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的苏格拉底梦
- 格式:pdf
- 大小:229.57 KB
- 文档页数:11
试解斯芬克斯之谜作者:冯桂锋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1期历史上,大部分人的死亡伴着自己生命的殒落、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后人所淡漠、遗忘。
而苏格拉底不是。
自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殉道以来,哲学家们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主题继续着他的死亡的话题。
柯拉柯夫斯基说:“有这样一个人,所有欧洲哲学家都拿他来认明自己,即使是这些哲学家肢解了他所有的思想。
这就是苏格拉底,而一个不能将自己与这一典范人物相认同的哲学家,就不属于这一文明。
”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之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时光穿越2400年的历史长廊来到我们身边,或许我们自问:苏格拉底之死为什么能引起当时那么多的“申辩”?他的死亡为何引起那么多后人的不断思考、不同演绎?对于今天的我们,苏格拉底之死又留下了怎样的价值墓志铭?在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汲取先人和今人的营养,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消化、梳理,试解这一斯芬克斯之谜。
一、古希腊的基本文献材料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基本材料,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柏拉图的对话:直接与苏格拉底死亡有关的对话是《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和《斐多》;另外有关苏格拉底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对话也是研究其死亡的重要基本文献。
《普罗泰戈拉》、《会饮》、等介绍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美涅克塞怒》、《理想国》、《法律篇》等是理解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第二种是色诺芬的作品。
主要有《回忆录》、《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和《会饮篇》。
第三种是喜剧中的苏格拉底,主要是指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其中最为重要的《云》,另外还有《马》、《马蜂》、《蛙》。
最后一种是亚里士多德有关论述。
比较集中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和《优台谟伦理学》;此外,《诗学》、《修辞学》和有些残片中也论及苏格拉底思想。
二、基本文献上的几个主题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苏格拉底被审判和处以死刑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与城邦政治之间的冲突。
无论是哲学和政治都是追求美好生活,但哲学和政治各有自己的逻辑,两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有所不同。
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篇一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通用8篇)苏格拉底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一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
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
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
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
”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
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有一回,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从苏格拉底之死谈从苏格拉底之死谈“良法”与“恶法”0920060084 王盈盈摘要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今没有定论的难题。
社会和谐离不开法治,从西⽅分析法学派和⾃然法学派对“苏格拉底之死”所持的理论观点看,法治本⾝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不和谐的因素。
⾃然法学认为⼆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者⽆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
