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_组成地壳的岩石
- 格式:ppt
- 大小:7.05 MB
- 文档页数:26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到岩石组成地球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2、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及遇酸后的不同特征;3、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并初步了解起形成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4、会用感官(看、摸)、工具及化学药品认识常见岩石,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征;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对岩石分类;能查阅有关岩石的相关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用的岩浆石:(花岗岩)、沉积岩:(灰岩、砂岩)、变质岩:(大理石、片麻岩)(2)水槽、烧杯、滴管(3)录像资料活动学具准备(学生部分)(1)自己采集的各种岩标本;(2)查阅的有关岩石资料;(3)放大镜、锤子、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关于石头的影像。
提问: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了解学生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目的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2、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
(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注意概括:这些石头来自在自然界中,它们有些裸露在表面,来自高山,而有的是被覆盖着,如在水里、土壤下等等。
)师:这么多石头哪些是岩石,你们分得清么?(展示图片,学生判断是否是岩石)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岩石来自大自然,是在自然中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砖头、水泥块、玻璃块,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3、总结:地球外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
(揭示课题)二,探究: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提问: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2、归纳学生提问,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提问:了解岩石的特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引导说出:观察、敲击、浸水。
《组成地壳的岩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壳中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不同岩石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地壳中常见岩石的名称、性质及其在地球构造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质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及特点,了解它们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理解岩石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三、教学准备:为了使教学更为生动直观,本课需要准备的教学工具和材料包括:PPT展示各种岩石的图片和特点,实物样本(如代表性岩石样品),地图或地质构造图谱等。
此外,需提前收集当地地质资源信息,结合学生实际,制作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地质实例分析案例,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同时,准备相关练习题和课堂互动环节,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通过一段简短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地壳岩石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岩石是如何组成我们脚下的地壳的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组成地壳的岩石》。
2. 知识点讲解(1)岩石的基本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岩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岩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结合实物或模型,展示不同种类的岩石,如沉积岩、火成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地壳的构成详细讲解地壳的构造,包括地壳的层次、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和特点等。
通过图示和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构造和岩石的分布。
(3)岩石的形成过程阐述各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如沉积岩是通过风化、侵蚀、沉积等过程形成的,火成岩则是通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组成地壳的岩石》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组成地壳的岩石【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
(2)了解岩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常见的岩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岩石的外观特征以及组成岩石的物质特性,学习识别各类岩石的方法。
(2)通过学习岩石的分类,提高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岩石的分类,体验科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岩石的分类教学难点:岩石的分类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三节,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岩石的分类以及常见岩石的识别。
在之前的教材中已经涉及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其中谈到的岩石圈为学习“组成地壳的岩石”奠定了基础。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认识分类这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教师】同学们,第一节课大家学习了什么?【学生】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结构【教师】岩石圈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共同组成的。
2.创设情境【教师】非常好!岩石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十分重要。
不论是城市中雄伟的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
同学们见过哪些岩石?【学生】回答并欣赏图片【教师】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岩石形貌千差万别。
如何识别不同的岩石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
《组成地壳的岩石》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地壳中常见的岩石类型(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学生能够理解岩石循环的基本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样本,学会描述岩石的特性和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升观察和分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资源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壳中常见岩石的识别和分类。
难点:理解岩石循环的过程及其在地壳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各类岩石样本(如石灰岩、页岩、砂岩、花岗岩、玄武岩、大理石等)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地球科学课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地壳与岩石的奥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脚下的地面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现出好奇心。
接着,她继续提问:“地壳上有哪些种类的岩石?”这个问题让学生们陷入了思考。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岩石的兴趣,教师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
这些岩石样本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和砂岩等。
教师详细介绍了每种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使得学生们对岩石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介绍完岩石样本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不同岩石的成分和特点。
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互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对岩石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岩石识别比赛。
比赛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识别出各种岩石样本。
这场比赛不仅巩固了学生们对岩石的认识,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强调地壳和岩石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科学知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地壳和岩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地球科学课上,教师通过提问、展示岩石样本、小组讨论和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地壳和岩石的组成及特点。