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前宰后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74
2018 年第 3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18科研◎畜牧兽医谈宰前及宰后检疫的目的意义和技术王 洪肉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生产优质安全的动物性食品也是生产生活中的必要工作。
定点屠宰检疫作为第一关,检疫工作中的宰前检疫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保障肉类卫生安全生产,减少健康肉与病害肉互相污染,应在动物进入待宰圈前,必须将健康畜和病畜进行隔离屠宰,避免污染整个屠宰场地和屠宰器具,从而引起交叉感染,危害肉制品的质量问题,影响广大消费者的食用,严重的甚至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
因此必须要引起屠宰场管理人员以及动物检疫人员的高度重视,坚决把好畜禽宰前检疫关,提高畜禽宰前检疫的认识。
屠宰场(点)是畜禽及其产品的汇集地,各种畜禽来自四面八方,产品又销售到各地千家万户。
因此,屠宰检疫是保证肉品卫生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防疫条例》、《食品卫生法》,做到有宰必检,病禽隔离,病健分宰,防止肉品污染,提高肉品卫生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阻止畜禽疫病传播流行。
宰前检疫是宰后检疫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
宰前检疫一是可以初步把病健畜分开,尤其是能够发现许多在宰后难以发现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从而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减少损失;二是防止漏检,阻止病肉进入流通环节,以免造成畜禽疫病的传染流行;所以说,宰前检疫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目前,有的人认为屠宰检疫只是宰后检验,认为只要宰后检验“把关”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而事实上有不少疫病如破伤风、狂犬病、李氏杆菌病、口蹄疫以及某些中毒性疾病,因宰后一般无特殊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在宰后检验时,常有被忽略和漏检的可能。
相反,这些疫病依据宰前临床症状就不难诊断。
由于忽略宰前检疫,也就放过了疫病检出的机会,这不仅增加了宰后检验的难度,而且导致病健混宰,污染肉品进入市场,造成人畜患病,致使畜禽传染病暴发流行,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屠宰场肉品品质检验制度
检验人员上班前应配备好各种检验工具、用具,穿戴好工作服进入工作岗位。
工作完毕,对工具、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妥善保管。
应以相关法律、规程为准则,认真履行肉品品质检验工作职责。
一、宰前检查
1、待宰检验:生猪在待宰期间,检验人员要进行(静、动、饮水)的观察,检验有无病猪漏检,并检查生猪在待宰期间的静养喂水是否按《生猪屠宰操作规程》执行。
2、送宰检验:生猪送宰前(应报检),检验(疫)人员还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认健康的,签发《准宰通知单》。
车间凭此证明屠宰。
3、急宰猪检验:宰前检验人员还负责急宰生猪的宰后检验工作。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难以确诊的病猪时,及时向企业质量管理部门报告,并进行会诊处理。
4、督促工作人员对场地、车辆进行清洗、消毒,保持猪圈、车辆清洁。
二、宰后检验
1、宰后检验分为头部检验、体表检验、内脏检验、寄生虫检验、胴体初检和复检等。
2、严格实施肉品品质检验与屠宰同步进行的规定,检验各个部位,摘除腺体和有害物质。
仔细检查,督促各道工序,抓好产品质量,做到毛净、血净、粪污净。
三、宰后检验结果处理
1、对经检验合格的肉品,检验人员应及时开具检验合格证;对检出的不合格肉品和组织器官等物料,按《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的规定,分别盖上相应的检验处理印章,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品严禁出厂。
2、检验完毕后,及时做好检验结果、不合格肉品处理情况等的台帐登记。
生猪屠宰厂宰前、屠宰过程宰后标准化屠宰检验操作要点及管理制度为加强生猪屠宰企业的监管,按照《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特制定生猪屠宰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化屠宰检验要点。
一、引用的相关标准。
1、生猪屠宰操作规程(GB/T 17236-1998)2、生猪屠宰良好操作规程(GB/T 19479-2004)3、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GB/T 17996-1999)4、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GB 12694-90)5、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 16548-2006)6、《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二、生猪屠宰及检验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见附图。
