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解决折纸活动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1
1.2 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2 、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教学重点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2 、能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教学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师生互动)1、棱柱的特点若有若干几何体,你能立刻找到棱柱吗?棱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呢?(1)棱柱的上、下底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棱柱的侧面都是______________.(3)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_____________.(4)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图形的边数______________ 。
*我们已经了解了棱柱,那么棱柱之间是否还有区别呢?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你来试一试(带*为选做)1、如图:( 1 )长方体有_________个顶点,_________条棱,____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____。
( 2 )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 )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2 .想一想,再折一折,下面两图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师生小结:三、用心做一做[例1] 三棱柱有_______条棱,_______个面,其中侧面是_______形,_______面的形状一定完全相同.[例2] 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学生小结:四、巩固强化:1、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例3] 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右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5 cm ,侧棱长 4 cm 。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 )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2、下图中哪一个是六棱柱的平面展开图(A)(C)(D)3、如右图所示的八棱柱,它的底面边长都是5㎝,侧棱长都是8 cm .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个八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 2 )这个八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3 )沿一条侧棱将其侧面全部展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4*、一个棱柱有12个顶点,所有侧棱长和为36 cm,求每条侧棱的长.反思小结:预习资料:1、棱柱的展开图必须满足什么条件?2、准备一个用纸做的正方体。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2展开和折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二、教学目标1、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二、导学1.自然界中的数学——数学的存在2.人们身边的数学——数学的应用3.群芳斗妍曲径幽——数学的美(本节属增加内容,可根据时间自行调节)七、练习设计课堂基础练习1、计算:1–2+3–4+5–6+…–100+101= .答案:–502、计算:1+2+3+…+xx+xx+xx+…+3+2+1= .答案:40160163、如图1-1-7:这块拼花由哪些图组成?答案: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课后延伸练习1、今有一块正方形土地,要在其上修筑两条笔直的道路,使道路把这片土地分成形状相同且面积相等的4部分,若道路的宽度忽略不计,请你设计三种不同的修筑方案.(只需画简图)①②答案:2、下面有一张某地区的公路分布图,请你找出从A 至D 的一条最短路线(图中所标最短路线为里程)答案:A →B 1→C 2→D能力提高训练1.已知等式(1)a +a +b=23,(2)b +a +b=25。
如果a 和b 分别代表一个数,那么a +b 是( )(A )2 (B )16 (C )18 (D )14 2、用如图所示,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将它们的某条边重合,能拼成几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请你画出拼成的图形.答案:如图:A B 1 B 2 B 3310101 22 D3 C 2 C 36811 4 5 7 9 C 1 31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后记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1.2展开和折叠教案北师大版二、教学目标1、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活动:正方体的展开和折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1)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3)请学生把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悟:①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②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
