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讲座-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80.35 KB
- 文档页数:3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在临床实践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
影像学检查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
一、X线胸片X线胸片是肺动脉栓塞最常用的筛查手段。
典型的肺动脉栓塞X线胸片表现为基底段肺血管纹理减少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
然而,X 线胸片的敏感性较低,对于小的肺动脉栓塞病例可能无法显示出来。
二、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肺动脉栓塞时,超声心动图可显示肺动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可见充盈缺损。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检测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等改变。
三、CT肺动脉造影(CTPA)CTPA是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金标准”。
检查时,患者经静脉注射对比剂,通过计算机处理,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影像。
CTPA可以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对于判断血栓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CTPA对碘过敏者、孕妇及儿童患者存在一定的限制。
四、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A)五、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V/Q扫描)六、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通过插入心导管至肺动脉,直接观察肺动脉内的血栓情况。
心导管检查对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风险较大,临床上少用。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包括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CTPA、MRA、V/Q扫描和心导管检查等方法。
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同时,临床医生需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结合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准确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
影像学检查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
ppt幻灯片课件•肺动脉栓塞概述•影像检查方法•肺动脉栓塞影像表现目录•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总结与展望肺动脉栓塞概述定义与发病原因定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分型诊断意义及重要性诊断意义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潜在致命性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性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诊断是确诊的关键环节,通过影像检查可以明确栓塞部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影像诊断也有助于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影像检查方法X线平片检查胸部X线平片心脏X线平片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及大血管改变,有助于评估肺动脉栓塞的严重程度。
CT肺动脉造影(CTPA)CT平扫MRI肺动脉造影MRI心脏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肺动脉栓塞影像表现X线平片表现肺动脉高压征肺缺血征肺动脉分支阻塞征直接征象间接征象直接征象肺动脉内充盈缺损。
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右心增大,肺梗死,肺动脉扩张等。
右心系统(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室间隔异常运动,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等。
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征,如肺动脉增宽、右室流出道/主肺动脉内径比例失调等。
直接征象超声心动图表现VS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及标准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肺动脉高压等征象。
实验室检查肺癌肺炎肺梗死030201鉴别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误诊原因分析及避免措施忽视患者病史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缺乏综合分析治疗与预后评估介入治疗导管碎栓、抽栓术等介入治疗手段,可针对特定部位的栓塞进行精准治疗,降低并发症风险。
药物治疗抗凝治疗是肺动脉栓塞的基础治疗,可有效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
溶栓治疗针对急性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可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肺动脉血流。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肺动脉栓塞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栓塞程度肺动脉栓塞的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大面积栓塞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肺动脉栓塞影像学引言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血栓从其他部位经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引起的。
PE的临床表现多样,严重者可引起患者的死亡。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PE的患者至关重要。
影像学在PE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影像学表现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胸部X线胸部X线是最早进行的一种影像学检查,但其对于PE的敏感性较低。
常见的X线表现包括肺门阴影增大、肺动脉扩张及肺动脉纹理增多等。
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很难准确诊断PE。
CT肺血管造影(CTPA)CTPA是目前诊断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对肺动脉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准确评估血管的充盈情况以及存在的栓塞影像。
根据所见,可将PE分为无栓塞、间质性栓塞和血管阻塞性栓塞等不同类型。
CTP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且有利于评估栓塞的严重程度和局部影响,并可提供有关其他并发症的信息。
核医学核医学检查在PE的诊断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肺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通过分别进行肺通气和肺灌注的扫描,可以评估肺血流和通气的均匀性。
这对于PE的诊断和分级是非常有帮助的。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一种简便、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对于PE的诊断,可通过观察右心室扩张、右室收缩功能减弱、右心室流出道阻塞等表现来进行判断。
