为荣之居。
脾具升降出入之气,故名曰器。
四白者,唇之四际白肉也。
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
】诊要经终论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
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 注 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系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也。
】热论五日少阴受之。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 注 六气相传,虽入于里阴而皆为热证,故口燥渴。
邪气渐衰,则正气渐复,故渴止。
】其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 注 此复论阴阳两感之为病也。
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一日而阴阳俱受其邪,是以见太阳之头痛,少阴之烦满口干。
】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 注 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鬲,属小肠。
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
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鬲肠不能下渗。
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
】风论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
诊在口,其色赤。
【 注 心为火脏,风淫则火盛,故唇口焦而津液绝也。
风化木,木火交炽,故善为怒吓。
心主舌,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故诊验在口。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
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 注 脾胃之气外主肌腠,内主腹中。
风邪久在肌腠而入于中,则脾胃之气受伤而为肠风飧泄。
盖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也。
若久在外之腠理,则阳气外驰而为泄风。
泄风者,腠理开而伤气,故多汗。
汗泄衣上渐渍渗泄,元府不闭也。
津液外泄,故口中干燥。
上渍其风者,谓身半以上,风湿相搏,则阳气受伤,故不能烦劳其事。
若妄作劳则身体尽痛而发寒矣。
】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 注 胆者中精之腑,其应在筋。
是周身之筋膜由胆藏之精汁以营养。
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胆汁泄,则筋膜无以营养而干燥,筋膜干则挛急而发为筋痿也。
】厥论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 注 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中,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挟舌本。
经脉厥逆,而阴液不能上资,是以口干心痛。
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
水火阴阳之气不交,故腹满也。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 注 五气者土气也,土位中央,在数为五,在味为甘,在臭为香,在脏为脾,在窍为口。
多食甘美,则臭味留于脾中,脾气溢而证见于外窍也。
厚味令人内热,甘者主于留中,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五味入口,津液各走其道,甘先人脾,数食甘美而多肥,则内热留中。
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存于脾。
脾气上溢,发为口甘。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 注 六乙之岁,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
金弱火亢,水乃复之。
水寒之气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主口。
【 注 备化,土政也,土属脾,脾开窍于口。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
【 注 土平之纪其类土,其脏脾,其色黄。
土且隆者,土体丰厚于下也。
黄起者土用上从于天也。
土从木化则受其胜制,故土变革而为体重食减之脾病也。
】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 注 夫所谓火者,少阴之火也。
火气内发于上焦,则为口糜也。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 注 胆病则胆气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
口苦呕宿汁者,胆汁也。
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者,胆气虚也。
嗌中吤吤然数唾者,少阳之脉病也。
】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交人中。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也。
【 注 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诸证也。
】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
【 注 胃为水谷之海,主生此荣血。
故是主血所生病者,为狂、为温疟汗出者,胃气热而蒸发水液之汗也。
鼽衄者,经气热也。
口喎唇胗等者,皆阳明经脉之为病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
肩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肉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 注 足太阴之气生于脾。
脾藏荣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阴气绝则脉不荣于肌肉矣。
脾开窍于口,主为卫使之迎粮,故唇舌为肌肉之本。