两家各有其⽚⾯性。
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保障⽽道德则没有。
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
在传统⼈治时代,由于⼆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因此,在现代社会⽣活当中,要建设和谐社会,法治和谐的建构尤为重要。
关键词苏格拉底恶法亦法依法治国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年)是古希腊最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公元前399 年, 以⾃由、民主著称的雅典城邦,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之罪状判处70 岁的苏格拉底死刑。
当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时,他的学⽣们⼒劝他逃亡,可苏格拉底回答说:“与其违法⽽⽣,莫如遵法⽽死。
”他接受判决饮下毒酒,这时他的⼀位学⽣忍不住说道:“⽼师啊,你这样被不公正地处死,真令我悲恸。
”苏格拉底反问道:“亲爱的阿波多洛,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他之死,为后世留下了说不尽的话语。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两个不越狱的理由为: ⼀、如果⼈⼈都以法律判决不公正为理由⽽逃避裁判, 那么国家社会岂能有个规矩⽅圆?法律判决的公正固然重要, 但秩序同样重要。
此话隐含意是说, 如果⼈⼈都可以⽤⾃⼰的是⾮判断来为⾃⼰的⾏为作辩解,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且, 这些判断难道就是正确的吗?因⽽此时法律即秩序应当是⾸要的选择;⼆、如果⼀个⼈⾃愿⽣活在⼀个国家, 并且享受这个国家法律给予的权利, 这不就等于和国家之间有了⼀个契约? 如果只注重享受权利⽽不履⾏应尽之义务不也就等于毁约, 这岂不⼗分不道德?然⽽,时隔14 年, 即公元前385 年雅典⼈最终认定苏格拉底审判是⼀⼤冤案, 反⽽判决认定迈雷⼠犯有诬告罪并处死刑, 判决其他起哄者驱逐出境。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希腊文:Σωκρ?τη? (c. 469BC - 399BC))。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
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
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
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
苏格拉底:终其⼀⽣,追寻真理,认识⾃⼰的⽆知就是最⼤的智慧苏格拉底与他的学⽣柏拉图,还有柏拉图的学⽣亚⾥⼠多德,被后世的⼈们称之为古希腊中的三位贤者,可见苏格拉底在教育⽅⾯有何等伟⼤的贡献,他们师徒三⼈还被⼈们称之为西⽅哲学的奠基⼈,可是这样的伟⼈,在当时腐朽封建的社会中没有得到⼀个好的下场,最终他被判以死刑,因为被当时的法庭认为侮辱雅典的神明,⽽且他引进的新神理论会腐蚀当时青年们的思想。
这样的判决在现在看来相当可笑,让青年更加进步居然变成了荼毒青年的思想,虽然他到最后有逃跑的机会,可是他仍然选择放弃,即使他的国家这样对他,他仍然爱着这个国家,他认为如果⾃⼰逃跑了,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正因为这样的家国情怀,他选择饮下毒汁⽽死。
学习者苏格拉底出⽣于雅典⼀个普通民众的家中,他的⽗亲是雕刻匠,母亲则是助产妇,他母亲的职业为他后来的“助产术”教育思想带来了很⼤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五官堪堪算是端正,嘴唇⼗分肥厚,眼睛也很突出,整体的⾝材⾮常矮⼩,可是在这样毫不出⾊、甚⾄说有些丑陋的外表下,却隐藏着⼀颗神圣的⼼。
当时的雅典,可以称之为世界⽂化的交流中⼼。
苏格拉底所⽣活的时期正是伯利克利所领导的盛世,当时全世界有名望、有思想的⼈们都在向雅典聚集,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智者,才让雅典有更为⾃由的辩论舞台,可以说,如果你想和⼈有所交流,探讨⾃⼰的观点的话,那么去雅典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年轻时候的苏格拉底就⼗分热爱学习,他对于知识有⽆穷⽆尽的欲望,苏格拉底曾经向当时有名的学者普罗泰格拉求学,后来⼜在⼥智者狄俄蒂玛⼿下学习,在这之后他说⾃⼰有了“灵迹”的跟随。
苏格拉底对于⾃⼰的⽣活要求⼗分严格,他坚信,不断磨练⾃⼰的⾝体,也可以磨练⾃⼰的意志,所以,⽆论是在什么时候,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只穿着⼀件⾮常寻常的单⾐,⽽且也不怎么穿鞋⼦,在饮⾷⽅⾯没有丝毫的讲究,只要能让⾃⼰填饱肚⼦就可以。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物质诱惑,会让⾃⼰⽆法安⼼下来研究⾃⼰想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他只潜⼼做⾃⼰的研究,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在他的关⼼范围之内,甚⾄⾃⼰的⽣平乃⾄思想都是由⾃⼰的弟⼦所记录下来的。
