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27.37 KB
- 文档页数:2
2022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除肿瘤本身因素外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有研究数据显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9.6%~38.0%,肿瘤根治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33%,是非癌肿类手术静脉血栓发生率的2~3 倍,且近年来还在呈逐年上升趋势。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认为与血液高凝、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还与其解剖位置特殊、癌基因等多因素有关。
注重风险预警监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发展与患者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以及肿瘤类型、分化程度、分期情况等关系密切,为静脉血栓发生及发展的风险因素。
风险预警监控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评估的准确性、防护的及时性,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预防护理:术前根据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指导低危患者进行物理锻炼、尽早下床活动等预防;中度危险患者在低危干预基础上联合应用间歇充气加压干预;高危患者在物理锻炼的同时联合药物预防;术前高纤维素且低脂肪含量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3000 ml,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血液黏稠度;灌肠后患者及时、适量补充液体及电解质,防止血液浓缩;处理D-二聚体升高等可引起静脉血栓的病理因素以及术前、术后6小时协助患者训练腓肠肌挤压、踝泵运动、膝关节屈伸等;有出血风险者不可药物预防,术前3 天必须禁止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
预防护理: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维持2000 ml 以上的日饮水量,适时合理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黄达肝素等药物,将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2~2.5倍,APPT维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
同时还应密切关注皮肤黏膜、齿龈有无出血点,有无鼻出血、血尿等;术后注意双下肢保暖、温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回流,防止冷刺激致使血管痉挛所致的血液淤积;术后尽早行跖屈、踝关节背伸、屈膝、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主被动功能训练,并逐渐过渡为正常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术前1天或手术日至可下床活动或至出院期间穿着长度为脚踝至大腿部位的下肢静脉梯度减压弹力袜能够改善静脉瓣功能,加快下肢静脉血回流。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
什么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PVT)?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的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
它通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肠系膜静脉内的血流减慢或阻塞。
查房指南
1.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和病史
-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手术史、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
2. 进行体格检查
- 检查患者的腹部,观察是否存在腹胀、压痛、肠鸣音减弱等症状。
- 检查患者的肝脏、脾脏是否有肿大。
3. 进行实验室检查
- 抽取患者的血样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影像学
- 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观察肠系膜上的静脉血流情况和是否存在血栓。
- 如有需要,可以进行CT扫描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认诊断。
5. 管理和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
- 控制疼痛和恶心的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缓解。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
6. 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支持
-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
以上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DVT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循环疾病,其发病率在逐渐增高。
DVT可以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例如下肢水肿、静脉炎、肺动脉栓塞等,几乎可能导致死亡。
DVT的预防及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DVT的预防
(1)控制患者血液粘滞度:控制患者血液粘滞度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措施。
应避免患者使用长效的抗凝药物,同时考虑使用抗凝药物的负荷量和定期检查血液凝血功能。
(2)提高下肢血液循环:可通过定期锻炼、定时变换体位等手段,提高下肢血液循环,以预防DVT发生。
(3)加强体力活动:对于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除了定期检查血液凝血功能外,需要加强体力活动。
(4)控制肥胖:肥胖可以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促使血液循环受阻,从而诱发DVT的发生。
(5)避免术后并发症:术后要注意控制术后的感染,防止血栓形成及加强护理,以防止DVT的发生。
二、DVT的护理
(1)合理治疗:控制患者血液粘滞度,加强体力活动,提高下肢血液循环,合理治疗DVT是很重要的。
(2)支养术:应尽早在经过诊断后,给予支持术。
肿瘤患者VTE预防及护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性疾病。
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多见于四肢深静脉。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VTE是肿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 20%,肿瘤患者的VTE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7倍[1],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死因[2]。
一、肿瘤患者VTE发生的风险因素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在1856年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和高凝状态[3]。
恶性肿瘤本身就是VTE发生的高风险因素[4],尤其是接受手术和放化疗的患者。
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很多机制如化疗药物、颈内静脉置管、血管反复穿刺均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启动内皮促凝机制[5];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促凝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也会使VTE发病率升高[6-9]。
恶性肿瘤患者多有凝血机制的异常,如FDP增高、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纤维蛋白溶解低下和高FIB血症等。
此外,肿瘤组织细胞及其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机体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大大增加[10]。
而被癌细胞浸润的血管内膜因丧失了抗血栓形成的能力,较易在血管壁和心瓣膜上形成血栓和赘生物[11-12],患者长期卧床等因素也可以促使血栓形成[13-17]。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表现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沉重感和肿胀,皮肤表面温度升高,尤其在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患肢皮肤颜色可正常,或呈紫红色,有时伴有发热、心率加快等症状,双下肢相应平面周径相差0.5cm以上。
2.肺栓塞: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昏厥、缺氧症状、心率加快等。
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第一篇: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措施骨科大手术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肺栓塞(PTE)导致死亡,为避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结合我科工作实际,制定本措施。
在患者术前,手术医师告知患者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能发生DVT及造成的危害,以主动配合进行肢体活动,最大程度降低发生DVT的风险。
