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训”释疑(姚小鸥)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答案】B【解析】“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错,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看出原文是“可能会”。
故选:B。
2.【答案】C【解析】“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错。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选:C。
3.【答案】D【解析】先看“无理而妙”。
材料二第一段“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A.“春风”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
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怕离别之人又饱受别离的苦楚,从物的角度表现“无理而妙”。
B.不忿:恼恨、嫌恶。
思妇久盼归人,出门眺望,未见亲人,把失望迁怒于啼叫的喜鹊,表现其盼归之苦,无理而妙。
C.花不能“弄”影,此处用拟人手法,暗示有风。
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无理而妙。
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答案】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理性精神。
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
5.【答案】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
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李鸿章问“耻”
白晓朗
【期刊名称】《杂文月刊:原创版》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几年,李鸿章曾接见日本驻清朝公使森有礼。
李鸿章一身长袍马褂,花翎顶戴下拖着辫子,森有礼则西装革履,西派发式。
李鸿章问,你们原来都穿和服,现在竞都穿上了西式服装,如此放弃自己民族的独立精神,不觉得可耻吗?森有礼答道,这完全是我们自愿的,并非受到他人强迫。
对于包括清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外国一切好的东西,我们都愿意学习。
这一点也不可耻,我们反而
【总页数】1页(P16)
【作者】白晓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李鸿章治理捻后直隶盗匪述论r——以《李鸿章全集》为中心
2.阅读让我知道不一样的李鸿章——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
3.李鸿章佚文辑补十一篇\r——兼辨李鸿章集中的误收之作
4.李鸿章佚文辑补十一篇——兼辨李鸿章集中的误收之作
5.李鸿章答外国记者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華簡《保训》解詁四則(首發)張崇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本文擬在諸位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保訓》的一些字詞和文句作進一步的解釋和疏通。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誦”,原作“詷”,《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侗’馬本作‘詷’,與‘童’通,指幼稚童蒙。
或説此處讀爲‘誦’。
” 1趙平安先生認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
2廖名春先生認為“詷”是諸侯之共主,是天子。
3子居先生訓“詷”為“共同”,認為“這裡是說前人臨終時有所訓命告誡,必會同臣屬、族人而后申言。
”4陳偉先生釋為“諷”,訓為背誦義。
5今按:《釋文》或說讀為“誦”可從。
陳偉先生釋為“諷”,亦通。
“誦”和後文的“念”相呼應。
“念”亦有背誦義。
《漢書·張禹傳》:“初,禹爲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爲《論語章句》獻之……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
’”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念,背誦也。
今猶云讀書爲念書。
”6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
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二“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丘,恐,求中。
自稽厥志,不違于庶。
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
”“久”,原作“舊”,李守奎先生認為可能應讀為“久”,7沈培先生從之。
8“恐”,廖名春先生認為當讀為“工”,義為擅長、善於;9李銳先生疑讀為“恭”。
10今按:“舊”讀為“久”,和後文的“恐”正相呼應,可從。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舜久為小人,蓋無德行以名世,所以“恐”。
“自稽厥志”的“志”,當訓為“德”。
《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高誘注:“志,德也。
”“自稽厥志”當是自省之意。
《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清华简《保训》笔札(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
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
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以下简称《释文》)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间下己意,录出《保训》释文:(1)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
戊子,自演=(頮水)。
己丑,昧(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3)训。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5)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
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
埶(迩)诣(稽),测(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7)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
於(呜呼),(祗)之(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9)(微)寺(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服)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哉)!(10)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服)毋解(懈),其有所(悠)矣(也),不(11)及尔身,受大命。