论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摘要:公意是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的基础,本文在对公意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阐明了主权的性质:主权不可、不可分割、不能被代表,进而指出主权的实现方式:主权只能有全体人民直接行使,从而完整的揭示了人民主权学说的涵义。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法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正是在实践中,卢梭的主权学说了暴露出了其弊端,文章在最后一部分对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卢梭公意人民主权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他倡导主权在民,由人民来直接行使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精髓。
卢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探究了封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现象的起源,对奴役人的灵魂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予猛烈的抨击,他提倡民主,否定君权神授,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卢梭人民主权思想被雅各宾派的首领罗伯斯庇尔所接受,并作为雅各宾派的行动指南和革命纲领,他也因此被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
但是,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是建立在抽象的公意的基础上的,在实践中有其局限性。
一、人民主权的基础:“公意”卢梭的主权理论是以公意为基础的。
他认为“主权不外是公意的运用”。
而公意又是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形成的。
卢梭认为,在以往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国家依靠强力进行统治,人民对权力的服从仅仅是出于一种对不服从所带来的后果的恐惧,这种强力并不能够保障人民享有权利和自由,这种强权并不具有合法性,“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因此,卢梭认为应当废除现存的君主专制统治,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缔约。
契约的宗旨在于“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体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名画赏析】原始派艺术的创始人卢梭的绝笔画作《梦》画名:《梦》作者:亨利。
卢梭(法国)时间: 1910年类别:布上油画尺幅: 204.5x 298.5cm收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作品充满诗意的幻想,洋溢着奇异特质。
此画通过对自然的歌颂,批判了城市文明的堕落,见证了画家纯净无染的赤子之心。
画面中,在满布着奇花异木、飞鸟走兽的原始森林里,一位裸体女人躺在华丽沙发上,画面中间有一个皮肤黝黑的男人吹着长笛。
这不是真实的存在,它是一个怪异的梦境,表露了画家天真的想象力。
★名画探秘卢梭成为一名职业画家时已年过40岁,之前他只是一名海关的税务人员。
当他真正开始和绘画接触时,他似乎才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确立绘画是自己最终真正热爱的事业。
虽然这个事业来得有点晚,但是,他觉得至少他还有时间去弥补。
没有工作后的卢梭生活上相当穷困,但这些丝毫没有打消他在晚年坚持理想的念头,并在这种一贫如洗的生活中享受着艺术带给他的快乐。
在他起初的作品里中,他基本上以年历、照片等实物作为绘画的蓝本。
在一段时间后,他也开始依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一些异国的风景画,在这些风景画中,一些植物、动物甚至是他完全凭空想象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的。
在他笔下,原始神秘的森林景致隐含着无限的生命,吐露着幻想的芬芳,单纯生动而富有诗意。
画中形与色的奇特的秩序,包容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抽象时空。
卢梭的画总是充满了那种真诚的天真的原始心态。
从那些画面里,我们很难看得到一些通过复杂的思绪而提炼出来的细节,这或许跟他绘画起步晚,而对绘画又抱有一种虔诚的崇拜态度有关。
在他的头脑里甚至有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相干的桃园,就像一个对世界毫不了解却充满了幻想的儿童。
但他毕竟年过40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并不愿意直接去面对他周围的人事,而是选择了并不强烈的逃避。
在卢梭画的人物、树叶、花草中,都会让我们有一种惊讶的感觉一惊讶于自然世界的亲切、贴近。
《梦》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爱弥儿》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