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想象不出就动手做一做)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展开与折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2.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重点)3.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教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难点)4.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主动思考、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正方体的展开”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因此处理采取动手操作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去主动分析、讨论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规律的问题.这既体现了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请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制作的正方体,然后告诉大家正方体与其他棱柱有什么不同的特征?生: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师:谁能简单说说你的正方体是怎么制作的呢?生:回答.师:如何制作一个包装盒,让我们通过一段录像了解一下.(教师出示录像)生:观看录像.师:通过录像同学们认为制作一个立方图形需要了解什么?(给学生时间思考,可以交流) 生:了解制作立体图形的那个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大小.师:我们这节课就先来了解正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教师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一)探究1: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师:请同学们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一个平面图形,它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呢?让我们试着做一做好吗?师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及动手操作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师:看一看你们得到多少种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生:把得到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小组之间不断地加以补充.(二)探究2:你能得到指定的平面图形吗?师:(多媒体出示问题)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下面的平面图形吗?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操作,若是剪错了可以粘上,再试着重做.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生:剪法正确的小组派成员介绍自己的剪法.师:(多媒体出示问题)判断下面平面图形能否围成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独立思考,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生:根据观察、思考和动手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取结论,在班级内进行汇报总结.师:能否将正方体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生:学生讨论得出11种展开图分为4类:第一类,中间四个正方形相连,上下两侧各一个,共6种.第二类,中间三个正方形相连,上下两侧各有一、二个,共3种.第三类,中间二个正方形相连,上下两侧各有两个,有1种.第四类,两排各三个正方形相连,有1种.师:把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的各面做上标记,请说明哪两个面能成为折叠后正方体的一组对面.师:对于不能折叠成正方形的平面图形,请同学们说明如何变化正方形的位置,使得移动后的平面图形是正方形的展开图,有多少种做法?生:独立思考后表达自己的见解.师:(多媒体出示问题)下图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折好后,与1相邻的数是几?相对的数是几?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三.知识的应用(一)学以致用师:多媒体出示“问题解决”1 2 345 61.在图中增加1个小正方形使所得图形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先想一想,再试一试.2.下列哪些是正方体的展开图?生1:回答四种做法.生2:回答最后一个可以.(二)例题精讲师生:总结规律: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用“口诀”:一线不过四,田凹应弃之;相间、“Z ”端是对面,间二、拐角邻面知。
初一人教版数学上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计划初一人教版数学上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计划本节课是安排在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之后、又在“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展开与折叠教学计划具体如下,希望对各位老师备课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展开与折叠【教材分析】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生不断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认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加深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作好铺垫。
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别强调动手操作和展开想象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由于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因此得到的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不同,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然后,教材安排了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这个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应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征,分析、思考、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质疑、探究、讨论、合作的意识比较强,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也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学生都非常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和想象,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探索和研究知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肯定存在差异,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加以方法的指导,能够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掌握新知,对于思维水平较高、空间观念较强的学生,如果在没有操作的基础上,只通过想象直接判断,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3 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展开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等实验活动,丰富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3.