三、各屠宰及检验环节的具体操作。
按照屠宰及检验的工艺流程图,对各屠宰及检验环节的具体操作规范如下:1、入厂检验:1.1 索要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1.2 检查是否灌水。
2、病健分离。
在卸车的过程中,检验人员应当逐一检查生猪的健康状况,按检查结果进行分圈、编号。
2.1 健康生猪赶入待宰圈休息。
2.2 可疑生猪赶入隔离圈继续观察。
对检出可疑病猪,经过充分饮水和休息后,恢复正常的,可以赶入待宰圈;症状仍不见缓解的,签发《急宰证》送急宰间进行急宰。
2.3 病猪及伤残猪,签发《急宰证》送入急宰间进行急宰。
2.4 死亡及患有传染病的,签发《无害化处理登记表》进行无害化处理。
3、停食管理:3.1 应当停食静养12-24小时;3.2 充分喂水至宰前3小时;3.3 赶猪时,应按顺序赶送,不得采用脚踢、棒打等粗暴方式驱赶。
4、待宰检验:4.1 检查待宰期间的停食静养是否达到3的要求。
4.2 对待宰生猪进行“动、静、饮水”观察,检查有无漏检病猪。
5、送宰检验:5.1 送宰前,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确认健康的签发《准宰证》。
5.2 检查生猪通过通道是否按照3.3要求执行。
5.3 检查生猪淋浴时是否按照7的要求执行。
6、签发《准宰证》6.1 车间凭借宰前检验人员签发的《准宰证》进行屠宰生猪。
肉类的检验标准要求肉类是人类日常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肉类作为一种食品,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标准要求,以确保其品质和卫生安全。
本文将介绍关于肉类的检验标准要求。
一、宰杀和宰后检验要求:1. 宰杀时,要求肉类生产企业必须选择合格的屠宰场进行宰杀操作。
屠宰场的生产设施、操作规范和卫生条件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 宰后检验,也称为肉类品质检验。
主要包括肉的质量、色泽、气味、口感、病程、营养成分等方面的检验。
这些指标的标准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肉类类型、产地、存放时间和消费目的等因素进行灵活的调整。
二、肉类加工和贮存要求:1. 肉类加工要求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加工工艺要求。
具体包括:操作规范、设备清洗消毒、原材料检验、产品检验等规定内容。
2. 肉类贮存要求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
肉类产品的存放时间、温度、紧密度和卫生环境都需要严格控制。
如果发现肉类腐败、变质、有异味等问题,要及时报告,以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
三、肉类交易和销售要求:1. 客户要求:肉类产品的销售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不得出售过期、不新鲜、有病变、食品接触污染等不合格产品。
2. 经销商要求:肉类经销商要具备资格证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门店、市场、餐饮、超市等销售渠道进行进货,确保源头管控。
3. 生产企业要求:肉类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体系,从产品原料的选材、配比、生产和加工到销售全面实行质量控制。
四、结语:肉类产品属于人类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食品,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卫生安全标准以确保其品质和安全性。
各类肉类产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销售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检验标准要求。
生产企业、政府监管机构以及各级经销商应该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确保肉类产品的营养健康、安全卫生。
家禽屠宰加工过程中宰前宰后检查及解决原则1.目旳:为了保证毛鸡来自非疫区,感观健康,须实行严格旳宰前宰后检查检疫。
2.范畴:本原则合用于家禽屠宰旳宰前检疫、宰后检查及检疫检查后解决旳人员。
3.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中旳条款通过本原则旳引用而成为本原则旳条款。
但凡注日期旳引用文献,其随后所有旳修改单(不涉及勘误旳内容)或修订版均不合用于本原则,然而,鼓励根据本原则达到合同旳各方研究与否可使用这些文献旳最新版本。
但凡不注日期旳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原则。