敬才(哉),勿淫!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一.对部分文句的新理解在对简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先谈谈笔者对简文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其中有些解释直接关涉到全文的核心思想,故不得不先作一番梳理。
[清华简] 清华简《保训》解析修订版(子居)拙文之成文,得益于李锐、东山铎、王连龙、公子小白等多位先生提供相关材料的帮助,感谢在先。
先列出《保训》释文:1、隹王五十=年,不[疒余],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
戊子自演。
己丑,昧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3、训。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女以箸4、受之。
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新耕于鬲丘,恐救中,自诣厥志5、不讳于庶,万生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诣,则6、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7、允,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于呼!祗之8、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
微亡害,乃归中于河。
9、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祗备不解,用受大命。
于呼!发,敬哉!10、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女祗备毋解,其有所由矣。
不11、及,尔身受大命。
敬哉,毋淫!日不足,隹宿不羕一、释文解析惟王五十=年文王五十年,即其终年。
网友破晓先生指出:《保训》讲文王在位50年,临终前教导太子发事,《逸周书·文儆·文传》两篇也是文王教导太子发之事,《文传》“文王受命之九年”据黄怀信注释就是“文王五十年”,于《保训》同,但内容完全不一样。
”[2]查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文传解》注一:[受命]受天灭商杀纣之大命,在文王四十二年。
九年,文王五十年;三月,文王临薨之月。
今本《纪年》以此年三月西伯昌薨,当据此。
”[3]文王五十年,即受命九年,可知《保训》与《逸周书》的《文儆》、《文传》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李锐先生在《读〈保训〉札记》一文中指出:从金文来看,以“惟王”多少“年”开篇的青铜器铭文,多见于西周中晚期(《尚书·洛诰》用“惟七年”,无“王”字,在篇末),如西周中期的有:曶鼎(《殷周金文集成》5.2838),望簋(8.4272),师酉簋(8.4288),牧簋(8.4343);晚期的有:柞钟(1.133),散伯车父丁(5.2697),小克鼎(5.2796),虢姜簋(7.3820),五年师簋(8.4216),走簋(8.4244),元年师簋(8.4279),伊簋(8.4287),师簋(8.4311),师簋(8.4312),比盨(9.4466)。
顾宪成论良知——以“无善无恶”之争为中心王志俊【摘要】顾宪成是晚明心学修正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对良知学说基本持有同情态度,认同良知“为善去恶”的面向,但对良知“无善无恶”的批驳不遗余力.其批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从本体论来说,“无善无恶”当下便是“空”,直接瓦解了儒家性善论的根基;从境界论来说,“无善无恶”过分强调不著于善恶,却著于“不著”本身;从工夫论来说,“无善无恶”的流行导致道德实践无法落到实处.因此,顾宪成以“性善”为立言宗旨,强调“小心”的笃实工夫,以期扭转晚明流于玄虚、不尚实学之世风.顾宪成视“无善无恶”为时弊之根源,对心学的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偏离了阳明良知本体的理论顸设.【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7)005【总页数】6页(P14-18,25)【关键词】顾宪成;良知;无善无恶;性善;工夫【作者】王志俊【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8.99一、问题之提出顾宪成(1550—1621),字叔时,号泾阳,江苏无锡人,为晚明东林学派的领袖人物。
在学问渊源上,顾宪成师从欧阳德之弟子薛方山,为王阳明的三传弟子。
虽然师出王门,顾宪成也博览程朱理学。
针对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顾宪成尤为重视朱子格物穷理的践履工夫,在学术旨趣上呈现由王反朱的倾向。
据《东林书院志序》载:“万历之际……端文顾子、忠宪高子振兴东林,修复道南之祀,仿白鹿洞规为讲学会,力阐性善之旨,以辟无善无恶之说,海内翕然宗之,伊洛之统复昌明于世。
”[1]523万历年间,顾宪成兴建东林书院并以之为学术阵地,阐发性善学说以纠正阳明及其后学的“无善无恶”论,伊洛道统再次昌明于世。
对于王阳明的良知学说,顾宪成是基本认同的,尤其是良知“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这一面向。
如《东林会约》所言:“阳明之揭良知,真足以唤醒人心,一破俗学之陋。
“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整顿公安队伍必须讲真的
来实的动硬的
陆青剑
【期刊名称】《领导广角》
【年(卷),期】2000(000)009
【摘要】罗干在全国公安机关“三项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有的民警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有的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把手中的权力视为商品交换的筹码等等。
凡此种种,都是滋生队伍中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甚至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总页数】5页(P4-8)
【作者】陆青剑
【作者单位】《领导广角》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0
【相关文献】
1.光荣而艰巨的“一半”——学习周恩来总理“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著名论
断 [J], 康大民;;
2.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 [J],
3.赵克志在全国第二批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扎实开展第二批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坚决打好铁腕治警正风肃纪攻坚战 [J],
4.扎实开展第二批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坚决打好铁腕治警正风肃纪攻坚战——广西警察学院公安队伍教育整顿学习教育活动剪影 [J],
