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_孤独之间的关系_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41.65 KB
- 文档页数:7
抑郁症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心理辅导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理辅导成为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患者如何通过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理辅导获得帮助,并讨论这些方式的效果与问题。
一、社会支持网络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社会支持网络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等工具,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起的一种人际关系网。
抑郁症患者可以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寻找到同样身处困境的人,分享彼此的经历、情感和支持。
这种交流和支持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消除孤立感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孤立感油然而生。
而在社会支持网络中,患者可以找到一群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减轻孤独感,增强自我认同感。
1.2 提供情感支持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互相倾诉和鼓励的方式提供情感支持,让抑郁症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
这种支持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情绪,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1.3 分享经验和策略在社会支持网络中,患者可以向其他人了解他人是如何克服抑郁症的,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策略。
这种互相分享和交流可以给患者带来启发和建议,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抑郁症的途径。
1.4 提供实用信息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成员可以分享关于治疗、药物和专业咨询等方面的实用信息。
这些信息对患者有指导意义,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寻求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尽管社会支持网络对抑郁症患者有着诸多的帮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可能导致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次,社交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噪音和不良影响,抑郁症患者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避免被误导或受到伤害。
此外,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信息和建议并非都适用于每个患者,因此患者需要整合和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二、心理辅导对抑郁症患者的帮助除了社会支持网络,心理辅导也是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了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的问题,抑郁症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则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症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发现,早期依赖型依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学校情感,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生活不安。
同时,转化型依恋的学生通常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大学生阶段,成人依恋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大学生现在的成长环境是城市生活环境下,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人际网络脱离了原本的大家庭、集体等支持体系,随之而来的互助互助甚至疏远甚至孤立,这可能会阻碍个体顺利形成健康成人依恋。
大学生们常常需要遵从校规校纪,背负诸多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等。
因此,大学期间,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形成,特别是转化型依恋的形成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其次,社会支持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外在的支持体系不仅在于心理支持,也必须包括物质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如资金、技术、生态、文化等方面。
同时,社会支持包括家庭、伙伴、师生之间的支持,更需要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面的影响。
当大学生感受到孤独、失落时,及时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其负面情绪、降低其抑郁情绪。
最后,大学生成人依赖和社会支持是相互作用的。
虽然两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独立的作用,但它们也能上升到更高级别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一个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更加转化型的成人依恋,进而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
正如前文所述,在弱社会支持时,个体容易形成依赖型依恋,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成分,甚至会降低其自尊、自信及自我价值观等。
然而,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可以减轻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帮助其形成更加自我独立的转化型依恋。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引言:大学生时代被认为是一个人从青少年走向成年的重要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面临着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发展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抑郁情绪因此而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两个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尝试探索它们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关系1.1 成人依恋的概念与特点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年期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和依赖,成人依恋的发展主要受到童年早期依恋经历和亲密关系发展的影响。
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
研究发现,相较于安全型依恋者,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者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1.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时期是个体从青少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此时的依恋模式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例如,焦虑型依恋者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孤独,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而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避免情感的接触和亲密关系,导致缺乏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也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2.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类型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可以从社会关系中获得的实质性和情感性的支持,可以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师生支持等。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具有缓解压力、提供情感支持等积极作用。
2.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大学生时期是人际关系最为丰富和多变的时期,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师生支持都与抑郁情绪有显著相关。
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而有良好社会支持网络的大学生则更能够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综合关系3.1 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第 33 卷第 4 期2023 年Vol.33 No.42023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留守初中生孤独感与攻击性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董及美,佟月华(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摘要]为探究留守初中生孤独感与攻击性的关系,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12名初中生进行施测。