脉不荣,则舌萎唇反,太阴之生气绝于外也。
甲笃乙死,脾脏之气死于内矣。
】经水篇足阳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上额颅。
经筋篇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挟口,其病口僻。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皆僻。
【 注 足阳明之筋上挟口为目下纲,手太阳之筋结于颔属月外眦。
故二经之左筋急则僻于左,而当刺其左;右筋急则僻于右,而当刺其右。
】寒热病篇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
【 注 脉外之血气,充肤热肉,生毫毛。
故病在肌,则肌肉痛而毛发焦也。
脾主肌肉,开窍于口,故唇口槁腊。
】师传篇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 注 脾乃转运之官,故主为卫。
吉凶者,脏安则吉,脏病则凶也。
】 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 注 口乃脾之窍,小肠受盛脾胃之浊,而上属于胃,故唇与人中以候小肠。
】逆顺肥瘦篇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广肩腋、项肉薄、皮厚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濇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 注 此论形体之太过也。
广肩腋者,广阔于四旁也。
项乃太阳之所主,项肉薄而皮厚黑色者,太阳之水气盛也。
唇乃脾土之外候,临临然者,土气厚大也。
黑者水之色,血黑以浊者,精水之重浊也。
气濇以迟者,肌肉厚而气道滞也。
夫太过则能与,不及则贪取。
贪于取与,皆不得中和之道者也。
】 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其血清,气清,易脱于气,易损于血。
刺此者浅而疾之。
【 注 此论形体之不及也。
皮薄色少,秉天气之不足。
廉廉,瘦洁貌。
肉廉廉然,薄唇轻言,秉地气之不足。
血清者,水清浅。
气清者,肌肉薄而气道滑利也。
】本脏篇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卫气失常篇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 注 肌肉者,脾土之外合,土灌四脏,故观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肌肉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足阳明之上,血气皆少,则两吻多画。
【 注 血气少,不能充皮肤,肥腠理。
故两吻多瘦文也。
】忧恚无言篇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热病篇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 注 此外热不解,内传少阴而为死证也。
六经传遍,七日来复,八日不解,又作再经矣。
微细,少阴之脉也。
少阴之上,君火主之。
病者溲血,病足少阴之水脏也。
口中干,病手少阴之君火也。
一日半死者,死于一二日之间,阴阳水火之气终也。
夫脉始于肾而主于心,脉代者,已绝于下,故一日而死。
】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
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 注 热病不知所痛者,外因之热入于内也。
耳聋不能自收,口干者,肾脏之热乘于上也。
阳热甚而阴颇有寒者,在内之热交争于外也。
热在髓者,外因之热交争于内也。
此皆病深入于内,故死。
】五阅五使篇口唇者,脾之官也。
【 注 脾开窍于口,故口为脾之官。
】肠胃篇口广二寸半。
口问篇阳明气至则嚙唇。
【 注 阳明之脉,侠口环唇,生气厥逆于上,则嚙唇。
】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中藏经 【 汉•华佗】验病吉凶伤寒热病,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反者死。
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金匮要略 【 汉•张机】口燥干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圆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
是瘀血也,当下之。
脉诀 【 晋•王叔和】诊法左寸洪数,心热口苦。
右寸浮数,肺热口辛。
左关弦数,胆虚口苦,洪实则肝热口酸。
右关沈实,脾热口甘,洪数则口疮。
疮疡全书 【 金•窦汉卿】茧唇茧唇者,此证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
《内经》云:脾气开于口,又云:脾之荣在唇。
但燥则干,热则裂,风则瞤,寒则揭。
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定名曰茧唇也。
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
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授脾经;或食酽酒厚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
须审其病证之因,惟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
此亦异证,所生者少,人亦难晓。
若久不愈者,急用金银烙铁在艾火内烧红荡之,内服归脾养荣汤,庶易愈矣。
若外用追蚀恶毒线结之法,反为所伤,慎哉慎哉!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
宜用四物逍遥散治之。
指迷论 【 宋•钱乙】验病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
肺主唇,唇白而光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血气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又额黑唇青为寒。
仁斋直指方 【 宋•杨士瀛】唇肿唇疮唇肿,宜泻胃汤、薏苡仁汤、芍药汤。
唇舌焦燥,口破生疮,盖心脾受热所致也。
水浸黄连,重汤顿而饮之。
若大渴少饮,竹叶石膏汤。
口臭口臭一证,乃热气蕴积胸膈之闸,挟热而冲发于口也。
三因方 【 宋•陈无择】失欠脱颔凡欠伸颊车蹉跌,但开不能合,以酒饮令大醉,睡中吹皂角末,(口畜)其鼻,令嚏,即自正。
河间六书 【 金•刘完素】口苦谋虑不决,胆虚气上冲,口中上溢则口苦。
口是清净之府,浊扰之气上溢,益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