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4.通过克服困难的经历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 通过正方体表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 丰富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教学过程问题的引入:拿出圆柱和圆锥实物,想一想,你会将圆柱和圆锥展开成平面图形吗?试试并画出示意图.积极思考并动笔画.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圆(作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作侧面) .一个圆(作底面)和一个扇形(作侧面) .做一做:1.投影一个正方体,如何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2.每四人为一组讨论并尝试剪一剪.注意:剪开正方体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3.巡视,要求尽量剪得与别人不同.4.秀一秀学生所得平面图,根据情况补充全11种图形.5.要求学生操作后相互讨论并思考:同一种正方体纸盒沿不同顺序先后剪开棱展开的平面图形是否相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成平面图形,要剪开几条棱?6.投影出2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你能展开成下面的图形吗?试试看.1.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讨论.2.拿出小剪刀,每人沿正方体的棱按照自己的想法剪,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3.小组成员相互对照比较展开图的形状.4.各小组展示所剪得的所有不同形状的展开图.5.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同,7条)第二问答案参考:(1)从剪的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2)由于正方体共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其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即未剪开的棱)有5条,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3)一条棱剪开后得展开图中小正方形的两条边,数一数展开图的外边线共有十四条边,因而剪开了七条棱.6.小组协作实验并交流.练一练:投影题目1.如图,哪一个是棱锥侧面展开图?2.如图,第一行的几何体表面展开后得到的第二行的某个平面图形,请用线连一连.总结:一些立体图形可展开成平面图形.3.下图需再添上一个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下面是四位同学补画的情况(图中阴影部分),其中正确的是( )A BCD4.下面这些图形中,能通过折叠围成正方体的是 .对其中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如何移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到新的位置使它能折叠成正方体?(1)(4)(3)(2)5.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1)(2)(3)总结:不是所有的平面图都是几何体的展开图.回答:图(3).因为图(1)是四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图(2)是圆锥侧面展开图.2.3.回答:B .4.回答:(1)、(2)、(3).5.回答:(1)侧面数(4个)≠底面边数(3条),不能围成棱柱.(2)可以折成棱柱.(3)两底面在侧面展开图的同一端,不在两端,所以不能围成棱柱.探究:1.下面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都标有字),你知道面“正”、“方”的对面各是哪个面吗?正方体展开图请一位同学按照投影样式标上字后到讲台上用透明胶粘贴成正方体展示给同学看,验证答案.2.如图,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将它组成原来的正方体,哪些点与点C重合?请一位同学按照投影样式标上字母后到讲台上用透明胶粘贴成正方体展示给同学看,验证答案.总结: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课后作业:1.请你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试画出展开后的平面图形并与同学交流.要求学生课后用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研究交流.(不要求归纳所有情况)2.教材132-133页习题5.3中第A:3、4、5、B:6题.。
七年级折叠问题本节课主要讲解折叠问题。
本节课,重点讲折叠问题的解题思路,以及折叠问题的基本计算方法。
要想正确解答折叠问题,需要先掌握折叠问题的解题思路。
将一个圆筒形的物体折叠成四个方形,并对其进行折痕,得到的形状为“四边”,求出折叠时四个边正好对齐。
根据这一思路,可以用一些公式计算折叠次数,把四个边对齐即可。
如:将一块圆形的平面(如图),对折三次后得到一个圆弧段(如图),对折一次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如图)。
根据折叠顺序和面积计算方法,我们将这个方形切成四个三角形(如图)。
一、首先,对折叠问题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帮助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记忆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其次,进行了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根据“折痕”的特点把长方形转化为三角形,并将折叠现象写在纸上;帮助学生建立折叠和解折痕的联系,通过折痕,解决一些题目中的问题,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练习:通过问题交流、师生互动学习、讨论等方式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与拓展。