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孤独感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孤独感和攻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留守初中生孤独感与攻击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为自尊在女生孤独感与攻击性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对男生来说中介作用不显著;(3)该模型在是否留守两种情况下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但单留守与双留守的组间差异不显著。
研究揭示了自尊在留守初中生孤独感与攻击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且该模型表现出留守初中生群体的独特性。
[关键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攻击性;自尊;性别差异[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23)04-0145-09一、问题的提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由于工作等原因外出,被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①。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更高②,他们的消极情绪体验和不良行为表现等问题更为突出③。
考虑到消极情绪是导致个体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④,且孤独感是留守儿童的典型消极情绪体验之一⑤,本研究以攻击性为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指标,对留守儿[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网络大数据的青少年同伴欺凌特征分析与教育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YJCZH019);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困境儿童志愿服务支持体系构建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1BSHJ01)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青少年心理处境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处境不容忽视。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正面临许多心理和生理问题,如自我认知、性格塑造、学习和生活压力等。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心理处境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并且给出五个例子来支持这些观点。
一、青少年的心理处境现状1.自我认识问题青少年面临内心的混乱和困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他们感到被别人所期待、追求快乐感、被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所渲染等等。
这些问题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困惑,不知道该向何处去。
2.失落和孤独青少年有时会感到孤独和失落,这有可能源自于亲密关系的缺失、不当的家庭环境、无法适应学校、同伴之间的关系矛盾等等。
青少年感到孤独通常会导致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等。
3.叛逆叛逆期是青少年时期的常态,他们常常会挑战常规、规则和权威,来表达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自主性。
但是过度的叛逆和攻击性行为,也可能对学校和社会产生危害性。
4.学习和生活压力随着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增加,青少年面临焦虑、抑郁和疲惫等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课程负担太重、学校和家庭的期望过高或者同伴压力的影响等,这些问题会导致青少年心理患病的几率增加。
5.互联网和手机成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设备可能产生成瘾性,导致青少年忽略其他活动、摆脱社会真实经验等问题。
二、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青少年的心理处境对其后续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和周围环境对个体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许多方面,包括从家庭、学校、朋友、社区和社会组织等等。
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更加稳定,同时提供他们多种渠道去表达情感和安排生活,如主动追求性格爱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加入志愿者组织等等。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广东省留守中级教育学校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进修倦怠的干系:情绪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及干预探究本探究旨在探究广东省留守中级教育学校生在社会支持和进修倦怠之间的干系,并分析情绪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城市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研究现状韩铭洁(空军航空大学幼儿园吉林·长春130000)摘要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如今对于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已有大量研究,其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孤独感三者存在密切关系,但回顾以往的研究发现,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存在不少局限性:对城市留守儿童与社会支持联系起来的研究不足;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作用和孤独感作用的研究还很少;基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只是考察了相应变量的直接作用,很少考察存在的中介变量,因此决定展开相关实证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孤独感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1留守儿童及其相关研究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上。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用以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问题。
在对服务资源投入状况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可以通过立法加大政府在服务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能够提高服务的质量。
同时在对机构照料与社区照料状况的研究上,他们又发现了社区照顾服务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20世纪70年代社会病原学文献中首次使用了“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后来,社会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社会支持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
在西方,有关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有效且正向关系的需求,在一个有压力的情境之下,这种关心、照顾与亲密的互动关系,即称为“支持”。
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对这一领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对象涉及病患者、妇女、失业者和大学生等弱势群体。
3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3.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特点回顾以往研究结果,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没有被各学科公认的统一定义。
国外学者DienerE经过多年研究把主观幸福感的特征总结为三点: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目前学者普遍认同Diener的观点。