诊断价值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评估肺动脉栓塞的存在和性质,并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别是CTPA,其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使其成为PE诊断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栓塞的严重程度、确认其他并发症以及指导治疗的过程。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及早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影像学在PE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PE的存在和性质,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进展引言: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常被忽视。
通过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判断对于及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治疗进展。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1. 胸部X线摄片胸部X线摄片是一种简便、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可用于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并初步判断肺动脉栓塞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较差,因此对于高度怀疑PE患者仍需要进一步检查。
2. 螺旋CT血管造影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最常用的PE诊断方法之一。
其优势在于该技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静脉血管图像,并能准确显示各个肺段及亚段的血流情况。
通过对肺动脉的CTA检查结果,可以定位栓子的存在、程度以及其他相关病变。
3.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主要采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显像,如V/Q扫描和肺灌注扫描。
这些技术能够评估血液和气体在肺内的分布情况,并识别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异常区域。
虽然这些方法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较高的射线暴露和技术难度,近年来应用逐渐减少。
二、治疗进展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PE患者常用的首选方法。
低分子肝素(LMWH)和华法林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
其中,LMWH具有作用迅速、副作用少等优点,并且不需要常规实验室监测。
而华法林则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2. 导管介入治疗对于高危或伴有失去意识等严重情况的急性PE患者,导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选择。
常见的方法包括经腔静脉导管注射溶栓剂以溶解血栓、使用气囊导管进行机械性碎栓等。
这些方法通过直接进入血管系统并将治疗器械送入到肺动脉内,能够有效地清除血栓。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极少数严重病例,如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伴有心功能不全等情况。
肺动脉内血栓摘除术和肺动脉旁路术是常见的手术方法。
肺动脉栓塞影像学【肺动脉栓塞影像学】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表现,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一、概述:肺动脉栓塞是指由肺动脉系统的血栓或其他物质栓塞引起的肺循环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肺动脉造影、MRI、肺灌注扫描等。
二、CT肺动脉造影:1:检查目的:通过X线和静脉注射造影剂的结合,可清晰地显示肺动脉的情况,以便判断是否存在肺动脉栓塞。
2:影像表现:a:血栓形态:肺动脉主干分支及其分支内可见充盈缺损。
b:血栓范围:浅表性血栓会导致阻塞血栓位于主干或大的分支,而深部血栓会导致支气管动脉阻塞。
c:血栓负荷:血栓栓塞的程度可以通过肺动脉树分支堵塞的数量和程度来评估。
三、MRI检查:1:检查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进行非侵入性诊断和评估。
2:影像表现:a:血栓的直接征象:局限性或弥漫性低信号区域。
b:间接征象:肺动脉造影示直线浸润和限制了和/或斑点状局部肺动脉血流缺损。
四、肺灌注扫描:1:检查目的:通过观察肺血流的分布情况,可间接评估肺动脉栓塞的情况。
2:影像表现:a:血流缺损:被阻塞的肺动脉区域内可见血流缺失的表现。
b:血流重新分配:肺动脉栓塞后出现的非栓塞性血流重新分配。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图像和报告样本,可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法律名词及注释:1:肺动脉栓塞:是指由肺动脉系统的血栓或其他物质栓塞引起的肺循环功能障碍。
2: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通过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动物进行影像学观察和诊断的方法。
3: CT肺动脉造影:是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肺动脉进行造影并进行图像重建,以便观察肺动脉是否存在栓塞。
4: MRI:磁共振影像学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或动物的影像学方法。
5:肺灌注扫描:是通过对肺部进行灌注显影,观察肺血流分布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诊断医生,我深知肺动脉栓塞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准确诊断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将详细介绍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肺动脉栓塞是指由于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肺循环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可以实时显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
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肺动脉内是否存在血栓,以及血栓的大小和位置。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评估右心功能,间接反映肺动脉栓塞的严重程度。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CT肺动脉成像(CTPA)可以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状况。
通过CTPA,我们可以观察到肺动脉内的血栓、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栓塞的范围。
CT还可以评估肺部其他疾病,如肺炎、肺水肿等。
三、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优势。
磁共振肺动脉成像(MRP)可以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状况,并且对血栓的敏感性较高。
然而,MRI的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患者的心脏负担较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相对较少。
四、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V/Q扫描)V/Q扫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可以评估肺部通气和血流状况。