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阿兰·布鲁姆说《爱弥儿》是卢梭最伟大的作品,是其力图取代并超越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作。
就这本书中的思考所达到的规模而言,它的确可以与《理想国》媲美,事实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之深,就如同书中很多观点引起我与之争论的欲望之强。
卢梭在这部书里思考了人生的全部重大问题,其理路贯穿于让·雅克为爱弥儿拟定的教育方案中。
这个方案是如此的统一严整,以致当我们回过头去再翻翻前几个教育阶段,就能立即发现最早期的教育都是严格地为了达到那个最终的目标而设计的。
但这个方案又包含着如此多的难以克服的矛盾,以致当我们读到附录里面爱弥儿完成教育之后的故事时,不仅想到这正是作者一生命运的写照,我们也将意识到到这样一个致命问题,即这本书致力于探索的最终问题——从人向公民的过渡如何在不违反自然情况下完成,并且这种始终遵循自然的生活是否是最幸福的生活方式——真的有一个圆满的解决了吗?带着这种困惑,我们重新阅读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的段落,随即发现在由关涉人生的根本思考所引出的每一个重大主题上面,卢梭给出的回答都充满了矛盾。
或许全部的困惑都源自如下事实,即卢梭试图在现代的基础上恢复古典哲学所提出的问题。
他受古典作品的影响之深,不仅体现在书中随处可见他引用并讨论古代作家的事实,以及他宣称爱弥儿比起读今人的书,更喜欢读古人的书这些表面现象,而且体现在卢梭对于关涉人生的重大问题的思考方式都是古典意义上的,问题产生于他希望从某些现代的前提上发轫这些这些古典式的思考。
《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3篇)《苏格拉底》读后感1合上《苏格拉底之死》,记忆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所言的一句大意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然而他觉得自己还是比别人都要聪明那么一点点。
他说是因为他知道他并不知道那些他实际上不知道的事,而其他人都以为他们知道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的事。
理想主义者苏格拉底,也许正因如此《理想国》才称之为理想国。
两本书要一股脑看完,都为对话形式,其实略微枯燥(理想国目前只看了三分之一),且有的逻辑性本质不严密,而形式的貌似严密看得容易头晕目眩,一旦你顺着他的思路思考就容易丧失部分自我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我怀疑我能够意识到的他的部分逻辑思维辩证错误,或许也不过是因为在此之前我提前的经历阅历思索导致。
那么如果我不曾知晓呢?是不是我们对于我们未知事物的接收程度就是最高的呢?而如果我们对未知接收程度最高的理由只是因为尚属于未知的`范围。
那或许这便是荒谬得以容易存在的理由?突然又觉得有太多的事情都经不起深思熟虑的推敲思索,一方面是总觉得容易进入思维的矛盾怪圈,另一方面是追本溯源其实是极难的一个事。
只是又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许公元后二十一世纪的人与公元前五世纪的人(苏格拉底)的思考能力很可能相差无几,又或许大部分普通人甚至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也许你会说苏格拉底可被当时称之为最智慧的人呢,也许这也是事实,可同样,事实却也是二十六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的纯粹理性思考能力貌似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你困惑的迷茫的思索的好像他一样全都和你一样困惑迷茫思索过。
(也许这么对比缺乏科学性,毕竟样本太少,而对比也不对等。
自然,我也不知如果是事实,这样的无明显进步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忘记今天具体是什么事情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我突然说到如果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个人,完全是因为这个人的经历的话,也就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经历了他所经历的经历也会变成他的话,那么他的一个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呢?又有什么资格说他是他,而不是别人?我是我,而不是别人。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三: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之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年),雅典人。
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
苏格拉底早年随父学艺,后来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从阿那克萨戈拉问学,致力于学术研究。
他经常在公共场所与人讨论哲学、道德、社会和艺术等问题,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享誉当时。