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宋广文,孔芳,刘美婷,袁小帆(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山东曲阜273165)【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5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总分及其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②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③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孤独感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0)03-0331-03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s Loneliness Between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SONG Guang-wen ,KONG Fang ,LIU Mei-ting ,YUAN Xiao-fa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loneliness and internet addictiontendency.Methods: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355college students.Results: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total scores and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scores and every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 played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Conclusion: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 complete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y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Social support ;Loneliness【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曲阜师范大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讯作者:宋广文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1]等。
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Ξ赵景欣1 申继亮ΞΞ2 刘 霞2(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摘 要 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00名双亲外出、单亲外出和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策略,探讨了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系。
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自尊的重要性因留守状况的不同而不同:母亲支持是双亲外出青少年自尊的最佳预测变量,老师支持是非留守青少年自尊的最佳预测变量,父亲支持和老师支持则能够显著地预测单亲外出青少年的自尊;对于三类青少年的交往主动性,老师支持最为重要。
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处于高母亲/高父亲/高同学/高老师支持网络中青少年的自尊和交往主动性水平最高。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 社会支持网络 自尊 交往主动性1 问题提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民工潮”的高涨,中国农村形成了一类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或青少年”。
留守儿童或青少年就是指双亲或单亲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
根据父母外出的数量,留守儿童或青少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双亲外出(父母都外出打工)和单亲外出(父母一方出去打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
在这种不利处境下,留守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年,自我和人际能力的发展成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1,2]。
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一部分,自尊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3]。
随着青少年期自我的解构、建构与巩固[1],个体自尊发展面临着人生中的重要挑战。
由于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留守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自我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逐渐从早期对父母的依赖,转向了对外界社会关系(如同学、朋友)的依赖和对亲密关系的追求[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傅春长;汪飞【摘要】为探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网络成瘾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25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倾向;三者在总分及各分维度上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通过中介作用分析,发现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且在孤独感的四个分量表中,只有自我孤独和人际孤独的中介作用成立.【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18【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网络成瘾;社会支持;孤独感;中介作用【作者】傅春长;汪飞【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或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由于互联网的不当使用导致的一种对网络的依赖现象。
自1994年Gofdberg提出这一概念后,网络成瘾现象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常见。
网络成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之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根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瘾群体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1],因此网络成瘾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
在对网络成瘾成因进行探讨中,Davis提出了认知-行为模型,将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分为近端和远端,其中近端包含社会孤立(或缺少社会支持),他认为近端的因素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充分条件[2]。
王玉荣、谢威士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3][4]。
另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负向预测网络成瘾[5][6]。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走读生的心理健康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关注了他们在走读初中阶段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介绍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显著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希望通过综合这些措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走读生;心理健康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通常在父母因务工而不得不离开家乡的情况下成长,面临着家庭分离、缺乏监护和关爱的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特别是在走读初中阶段,初中生可能经历种种心理挑战,包括情感问题、社交问题以及对学业的困扰。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提高对农村走读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二、农村走读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面临学业压力,情绪不积极由于需要每天往返学校,走读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在路程上,这使他们在学业之外的活动和休息时间减少,容易感到疲劳,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下降,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而下降。
而通常走读生是不会上早自习和晚自习的,但是住校生不仅有早自习还有晚自习,而且这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所以更能够保证学习的质量,因此多数情况下住校生的成绩要比走读生的成绩要有优异。
久而久之,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会导致走读生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应对学业任务,这种焦虑表现为担忧考试成绩、学习效果、未来前景等。
走读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来回也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长期缺乏休息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二)存在社交障碍,行为有偏差一般农村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会相对封闭和保守,缺乏多元化的信息和文化的刺激,并且学生社交圈子往往比较小,与城市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的视野和见识较为狭窄。
留守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