通过练习掌握并应用基本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最后,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指导同学们进行复习巩固。
在复习巩固中要注意:首先需要做到对知识及时过性总结。
二、其次,通过对折叠问题的分类与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折叠问题是一类常见的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同学们对折叠问题的分类与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准答案。
我们可以把折叠问题分成:一类是简单折叠与复杂折叠。
简单折叠主要指物体对侧所组成的两个圆形面积相等;复杂折叠主要指物体对侧所组成的四个椭圆形面积相等;一般折叠主要指物体对侧所组成的四个圆形面积相等。
这些问题都是折叠问题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
所以,这一类折纸问题也是我们接下来重点讲一讲的问题之一。
三、最后,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形式引导学生对不同情况进行判断和推理;折叠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强调,也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运用乘方做折纸片型的题难易度:★★关键词:有理数答案:纸片的对折是近年来常出现的题型。
它的本质就是有理灵敏的科方。
正确运用乘方概念与乘方的关系,此类问题不难解决【举一反三】典例: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如图(1)所示可得到一条折痕(图中虚线),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三次,可以得到7条折痕,那么对折四次可以得到条折痕.如果对折次,可以得到条折痕.思路导引:一般来说,此类问题应联系有理数的乘方知识。
对折一次即2的一次方,对折两次,即2的2次方。
对折次数,纸张的块数与折痕数如右表.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答案为15,2. 标准答案:15,2. 对折次数纸张的块数折痕数1 2=21=22 4=23=23 8=27=24 16=215=2………222019-2020学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一块带有圆形空洞和矩形空洞的小木板,则下列物体中最有可能既可以堵住圆形空洞,又可以堵住矩形空洞的是()A.正方体B.球C.圆锥D.圆柱体2.《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方程篇中有这样一道题:“今有善行者行一百步,不善行者行六十步,今不善行者先行一百步,善行者追之,问几何步及之?”这是一道行程问题,意思是说:走路快的人走100步的时候,走路慢的才走了60步;走路慢的人先走100步,然后走路快的人去追赶,问走路快的人要走多少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如果走路慢的人先走100步,设走路快的人要走 x 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那么,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A.x x10060100-=B.x x10010060-=C.x x10060100+=D.x x10010060+=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 ① abc<0;② 2a+b =0; ③ b2-4ac<0;④ 9a+3b+c>0; ⑤ c+8a<0.正确的结论有().A.1个B.2个C.3个D.4个4.小张同学制作了四张材质和外观完全一样的书签,每个书签上写着一本书的名称或一个作者姓名,分别是:《西游记》、施耐庵、《安徒生童话》、安徒生,从这四张书签中随机抽取两张,则抽到的书签正好是相对应的书名和作者姓名的概率是( )A.12B.13C.14D.165.如图,在△ABC中,∠C=90°,M是AB的中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C,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B.已知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连结MP,MQ,P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MPQ 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A.一直增大B.一直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6.下列说法:①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②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形成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④经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一定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其中正确的有()个.A.4 B.3 C.2 D.17.如图,A、B、C三点在正方形网格线的交点处,若将△ABC绕着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C′B′,则tanB′的值为()A.12B.24C.14D.138.如图,△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45°得到△AB′C′,若∠BAC=90°,AB=AC=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A.2﹣2B.1 C2D2﹣l 9.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是圆上两点,且∠AOC=126°,则∠CDB=()A.54°B.64°C.27°D.37°10.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A、B是两格点,如果 C 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这样的点C有( )A.6个B.7个C.8个D.9个11.一球鞋厂,现打折促销卖出330双球鞋,比上个月多卖10%,设上个月卖出x双,列出方程()A.10%x=330 B.(1﹣10%)x=330C.(1﹣10%)2x=330 D.(1+10%)x=33012.如图,已知l1∥l2,∠A=40°,∠1=60°,则∠2的度数为()A.40°B.60°C.80°D.100°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3.同圆中,已知弧AB所对的圆心角是100°,则弧AB所对的圆周角是_____.14.《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在“勾股”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邑方二百步,各中开门,出东门十五步有木,问:出南门几步而见木?”