他曾三度从军,在战场上有出色表现。
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贵族统治,是雅典" 三十僭主" 贵族寡头政府重要人物。
雅典民主派推翻" 三十僭主" 统治后,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身亡。
苏格拉底没有写下著作,有关他的思想行事,主要是见于他的学生克塞诺芬尼的《回忆录》和帕拉图的对话集中。
1.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辩证法。
①目的论目的论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这是从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判中得出的。
苏格拉底青年时钻研过自然哲学,一度对阿那克萨戈拉学说产生兴趣。
后来,他感到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种种论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释。
他说:" 有人认为天是一个漩涡,绕着地转,使地固定不动,又有人认为地撑着天,是一个扁平的槽。
他们从来没想到把这些东西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正是一种要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
而苏格拉底就企图从事物中找出这种" 担当一切,包罗一切" ," 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 ,这就是" 好" ,即" 善"。
苏格拉底说:" 这正是我乐意知道的本原。
" (以上引文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64页)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对自身完善的追求。
所谓" 善" 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苏格拉底又视" 善" 为" 神力"。
800字议论文作文5篇议论文写作是培养高中生思辨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议论能力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议论文的习作。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800字议论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800字议论文作文1人的一生总将在好奇或缄默中做选择,因此苏格拉底不断探问着:“我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好奇是生命的活力。
李四光是中国史上有名的地质学家。
儿时他发现了家乡的许多来历不明的石头,因为十分好奇,便常常放在心中琢磨。
苦于无人解答,他的好奇之心越来越强烈,到长大成人了便跋涉万里,走遍中国的山川江河,费尽了心血不断地探寻、研究,终于断定它们是地球四纪冰川时期的遗迹。
他的结论推翻了不少外国人的说法。
有许多人说,是好奇改变了他的一生。
李白小时候贪玩调皮,常逃学四处游逛。
有一次,年幼的他看到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只铁杵,十分好奇,问老婆婆在干什么。
老婆婆说,是想将铁杵磨细,成为一根针。
李白惊讶极了,毕竟这铁杵与针相差甚远,这要怎么磨呢?老婆婆却微微一笑,只要功夫深,铁杵一样磨成针!李白听了后,心中深受触动,醍醐灌顶般领会了什么,从此认真读书,不再逃学,也为自己多年后挥毫泼墨的能力打下基础。
可以说,是好奇决定了他一生的轨迹。
对外界充满好奇也是小朋友的共同特点。
由于未知,他们充满梦想,“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身充满天真色彩的稚嫩。
因为这无尽的强烈的好奇,小孩子总能说出许多让大人惊讶欣喜的童言稚语。
回忆起来,记得妹妹说奶奶家灰白闪烁的电视机里都是雾霾,小男孩说大公交是小公交的妈妈,夜里以手电筒照明的人都是在拄着一束光……小孩子的心总是蓝色的,那里装着天空,装着海和清澈,也装满了好奇,因此总是给其他人平凡的生活添上可爱的乐趣,才令自己拥有远大又美好的梦想。
有人说,必要性不是创新之母,好奇才是。
好奇,可以改变人类,更能驱动未来。
当人对世界缺少好奇时,他不是在变得成熟,而是在老去。
余秋雨说,“学术无界,文化无墙,人永远不能画地为牢。
苏格拉底故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他并不是出身名门,家境贫寒。
然而,他却
因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而成为了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
之一。
苏格拉底以他的问答式哲学闻名于世。
他常常在雅典的市集和
学校里与人们展开讨论,用质问的方式引导他人思考,揭示问题的
本质。
他的学生中有柏拉图和欧里庇德斯等著名哲学家,他们继承
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审判和死亡。
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当局以“腐蚀青年思想”和“亵
渎神灵”的罪名审判,并被判处死刑。