GB 16548-1996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解决规程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71/118/EEC 有关鲜禽肉生产和市场销售旳动物卫生问题4.宰前检疫4.1毛鸡证件检查由验证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农牧部门旳有关规定对毛鸡《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进行检查,规定证件填写对旳、规范、不得有涂改现象且有动物检疫员签名及检疫部门盖章,同步必须实行一车一证制。
证件不全旳,严禁进厂宰杀。
4.2审查《商品鸡饲养生产记录》由验证员根据《食品动物禁用旳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农业部第193号公示)及用药免疫旳有关文献对出栏禽群旳《商品鸡饲养生产记录》进行审查。
规定宰前14天停止使用药物,饲养期间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免疫程序及疫苗使用必须符合公司规定,新城疫弱毒或灭活疫苗旳接种日期必须在宰前30天内进行。
对不符合用药管理规定旳禽群可以延期屠宰,作为非人类食用。
4.3鸡群旳感观检查4.3.1群体检查:验证员检查禽群中有无精神委靡,羽毛松乱,动作缓慢外貌异常旳禽只,发现可疑病禽送解剖室进一步诊断。
4.3.2个体检查:宰前兽医穿好工作服,戴上口罩和手套对毛鸡进行逐只检查,检查措施:用手轻捏鸡脖,大拇指按住嗉囔,检查嗉囔与否饱满;然后按照从爪、跗关节、腿部、肛门、腹部、胸部、翅膀、头部顺序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将病弱残鸡从链条上剔除,放在密闭旳桶内,同步由助手做好记录,由专人及时送解剖室剖检。
屠宰企业宰前屠宰过程及宰后检验流程要点和检验制度屠宰企业宰前屠宰过程是指在动物到达屠宰企业之前的各种操作和准备工作,包括清洁消毒、固定及安抚动物、麻醉和宰杀前的准备等。
而宰后检验流程是指在动物屠宰过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系列检验和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对屠宰质量、食品安全和卫生的检验和监督。
宰前屠宰过程的要点和检验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消毒:屠宰场应当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工作,包括清除死角、垃圾、污物等,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设施、设备、地面和空气进行消毒。
2.动物运输和固定:动物运输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动物运输途中的安全和舒适,并防止动物的受伤和不适。
在到达屠宰场之后,应对动物进行适当的固定和安抚,减少动物的紧张和焦虑。
3.麻醉和宰杀前的准备:屠宰场应当使用合适的麻醉方式对动物进行麻醉,以减少动物的痛苦和抵抗。
在麻醉完毕之后,应对动物进行宰前净化处理,包括脱毛、浸水、清洗等。
4.宰后检验流程的要点和检验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屠宰质量检验:屠宰质量检验包括对宰杀工艺和操作的检查,确保宰杀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防止屠宰时对动物造成过度痛苦。
此外还需要对屠宰环境、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卫生要求。
b.食品安全检验:食品安全检验主要包括对宰后食品的检查和监测,确保屠宰后的食品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检验的项目包括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化学指标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c.卫生检验:卫生检验主要包括对屠宰场和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确保无杂质、无异味、无害虫等。
此外,还需要对从屠宰场排放的废水和废弃物进行监测和处理,确保其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d.资质认证和安全管理:屠宰企业应具备相关的资质认证,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屠宰许可证等。
同时,屠宰企业还应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人员培训、工艺控制、设备维护等,确保屠宰过程的安全和可靠。
综上所述,屠宰企业宰前屠宰过程及宰后检验流程的要点和检验制度非常重要,这关系到屠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及对动物福利的尊重和保护。
宰后检疫名词解释
畜禽宰杀后要经过一系列检疫,以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动物产品卫生质量。
新鲜畜禽产品从屠宰加工到上市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应进行检疫,这些环节是:宰前检疫,包括兽医卫生检查,不得病死的畜禽肉流入市场;生猪屠宰企业收购生猪必须检查耳标;无耳标或耳标不符合规定的生猪严禁进入屠宰企业。
经宰前检疫合格的畜禽胴体方可送往分割间、屠宰车间等。
宰后检疫,包括屠宰加工过程中对畜禽肉品及其制品的检疫。