用今天的话说,大意是:如图,DEFG是一座边长为200步(“步”是古代的长度单位)的正方形小城,东门H位于GD的中点,南门K位于ED的中点,出东门15步的A处有一树木,求出南门多少步恰好看到位于A处的树木(即点D在直线AC上)?请你计算KC的长为__________步.15.如图,在△ABC中,BA=BC=4,∠A=30°,D是AC上一动点,AC的长=_____;BD+12DC的最小值是_____.16.如图所示,D、E分别是△ABC的边AB、BC上的点,DE∥AC,若S△BDE:S△CDE=1:3,则S△BDE:S四边形DECA的值为_____.17.若a,b互为相反数,则a2﹣b2=_____.18.在△ABC中,AB=AC,把△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交AB于点M,交BC于点N.如果△CAN是等腰三角形,则∠B的度数为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9.(6分)如图,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交于A(1,a),B(3,b)两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求△PAB的面积.20.(6分)先化简再求值:a ba-÷(a﹣22ab ba-),其中a=2cos30°+1,b=tan45°.21.(6分)灞桥区教育局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随机抽取了铁一中滨河学部分七年级学生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参加实践活动的天数,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了两幅统计图,下面给出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a=%,并补全条形图.在本次抽样调查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多少?如果该区共有七年级学生约9000人,请你估计活动时间不少于6天的学生人数大约有多少?22.(8分)先化简,再求值:222x x11x x x2x1-⎛⎫-÷⎪+++⎝⎭,其中x的值从不等式组1214xx-⎧⎨-<⎩…的整数解中选取.23.(8分)某商场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种商品,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量m(件)与每件的销售价x(元)满足一次函数关系m=162﹣3x.请写出商场卖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利润y(元)与每件销售价x(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商场每天销售这种商品的销售利润能否达到500元?如果能,求出此时的销售价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24.(10分)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求证:AC∥DE;若BF=13,EC=5,求BC的长.25.(10分)先化简,再求值:(x+2y)(x﹣2y)+(20xy3﹣8x2y2)÷4xy,其中x=2018,y=1.26.(12分)在□ABCD,过点D作DE⊥AB于点E,点F在边CD上,DF=BE,连接AF,BF.求证:四边形BFDE是矩形;若CF=3,BF=4,DF=5,求证:AF平分∠DAB.27.(12分)如图,小明在一块平地上测山高,先在B处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然后向山脚直行60米到达C处,再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D的长度.(测角仪高度忽略不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分析】本题中,圆柱的俯视图是个圆,可以堵住圆形空洞,它的正视图和左视图是个矩形,可以堵住方形空洞.【详解】根据三视图的知识来解答.圆柱的俯视图是一个圆,可以堵住圆形空洞,而它的正视图以及侧视图都为一个矩形,可以堵住方形的空洞,故圆柱是最佳选项.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立体图形,本题将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运用到了实际中,只要弄清楚了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解决这类问题其实并不难.2.B【解析】解:设走路快的人要走 x 步才能追上走路慢的人,根据题意得:10010060x x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列方程是关键.3.C【解析】【分析】由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判断a 与0的关系,由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判断c 与0的关系,然后根据对称轴及抛物线与x 轴交点情况进行推理,进而对所得结论进行判断.【详解】解:抛物线开口向下,得:a <0;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2b a=1,则b=-2a ,2a+b=0,b=-2a ,故b >0;抛物线交y 轴于正半轴,得:c >0.∴abc <0, ①正确;2a+b=0,②正确;由图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b 2-4ac >0,故③错误;由对称性可知,抛物线与x 轴的正半轴的交点横坐标是x=3,所以当x=3时,y= 9a+3b+c=0,故④错误;观察图象得当x=-2时,y <0,即4a-2b+c <0∵b=-2a ,∴4a+4a+c <0即8a+c <0,故⑤正确.正确的结论有①②⑤,故选:C【点睛】主要考查图象与二次函数系数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对称轴的表达式求2a 与b 的关系,以及二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转换,根的判别式的熟练运用.4.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先画出树状图得出所有等情况数和到的书签正好是相对应的书名和作者姓名的情况数,再根据概率公式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根据题意画图如下:共有12种等情况数,抽到的书签正好是相对应的书名和作者姓名的有2种情况,则抽到的书签正好是相对应的书名和作者姓名的概率是212=16;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用列表法或树状图法求概率.列表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适合于两步完成的事件;树状图法适合两步或两步以上完成的事件;解题时要注意此题是放回实验还是不放回实验.