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132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案)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教学理念与目的:本节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树立“学生同样是教学过程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永不停息的思考,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定位,主动地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道德的起源、本质、涵义、功能和作用,以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和涵义。
教学难点是如何将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行为,实践社会的道德规范,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将采取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讲授、场景呈现、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在课程导入环节,我们将播放___事件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以此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道德的起源、本质、涵义、功能和作用,以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将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生活、形形色色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各种各样的道德难题和挑战,有正确的道德立场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视频: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比如春节,强调家庭团聚、尊重长辈、感恩父母;清明节,强调孝道、敬老、爱亲;端午节,强调忠诚、勇敢、团结;中秋节,强调家庭和睦、友谊互助、感恩之情。
3)内心信念(良心)良心是道德行为的重要指引,它是人内心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判断,是人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
良心的作用是引导人遵循正义、善良、公平的道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点评:道德的依靠手段是道德行为的前提和保障,社会舆论、传统俗和良心信念是道德的重要来源和指引。
篇一:《规范自我行为》“规范自我行为,争创文明班级”主题班会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
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2、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能把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做一名文明的小学生。
活动过程(一)、揭示主题班主任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得讲个规则。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小学生守则》对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的要求。
它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今天我们班将举行“规范自我行为,争创文明班级”的主题队会活动,(二)、展开主题1、.知识竟答主持人这样吧,我们接下来来进行一个知识竞赛。
看谁知道得最多,掌握得最好。
1)、假如你不小心碰着别人该怎么说?2)、假如别人不小心碰着你该怎么说?3)假如别人帮助了你,你会怎么说?4).早晨见到同学,你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应说“________________。
”6).需要别人帮助时,你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错怪了别人,你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丁零零,上课了!”你来演演,你会怎么做?9).请说出五种礼貌用语。
10)、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在扫地。
你会怎么做?11)怎样使用家用电器?12)如果你看到邻居有火灾怎么做?2.做游戏主持人是啊,茫茫人海,我们能相聚在四五班,一同学习,一同游戏,一同成长,是多么不容易啊!班级是个大家庭,团结协作很重要。
可是,有时候,同学们会打架,欺负弱小,不尊重老师,上课不专心的行为时有发生。
特别是欺负女同学的行为,深深地伤透了老师的心。
3、“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主持人我们全班同学生活四五班这个大家庭里,平时,大家都相互关注着彼此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教学目标:中外思想家都把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标志之一。
道德是人内心的灿烂星空,它神秘让人敬畏。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现象,包括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历史。
认识到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是教材第四章的第一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对全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历史发展的阐述,对道德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为以后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的重点是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
只有认识了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才能全面的把握道德,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教学的难点是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关系到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比较抽象,讲授有一定的难度。
授课方法(本章):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授课学时(本章):4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美德占据灵魂: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
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
弟子们十分惊谭,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思考:看了这个故事后,你是如何看待美德的?你认为美德真的很重要吗?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案例1 修养的作用比尔毕业于世界某知名大学,在他的毕业去向表上,赫然写着华盛顿的白宫某军事实验室。
与他同时毕业的几位同学颇感不满地找到导师说:“比尔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导师看着这几张充满疑问和尚属稚嫩的脸,笑道:“是人家点名来要的。
其实你们的机会是完全一样的,你们的成绩甚至比比尔还要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 事情还要从两个月以前说起。
毕业前夕,导师带应届毕业生22个人到华盛顿的白宫某军事实验室参观。
全体学生坐在会议室里等待该实验室主任胡里奥的到来。
这时一位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了问:“有黑咖啡吗?天太热了。
”秘书回答说:“抱歉,咖啡用完了。
”当时比尔看着有点别扭,心里嘀咕:“人家给你倒水还挑三拣四的。
”轮到他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秘书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虽然这是很普通的客气话,但却是她今天听到的唯一一句能体谅她的语言。
门开了,胡里奥主任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回应。
比尔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手,由于不齐,越发显得凌乱起来。
胡里奥主任挥了挥手: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
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有关情况。
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
这样吧,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做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胡里奥主任双手递过来的手册。
胡里奥主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比尔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
就在这个时候,比尔礼貌地站起来,双手握住手册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胡里奥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比尔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比尔照实回答,胡里奥微笑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本章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总体背景,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道德困惑,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3、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4、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5、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基本内容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定义及起源古人云:“道”是指人们所走的路,也指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遵循的法则,并引申为人们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德”即“得”,“德者,得也”。
人们遵循“道”,就会“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1、道德定义: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极为广泛,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2、道德的起源:客观唯心主义的看法。
主观唯心主义的看法。
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教学理念与目的:1、教学理念:树立“学生同样是教学过程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永不停息的思考,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定位,主动地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2、教学目的: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道德的起源、本质、涵义、功能和作用,以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能力方面:在特定的道德场景讨论和思考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生活、形形色色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各种各样的道德难题和挑战,有正确的道德立场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和学生自觉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自觉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和道德的涵义。
2、教学难点:道德学习的关键是将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行为,也就是如何实践社会的道德规范,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利用特定道德场景分析探讨、多媒体辅助教学,试图消除以往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枯燥无味现象,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向内自我观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践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现实的道德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采取课堂讲授、场景呈现、课堂讨论、实例分析、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课程导入(10分钟):小悦悦事件再次拷问我们的道德良知。
播放:小悦悦事件(视频:3分钟)思考:如何看待小悦悦事件?(学生发言:2分钟)点评: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