如畜禽产品经过手工屠宰、机械化屠宰、电麻或机麻之后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肉品送往无害化处理间,以免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威胁。
经屠宰加工的畜禽肉品及其制品未经检验合格,不准上市销售,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宰前检疫:指对屠宰场、肉类加工厂(户)内待宰的畜禽进行宰前检疫。
宰后检疫:指屠宰加工结束至销售、出厂前对畜禽肉品及其制品的检疫。
宰后检疫包括屠宰加工过程中对畜禽肉品及其制品的检疫。
宰后检疫:指屠宰加工结束至销售、出厂前对畜禽肉品及其制品的检疫。
宰后检疫包括屠宰加工过程中对畜禽肉品及其制品的检疫。
生猪屠宰企业收购生猪必须检查耳标;无耳标或耳标不符合规定的生猪严禁进入屠宰企业。
屠宰车间经宰前检疫合格的畜禽胴体方可送往分割间、屠宰车间等。
经宰前检疫合格的畜禽肉品及其制品在运输过程中要加盖专用标志。
经宰后检疫合格的畜禽肉品及其制品,从运输工具卸下之前和交接单据备齐之前不得拆包、散卖。
经宰后检疫合格
的畜禽肉品及其制品的出厂必须附有肉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牛屠宰场检疫检验流程牛屠宰场是指专门用于屠宰牛的场所。
为了确保屠宰后的牛肉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牛屠宰场在屠宰前需要进行检疫检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屠宰场检疫检验的流程。
一、入场检疫牛屠宰场的检疫检验流程通常从牛只入场检疫开始。
当牛只到达屠宰场时,首先需要进行入场检疫,以确保牛只的健康状况符合要求。
入场检疫主要包括对牛只的外观、行为、呼吸、精神状态等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屠宰前检验在牛只进入屠宰区域之前,需要进行屠宰前检验。
屠宰前检验主要包括对牛只的体温、呼吸、心跳等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并对牛只的皮肤、毛发、眼睛、鼻子、口腔等进行检查,以确定牛只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疾病。
三、屠宰过程监督在牛只开始屠宰后,检疫人员需要对屠宰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屠宰操作符合卫生要求。
检疫人员会对屠宰工具、屠宰区域的卫生情况、屠宰人员的操作规范等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不当的问题。
四、屠宰后检验屠宰完成后,需要对屠宰后的牛肉进行检验,以确保牛肉的卫生安全。
屠宰后检验主要包括对牛肉的外观、气味、颜色、质地等进行观察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对牛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以检测是否存在致病菌或其他有害微生物。
五、检疫证明经过入场检疫、屠宰前检验、屠宰过程监督和屠宰后检验后,如果牛只和牛肉都符合卫生要求,检疫人员会出具检疫证明。
检疫证明是对牛只和牛肉的卫生安全的保证,也是牛肉进入市场的凭证。
六、监督抽检除了常规的检疫检验流程,牛屠宰场还会定期进行监督抽检,以确保牛肉的质量和安全。
监督抽检是对屠宰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验,以评估屠宰场的卫生状况和屠宰产品的合格率。
总结起来,牛屠宰场的检疫检验流程主要包括入场检疫、屠宰前检验、屠宰过程监督、屠宰后检验、检疫证明和监督抽检。
这一系列的检疫检验流程,旨在确保牛肉的卫生安全,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疫检验,才能将健康安全的牛肉送到人们的餐桌上。
2019年第10期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本文介绍了畜禽肉品的宰前检验和宰后检验的一般程序和操作要点。
仅供借鉴。
1宰前检验宰前检验是在屠宰场进行屠宰的当日进行的,目的是检验和判定不适于进行屠宰的动物,并记录宰后可能并不明显的疾病的症状或病变(如狂犬病、李斯特菌病或重金属中毒)。
检验时,应当将动物关在光线充足的舍内,以便清楚地观察动物的休息和运动。
在对动物进行检验并确认其可作为人类消费的候选动物之前,不得进入屠宰间、整形间或食用动物产品操作间。
必须配备出入口、通道和设备,以便对隔离的异常动物进行密切检查和准确判定。
严重瘸腿的动物,通常称之为“无法自行站立的动物”,以及残疾或濒死的动物,不能作为食用动物进行屠宰。
对于疑似出现发热的任何动物,都应检查直肠温度进行核实。
猪的体温应该不超过41℃,牛、绵羊、山羊、马、骡的体温应不超过40.5℃。
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但不能立即判定为废弃的动物,可判定为“可疑”,应对其胴体和内脏分别进行检验。
可以将某些动物留存下来,以便使其发生的轻微疾病得以康复,也可使其生物物质和化学品残留得到消除。
有些药物可造成食用组织不再适于作为人类食物,使用这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动物或接触这类药物的动物,不应作为食用动物进行屠宰。
怀疑为外来疾病或寄生虫病的动物不可屠宰,应立即报告上级部关。
对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或结核病检测呈阳性反应的动物,不能作为食用动物。
对于牛结核病呈阳性反应的牛,应在宰前检验时检测其体温。
对疑似有外来病或寄生虫病的动物,应予以控制,并立即上报。
动物福利和人性化屠宰问题对畜牧业越来越重要。