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5.C【解析】如图所示,连接CM,∵M是AB的中点,∴S△ACM=S△BCM=12S△ABC,开始时,S△MPQ=S△ACM=12S△ABC;由于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从而点P到达AC的中点时,点Q也到达BC的中点,此时,S△MPQ=14S△ABC;结束时,S△MPQ=S△BCM=12S△ABC.△MPQ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先减小后增大.故选C.6.C【解析】【详解】∵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①正确;∵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形成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②错误;∵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才是矩形,∴③错误;∵经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一定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④正确;其中正确的有2个,故选C.考点:中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判定.7.D【解析】【分析】过C点作CD⊥AB,垂足为D,根据旋转性质可知,∠B′=∠B,把求tanB′的问题,转化为在Rt△BCD中求tanB.【详解】过C点作CD⊥AB,垂足为D.根据旋转性质可知,∠B′=∠B.在Rt△BCD中,tanB=13 CDBD,∴tanB′=tanB=13.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后对应角相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值的求法.8.D【解析】∵△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45°得到△A′B′C′,∠BAC=90°,2,∴BC=2,∠C=∠B=∠CAC′=∠C′=45°,2,∴AD⊥BC,B′C′⊥AB,∴AD=12BC=1,AF=FC′=2AC′=1,∴DC′=AC′-AD=2-1,∴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S△AFC′-S△DEC′=12×1×1-12×(2 -1)2=2-1,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得出AD,AF,DC′的长是解题关键.9.C【解析】【分析】由∠AOC=126°,可求得∠BOC的度数,然后由圆周角定理,求得∠CDB的度数.【详解】解:∵∠AOC=126°,∴∠BOC=180°﹣∠AOC=54°,∵∠CDB=12∠BOC=27°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注意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10.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分两种情况讨论:①AB为等腰△ABC底边;②AB为等腰△ABC 其中的一条腰.【详解】如图:分情况讨论:①AB为等腰直角△ABC底边时,符合条件的C点有2个;②AB为等腰直角△ABC其中的一条腰时,符合条件的C点有4个.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符合实际条件的图形,再利用数学知识来求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解题中很重要的解题思想.11.D【解析】解:设上个月卖出x双,根据题意得:(1+10%)x=1.故选D.12.D【解析】【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3=∠1,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l1∥l2,∴∠3=∠1=60°,∴∠2=∠A+∠3=40°+60°=10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3.50°【解析】【分析】直接利用圆周角定理进行求解即可.【详解】∵弧AB所对的圆心角是100°,∴弧AB所对的圆周角为50°,故答案为:50°.【点睛】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14.2000 3【解析】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到∠EDG=90°,从而∠KDC+∠HDA=90°,再由∠C+∠KDC=90°,得到∠C=∠HDA,即有△CKD∽△DHA,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K:KD=HD:HA,求解即可得到结论.详解:∵DEFG是正方形,∴∠EDG=90°,∴∠KDC+∠HDA=90°.∵∠C+∠KDC=90°,∴∠C=∠HDA.∵∠CKD=∠DHA=90°,∴△CKD∽△DHA,∴CK:KD=HD:HA,∴CK:100=100:15,解得:CK=20003.故答案为:20003.点睛: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证明△CKD∽△DHA.15.(Ⅰ)AC=(Ⅱ).【解析】【分析】(Ⅰ)如图,过B作BE⊥AC于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Ⅱ)如图,作B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则BD=CD,此时BD+12DC的值最小,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Ⅰ)如图,过B作BE⊥AC于E,∵BA=BC=4,∴AE=CE,∵∠A=30°,∴AE=32AB=23,∴AC=2AE=43;(Ⅱ)如图,作B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则BD=CD,此时BD+12DC的值最小,∵BF=CF=2,∴BD=CD=230COS=43,∴BD+12DC的最小值=23,故答案为:43,23.【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6.1:1【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得到BE:EC=1:3,证明△BED∽△BCA,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即可.【详解】∵S△BDE:S△CDE=1:3,∴BE:EC=1:3,∵DE∥AC,∴△BED∽△BCA,∴S△BDE:S△BCA=(BEBC)2=1:16,∴S△BDE:S四边形DECA=1:1,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题的关键.17.1【解析】【分析】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进而结合相反数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详解】∵a,b互为相反数,∴a+b=1,∴a2﹣b2=(a+b)(a﹣b)=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了公式法分解因式以及相反数的定义,正确分解因式是解题关键.18.或.【解析】【详解】MN是AB的中垂线,则△ABN是等腰三角形,且NA=NB,即可得到∠B=∠BAN=∠C.