然而,即使在面临死亡的时刻,苏格拉底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放弃对真理的探索。
在狱中,他与朋友们进行了深刻的讨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是一种崇高的精神
追求。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成为了西方哲学
的奠基人之一。
苏格拉底的故事也给我们启示,面对困难和逆境,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
就像苏格拉底一样,我们要勇敢地探索真理,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他的思想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愿我们都能像苏格拉底一样,勇敢地追求真理,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信念。
半部《社会契约论》:中江兆民对卢梭的翻译与阐释彭姗姗(北京大学)卢梭的政治学说,尤其是《社会契约论》,不仅在他自己的年代引起过剧烈的社会变革,也曾在一个多世纪以后,再次于日本、并经由日本于中国引起了革命性震撼。
十九世纪末,日本先后出现了三个《社会契约论》译本。
服部德的《民约论》(1877年)、原田潜的《民约论复议》(1883年)都是全译本,中江兆民1的《民约译解》则为节译本。
1882年10月出版的单行本《民约译解》仅包括《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在《政理丛谈》杂志上连载的《民约译解》(1882-1883年)也只到第二卷第六章为止。
然而,中江的节译本却在三个译本中脱颖而出,对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2产生了巨大影响。
3在中江的宣传下,卢梭的政治学说逐渐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石,中江也因此获得了“东洋卢梭”的美誉。
4虽然“东洋卢梭”之美誉已为人熟知,但中江与卢梭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却远未真正引起深思。
很长时期以来,学者们都对《民约译解》中那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熟视无睹:中江为何只译半部《社会契约论》?据笔者所知,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几乎没有研究。
日本学者中村雄二郎在1962年曾经提出过一种解释,认为这是由于中江采用汉文来翻译,1中江兆民,幼名竹马,长而改名笃介,号兆民;此外,还有别号青陵、秋水、南海仙渔、木强生等等。
(参见幸德秋水:《兆民先生》,《幸德秋水選集》第一卷,平野义太郎编,東京:世界評論社,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第5页)以下行文中一律简称为“中江”,注释文献则依当时的署名。
中江1847年生于土佐藩首府高知城的一个低级武士家庭。
14岁时,父亲去世,中江继承成为足轻(最低一级武士)。
1862年,中江入藩校文武馆学习。
1871年12月到1874年3月,作为公派留学生赴法国学习。
1874年10月,中江在东京创办了佛兰西学舍,后改称“佛学塾”。
1881年,中江先后任《东洋自由新闻》和《自由新闻》主笔,正式参与自由民权运动。
最经典的柏拉图名言名句苏格拉底名言名句大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苏格拉底的名言:1.“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2.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3.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4.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5.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6.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7.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8.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9.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10.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11.骄傲是无知的产物。
12.快乐的秘密并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13.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14.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15.我不是一个智慧的人,我只是一个爱智慧的人。
《柏拉图选集》16.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17.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18.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