5.扎实开展教育整顿不断纯洁公安队伍为切实履行好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年9月中州学刊Sep.,2010第5期(总第179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5【历史研究】“保训”释疑姚小鸥(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摘要:“清华简”中首先公布的是《保训》篇。
这是一篇内容类似《尚书》的珍贵历史文献。
李学勤先生有关《保训》的文章发表后,有人对该篇命名提出疑问,并疑及周文王是否有遗训的问题。
根据《尚书》及多种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综合考证,证明周文王有遗训是不争之事实;并从周代礼制和“名从主人”的传统出发,可以论证出《保训》命名并无不当。
关键词:保训;清华简;遗训;名从主人中图分类号:K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5—0157—032008年12月1日,《光明日报》第12版(国学版)发表李学勤先生《初识清华简》一文,披露了有关清华大学古代简帛保护与研究中心入藏的战国竹简的若干信息,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2009年4月13日,李学勤、赵平安两先生分别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周文王遗言》与《〈保训〉的性质和结构》两文,拉开了清华简研究的序幕。
之后,学者们就李学勤等先生文章中所引用的清华简《保训》篇的部分内容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讨论。
2009年5月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登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一文,对清华简本身及李学勤先生等人的文章分别提出疑问,其中包括对篇题“保训”的质疑。
姜广辉先生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家,曾积极参与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的研究,在出土文献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保训〉十疑》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又非常尖锐,所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回应。
2009年5月2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王连龙先生《对〈《保训》“十疑”〉一文的几点释疑》一文,作者试图“通过论述《保训》与《逸周书》的关系,对《保训》篇研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同时,也对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一文的若干疑问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保训”释疑(姚小鸥)姚小鸥2008年12月1日,《光明日报》第12版(国学版)发表李学勤先生《初识清华简》一文,披露了有关清华大学古代简帛保护与研究中心入藏的战国竹简的若干信息,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2009年4月13日,李学勤、赵平安两先生分别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周文王遗言》与《〈保训〉的性质和结构》两文,拉开了清华简研究的序幕。
之后,学者们就李学勤等先生文章中所引用的清华简《保训》篇的部分内容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讨论。
2009年5月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登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一文,对清华简本身及李学勤先生等人的文章分别提出疑问,其中包括对篇题“保训”的质疑。
姜广辉先生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家,曾积极参与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的研究,在出土文献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保训〉十疑》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又非常尖锐,所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回应。
2009年5月2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王连龙先生《对〈《保训》“十疑”〉一文的几点释疑》一文,作者试图“通过论述《保训》与《逸周书》的关系,对《保训》篇研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同时,也对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一文的若干疑问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王连龙先生的文章结合《逸周书》,从十个方面对姜先生的质疑作出了解答,具体而细致。
然而我们认为,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如《春秋》经传和《尚书》的《顾命》等篇,还可以对姜先生的质疑作出进一步的回答。
王连龙先生文章中的第二个子目是《关于〈保训〉的篇名》,其内容主要是回应姜广辉先生“此篇以题为‘宝训’为宜。
似不应题为‘保训’”一说。
王先生说:在金文及《尚书》等传世文献中,“保”读为“宝”的现象常见,所以,《说文•人部》王筠句读云:“古文、钟鼎文‘宝’字亦作‘保’。
”就《保训》篇而言,其属于“书”类体裁。
“书”类文献的命名主要是属意于篇章主旨。
通常在具体形式上,这类篇名的后一部分代表篇章体裁,前一部分则表示这类体裁的发出者、地点及主旨。
而《保训》篇主要讲文王训诫太子发遵行“中”道,以保周祀。
所以,李学勤先生试题为《保训》。
另外,“保”字用于篇章命名并不是没有先例,《逸周书》就有《保开》篇及《酆保》篇。
而且,在《文儆》、《文传》所载文王遗训中,就明确提出“惧后祀之无保”及“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
显然,就这个角度来看,《保训》篇命名并无不适之处。
我们认为,王先生上引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保训》的命篇缘由。
第一个方面的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还有进一步伸说的余地,而第二个方面虽有一定道理却与第一个方面相冲突,似值得作进一步的考证。
正如王先生文章所指出的,传世文献中“保”读为“宝”的现象常见。
前代学者对此有所讨论。
《春秋·庄六年》“冬,齐人来归卫俘。
”《杜注》:“《公羊》、《穀梁》经传皆言“卫宝”,此传亦言“宝”。
唯此经言“俘”,疑经误。
俘,囚也。
” 孔颖达《正义》:《释例》曰:“‘齐人来归卫宝’,《公羊》、《穀梁》经传及左氏传皆同。
唯左氏经独言‘卫俘’,考三家经传有六,而其五皆言‘宝’,此必左氏经之独误也。
案《说文》‘保,从人,省声。
古文不省’。
然则古字通用‘宝’,或作‘’字,[引者按:“作”字原脱,据阮元校记补]与‘俘’相似,故误作‘俘’耳。
