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讲新人教版选修4
- 格式:doc
- 大小:67.54 KB
- 文档页数:5
选修四第2讲1.(2017·陕西咸阳三模)导学号 99522508材料1898年,邹容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
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
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
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
邹氏之《革命军》也。
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章士钊《介绍<革命军>》(1)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所述邹容的事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
[答案](1)主要倾向: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
主题:年少立志;东渡求学。
(2)主要因素:时局深刻变化的感染;个人的信念和抱负及国外求学的阅历;结交革命志士并受其影响。
影响:宣传了革命思想,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倾向,依据材料“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可以概括出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依据材料中邹容所作的“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的理解,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
第二小问,主题,依据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及其所作诗歌的理解可以概括总结出“少年立志”的主题;由材料中邹容“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可以概括出“东渡求学”的主题。
(2)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中邹容东渡日本后“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邹容思想倾向及其经历,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因素。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讲 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及中外科学家(对应学生用书P169)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的原因:时代趋势;国力基础;个人条件;重用人才。
(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颁布《秦律》。
②经济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拓疆、交通和文化: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面临问题: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尚未清除;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
(2)重大举措: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②收复台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③三征噶尔丹,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④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①功绩: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②过失: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为后来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3.秦始皇、康熙帝二者的共同特征(1)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康熙帝设南书房。
(3)都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版⾼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物评说复习提纲选修4 中外历史⼈物评说复习资料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统⼀六国1、原因:⑴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③民族基础: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④群众基础:诸侯割据混战,⼈民渴望统⼀;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⑵主观条件:①商鞅变法最彻底,秦国的实⼒最强;②秦王的雄才⼤略——⼴揽⼈才,制定正确统⼀⽅针。
2、过程: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巩固统⼀的措施1、政治上:建⽴皇帝制,推⾏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统⼀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3、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4、⽂化上:统⼀⽂字(⼩篆),有利于国家的统⼀和国内经济⽂化的交流;5、交通上:建⽴起以咸阳为中⼼的⽔陆交通⽹,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化;②⼤兴⼟⽊,劳民伤财。
③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盾,加速秦的灭亡。
★注意:评价古代政治家的⼀般⽅法:(了解基本史实、⼀分为⼆评价)是否有利国家统⼀;是否保持政治安定;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化繁荣;是否促进民族融合;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四、评价请始皇(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 符合⼴⼤⼈民的愿望,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的新纪元。
他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化交流,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战争,扩⼤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关键字】教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授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3.凯末尔(1)贡献①领导民族独立: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击败希腊的武装入侵,与协约国签订《洛桑和约》,赢得国家独立,宣告共和国成立。
②主持民主化改革:实行政教分离;制定共和国宪法;颁布一系列法令;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废除陈规陋习。
③凯末尔主义原则: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基于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所展现的治国方略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今时代的影响。
本课分为五目,即“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开放”、“晚年的反省”。
参照其他版本教材,我认为贞观之治应该是全方位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还体现在民族、对外关系上,所以将第三目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和第四目开放的对外政策归入第二目“贞观之治的出现”中,力求为学生展现一个全面的丰富多彩的贞观之治的场景。
故经过整合后,本课讲授分为三个部分:登基之路——玄武门之变,详讲评价、略讲起因经过;治国之路——贞观之治的出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晚年之路——晚年的反省,详讲评价、略讲过失。
【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在封建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选修四第2讲