19.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论卢梭的苏格拉底梦近代哲人卢梭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关系问题,在卢梭研究中长期受到关注。
尽管西方学界已经有“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一类专论,这个问题却仍有待深究。
本文着眼于分析卢梭在古典思想与浪漫主义所处的居间位置,试图为“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这一重大的思想史问题提供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解读。
卢梭继承苏格拉底的古典政治哲学,并因此质疑启蒙运动。
无论是在其政治著作中,还是在自传性著作中,卢梭都意在调节公民社会与公民哲人的关系。
然而,卢梭的继承者,尤其是浪漫主义者,将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完全弃之不顾,而是生于启蒙冲动抽取并利用了卢梭作品中的个人化表达。
卢梭的浪漫主义后辈对卢梭的误解,导致他们背离了苏格拉底开创的政治哲学,乃至以“自然主义”、“个人主义”和“浮士德精神”之名推进了启蒙浪潮。
一、卢梭的立场:古典还是浪漫?卢梭一生秉承苏格拉底的志向,从第一篇论文开始,他就有意化用苏格拉底的典故,比如:好人是喜欢光着身子搏斗的竞技家:他鄙弃所有无聊装饰,这些只会妨碍他使用力量;大部分装饰都是为遮掩某些畸形而发明出来的。
这句话令人想起柏拉图的《泰阿泰德》:苏格拉底自知其灵魂的美好,配得上爱智,因而其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对“言辞的裸身运动”怀有剧烈的爱,而智术师忒奥多洛斯为了避免暴露自己对哲学的无知,不愿参与其中(《泰阿泰德》169a-c)。
卢梭由此暗示,与忒奥多洛斯因藏拙而装饰自身相比,暴露畸形岂非更加丑陋的行为?现代启蒙哲人虽然自吹继承了苏格拉底强烈的爱欲,却对自己的灵魂缺陷视而不见,在大胆敞露自己灵魂与苏格拉底搏斗的同时,他们也就暴露了这种灵魂上的缺陷。
围绕第一篇论文展开的辩论,更使卢梭化身为现代的苏格拉底,为古典政治哲学原则辩护。
在第二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下简称《论不平等》)的序言中,卢梭坦言,他如同身临雅典学园复述先哲学说,以柏拉图及学园继任者克塞诺克拉底(Xenokrates)为法官,以人类为听众。
通常,政治思想史或哲学史告诉我们,在《论不平等》中,卢梭追随并修正了霍布斯、洛克的自然权利说,重新构想了人类的自然状态,为人的自然权利——自由和平等张目。
顺着这种说法,我们会以为,卢梭是发前人所未发,可是,卢梭为何自己却说他只是在复述古希腊先哲呢?顺着卢梭的指点重新阅读《论不平等》,不难发现,卢梭描述的自然状态下的人的确是柏拉图描述过的。
在《治邦者》(旧译《政治家》)中,忒奥多洛斯的弟子小苏格拉底受老师影响,认为数学家足以取代治邦者,应用数学或技术足以取代政治。
柏拉图借爱利亚异方人之手,把忒奥多洛斯—小苏格拉底的观点推到极致,以反讽的方式调教小苏格拉底,为小苏格拉底展现了一幅“去政治化”的人类图景:在技术人掌权的局面中,人类不过是直立行走的两足动物,而人类唯一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人类没有翅膀,没有犄角,不具备自我保护的天然能力,因天然的缺陷而与猪群并列——卢梭所谓的“可完善性”正是对这种天然缺陷的总结(参见《治邦者》261a7-267c4)。
卢梭模仿柏拉图笔下的人物,以柏拉图及其继任者为法官,他要教育或控诉的是现代自然权利论的开创者及其继任者——霍布斯和洛克。
正是霍布斯,将柏拉图《蒂迈欧》中贯彻着宇宙目的论意图的数学神话转变为一种反目的论的机械论原则,从而推进了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征服自然的进程。
[1](p173)与此相应,霍布斯反对古典政治哲学“人是政治动物”的基本论断,他设想,在公民社会之前存在一种非政治的自然状态,人类出于自然状态中惧怕暴死的情感,为了自我保存而组建国家。
霍布斯的自然权利说使古典政治追求的目标——公民德性的完善——变得不可能。
而卢梭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推向极致,意在表明,所谓政治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也就是非政治性的人,其实不过是直立的二足动物,他并不具备人性。
而这种不具备人性者,必然会过渡到一种自私自利的人——卢梭所谓的资产者或布尔乔亚(burgeois),卢梭对布尔乔亚的批评,直接针对的其实是洛克以财产权作为自然权利的学说以及由此造就的市民社会。
卢梭口中的布尔乔亚并非指一个阶级,而是现代社会中滋生的一种新型人,他们是毫无公民责任感的敛财者。
卢梭主张:布尔乔亚尚且比不上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般的人,更不用提古代的公民了;布尔乔亚一无可取之处,他徘徊在欲望与义务之间,对己对人都无用处。
卢梭激烈反对霍布斯和洛克主张的不受法律约束的个人自由,目的是恢复古典意义上的自由,即公民自由,这等同于公民服从法律的道德。
卢梭对比了自然状态与公民社会中的人,前者只有嗜欲本能,后者则以正义取代本能,以理性控制欲望;前者只是愚昧、局限的动物,后者则具备智慧和幸福;前者处于满足一己私欲的奴隶状态,后者服从法律,拥有公民社会的道德,真正是自己的主人。
卢梭用《爱弥儿》模仿《理想国》,作为教育公民的大书;《社会契约》则意在跳出现代社会契约传统,本着《治邦者》中探讨睿哲与法律关系的原则,恢复从罗马之后就被人遗忘的公民社会。
