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189.86 MB
- 文档页数:55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培养实践能力。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选择了福建省厦门市的三坊七巷作为实践地点。
三坊七巷是厦门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建筑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三坊七巷的魅力。
二、历史文化三坊七巷位于厦门市中山路的东侧,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群。
这里曾是厦门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名片之一。
三坊指的是以东、南、北三条街道为主体的住宅区,七巷则是连接这些街道的小巷。
这里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传统的闽南建筑,以红砖、石头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具有浓厚的南方特色。
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得到了国家级的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里的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力求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同时,也加强了对建筑物的管理,限制了商业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以免破坏这里的历史价值。
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
四、建筑特色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元素。
建筑物多为两层或三层,具有独特的庭院和天井设计,使得建筑内部通风良好,采光充足。
同时,建筑外部的红砖和白墙相间,形成了美丽的色彩对比。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建筑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凝聚。
五、文化活动三坊七巷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文化活动的场所。
这里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和传统节日活动。
例如,每年的元宵节,这里会举办灯谜大赛和舞狮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看。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六、社区发展三坊七巷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一个有着浓厚社区氛围的居住区。
这里的居民多是从事传统产业和手工艺的工匠和艺术家。
他们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使得这里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文脉守护篇三坊七巷实践报告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脉守护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而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市的历史文化名片,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三坊七巷”民居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布老虎发表于 2005-12-9 10:49:00“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旧城区的南部,西起今天的杨桥路,东到乌山西麓的道山路;北起今天的八一七北路,南至今天的通湖路。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的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它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闲游其间,不由让人想起“绿筠书屋忆家光,祭酒曾名宋旧坊”的名句。
三坊七巷的美,不仅仅是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美在它的人杰地灵。
在近代中国,还没在哪个地方像三坊七巷这样孕育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作家冰心,以及张经、甘国宝、陈宝琛、林白水、庐隐等一大批民族精英,都是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
今天的三坊七巷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旧日的风貌,三五步就有一块镌有“XXX故居”的巨大石碑,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三坊七巷展现了福州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对三坊七巷进行有效保护与创造性的开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有着“后街三坊朝七巷”的美誉。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当政时,在原有的子城外用钱纹砖环筑罗城。
罗城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三坊七巷成为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改建和扩建,成为许多达官贵人聚居生活的街坊。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这种街坊格局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研究我国街坊历史的活化石。
有专家认为,它堪与周庄、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历史价值相媲美。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继承了中国封建城市布局规整周正的传统。
它的平面呈棋盘状,街巷四通八达,无所阻隔,连成一片。
现存的200多座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江南民居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闽中建筑的地方特色。
笔者利用学习之余和假期时间,以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进行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勘民居内部情况、访问住户、拍摄实景,初步了解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并被令人痛心的现状所震撼。
参观三坊七巷观后感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一处古老的城市街区,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而闻名。
近日本人有幸参观了三坊七巷,深受其景色、氛围和人文魅力的吸引。
一进入三坊七巷,我被迎面而来的古老建筑和街道的独特布局所震撼。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明清风格的建筑,那些琉璃瓦、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木雕装饰的门窗都彰显着历史的韵味。
踏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感受着古老时代的气息,体会着福州的历史的厚重感。
三坊七巷是中国最早的民居街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侨乡文化的重要代表,这里曾是众多海外华侨的发源地。
在街巷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跨国文化交流的痕迹。
我和众多游客一样,沿着巷道漫步,欣赏着每一座建筑的细节,品味着这里独有的文化氛围。
每一处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在某一座小巷中,我遇到了一位居民,她告诉我这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三坊七巷的独特之处。
通过她的介绍,我了解到这里曾是海外华侨寄托思乡之情的地方,也是海外文化传播的中心。
这份古老而又活力的文化氛围使得我对这里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喜爱。
参观三坊七巷让我领略到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历史,见证了福州的繁荣与发展。
这里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博物馆。
走在这里的街巷,我感受到了城市的脉络和血脉,感受到了福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参观三坊七巷是一次充满教育意义的旅行。
它让我了解到福州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城市贸易、文化交流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被这里的风景和人文魅力所折服,希望有机会再次回到这座令人陶醉的古城,感受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三坊七巷社会实践心得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参加了三坊七巷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这个古老街区的历史文化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
在这次实践中,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让我更加了解社会。
三坊七巷是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古城区保存最完整的富贵人家居住区,也是福州人民艰苦奋斗、智慧创造的生动写照。
经过多年的修缮和保护,三坊七巷成为了福州的文化名片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实践中,我和同学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拜访居民、调查历史文化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了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
我们发现,虽然三坊七巷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名片,但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并不富裕。
他们大多数是老年人,收入不高,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
但是他们依然热情好客,乐观向上,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和经验。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一个地方,有着不同的人和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景。
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这次实践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将继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修三坊七巷的意义研究报告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坊七巷”内明清古民居不下五百座…而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转折期,部分房产没收,使用权益和功能的变更,出现了不同程度堵截拆建,也有因利置不用,年久失修,而自然坍塌。
“十年动乱”更是一场浩劫,成千上万的书籍文物遭遇不同程度破坏。
上世纪80年代,房地产大潮兴起,“旧城改造”成风,“三坊七巷”一度面临艰难抉择,紧要关头在省市乃至国内文化专家保护历史文化的呼吁下,引起了省市领导的极大重视。
04年省委书记卢展工将其列入福建文化四大品牌。
05年政府下大决心收回“三坊七巷”的土地使用权。
从04年起“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重修过程中所产生的拆迁、利益问题也不断地浮现。
正是政府与民众共同调节与配合使三坊七巷重修的长路可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一.研究目的三坊七巷较完整的保留了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及许多近现代知名人士的故居,通过研究其重修的结果,探索其重修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保护三坊七巷内的古建筑及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研究方法①图书馆、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及资料②自主设计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三.研究过程A首先参考了文献对三坊七巷重修的结果有了如下的了解: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坊七巷文保单位修复工程已全面展开,林觉民故居重修后于07年5月对外开放;而2006年12月动工的水榭戏台修复工程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整体作旧及部分整改工作。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福州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
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
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
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
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第一篇: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
福州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
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