1.(2017·陕西咸阳三模)导学号99522508
材料1898年,邹容随兄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遭父笞责而志不改。
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夏天,他到成都参加官费留学日本的考试,被录取。
临行前,当局以其平时思想激进,取消了他官费留学日本的资格。
1902年春,他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
邹氏之《革命军》也。
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
——章士钊《介绍<革命军>》
(1)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和“悲愤不已”后所赋的诗歌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倾向?试用两个主题概括材料所述邹容的事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革命军》的影响。
[答案](1)主要倾向: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
主题:年少立志;东渡求学。
(2)主要因素:时局深刻变化的感染;个人的信念和抱负及国外求学的阅历;结交革命志士并受其影响。
影响:宣传了革命思想,启迪了广大人民群众。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倾向,依据材料“应巴县童子试,题旨皆《四书》、《五经》,他遂罢考而去”可以概括出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依据材料中邹容所作的“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的理解,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心向维新思潮,具有变革志向。
第二小问,主题,依据材料中邹容“遭父笞责而志不改”及其所作诗歌的理解可以概括总结出“少年立志”的主题;由材料中邹容“冲破重重阻力,自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补习日语…”可以概括出“东渡求学”的主题。
(2)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中邹容东渡日本后“革命倾向日趋显露,并结识了一些革命志士”,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邹容思想倾向及其经历,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
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因素。
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邹氏之《革命军》也,诚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也”的理解,结合所学概括说明《革命军》的影响。
2.(2017·江西鹰潭二模)导学号99522509
材料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
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
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
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
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
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
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答案](1)背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低下;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欧洲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3.(2017·江西高考押题卷) 导学号99522510
材料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并在外交政策方面制定了“和平的新结构”的总构想和总战略。
1969年,尼克松给国会的第一个外交政策报告宣布:“国际关系中的战后时期已经开始。
”
1969年,尼克松说:“我感到美苏关系可能会是决定我的政府任期的之内和之后世界能否生活在和平中最重要的国家关系。
”
1969年,尼克松说:“把越南共和国放弃给共产党人……将使我们在寻求牢固、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努力中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
1969年,尼克松说:“美国对亚洲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着力对付中国这个现实……我们显然不能把中国永远留在世界各国大家庭之外。
”
1971年,尼克松对《时代》周刊记者说:“如果美国、欧洲、苏联、中国、日本强大而健全,互相平衡,而不互相作对,从而形成一个稳妥的均势,那么我想世界会更安全、也更美好。
”
——摘编自[美]丹·考德维尔《论美苏关系:1947年至尼克松、基辛格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尼克松“和平的新结构”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尼克松的外交。
[答案](1)内容:正视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变化;重视美苏关系;坚持全球霸权政策;重视中国问题;倡导国际力量均势与和平。
(2)评析:尼克松的外交思想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依据世界局势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适当调整,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仍然是世界和平的威胁。
[解析]本题考查尼克松外交思想的相关内容、评价,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第(1)问,概括指出尼克松“和平的新结构”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逐一概括指出,概括时注意将
材料语言加以提炼。
第(2)问,简要评析尼克松的外交思想,注意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其调整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仍然是世界和平的威胁。
4.(2017·广东深圳一模) 导学号99522511
材料蒋梦麟(1886~1964年),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青年时赴美留学,并获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他发表《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抨击儒家重古轻今观念对先前中国史学造成的弊端,呼吁吸纳西方历史教育的经验、体察本国社会生活的需要,活用本国的历史资料,以革新中国历史教育。
在新式教育中,将王侯将相的重要性降低,而把与平民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内容;政治事件不再居于中心位置,农林、风俗、宗教、家制、娱乐、法庭、学校、聚会等领域一样值得教授;政治家固然影响深远,但科学家的事迹及贡献更值得宣扬;解释史事摆脱了早先儒家学说“仁政”、“暴政”的说法,转向综合考查生产力、人口、气候、地理、交通等因素。
——摘编自马勇《蒋梦麟传》
(1)根据材料概括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答案](1)内容:学习西方的历史教育;以平民生活为中心;重视科学家的作用;扩大历史教育的范围,关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重视历史的复杂性。
(2)背景:民国初年,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引起资产阶级不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蒋梦麟曾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呼吁吸纳西方历史教育的经验”“平民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内容”“科学家的事迹及贡献更值得宣扬”“农林、风俗、宗教、家制、娱乐、法庭、学校、聚会等领域一样值得教授”“转向综合考查生产力、人口、气候、地理、交通等因素”可概括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归纳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分析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个人经历等方面考虑,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