通过分析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揭示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探讨留守高中生对社会支持的认知与体验,并提出提升社会支持感受的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改善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对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启示,强调了社会支持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留守高中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与帮助。
【关键词】留守高中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认知与体验、提升感受、关系、启示、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高中生。
这些留守高中生由于家庭因素等原因,不能与父母同住,长期独自在农村留守。
留守高中生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督,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显示,留守高中生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支持成为了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解决方向。
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从社会交往中获得的各种资源和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实质性支持等。
过去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显著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负性情绪,提升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留守高中生来说,社会支持可能是他们获取心理健康支持的主要途径。
深入研究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留守高中生对社会支持的认知与体验,对于促进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留守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支持对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以及深入了解他们对社会支持的认知和体验,本研究旨在揭示社会支持对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帮助留守高中生提升社会支持感受,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系如何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各种社会变革的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而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认知、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往往难以独立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
这时,社会支持网络就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依靠。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社会中所拥有的各种支持性人际关系的总和,包括家庭、朋友、学校、社区等。
首先,家庭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个温暖、和谐、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能够给予青少年安全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
当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父母的鼓励和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心理韧性。
相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沟通和关爱,青少年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朋友也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青少年能够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朋友之间的共同兴趣爱好和相似经历能够让他们产生共鸣,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良好的朋友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社交技能、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然而,不良的朋友圈子也可能会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如沾染不良习惯、参与违法活动等。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也在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关心和教导、同学之间的互助和合作,都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支持。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能够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掌握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
同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8)0120036242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3赵景欣1 刘 霞2 申继亮2(1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 250014;2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摘 要: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00名双亲外出、单亲外出和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及其与青少年抑郁、孤独的关系。
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均表明,青少年所知觉的来自父亲、母亲、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具有一致性,同一环境中各类社会支持的一致性更高。
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总体上,老师支持和父亲支持能够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母亲支持和同学支持能够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孤独。
但是,不同社会支持源的预测作用因青少年留守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处于高母亲Π高父亲Π高同学Π高老师支持网络下青少年的抑郁和孤独水平低于其他支持网络中的青少年。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抑郁;孤独3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项目号:04J Z D0026);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经费资助.通讯作者: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Email :jlshen @1 问题提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1],即“民工潮”。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农村形成了一类独特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或青少年就是指双亲或单亲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
据全国妇联提供的最新数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已近2000万,并且其规模日趋壮大[2]。
根据父母的外出情况,留守儿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
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儿童可进一步分为: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3];单亲外出儿童又可分为父亲监护和母亲监护。
不论采取哪种监护方式,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的父母亲情的相对缺失。
在这种不利处境中,留守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青少年期是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这时的个体面临较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
一方面,青少年生理成熟所导致的心理上的成人感与现实中的幼稚性并存,这种身心不平衡状态很容易使青少年个体体验心理上的冲突;另一方面,青少年期的个体开始承担一些成人的角色和义务。
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使他们开始关注升学、就业等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内部的心理冲突和外在的压力,很容易使青少年期的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问题,如抑郁、孤独等。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个体的抑郁症状在发生频率和普遍性上会出现显著上升[4,5]。
对处于父母亲情相对缺失背景下的留守青少年来说,他们体验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可能比一般农村青少年更为严重,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青少年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6,7];隔代监护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感到孤独寂寞等[8]。