在屠宰之前,采用人道方法对动物进行处置是很有必要的,包括刺激的方法、工人不虐待动物、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围栏设施的安全、防滑地板以及避免动物受到恶劣气候条件的危害。
因此,应采用一次击打、电击、化学品或其他快速有效的方法,使这些动物丧失疼痛的感觉,然后再进行吊挂、提升或切割。
2宰后检验常规的宰后检验应包括以下步骤。
猪肉检疫流程猪肉检疫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涉及到从猪的屠宰、分割、加工到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猪肉检疫流程的目标是确保市场上销售的猪肉符合卫生安全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猪肉检疫的流程。
一、屠宰前检疫在猪的屠宰前,需要对猪进行检疫。
检疫人员会对猪进行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方面的观察,以确定猪是否有疾病。
同时,还会对猪进行外观检查,检查是否有皮肤病、肿瘤、瘢痕等。
此外,还会进行内脏检查,检查猪的内脏器官是否正常,是否有病变。
如果猪在检疫中被发现有疾病或异常情况,将不会被允许屠宰。
二、屠宰后检疫猪屠宰完成后,需要对猪肉进行检疫。
检疫人员会对猪肉进行观察,检查是否有异常颜色、气味等。
同时,还会进行切割和触摸检查,以检查猪肉的质地和弹性。
如果猪肉在检疫中被发现有异常情况,将不会被允许进入加工环节。
三、加工前检疫在猪肉加工前,需要对猪肉进行检疫。
检疫人员会对猪肉进行视觉检查,以检查是否有异物、血液、脓液等。
同时,还会进行嗅觉检查,以检查猪肉是否有异常气味。
此外,还会进行切割检查,以检查猪肉的质地和颜色是否正常。
如果猪肉在检疫中被发现有异常情况,将不会被允许进入加工环节。
四、加工后检疫猪肉加工完成后,需要对加工后的产品进行检疫。
检疫人员会对猪肉制品进行视觉检查,以检查是否有异物、血液、脓液等。
同时,还会进行嗅觉检查,以检查猪肉制品是否有异常气味。
此外,还会进行质量抽检,以检查猪肉制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如果猪肉制品在检疫中被发现有异常情况,将不会被允许销售。
五、运输过程中的检疫在猪肉运输过程中,需要对猪肉进行检疫。
检疫人员会对猪肉进行外观检查,以检查是否有异常颜色、气味等。
同时,还会进行温度检查,以确保猪肉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符合要求。
此外,还会进行检验货运单据,以确保猪肉的来源和运输过程符合规定。
如果猪肉在检疫中被发现有异常情况,将不会被允许销售。
六、销售前检疫在猪肉销售前,需要对猪肉进行检疫。
宰后检疫名词解释本文档对《宰后检疫》名词解释做了一个整理,具体如下:1、宰后检疫的概念:就是屠宰后的产品,不仅包括活产品,还包括死产品。
活产品,包括鲜活商品猪肉,鲜牛肉,鲜羊肉等;死产品包括死亡的畜禽,如家禽家畜的宰杀后剩余部分。
2、宰后检疫的意义:保证畜禽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防止其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从而确保人们身体健康。
3、屠宰前检疫的目的:屠宰前检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人畜共患的疾病,把传染病的疫源、传播途径切断。
猪胴体的无害化处理过程,严格执行宰前检疫的规定,检出病猪的尸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被检查出的病猪尸体采取高温或化制等措施,严禁随意抛弃或食用。
3、屠宰前和宰后检疫的分工:屠宰前检疫负责的是一切有可能传播传染病的肉类和肉制品,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产品。
在国外叫“兽医卫生检验”或者“兽医检验”。
屠宰后检疫负责的是未经宰前检疫的肉类及肉制品。
可以看出屠宰前检疫在时间上最短,而屠宰后检疫则在空间上范围最广。
4、屠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的区别:屠宰前检疫主要是为了防止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畜禽体内,而宰后检疫则是在屠宰过程中,防止将这些病原微生物带到肉类产品上去。
因此两者的关键点不同。
4、屠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的区别:屠宰前检疫主要是为了防止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畜禽体内,而宰后检疫则是在屠宰过程中,防止将这些病原微生物带到肉类产品上去。
因此两者的关键点不同。
5、在肉类行业里实施屠宰前检疫,对于生猪屠宰企业来说,可以使生猪养殖场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而对于公共卫生检验部门来说,可以防止生猪及生猪产品流入市场,避免食用已被感染的病猪或感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5、在肉类行业里实施屠宰前检疫,对于生猪屠宰企业来说,可以使生猪养殖场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而对于公共卫生检验部门来说,可以防止生猪及生猪产品流入市场,避免食用已被感染的病猪或感染源,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