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措施(一)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二)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
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三)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1、低剂量普通肝素普通肝素可以降低DVT和PTE的发生率,但应高度重视以下问题:(1)肝素会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增加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出血的危险;(2)需要监测以调整剂量;(3)肝素会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甚至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HIT);(4)长期应用肝素会导致骨质疏松。
vte的防控措施VTE的防控措施VTE(静脉血栓栓塞)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血液循环疾病,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它常发生在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严重外伤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中,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VTE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防控措施DVT是VTE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发生往往与长时间不动、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内血流受阻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DVT防控措施:1.早期活动:长时间卧床或坐位不动是DVT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早期活动对于预防DVT非常重要。
对于手术后患者或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早期下床行走、活动肢体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液淤积。
2.使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是预防DVT的重要药物之一。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它们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液凝固,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但使用抗凝药物需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过度或不足的使用。
3.穿着弹力袜:弹力袜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预防DVT的措施。
它通过适度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静脉内血液淤积,从而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在长时间卧床或手术后,穿戴弹力袜可以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
二、肺栓塞(PE)的防控措施PE是VTE的严重并发症,其主要是由DVT血栓脱落并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系统引起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PE防控措施:1.早期抗凝治疗:PE的发生往往与DVT密切相关,因此早期的抗凝治疗对于预防PE非常重要。
对于高危患者,如手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等,应及早使用抗凝药物,抑制血液凝固,降低DVT血栓的形成和脱落风险。
2.肺动脉滤器的植入:肺动脉滤器是一种可以阻截血栓脱落至肺动脉的装置。
对于不能使用抗凝药物或抗凝治疗无效的高危患者,可以考虑植入肺动脉滤器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的PE。
3.定期检查筛查:定期进行DVT和PE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
成人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摘要】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要点;回顾总结2010——2012年期间ldlt受体的并发症护理:观察出血、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脏功能等。
本组共25例,其中并发腹腔出血3例(12%)、静脉血栓1例(4%),胆道并发症2例(8%),1例死于小肝综合症,心律失常16例(64%)。
ldlt受体术后早期病情变化快,要有预见性思维和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才能避免延误病情及最佳的抢救时机,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关键词】活体肝移植;受体;并发症;术后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51-011临床资料2010——2012我中心实施成人ldlt2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0.6(18-58)岁。
原发病情况:6例原发性肝癌,12例乙型慢性重症肝炎,3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其他有4例。
24例为右半肝供肝,1例为左半肝供肝。
供体情况:15例母亲,5例父亲,其余5例为自愿捐献者。
2并发症观察和护理2.1腹腔出血2.1.1发生在术后早期,肝功能未完全恢复,凝血功能紊乱,加之手术应激和大量激素诱发出血和消化道溃疡[1],术后易出血。
除表现为持续性的引流管每小时》100ml血性液体外,可出现高度腹胀、进行性血压下降、红细胞比容降低,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脸色苍白、尿量减少和口干等症状。
本组受体共3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剖腹探查止血治疗后于术后痊愈出院。
2.1.2护理①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表现,及时处理。
②监测引流管颜色、性质、量,保持引流管通畅。
③及时复查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hb)的变化。
④床边b超监测移植肝血流及有无胸腹水等。
2.2血管并发症2.2.1门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pvt)最常见的原因为术前受体已存在门静脉血栓,术中人工血管和冰冻血管的使用,另外还与受体性别、肝硬化程度等因素有关[2]。
临床上可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大量腹水、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可无症状。
中毒的重要性,提高饮食及治疗的遵医行为,促进 排铅。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组婴幼儿在3个 月、6个月时M D I和P D 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健康干预改善了新生 儿的结局。
1岁以内为婴幼儿对铅暴露影响的敏 感时期,因此加强对铅暴露婴幼儿的排铅以及神经 行为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铅暴露对孕妇的妊娠结局有不良影 响,健康宣教、驱铅治疗及饮食生活方式指导等综 合干预措施能够改善妊娠期结局。
参考文献1黎小兰,庄少雄,陈运彬.脐带血铅对新生儿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 影响的研究现状[J1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7):444〜446.2韩松,梁多宏,张莹,等.宫内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 及体格发育影响[J1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83"1285.3陈林,林洁,任秀娟.不同治疗方案儿童驱铅效果与血微量元素 变化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8"80.4朱军,梅茹,姚起.血铅、镉、钙、锌及铜水平与孕妇稽留流产的 相关性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6):1057"1061.5易受蓉,罗学荣,杨志伟,等.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在我国的修 订(城市版)[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2):71"75.6X ie X,D in g G,C u i C,e t a l.T h e e ffe c ts o f lo w—le v e l p r e n a t a l le a d e x p o s u r e o n b ir th o u tcom es[J].E n v ir o n P o llu t,2013,175(8):30"34.7陈文,孙宏,陈晓东.妊娠期非职业性低水平重金属暴露与新生 儿生长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31(2):140〜142.8倪玲玲,邵婷,陶慧慧.孕前6个月父母生活、职业环境暴露对 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2):136〜142.9韦云秋,黄坚芳,庞丽,等.企业内驱铅治疗群体规范化护理健康 教育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797〜2798.(收稿日期:2017-08-07)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王俊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效果。