因此,探讨能够降低留守青少年抑郁和孤独的相关因素,成为留守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抑郁、孤独的关联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
许多研究关注了特定63来源社会支持的效应,发现父母的支持、同伴支持或教师支持与其抑郁、孤独存在显著负相关[9~14]。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发现,早在儿童早期,个体就开始接受多种来源的支持[15]。
因此,多种来源的社会支持在青少年发展中的独特贡献或相对重要性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6]。
然而,上述这些研究都属于变量中心研究的范畴。
这类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个体发展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由于其研究结论的得出主要基于样本平均水平的数据,相对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个体差异;并且,它也不能体现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的跨情境的复杂性。
近几年来,在发展系统论观点的影响下[17],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个体中心的范式来探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个体取向研究基于那些与研究问题相关联的个体特征模式来研究个体,关注的主要目标是作为整体的个体所提供的信息。
在社会支持研究领域,个体中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在某些个体身上是如何组合的,这些组合模式与个体的发展存在什么关系[18,19]。
当前,为数不多的研究利用这种方法探讨了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
例如, Levitt等人的研究发现了青少年社会支持的三种模式[20]:获得亲密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获得亲密家庭成员和大家庭成员的支持、仅获得亲密家庭成员的支持;处于前两种社会支持模式下的青少年的适应结果要好于第三种模式。
Laursen等人的研究发现[19],在母亲、朋友和恋人关系中均获得高支持的青少年,其自我价值和人际能力水平较高。
虽然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研究在研究目标、策略和理论假设上存在差异,但是这两种范式的分析策略可以相互补充,能够揭示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青少年知觉到的在外父母所提供的支持、以及从家庭外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支持,对于其健康发展似乎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试图同时运用个体中心和变量中心的分析策略,以农村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青少年知觉的来自母亲、父亲、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否因留守状况的不同而不同?(2)农村青少年群体中存在哪些社会支持网络?是否与青少年的留守状况存在关联?(3)对不同留守状况的青少年来说,各来源的社会支持在其抑郁和孤独发展上的相对重要性如何?(4)不同留守状况青少年的抑郁和孤独水平是否因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 方法211 被试从河南省某一乡镇的中小学选取了四年级到初二的共17个班级的400名青少年,年龄分布在11岁到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109岁。
筛选被试的标准如下:(1)父母没有离异;(2)父母没有任何一方去世;(3)个体自身没有残疾;(4)对问卷进行认真做答。
根据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这些被试被分成了三个组:双亲外出青少年(n=90)、单亲外出(母亲监护)儿童(n=128)和非留守儿童(n=182)。
其中,女生162人,男生238人。
212 测量内容与研究工具21211 社会支持采用邹泓、赵霞和李文道修订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测量了儿童知觉的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状况[21,22]。
问卷共27个项目,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和亲密感5个维度。
在一个5点量尺上(1“从不”到5“几乎总是”),让儿童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定;并且在每个项目上,让被试对来自母亲、父亲、同学和老师的社会支持分别进行评定。
该问卷曾被多次用于中小学生的社会支持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本研究中,5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在0174~0180之间。
在不同的社会支持源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40~0183之间。
鉴于各维度之间存在中高度相关和本研究的目的,我们把青少年的母亲、父亲、同学或老师在各维度上的累积得分作为该来源社会支持的指标。
量表总分在27~235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该来源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21212 抑郁对于抑郁的测量,采用了国内学者俞大维和李旭修订的由K ovacs编制的儿童抑郁量表(C DI)[23]。
该量表包含27个项目,涵盖了儿童期抑郁的一系列症状。
每个项目通过呈现三个选项来评估一个症状,由儿童进行选择。
三个选项按照0到2记分。
例如,0“我有时感到伤心”;1“我常常感到伤心”;2“我总是感到伤心”。
在本研究中,以儿童在27个项目上的总分作为儿童抑郁的指标,分数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该量表是西方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儿童抑郁量表,即可用于临床用途,也可以测量一般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抑郁状况。
在国内,该量表也73已经应用于多个研究之中,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本研究中,C DI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178。
21213 孤独采用Asher等人编制的孤独量表来测量青少年的孤独感[24]。
该量表包括24个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8个项目为补充条目,询问一些课余爱好和活动偏好。
每个项目采用5点量尺,从1“一直如此”到5“绝非如此”,总分在16分~8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青少年的孤独感越强。
该量表已经被应用于多个研究之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180。
213 研究程序本研究的主试均由具有施测经验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生担任。
在施测之前,对所有主试进行指导语、问卷内容以及施测注意事项的培训。
在具体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班由一名主试负责,当场收回问卷。
采用SPSS10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311 初步的描述性分析在正式分析之前,首先考察了被试的年龄与各变量之间的关联。
结果表明,年龄与社会支持各变量、青少年的抑郁、孤独之间均存在低度相关。
为了避免混淆,下面的变量中心分析均控制了被试的年龄效应。
双亲外出、单亲外出和非留守青少年群体在各变量上的得分见表1。
ANOVA分析发现,在控制年龄的情况下,不同留守状况青少年的抑郁和孤独水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s>0105)。
以青少年知觉的社会支持为因变量,社会支持源为被试内变量,留守状况为被试间变量,进行4(社会支持源)×3 (留守状况)的重复测量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的情况下,社会支持源与留守状况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s >0105),社会支持源和留守状况的主效应均不显著(ps>0105)。
表1 不同留守状况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自尊和交往主动性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12345M SD 1母亲支持双亲外出-9318023150单亲外出-9416820134非留守-9515921167总体-9418921164 2父亲支持双亲外出0186333-9115821106单亲外出0171333-9019221126非留守0177333-9017121185总体0177333-9019721143 3同学支持双亲外出01413330150333-8614318155单亲外出011001173-8311617117非留守01443330139333-8319518136总体01343330135333-8412618103 4老师支持双亲外出014633301573330172333-8019817152单亲外出01233301363330174333-7818918169非留守014133301453330170333-7716417134总体013733301453330172333-7817917182 5抑郁双亲外出-0116-0115-0110-0118-151796159单亲外出-0128333-0134333-0133333-0139333-141116126非留守-01183-012233-01183-012433-161006118总体-0121333-012333-0120333-0128333-151346134 6孤独双亲外出-0134333-012633301233-012101193513710100单亲外出-012333-01203-012533-012130123333418610144非留守-01193-0112-012133-01173012633341369125总体-0124333-0118333-0123333-01193330123333341759179注:上述相关分析控制了年龄效应,3p<0105,33p<0101,333p<01001.312 青少年知觉的不同来源社会支持的一致性———变量中心的分析双亲外出、单亲外出、非留守青少年以及样本总体青少年所知觉的来自父亲、母亲、同学和老师的支持得分之间的相关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