以上观点不免遭到这样的质疑:难道不正是自居为苏格拉底传人的卢梭开启了浪漫主义吗?这位看似最激烈的公民社会的倡导者,不是以同样狂肆的激情推进了个人主义吗?为了主张卢梭与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关系,持论者往往以卢梭的自传作品,尤其是他最后的著作《孤独漫步者的梦》为证据。
笔者试图辨明,《孤独漫步者的梦》与卢梭的政治著作看似不可调和,实则二者是互补关系,卢梭最后的著作是他复兴古典政治的最后一环。
二、卢梭最终的苏格拉底主义:公民社会与情感教育(一)做梦与沉思:情感教育与哲学思辨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直译作《孤独漫步者的梦》。
在卢梭的手稿中,孤独漫步者(Promeneur Solitaire)是大写单数,而梦(rêveries)是小写复数。
[2](p199)卢梭有意强调“孤独漫步者”,而弱化“梦”。
卢梭用定冠词修饰“孤独漫步者”,说明这个人独一无二的特性——如后文所示,这位受社会排挤的人会重塑社会的道德风尚,这是本书显白的意图;梦(rêverie)直译作白日梦,幻想衍生自“梦”(rêve),卢梭声称本书记载的只是他的梦(1.13)。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声称他们建造言辞中的城邦是他们的梦想(443b);苏格拉底也称那些生活在洞穴之中,不懂哲学的人活着好比白日做梦(476c),人们就生活在诗人—立法者制造的幻影中——卢梭在本书中运用了这两个含义,并特别强调:哲学不如做梦:思考(réflection)缺少乐趣,让人筋疲力尽;而幻梦却能消除疲劳,因而,虽然卢梭也有过由幻梦转入沉思(méditation)之时,但是大多数时候,他是由沉思转入幻梦,并感到无比的欣喜(7.5,对比7.22)。
然而,卢梭在行文中经常故意让人误以为他在混用思考、沉思、冥想(contemplation)和幻梦。
[3](p202-206)我们从中可以觉察卢梭的意图:在本书中,卢梭不愿过多展露他由幻梦转入沉思的时刻,也就是他真正的哲思。
在第七漫步中,卢梭假装探讨植物学,实则是探讨了哲学与诗的关系:植物是大地的装饰和衣裳(7.8),隐藏在大地之下的是植物的根茎或自然。
诗歌犹如植被,引发人的自然情感,陶冶人的性情,而哲学则研究表面之下的性质。
诗教而非哲学才能够起到移易风化的作用。
既然卢梭更在意让人注意到该书诗意的一面,也就是教化民众的一面,而非哲学的一面,那么本书并不像卢梭声称的那样,只是自己写给自己的书(1.14),向来以坦诚闻名的卢梭为何有意说谎?在第四漫步中,卢梭为这样的说谎辩护:欺骗并非都是为了害人,相反,有的欺骗是为了救人。
不是为了私利或害人的欺骗,不能算作谎言,而是虚构。
为道德目的所做的有益的虚构,就是寓言写作:“用道德真理(une véritémorale)代替事实真理(la véritédesfaits),也就是要很好地表现人心的自然情感,从中得出的都是有用的教益,质言之,就是道德寓言故事”(4.25)[4](p75)——卢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在这里,笔者旨在讨论卢梭这部作品的道德真理,而不深入探究卢梭刻意隐藏的事实真理。
卢梭为了教化人性,必须以自己为榜样,卢梭提醒我们,他在行文中更多地隐藏了自己的善或优秀品质(4.32)。
可以推测,为了扭转普通人的性情,卢梭必须先把自己降低成一个普通人,再通过揭示躬身自省而提升自我这一戏剧般的过程,使愿意受教的读者在阅读和反省中转变成一位有德之人。
在该书中,卢梭起初声称自己是“凡人”,然而在第三漫步中他又揭示了自己的“非凡”之处,并于第五漫步中达到顶点。
在本书的开头,卢梭因众人的恨而离群索居,放弃了爱和同情心;在书的结尾处,卢梭重拾“同情”和“爱”这两种情感,而且,“爱”和“同情”将品质高低不同的人们团结为一体,公民们不会因天资差异而轻视彼此,凡人卢梭与非凡的卢梭终于重叠成一人。
卢梭为他的公民赋予的风俗就是“爱”和“同情”这两种自然情感。
(二)退出市民社会并重新发现自我:卢梭最终的立法策略《孤独漫步者的梦》(以下简称《梦》)以这样一番话开篇:我便在此(me voici)孑然一身于大地上,不再有兄弟、邻人、朋友、社会关系,唯有自己。
最合群又最有爱意的人却遭到排斥。
[5](p25)如此开场显得非常突兀,这引发读者寻思:遭受排挤的宾格的“我(me)”是何人?为何会遭受世人排挤?卢梭以此种方式将本书与他的其他作品连接起来。
在“第一漫步”接下来的行文中,卢梭多次提起他的另两部自传作品:《忏悔录》和《对话录》。
在这两部作品中,卢梭旨在为自己辩护,他声称自己只是个多愁善感的普通人,对社会来说,他既无用也无害,却因为《爱弥儿》和《社会契约》二书遭到误解,不得已沦落天涯。
倘若顺着卢梭的指引,读者的目光从他的自传作品转向这两本政治著作,就会发现,卢梭远非他自己声称的那样普通。
《社会契约》中描绘的卢梭是位大立法家,卢梭声称,立法者具有“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支配的最高智慧”,并且有把握“改变人性”,使孤立的个人成为更大整体的一部分,使个人“从整体里获得自己的生命与存在”[6](p49-50);《爱弥儿》中的卢梭是位教师,他把他的学生爱弥儿从自然人变成了一位公民。
卢梭的教育家身份与立法家身份完全可以合而为一。
这位立法者指出,若想使人变成公民,必须依靠公民宗教,这种公民宗教虽然只是政治的工具,但其作为公民社会的纽带至关重要。
在卢梭看来,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与这种公民宗教格格不入:基督教将国家一分为二,分割成“精神王国”与政治王国,这给人造成一种感觉:“两套立法、两个首领、两个祖国,使人们屈服于两种互相矛盾的义务,并且不许他们有可能既是信徒又是公民”[7](p174),从而造成了国家的内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