然后对△ANC中的边进行讨论,然后在△ABC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B的度数.解:∵把△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交AB于点M,交BC于点N,∴MN是AB的中垂线.∴NB=NA.∴∠B=∠BAN,∵AB=AC∴∠B=∠C.设∠B=x°,则∠C=∠BAN=x°.1)当AN=NC时,∠CAN=∠C=x°.则在△AB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4x=180,解得:x=45°则∠B=45°;2)当AN=AC时,∠ANC=∠C=x°,而∠ANC=∠B+∠BAN,故此时不成立;3)当CA=CN时,∠NAC=∠ANC=180x2-.在△AB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x+x+x+180x2-=180,解得:x=36°.故∠B的度数为 45°或36°.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78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9.(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y=,(2)点P坐标(,0), (3)S△PAB= 1.1.【解析】(1)把点A(1,a)代入一次函数中可得到A点坐标,再把A点坐标代入反比例解析式中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AD交x轴于点P,此时PA+PB的值最小.由B可知D点坐标,再由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D的解析式,即可得到点P的坐标;(3)由S△PAB=S△ABD﹣S△PBD即可求出△PAB的面积.解:(1)把点A(1,a)代入一次函数y=﹣x+4,得a=﹣1+4,解得a=3,∴A(1,3),点A(1,3)代入反比例函数y=kx,得k=3,∴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y=3x,(2)把B(3,b)代入y=3x得,b=1∴点B坐标(3,1);作点B作关于x轴的对称点D,交x轴于点C,连接AD,交x轴于点P,此时PA+PB的值最小,∴D(3,﹣1),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mx+n,把A,D两点代入得,331m nm n+=⎧⎨+=-⎩,解得m=﹣2,n=1,∴直线AD的解析式为y=﹣2x+1,令y=0,得x=52,∴点P坐标(52,0),(3)S △PAB =S △ABD ﹣S △PBD =12×2×2﹣12×2×12=2﹣12=1.1. 点晴:本题是一道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并与几何图形结合在一起来求有关于最值方面的问题.此类问题的重点是在于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图象的解析式,再通过函数解析式反过来求坐标,为接下来求面积做好铺垫.20.1a b -;33【解析】【分析】先根据分式的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化简原式,再由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得出a 和b 的值,代入计算可得.【详解】 原式=a b a -÷(2a a ﹣22ab b a-) =222a b a ab b a a--+÷ =()2•a b a a a b -- =1a b-, 当a =2cos30°+1=2×33+1,b =tan45°=1时, 原式311=+-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在化简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算顺序和分式的化简.化简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也考查了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21.(1)10,补图见解析;(2)众数是5,中位数是1;(3)活动时间不少于1天的学生人数大约有5400人.【解析】【分析】(1)用1减去其他天数所占的百分比即可得到a的值,用310°乘以它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出该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根据1天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求出总人数,再乘以8天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即可补全统计图;(2)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即可求出答案;(3)用总人数乘以活动时间不少于1天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1)扇形统计图中a=1﹣5%﹣40%﹣20%﹣25%=10%,该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为310°×10%=3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天数为8天的人数是:2020%×10%=10(人),补图如下:故答案为10;(2)抽样调查中总人数为100人,结合条形统计图可得:众数是5,中位数是1.(3)根据题意得:9000×(25%+10%+5%+20%)=5400(人),活动时间不少于1天的学生人数大约有5400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22.-2.【解析】试题分析: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除法,解不等式组,求出x 的取值范围,选出合适的x 的值代入求值即可.试题解析:原式=()()()()22x+1x-1x x x+1x+1-÷ =x x+1x+1x-1-⨯=x x-1- 解1{214x x -≤-<得-1≤x<52, ∴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1,0,1,2若分式有意义,只能取x=2,∴原式=-221-=-2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化简求值,分式中的一些特殊求值题并非是一味的化简,代入,求值.许多问题还需运用到常见的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即转化)、整体思想等,了解这些数学解题思想对于解题技巧的丰富与提高有一定帮助.23.(1)y=﹣3x 2+252x ﹣1(2≤x≤54);(2)商场每天销售这种商品的销售利润不能达到500元.【解析】【分析】(1)此题可以按等量关系“每天的销售利润=(销售价﹣进价)×每天的销售量”列出函数关系式,并由售价大于进价,且销售量大于零求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根据(1)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利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由题意得:每件商品的销售利润为(x ﹣2)元,那么m 件的销售利润为y=m (x ﹣2).又∵m=162﹣3x ,∴y=(x ﹣2)(162﹣3x ),即y=﹣3x 2+252x ﹣1.