方法: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5例,接受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5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d疼痛评分、术后2d疼痛评分、术后3d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接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中采取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术后护理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常见手术方式,但术后恢复过程复杂,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和康复护理。
传统的术后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术后禁食、床旁休息、药物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往往不能及时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功能和提高术后康复质量。
所以临床上还需要更加重视患者术后护理,早期快速康复护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旨在通过减轻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将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中,可以很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45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25例,女性患者例数为20例,患者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53.49±1.39)岁。
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5例,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24例,女性患者例数为21例,患者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3.41±1.35)岁。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预防和护理
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2017年12月到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44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的治疗满意度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在护理后均有一定预防,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可有效预防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门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
原发性肝癌,属于肝癌的一种,并且为临床上常见肿瘤疾病,并且对人体造
成重大伤害,原发性癌症其在早期被发现时,可提升治疗效果。
而在中晚期发现
原发性肝癌对于患者有着危及生命的危险[1]。
为了治疗此病症通过切除术进行,
在手术后,会出现门静脉血栓,为更好的预防门静脉血栓,本院进行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到2019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44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22例,采
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8.67±7.2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2~72岁,平均
年龄(51.25±8.14)岁。
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通过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出(P
>0.05),可作对比讨论。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纳入本次研
究中,且经由我社区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护理人员对其讲解护理的流程,并告知其门静脉血栓(PVT)的形成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①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手术后出现的门静脉血栓(PVT)的原因,以及此病症的特点,告知其手术时的具体流程,以及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在进行护理
时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以及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其要保证饮食的
健康食用,以少吃多餐为基础。
②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患者的心理疏导,在得知病症和手术前,其心理会产生
不安、焦躁等负面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对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基础情况,让
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提升医患关系,并引导其在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时,
可通过听音乐来改善,增加其自我管理。
③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身体的各项指标检查,身体符合条件时,方可进行
手术,并且在手术后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
为预防患者出现大量的汗液造成身体
水分不足,为此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水分的补充。
提前做好预防门静脉血栓(PVT)
的发生,可对其进行肝素钙的注射。
并且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若出现异
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通过患者满意度来进行调查问卷,一共为12分。
问卷评分如下:
不满意(2分)、一般(4分)、非常满意(6分)。
满意率=(一般+非常满意)/所有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对照组22例患者中,非常满意9例(40.91%)、一般7
例(31.82%)、不满意6例(27.27%),满意率为16例(72.73%);观察组22
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1例(50%)、一般9例(40.91%)、不满意2例
(9.09%),满意率为20例(90.91%),比较结果为(X2=11.110,P=0.001)。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原发性肝癌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到达中晚期的时候,会出现许多症状,
其常见的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乏力、消瘦等,也可能会引起低热,因此对于
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要时刻注意。
在进行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容易发生门静脉
血栓(PVT),对此进行预防和护理[2]。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其讲解手术室的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后容
易出现的并发症,并对其讲解门静脉血栓(PVT)是如何形成的,进行对疾病的预防[3]。
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告知其手
术时的详细流程,在手术后对其进行并发症预防的护理,并且让其了解门静脉血
栓(PVT)的发生原因,以及预防方法,在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其减轻心理的不安,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有利于其康复[4]。
通过两组的对比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对门静脉血栓(PVT)的预防和护理明显
好于对照组患者预防门静脉血栓(PVT)和护理,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自我管理。
上述所论,证明了综合护理对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
预防有明显的效果,提升其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加强自我管理,值得临床
推广。
参考文献
[1]廖方, 杨平华, 张宝华,等.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J].
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4(2):126-129.
[2]张振, 王孟龙, 张海涛,等.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
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J]. 肝脏, 2019, 24(1):24-27. [3]陈曦, 李志艳, 王彦,等.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影
像研究及影响因素[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7, 14(10):790-793.
[4]丁艳菲, 杨卓鑫, 郑文文,等.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J]. 山东大学
学报(医学版), 2018, 56(1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