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V/Q扫描可以观察到通气和血流的不匹配区域,从而判断肺动脉是否存在栓塞。
然而,V/Q扫描对栓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较少单独使用。
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
有时,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需要进行多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CT、MRI和V/Q扫描等。
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
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它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1,2,3]。
由于PE突发率高、易误诊和漏诊等原因,死亡率极高[2],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处于死因的第三位[4],我国最新统计资料显示PE占死因的第四位。
本文着重就其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作一综述。
一、PE的流行病学改变根据欧美国家的资料,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每年新发生PE分别为65~70万、6.5万、10万和6万[4]。
我国尚无确切的PE流行病学资料,但根据我国―急性PE尿激酶溶栓、栓复欣抗凝多中心临床试验‖协作组报告:1997~1999年仅2年时间22家医院就诊治了PE 患者297例[5]。
自1997年以来,PE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态势,表明临床医师诊断意识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1998年北京协和医院一组52例报道PE病死率为19.2%,其中未治疗者为77.8%,治疗者为7.0%。
在髋部骨折、腹部外科大手术和脑卒中后,DVT的发生率分别高达50%~70%、15%~30%和30%~60%[5]。
由国内35家医院参加的多中心研究表明,约有90%的PE是由DVT引起的[3]。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采取措施预防DVT形成至关重要。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PE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对呼吸系统、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等。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当人处在高危因素和高发因素作用下而形成栓子进入肺微循环,栓塞肺动脉或其主要分支血管,肺血管床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致使肺动脉压骤增[3],右心室急性扩大,负荷增加,出现周围静脉曲张,肝充血等右心衰表现,同时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缺氧,呼吸困难,呼吸增快,血压下降,休克或心脏猝死等[3,6]。
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还包括肺部侧支循环形成。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慨述
• 肺动脉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 肺动脉栓塞在西方国家的发生率仅次于冠心病和肿瘤,居第三位。
我国虽然没有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报告,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我国肺动脉栓塞并不少见。
急性肺动脉栓塞由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
虽然近年来在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块肺动脉栓塞由于阻断肺血流引起突然的循环障碍,所以仍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 既往对于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甚至休克的大块肺动脉栓塞的处理方法为全身溶栓或外科手术取栓,但是溶栓起效慢、疗效欠佳,外科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在临床较少应用。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的飞速发展,为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诊断
• 1、X线胸片
• 2、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扫描
• 3、超声心动图检查
• 4、螺旋CT(SCT)检查
• 5、肺动脉造影
二、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
急性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的适应证:(1)急性大块肺动脉栓塞,临床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绀、胸痛、全身循环衰竭、低氧高碳酸血症、休克、甚至昏迷
等症状,所谓急性肺动脉栓塞指首发症状到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小于15d;(2)全身溶栓治疗禁忌或全身溶栓治疗无效者;(3)开胸手术禁忌、术后再发、不愿意手术或无手术条件者;(4)肺动脉平均压低于6.67 kPa。
如果肺动脉平均压高于6.67 kPa提示为慢性肺动脉栓塞,不适合介入治疗。
本技术无绝对禁忌证,但要注意全身溶栓的禁忌。
肺栓塞介入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中死亡,其它有室性心律失常(与导管刺激右心室有关)、肺动脉破裂以及肺动脉再灌注损伤。
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进,介入治疗PE的方法主要包括:
1. 经导管肺动脉溶栓术
2. 经导管栓子祛除术
• (1) Greenfield栓子祛除装置
• (2)球囊血管成形术
• (3) Kensey Dynamic 装置
• (4) Hydrolyser、Rheolytic和Oasis血栓祛除导管
• (5) Impeller 网篮
• (6)旋转猪尾导管
• (7) Arrow-Trerotola 经皮血栓消融装置
• (8) ATD血栓消融器
• (9) Rotarex 导管
• (10)大腔端孔导管抽吸
三、肺动脉栓塞的预防
对于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曾是基本的方法,但目前它已不象以前那样经常使用,原因是:
(1)滤过器本身不治疗已存在的肺动脉或下肢深静脉的血栓。
(2)Goldhaber 研究发现对于单纯下肢深静脉的病人,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与抗凝比较对生存期并无影响,而且置入滤过器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反而高于抗凝组。
但对于有纤溶禁忌的肺动脉栓塞病人,或者是已探明到髂静脉及下肢深静脉有血栓的病人,置入滤过器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们的肺栓塞病人无一例外均同时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为防止栓子继续脱落至肺动脉,都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
放置腔静脉滤过器的适应证为:
• (1)高危的近端静脉血栓及急性大面积的肺栓塞;
• (2)虽经充分抗凝仍反复发生的急性肺栓塞;
• (3)近端大块静脉血栓在溶栓治疗前;(4)静脉血栓反复脱落导致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与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技术的优越性:
• 有创伤小、起效快、死亡率低,最明显的优点在于经导管可以同时行肺动脉造影、导管内碎栓、取栓和溶栓,并放置下腔静脉滤过器以防止再发肺栓塞,即肺栓塞的诊断、治疗、预防可以经一根管进行操作。
• 只要及早作出正确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应用理想的经导管栓子祛除装置,介入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