”杜既以为误,而又解俘为囚,是其不敢正决,故且从之。
(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1764页)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春秋经庄六年诂》:颜师古曰:“《经》书‘齐人来归卫俘’,《传》言‘卫宝’,《公羊》、《穀梁》《经》并为‘宝’,杜预《注》云疑《左氏传经》误。
按:《尔雅》云:‘俘,取也。
’《书序》曰:‘遂伐三朡,俘厥宝玉。
’然则所取于卫之宝,而来献之,《经》、《传》相会,义无乖爽,岂必俘即是人?杜氏之说为不通矣。
”惠栋云:“《周书·顾命》‘陈宝赤刀’,《说文》引作‘保’。
李氏镜铭‘明如日月世之保’,与‘宝’同。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25-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上引文及王连龙先生文章提出的证据,可以说明古书中“保”与“宝”通用的事实。
然而《保训》篇中“保”字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到底是“保守”、“保有”之意,还是“宝贵”之意呢?王先生对此未作明断,似可能引起“不敢正决”之讥。
我们认为,汉语修辞中虽然或有兼训之用,但在这里显然并不合适。
从古书如《尚书》诸篇相关内容及《保训》本身的文辞看来,《保训》篇的“保”字,当训为“宝贵”之“宝”。
从本文撰写的主要动机出发,下面,我们首先辨明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关于“周文王遗言,史无明文”的说法,然后顺带论述“保”字的一意义内涵,最后论及《保训》篇题的命名之由。
姜广辉先生在前引文中说:“作为周文王这样的超级历史人物,有关其遗言后人全不知晓,特别是周族的后代同样也不知晓,那是说不过去的。
”诚然,如果说周文王这样的“超级历史人物”,其遗言周人全然不知晓,当然“是说不过去的”,但这只是姜先生的误解。
究其原因是姜先生没有仔细温习《尚书》这样超级重要的历史文献,以致造成失察。
下面我们从《尚书》的《顾命》等篇中征引周初有关周文王遗训的材料以说明这一点。
《尚书·顾命》记述了成王的临终遗言: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
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
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
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
”这里,成王明确指出文王和武王是有遗训的。
对文王和武王的遗训,成王称之为“大训”,这和文王称前代圣贤的遗训为“宝训”,其修辞手法完全一致。
《顾命》篇在记述康王即位仪式时又反复提到文王武王的遗训:太师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
曰:“皇后冯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夑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在册命中,两次提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遗训。
“皇后冯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一语中的“嗣训”,即成王所言“嗣守文武大训”。
册命又称文王武王的遗训为“光训”,其意义和语言形式也与前述成王所称文王武王之遗训为“大训”相类。
综上述,可知在《顾命》中,不计“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这样隐含文王遗训的字样,三次记载了周文王的遗训。
在如此明确的历史记载面前,怎么还能说“周文王遗言,史无明文”呢?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文王和武王的遗训,周人特意书于嗣王继位的册命之中,其必将入于周人的国家档案库即类于《尚书·金縢》篇所记述的“金縢之匮”中。
然而由于年代的久远等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档案现在绝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了,以致引起姜先生的前述疑惑。
上引《顾命》的这两段话中,还隐含着与《保训》极为相类的其他内容。
我们上面征引的第一段话中,成王述及“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
”《孔传》释“在后之侗”为“在文武后之侗稚”。
曾运乾先生《尚书正读》说:“《论语》孔注云,未成器之人也。
此成王自称,言文武既没,愚稚如予。
敬将天威,嗣守前训,罔敢昏乱逾越也。
”曾运乾先生所引文参见《论语集注》的《泰伯》篇。
赵平安先生在《〈保训〉的性质和结构》一文中已经指出《顾命》的“在后之侗”与《保训》“必受之以詷”有所关联。
大家知道,古文字中受、授不分,侗(詷)在这里是“宝训”“大训”“光训”的收受者。
经分析,上面所征引的第二段《顾命》文字中“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与《保训》相关语句的神似之处跃然纸上。
当然,关于侗字的具体含义,我们的理解与赵平安先生不完全相同,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不仔细研究和分析,上述《保训》与《顾命》等传世文献的相似之处很容易被人忽略,以致连姜广辉先生这样的中国哲学史专家都没有能够发现。
由此可知,如果说《保训》出自“不懂史书笔法的现代作伪者”(姜广辉:《“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光明日报》2009年6月8日12版),那是太耸人听闻了!在此,我们要指出,在对《保训》篇这样重要的出土文献的研究,还刚刚开始。
许多问题,包括标点断句这样的基础性工作,也还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
比如,“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这一段话。
各报发表的句读是这样的:“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我们以为当读作“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
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有关这段话的内涵,我们似另撰文解说,这里就不细谈了。
最后,我们就《保训》的篇题用字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收束本篇。
本文开篇引述过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的意见。
姜先生以为“此篇以题为‘宝训’为宜。
似不应题为‘保训’”,应该说,他对“保训”即“宝训”的理解是正确的,王连龙先生《对〈《保训》“十疑”〉一文的几点释疑》没有就此对《保训》篇题的用字问题给予姜先生很好的回应。
其实,问题并不难解释,这就是“名从主人”(《穀梁传·桓公二年》引孔子语)原则。
如近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青铜器“柞伯鼎”,系周公庶子胙伯所作。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胙”当为正字,“柞”为借字。
学者们尽管在《柞伯鼎》的释文中都标示出这一点,但器名还是一致定为《柞伯鼎》,盖由遵从作器主人之命名权。
由此可知,李学勤先生对《保训》篇题的拟定并无疑问。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