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通用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1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在播放歌曲时,老师在一旁解说: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二、巩固基础知识1.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学会一气呵成读文章。
2.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
3.精读语段,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脑髓.()桑葚.()斑蟊.()拗.()盔.甲()秕.谷()锡箔.()攒.在一起()人声鼎.沸()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⑵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笔下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分析这两个场景的异同及其关系。
2.掌握写景状物、寓情于景与物的写作技巧,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体味情景交融写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掌握写景状物、寓情于景与物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笔下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分析这两个场景的异同及其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因而古往今来的诗人不遗余力地歌颂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现代诗人顾城也说,他是个任性的孩子,他要画下“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童年多么美好呀!那么文学大师鲁迅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他也会捉蝴蝶、放风筝或者天马行空地涂鸦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童年生活吧(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认识作者学生交流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教师补充。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祖籍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2.创作背景1926年,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
因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鲁迅被迫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
到达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还没有正式开课,鲁迅得闲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因而写下此文。
3.知识链接《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那时的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课目的鉴于上述认识,这一课侧重实现两个教课目的:(一)学习认真察看、抓住特色、正确生动地描绘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辞造句的精妙。
(二)领会作者轻松快乐、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导入新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想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
中年时的鲁迅为了找寻这类甜蜜,特地写了一组回想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
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味,今日我们学习此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教师以轻松快乐、风趣风趣的语调朗诵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风格特色作好铺垫。
(如换成学生自读,成效较难保证)。
四、要点学习(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作者回描绘了“百草园”和“三味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两部分。
大家得哪部分最风趣、最?(百草园)那我就要点学“百草园”部分。
可否一部分加一个小?(①《我的园——百草园》;②《童年的园》;③《童年趣事》;④《色童年》;⋯⋯鼓舞学生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叫百草园”,园名都是“相”而来,可年月久。
开篇即衬着一种桑感、神奇感,令人神往,急欲一游。
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倒是我的园”,画点睛,成第一部分的“文眼” 。
字里行表露出深深的恋。
:详细描绘“百草园”最出色的是哪一段?(第二段)学生第二段。
教引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学生,将之写得更传神:“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周围睁开来,空气中洋溢着百草清的芬芳和泥土平和的气味。
而站在菜畦的上,哈腰一苗,菜叶上着晶的露珠,阳光下耀着七彩光。
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白而圆滑。
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来,看高大的皂角,从墨的冠上,透射下一笔挺的光,斑斑地印在地上,微,无数光斑耀,像一地碎屑在翻。
爬上桑,把娇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又紫晶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了口水。
看到叶里拉声音、引吭高歌的蝉了?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繁忙碌的黄蜂了?起伏,不已。
第三单元学习的乐趣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lào)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敛.(liǎn)脑髓.(suǐ)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书塾.(shú) 渊.博(yuān) 蟋蟀.(shuài)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窦.(dòu) 厥.土(jué) 拗.(ǎo)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锡箔..(xī bó)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洒脱,不拘束。
拗:弯曲,弯转。
确凿:确实。
菜畦:菜地。
轻捷:轻快,敏捷。
相宜:适宜。
方正:正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
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学生交流)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
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可以说历年来都有争议。
人教社新初语第一册干脆省去了以往老教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文同步导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
2.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
【预习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作者当时在厦门。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获得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
3.关于《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我们必读的文集。
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
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
原名“旧事重提”。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二、初读感悟(一)掌握字词1.明确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shuài)缠络.(luò) 竹筛.(shāi) 觅.食(mì)鼎.沸(dǐng) 鉴.赏(jiàn) 脑髓.(suǐ)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 bǐ)(tìtǎng) 拗(ǎo)锡箔.(bó) 倜傥..2.理解词语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人人必做)
一、知识链接
鲁迅,本名,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家、家、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共收集了
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
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
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我知道的鲁迅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知识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秕.谷( ) 菜畦. ( ) 收敛.( ) 缠络.( )
桑shèn( ) 倜tǎng( ) 斑máo( )sù( )儒
三、整体感知,按要求学习。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 和_ 两个部分内容,先写__ 百草园,后写__ 三味书屋。
2、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
课堂练习
☆(人人必做)
1、再读课文,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填空:()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
2、默读百草园部分,把这部分分为三层,写出各层的层意:
⑴_____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神奇的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冬天在雪地捉鸟的快乐
课后作业
☆(人人必做)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班蝥消释绅士盔甲
B. 渊博签赏秕谷罕见
C. 书塾臃肿觅食恭敬
D 质朴缠络绣象和蔼
2.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确凿(záo)斑蝥(máo)菜畦(qí)
B.皂荚(jiá) 桑葚(sèn) 油蛉(líng)
C.珊(shān)瑚秕(bǐ)谷蝉蜕(duì)
D.盔(kuī)甲骨髓(shuǐ) 倜(tì)傥
3.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作者,
原名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散文集有小说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