∵x ﹣2≥0,∴x≥2.又∵m≥0,∴162﹣3x≥0,即x≤54,∴2≤x≤54,∴所求关系式为y=﹣3x 2+252x ﹣1(2≤x≤54).(2)由(1)得y=﹣3x 2+252x ﹣1=﹣3(x ﹣42)2+432,所以可得售价定为42元时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销售利润是432元.∵500>432,∴商场每天销售这种商品的销售利润不能达到500元.【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等量关系:“每天的销售利润=(销售价﹣进价)×每天的销售量”列出函数关系式,另外要熟练掌握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方法.24.(1)证明见解析;(2)4.【解析】【分析】(1)首先证明△ABC ≌△DFE 可得∠ACE=∠DEF ,进而可得AC ∥DE ;(2)根据△ABC ≌△DFE 可得BC=EF ,利用等式的性质可得EB=CF ,再由BF=13,EC=5进而可得EB 的长,然后可得答案.【详解】解:(1)在△ABC 和△DFE 中AB DF A D AC DE =⎧⎪∠=∠⎨⎪=⎩,∴△ABC ≌△DFE (SAS ),∴∠ACE=∠DEF ,∴AC ∥DE ;(2)∵△ABC ≌△DFE ,∴BC=EF ,∴CB ﹣EC=EF ﹣EC ,∴EB=CF ,∵BF=13,EC=5,∴EB=4,∴CB=4+5=1.【点睛】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5. (x ﹣y)2;2.【解析】【分析】首先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除法法则计算,然后合并同类项即可化简,然后代入数值计算即可.【详解】原式= x 2﹣4y 2+4xy(5y 2-2xy)÷4xy =x 2﹣4y 2+5y 2﹣2xy=x2﹣2xy+y2,=(x﹣y)2,当x=2028,y=2时,原式=(2028﹣2)2=(﹣2)2=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整式的混合运算,正确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法则是解题的关键.26.(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AB与CD的关系,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可得BFDE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矩形的判定,可得答案;(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FA=∠FAB,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DAF=∠DFA,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答案.试题分析:(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BE∥DF,BE=DF,∴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DE⊥AB,∴∠DEB=90°,∴四边形BFDE是矩形;(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DFA=∠FAB.在Rt△BCF中,由勾股定理,得,∴AD=BC=DF=5,∴∠DAF=∠DFA,∴∠DAF=∠FAB,即AF平分∠DAB.【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DAF=∠DFA是解题关键.27.301)米【解析】【分析】设AD =xm ,在Rt △ACD 中,根据正切的概念用x 表示出CD ,在Rt △ABD 中,根据正切的概念列出方程求出x 的值即可.【详解】由题意得,∠ABD =30°,∠ACD =45°,BC =60m ,设AD =xm ,在Rt △ACD 中,∵tan ∠ACD =AD CD , ∴CD =AD =x ,∴BD =BC+CD =x+60,在Rt △ABD 中,∵tan ∠ABD =AD BD,∴(60)3x x =+,∴1)x =米,答:山高AD 为301)米.【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掌握仰角俯角的概念、熟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课题: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已对正方体有所感知和了解,在上一节课中也要求学生动手将正方体盒子沿着某些棱剪开使得其六个面展开在同一平面内以及通过折叠还原成原正方体的操作,通过动手学生对正方体的空间感知更加深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的基本特征,知道通过剪7条棱得到展开图11种,能够运用展开图特征准确找出每组对面及判断某些图形是否能折叠成正方体。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究和创造,以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了解正方体通过剪掉7条棱得到侧面展开图11种侧面展开图;通过展开图能够利用一字型和Z字型对面规律找准对面和判断展开图是否能够折叠成正方体。
难点:根据展开图对面的标注找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准确找出对面及判断某些平面图形是否为正方体展开图。
教学方法:分组教学小组合作、观察发现、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课前两分钟:拆礼盒活动,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做准备。
一、回顾思考,引入新课:1、说一说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回答,互助补充)2、思考:正方体如何得到展开图需要剪开几条棱?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播放学生自己动手裁剪的视频进一步并加深印象)二、小组活动,探索新知:活动一:探索正方体展开图的种类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及一名小助手上黑板展示组员的展开图(要求:组内和组间展示时不能有重复的展开图)利用几何画板补充(共11种不同类型的正方体展开图)活动二:探索正反体展开图每组对面存在的规律让学生动笔将自己手中的展开图中的每组对面用直线或折线连接,观察所连线呈什么数字或字母?(由学生观察归纳所得)展开图每组对面的规律:三、例题讲解,运用新知:四、随堂练习:五、课后小结:1、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正方体通过剪开7条棱得到其展开图3、正方体展开图有11种4、正方体展开图的每组对面呈一字型或z字型,运用此规律可准确找对面以及判断某些平面展开图是否能折叠成正方体六、布置作业:课本122页7;123页13板书: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1、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剪开7条棱)找对面、判断能否折成2、正方体展开图(11种):对面呈一字型或z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